湖南邵阳市邵阳县平均房价水平

湖南邵阳市邵阳县平均房价水平,第1张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1 08:52:47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撑杆”。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之路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加快工业发展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更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工业的发展,带动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全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邵阳县的工业一度有过较为辉煌的一页,由于受到地域、市场和产品质量的制约,加之国企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邵阳县工业经济一度滑坡,成了最伤心的“短腿”。1995年比1991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1.3%,比全市增幅高5.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6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增长8.5%,比全市增幅低3.4个百分点。 2002年,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工业邵阳”的目标,把发展工业作为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首要位置,着力实施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方略,取得了积极稳健的成效。本文依据2004年末邵阳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综合性地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下工业和个体工业的实际状况进行评述,并与外县、市相对比,希望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现状与特征

1、现状

2004年末,全县共有工业2130家(户),从业人数1880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958.3万元,净值26487.5万元,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5783.6万元,增加值44754万元。

按规模分: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及国有工业企业47家,现价总产值54594.8万元,从业人数781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923.2万元,增加值1911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共2083家(户),从业人数1099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835.1万元,现价总产值41188.8万元,现价增加值25643万元。

按性质分:内资企业330家,其中国有企业12家、集体企业10家、股份合作企业3家、集体联营企业1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2家、股份有限公司5家、私营企业297家、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1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家、个体工业1795户。

按行业分:邵阳县工业企业共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中类。采矿业165家,其中煤炭开采企业65家、黑色金属矿开采业83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家、非金属矿(砂石)开采业16家;制造业157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3家、食品制造业4家、纺织业3家、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4家、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品业17家、家具制造业3家、造纸及纸制品业5家、印刷业2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5家、医药制造业2家、轮胎制造业1家、塑料制品业6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3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家、金属制造业12家、通用设备制造业4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家、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家,其中电力生产业5家、电力供应业1家、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家。其他1798户个体工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和加工行业。

2、地位

2004年,邵阳县现价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6.75%,比2003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3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现价工业增加值占7.15%,比2003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下现价工业增加值占9.6%,比2003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3、主要特征

(1)产业水平的初级性。一是全部为小型工业企业,无1家被认定为国家中型以上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只占全部工业企业个数的12.3%;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国家40个行业标准中,邵阳县工业主要为采掘业、冶炼业、造纸业、五金机械制造业、鞋帽服装皮革纺织业、医药化工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建材业、水电发电供电业、木材加工业,传统行业占98%以上,传统产品占92%以上;三是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据对30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调查显示,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12家,占40%;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口袋”账,如湘宝汽配公司、湘中制革公司虽然从2003年起聘用了一名会计,也只是每月两、三天做账,以应付税务审计的需要,财务记录很不规范。四是工业产品以初加工、低品位、低附加值为主,邵阳县工业产品主要为烟煤、锰、石膏、硅锰铁、钻花、内衣服装、波鞋、汽车飞轮、输电管配件、大米加工、中成药、红砖、砂石为主,虽然品种不少,但是大多处在初次加工阶段,利润率不高。如邵阳县兴旺玛钢厂生产的输电管配件,由于没有取得自主出口权,由外贸部门代理出口,每只8元贱卖给出口商,出口商每只16元销售给外商,外商以16美元的价格投入欧美市场,出厂价只相当于市场价的6.2%。其它如富晟鞋业公司、县玛钢厂、三泰金刚石厂、湘宝汽配公司等企业产品都是“为他人做嫁妆”,自己挣小钱,别人赚大钱。

(2)产业资源的依赖性。邵阳县工业中,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工业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全县65家煤矿开采企业,2004年末产值19064.7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3.34%83家锰矿开采企业产值5904.2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22%16家砂石开采企业产值2499.8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06%64家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产值4347.2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32%5家硅锰冶炼企业产值1929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36%。消耗本土资源型的企业综合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1.3%。

(3)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邵阳县332家工业企业(个体工业除外),10年前开业成立的104家,占31.3%;1996年至2002年开业成立的企业35.36%,而2003年至2004年新开业成立的企业为33.34%。改革开放前,邵阳县工业企业的发展由政府为主导,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由县、乡两级 *** 作,大多数企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瞻性,有些企业的创办纯粹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宽松,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有些企业业主抱着“哪行赚钱干哪行”的念头,办企业“一窝风”,甚至有些行业“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2003-2004年,邵阳县域内涌现出83家锰矿开采企业,由于国家政策整顿及资源贫乏,很快,这些企业有50多家就“销声匿迹”了;2003年,邵阳县河伯乡境内有大小木材加工企业和个体户35家,2004年,就只有12家了。加之,金融部门近年来存贷比例严重失调,对工业投入尤为少得可怜,不足贷款额的10%;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部门因部分企业缺乏诚信,未能及时还贷,影响了信用担保公司作为架通银企桥梁作用的发挥,以致工业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还是以民间融资为主要路径。因此,邵阳县工业企业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民间自发为主;二是发展方式和方向由投资者自主决策;三是企业的融资行为具有明显的个人特性。

二、问题、差距与原因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2004年末,邵阳县现价工业总产值9.57836亿元,仅占全市县域工业现价总产值136.3亿元的7.02%。工业经济总量仅高于新宁、武岗、隆回三县;现价工业增加值44754万元,仅占当年全县GDP的16.75%,为邵东县的22.63%。与省内其他兄弟县市相比,更是相形见绌。2004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为长沙县的4.26%、浏阳市的8.75%、石门县的31.62%、望城县的15.7%、湘乡市的18.63%、衡南县的15.96%。与全国工业强县—广东省佛山市的顺德市相比,仅为该市的0.63%。由于工业总量小,全县工业经济在低基数的情况下虽然有较快幅度的增长,但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增量的快速扩张。

2、集约化程度较低。邵阳县工业存在着“弱、小、散”弊端,产业和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小。

(1)企业分散。主要表现为小而全、行业多,分布散。全县工业企业涉及15个门类,674个产品,行业的高度分散和小模生产,无法形成产业和产品的聚集效应。五峰铺棉毛公司其实是上千家加工户的“代名词”,没有统一的品牌,以每条3至6元贱价批发给经销商,实行薄利多销;多年来,邵阳县塘渡口镇白羊铺村以档发加工闻名远近,但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有14户,除永利档发厂、美莎发制品公司较有规模外,还有12户一直各自为战,厂址在邵阳、白羊铺等地“流动”,产品你销往河南,我卖向安徽,甚至在价格和规格上相互冲突。

(2)产品档次低。邵阳县工业企业生产的品种单一,品质不高。全县674种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山秀医药公司1个。富晟鞋业公司、兴旺玛钢厂、县玛钢件厂、兴隆包装工具厂、松鹤钻头厂、湘中制革公司及档发厂生产的产品名义上都是出口企业,实质上由代理商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委托代理;湘宝汽配公司生产的正川飞轮也只是玉林柴油机厂的零部件。龙华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型号PO32.5产品,一直未升级换代。

(3)基地和工业园区尚未具备规模。工业园区进展缓慢,配套设施跟不上;招商引资量小,入园工业企业数量少,投资额小,科技含量不高。全市51个工业园区或基地,其中省、市认定的县级工业园区9个,县、乡自设的工业基地和园区42个。邵阳县经省批准的园区或基地“空白”,经市批准认定的红石工业园区,入园工业企业还只是“星星点灯”状态;县设立的九公桥工业园区、白仓工业园区、霞塘云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偏小,企业入户率不高,2004年工业基建投资和技改投入2200万元,只相当于城步的55%、武岗的62.8%。因此,邵阳县工业园区和基地在县域经济中尚未发挥出强劲的带动作用。

3、产业基础薄弱。据对全县332家工业企业调查显示,1950年至1977年设立的企业35家,1978年至1991年设立的企业39家,1992年至1995年设立的企业29家,占332家企业的31.3%。这些企业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初建时起点很低,大部分属“五小”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是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的“绊脚石”。2004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县47家规模工业企业共各类机器设备1642台(套),其中1980年前出厂的设备100台(套),占6.1%;1980至1989年出厂的设备449台(套),占27.34%1990年至1999年出厂的设备489台(套),占29.78%2000年后出厂的设备604台(套),占36.78%。并且无一台国外出产的机器设备。另一个“箝制”工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是电力能源滞后,全县还有9个乡镇位于小水电地域,用电供求矛盾大。白仓工业园区内有重点工业企业5家,由于地方电力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工业和农村用电的需要,以致北大铁合金厂等用电量大的企业经常处于停电状态,大部分时间只能在“零点”后作业。

4、企业效益不高。2004年末,全县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41.3%,在全市处于第8位劳动生产率为34523元/人,在全市处于第10位亏损企业9家,亏损面为19.1%;销售利润率为2.5%,在全市处于第12位。

5、人才素质不强。全县332家工业企业中(1798户个体工业除外),从业人员170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2人,占0.012%;具有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67人,占0.4%具有大专学历的从业人员447人,占2.6%。而96.98%的从业人员为中专以下学历。全县共拥有高级技术、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等专业技术人才4842人,其中工业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19人,仅占21.04%。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缺乏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1691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99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092人。从业人员中男性 8935人,女性2756人,男女比例1:0.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男性从业人员2681人,女性从业人员1918人。男性占58.3%,女性占41.7%。 规模以下企业中,男性从业人员6254人。女性从业人员838人,男性占88.1%,女性占11.9%。每100名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0.119人,尤其是女性仅0.008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3人,女性仅0.2人。每100名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师只有0.16人,女性仅0.005人;技师只有0.35人,女性仅0.001人。邵阳县家家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开向社会招聘300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业务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是符合条件的很少,

三、对策与建议

提升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邵阳县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全县上下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呼声。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于邵阳县来说,振兴工业经济,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邵阳县地处湘西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

一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邵阳县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优势:(1)已有一定基础。邵阳县的建工钻行业在省内很有名气,鼎盛时期达到年产钻花2亿支的规模,产品曾占领国内市场的60%以上,远销欧美12个国家;县皮鞋厂生产的产品曾荣获过国家金奖。(2)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工业园区已初具雏形;(3)工业化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工业化率为24.2%,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靠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工业的比重呈现上升势头。(4)有相对丰富的资源。邵阳县是农业大县, 2004年粮食产量达37.34万吨,2005年达39.45万吨,年均出栏生猪80万头,这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石膏矿已预查储量3.4亿吨;黄荆的“墨玉”、下花桥的“红玉”大理石储藏量较大,开发价值较高;煤炭资源、水能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5)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日逐显现。洛湛铁路和潭邵高速公路已通车,县板黄公路提质贯通及乡、村道建设步伐加快,二广高速、207国道改扩建、邵阳至衡阳高速公路动工和兴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邵阳县的“外无出路、内无好路”的旧貌,为邵阳县发展工业打破了交通“瓶颈”。(6)部分优势行业、优势产品效益突出。邵阳县建工钻、高档薄页纸、车用系列冷却泵、中华烫伤油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二是创新特色,找准路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将追求数量型工业尽快向质量效益工业转变,加速推进,加快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产业为主导,以县城为中心,培育西部矿产资源、北部医药和农副产品及南部服装和冶炼三条产业带,构建全县工业总体框架;二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为主线,依托县域内的资源发展特色工业;三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工业向规模化发展。实行扶持政策,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利用品牌、技术和资本等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拓宽融资、加大投入。邵阳县不少企业由于缺资所限,又碍于金融机构融资门槛和实际融资成本预期较高,而在金融部门筹措不到资金,以致丧失了发展机遇。政府要加大对工业的投入,从财政税收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县域工业发展基金。同时,采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担保服务等形式增加对工业的投入;并要加大银企协调力度,真正发挥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尤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增强企业的社会融资能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缓解全县工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

四是开放带动、民营兴业。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创汇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和一批战略投资者,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发展。切实落实市委提出的“凡允必进”、“凡强必扶”、“凡办必畅”、“凡利必保”的要求,推动全县工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政府共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8467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