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举例说明生产和加工中控制微生物的手段

[急]举例说明生产和加工中控制微生物的手段,第1张

在饲养动物的环境中及动物的体表、粘膜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均存在着大量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如何控制微生物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优良品系的“模型动物”的生产群或实验群,往往由于感染了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而全部覆灭并使实验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目前,通过微生物学的监察手段,按对微生物控制的净化程度,把实验动物区分为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特殊病原体动物和清洁动物四类。

1.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来。其法:一般将临产前的健康动物用麻醉药品或颈椎臼法处死后,立即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或无菌隔离器),按无菌手术进行剖腹,切除带胎子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将其浸入消毒液里并输送到另一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经用灭菌纱布揩拭仔体并断脐(电刀切断)后,放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用其它品系的无菌母鼠作保姆供养。象小鼠和大鼠等用人工喂乳非常麻烦,故采用保姆代养较为方便。而象豚鼠因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力饮乳,故人工哺乳较容易。另外,象禽类、鱼类、昆虫类,因是在卵中无菌的前提下进行的,故用药物将卵周围灭菌后移入无菌隔离器内使其孵化即可,而且,这些动物一般在在出生后能自力采食,故较易育成。

2.悉生动物(Cnotobiotes animals)是指机体内带着已知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动物。此种动物原是无菌动物,系人为的将指定微生物丛投给其体内,例如使大肠杆菌定居在无菌小鼠体内,在进行微生物检查时,仅能检出大肠杆菌。亦有人工投给二种以上的已知微生物。悉生动物一般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动物。此种动物同无菌动物一样是放在隔离器内饲育的,但因其带有已知的微生物,故隔离器内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例如,人工投给的微生物,除可在饮水中增殖外,还能在隔离器内放出大量的氨气。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efic pathogen-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简称SPF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允许存在的,故其实际上就是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由于用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及治疗,或用淘汰带菌动物来作出SPF动物的方法并不实用(既浪费时间,又难保确实除去病原)。故一般大多先培育出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后,再把其转移到有封闭系统(Barrier System)的设施中饲育繁殖。原则上SPF动物室内是不允许存在病原菌的,但在封闭系统环境中,难免有很多非病原性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动物机体内,故亦有人把这个转移过程称之为通常动物化。SPF动物的祖先是无菌动物,按理来说,无菌动物的子宫内和卵中应该是无菌的,然而,有些病毒实际上是通过亲代传给胎儿的,因此,在作出无菌动物和SPF动物之前,必须充分考虑这个问题。

4.清洁普通动物(Clean conventional animal,CCV)(亦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MOA)或称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

来自屏障系统的SPF动物,饲养在设有两条走廊的,温湿度恒定的普通设施中的动物。垫料、饲料、用具等均应经过高压消毒。饮水pH为2.5~2.8,鼠盒上带过滤帽,空气亦应经过一定的过滤,工作人员穿干净服装 *** 作,此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标准基本与SPF相同,不同之处为血清病毒抗体检查(脑脊髓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经常可检出一定滴度的抗体,但不允许出现临床症状和脏器的病理变化和自然死亡。

普通动物(Conventioal animals)是未经积极的微生物学控制,普遍地饲养在开放卫生环境里的动物。垫料和食物不经高压消毒,饮水为自来水,不喂青饲料。鼠应排除肺炎病毒,沙门氏菌和链球菌,地鼠不应有蛲虫。普遍动物只能供教养和一般性实验,不适用于研究实验。

鲜切蔬菜褐变及微生物的控制

一、褐变的控制:

在鲜切蔬菜加工中,热处理会对组织产生伤害,从而加速产品的败坏。而采用亚硫酸盐处理,又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鲜切蔬菜加工中,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抑制酶褐变的发生。

1.化学方法。有望取代亚硫酸盐抑制酶褐变的化学药剂,主要有柠檬酸、抗坏血酸、半胱氨酸、4-已基间苯二酚等。如对去皮切片马铃薯,用0.5%半胱氨酸加2%柠檬酸浸泡3分钟,可爱效控制褐变的发生。采用PH值为5.5的抗坏血酸钠、半胱氨酸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混合液处理,可有效控制蘑菇的褐变。鲜切茎用莴苣圆片,用1%-5%醋酸溶液或用醋酸含量为6%的食醋处理,都可有效地抑制产品在冷藏和流通期间褐变的发生。

一般防褐变的化学处理,都要包装前进行,并且以几种药剂混合浸渍处理的效果比较好。用防褐变药剂结合可食性涂膜处理,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鲜蘑菇切片用含1%抗坏血酸和0.2%EDTA的可食膜处理,比单独使用化学防褐变剂或可食性膜包装,都能更有效控制酶褐变的发生。

2.物理方法。鲜切蔬菜采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可有效控制产品贮藏期间酶褐变的发生。一般适宜的氧气浓度为2%-10%,二氧化碳浓度为10%-20%。如切片马铃薯用20%的二氧化碳加80%的氮气进行气调包装,可有效地控制贮藏期间褐变的发生。

3.酶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蛋白酶对多酚氧化酶的水解作用,从而抑制其活性和酶褐变的发生。目前已分别从无花果、番木瓜和菠萝占提取得到三种蛋白酶,即ficin、papain和bromelain,它们都能有效控制酶褐变的发生。如用ficin抑制马铃薯的褐变,其作用与亚硫酸盐相当。因为菠萝中含有蛋白酶,故使用菠萝汁处理鲜切苹果片,也可有效抑制产品的褐变。

二、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生产上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造低温条件。造成低温环境,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保持品质,延长货架期的目的。因此,在鲜切蔬菜的加工、贮存和流通过程中,应尽可能创造适宜的低温条件,一般为0-5℃。

2.使用化学防腐剂。醋酸、苯甲酸、山梨酸及其盐类,可有铲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对那些在低温下仍能生长的腐败菌和致病菌,是一个很有效的控制措施。

3.实行气调包装:采用适当的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能抑制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必须注意避免缺氧环境,防止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和产品本身的无氧酵解而产生异鼓掌。

4.降低PH值。鲜切蔬菜组织的PH值一般为4.5-7.0,正适合于各种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在鲜切蔬菜中加入适当的醋酸、柠檬酸和乳酸等,可降低蔬菜组织的PH值,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一定要掌握好用量。否则,过多的酸会破坏新鲜蔬菜本身的风味。

5.应用生物防腐剂。生物防腐剂,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中的一类抗菌物质。由于鲜发蔬菜为即食产品,化学防腐剂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来自生物的天然防腐剂的研究和应用,便日益受到重视。现已发现,乳酸菌的代谢物细菌素或类细菌素,能有效地抑制鲜切蔬菜中嗜水气单胞菌和单核李氏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在孵化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各种病原微生物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会迅速而大量地繁殖, 孵化场适宜的孵化温度和湿度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病原微生物一旦感染了胚胎或雏鸡,就会造成胚胎的早期死亡及雏鸡产品质量的低劣, 轻者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重者威胁孵化场的生存。 可见加强孵化生产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控制,已成为孵化场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1.种蛋种蛋要求来自无疫情的健康鸡群所提供, 但在种蛋产出过程中仍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除了要求种蛋在种鸡场经过消毒外, 运至孵化场后必须以3倍量的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1次,经化验总菌数小于20个, 其中主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含量为0,方可放入蛋库贮存。种蛋入孵后,每周对种蛋进行1倍量的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以控制细菌的生长。

2.人体人体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载体之一, 要求外来人员一律拒绝进入孵化场生产区,本场工人每天入车间要求消毒、淋浴,更换清洗消毒后的工作服、帽子、口罩、拖鞋,出车间也要求淋浴。车间的脏、净区不能串岗, 特殊情况由脏区到洁净区需要淋浴更衣。在接触种蛋、雏鸡前,要先洗手消毒才能 *** 作,无论工作或休息时,严禁对种蛋、雏鸡咳嗽、打喷嚏、吐痰, 以减免细菌的传

播。

3.车辆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场区,本场运蛋车入场要求喷洒消毒, 司机下车通过消毒通道方可进入场区,在卸种蛋过程中,司机不许下车。 运蛋车不准许运输除种蛋之外的其他物品,车厢要求每周至少熏蒸消毒1次。

4.用具孵化场所有用具,如蛋筐、蛋盘、拖布、扫帚等物品, 一经外界进入场区都要消毒后方可使用,以控制由于用具不洁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5.包装材料孵化场所用的主要包装材料为雏鸡盒,入场区后要先放入距生产区50米远的库房中先进行薰蒸消毒后才可使用, 严禁任何未经消毒的包装物品进入生产区域。

6.空气空气携带病原微生物更有其随意性, 所检测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由空气带入的,由于蛋库、孵化厅特定的环境要求有大量的空气流通, 此环节的控制往往成为难点。在管理中,要求对进气孔、过滤网每周不少于3次的卫生清理,尤其对孵化、出雏器的进、出风口要时常保持清洁, 以防细菌循环传播。

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由于孵化场特定的温室、湿度等条件,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较理想的场所,这就要求管理者从孵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及时检测细菌的生存状态,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渠道。除了以上所述, 从种蛋入场区严格控制开始,还要注意保持孵化器的清洁卫生,每周不少于2次进行彻底擦拭,尤其进、出风口处,不允许有灰尘。孵化、出雏厅的四周墙壁、地面, 每周不少于3次彻底用消毒液清理,要求所检测的细菌总数不超过32个。出雏后要认真冲洗出雏器,不允许留有异物,消毒要完全彻底,出雏盘要冲洗干净,消毒彻底,以防病原微生物污染下批鸡雏。每次出雏后,要对出雏场地进行彻底清洗、 消毒。由于孵化生产过程有其循环性,因此,要求鸡蛋、入孵、冲洗、 出雏任何一个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都要做得全面、彻底, 才能从整体上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降低其生存数量,最终达到提高雏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其他信息参考

http://www.baidu.com/s?wd=%CE%A2%C9%FA%CE%EF%B5%C4%BF%D8%D6%C6&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

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洁净室(无菌室)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与最基本的设施。是微生物检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它的设计要按国家标准-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 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第十八条规定执行。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室的施工、安装、验收应按国家行业标准JGJ71-1990《洁净室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对于微生物检测工作者和使用管理者来讲,更大量的工作是进行正常管理到日常的使用。洁净室(无菌室)的标准要符合GMP洁净度标准要求。洁净室(无菌室)的使用管理要做到以下工作: 1、洁净室(无菌室)要符合规范要求:无菌室应采光良好、避免潮湿、远离厕所及污染区。面积一般不超过10m2,不小于5m2;高度不超过2.4m。由1—2个缓冲间、 *** 作间组成( *** 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 *** 作间和缓冲间之间应具备灭菌功能的样品传递箱。在缓冲间内应有洗手盆、毛巾、无菌衣裤放置架及挂钩、拖鞋等,不应放置培养箱和其他杂物;无菌室内应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墙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应呈凹弧形,无缝隙,不留死角。 *** 作间内不应安装下水道。无菌 *** 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单向流空气装置, *** 作区洁净度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别的超净工作台,室内温度控制18—26℃,相对湿度45%—65%。缓冲间及 *** 作室内均应设置能达到空气消毒效果的紫外灯或其他适宜的消毒装置,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Pa,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大于10Pa。无菌室内的照明灯应嵌装在天花板内,室内光照应分布均匀,光照度不低于300lx。缓冲间和 *** 作间所设置的紫外线杀菌灯(2—2.5w/m3),应定期检查辐射强度,要求在 *** 作面上达40uw/m2。不符合要求的紫外杀菌灯应及时更换。 2、建立使用登记制度:药厂各个微生物检测检验室都要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在登记册中可设置以下项目内容:如使用日期、时间、使用人、设备运行状况、温度、湿度、洁净度状态(沉降菌数、浮游菌数、尘埃粒子数)、报修原因、报修结果、清洁工作(台面、地面、墙面、天花板、传递窗、门把手)、消毒液名称等。3、建立使用标准 *** 作规范(SOP)并严格管理:SOP内容至少要有以下几点:(1)规定净化系统使运转时间要求每次实验前应开启净化系统使运转至少1h以上,同时开启净化台和紫外灯。 (2)物品进入洁净室(无菌室)基本要求:凡进入洁净室(无菌室)的物品必须先在第一缓冲间内对外部表面用消毒剂消毒灭菌,再经物流缓冲间、传递窗1h以上,及无菌空气吹干后送入无菌室。注意带纤维、易发尘物品不得带进净化实验室。无菌室内固定物品不得任意搬出。 (3)人员进入洁净室(无菌室)要求:实验人员进入洁净室(无菌室)不得化妆、带表、戒指等首饰;不得吃东西、嚼口香糖。应清洁手后进入第一缓冲间更衣,同时换上消毒隔离拖鞋,脱去外衣,用消毒液消毒双手后戴上无菌手套,换上无菌连衣帽(不得让头发、衣等暴露在外面),戴上无菌口罩。然后,换或是再戴上第二副无菌手套,在进入第二缓冲间时换第二双消毒隔离拖鞋。再经风淋室30s风淋后进入无菌室。(4)温湿度观察要求:观察温度计、湿度计上显示的温湿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作为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在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寻找原因,及时报修和及时报告实验室主管,并将报修原因和结果记录归档。(5)沉降菌落计数与浮游菌测定要求:在每次实验同时,对 *** 作室和层流台做微生物沉降菌落计数,将结果记录在使用登记本上,并作为实验环境原始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每周1次,或在无菌检查等必要时,在每次实验同时对 *** 作室和净化台进行浮游菌测定将结果记录在使用登记本上,并作为实验环境原始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6)消毒要求:无菌室每周和每次 *** 作前用0.1%新洁尔灭或2%甲酚液或其他适宜消毒液(常用消毒剂的品种有:5—20倍稀释的碘伏水溶液、0.1%新洁尔灭溶液、1:50的84消毒液、75%乙醇溶液、3%碘酒溶液、5%石炭酸(来苏儿)消毒溶液、2%戊二醛水溶液、尼泊金乙醇消毒液(处方: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1.5g;对羟基苯甲酸丙酯8.6g,75%乙醇10ml)等,所用的消毒剂品种与使用要进行有效性验证方可使用,并定期更换消毒剂的品种)擦拭 *** 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方法是用无菌纱布浸渍消毒溶液清洁超净台的整个内表面、顶面、及无菌室、人流、物流、缓冲间的地板、传递窗、门把手。清洁消毒程序应从内向外,从高净区到低洁净区。逐步向外退出洁净区域。然后开启无菌空气过滤器及紫外灯杀菌1—2h,以杀灭存留微生物。在每次 *** 作完毕,同样用上述消毒溶液擦拭工作台面,除去室内湿气,用紫外灯杀菌30min。 (7)其他要求:如遇停电,应立即停止实验,离开无菌室。关闭所有电闸。重新进入无菌室前至少开启机房运转1h以上。

在饲养动物的环境中及动物的体表、粘膜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均存在着大量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如何控制微生物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优良品系的“模型动物”的生产群或实验群,往往由于感染了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而全部覆灭并使实验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目前,通过微生物学的监察手段,按对微生物控制的净化程度,把实验动物区分为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特殊病原体动物和清洁动物四类。

1.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来。其法:一般将临产前的健康动物用麻醉药品或颈椎臼法处死后,立即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或无菌隔离器),按无菌手术进行剖腹,切除带胎子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将其浸入消毒液里并输送到另一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经用灭菌纱布揩拭仔体并断脐(电刀切断)后,放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用其它品系的无菌母鼠作保姆供养。象小鼠和大鼠等用人工喂乳非常麻烦,故采用保姆代养较为方便。而象豚鼠因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力饮乳,故人工哺乳较容易。另外,象禽类、鱼类、昆虫类,因是在卵中无菌的前提下进行的,故用药物将卵周围灭菌后移入无菌隔离器内使其孵化即可,而且,这些动物一般在在出生后能自力采食,故较易育成。

2.悉生动物(Cnotobiotes animals)是指机体内带着已知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动物。此种动物原是无菌动物,系人为的将指定微生物丛投给其体内,例如使大肠杆菌定居在无菌小鼠体内,在进行微生物检查时,仅能检出大肠杆菌。亦有人工投给二种以上的已知微生物。悉生动物一般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动物。此种动物同无菌动物一样是放在隔离器内饲育的,但因其带有已知的微生物,故隔离器内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例如,人工投给的微生物,除可在饮水中增殖外,还能在隔离器内放出大量的氨气。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efic pathogen-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简称SPF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允许存在的,故其实际上就是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由于用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及治疗,或用淘汰带菌动物来作出SPF动物的方法并不实用(既浪费时间,又难保确实除去病原)。故一般大多先培育出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后,再把其转移到有封闭系统(Barrier System)的设施中饲育繁殖。原则上SPF动物室内是不允许存在病原菌的,但在封闭系统环境中,难免有很多非病原性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动物机体内,故亦有人把这个转移过程称之为通常动物化。SPF动物的祖先是无菌动物,按理来说,无菌动物的子宫内和卵中应该是无菌的,然而,有些病毒实际上是通过亲代传给胎儿的,因此,在作出无菌动物和SPF动物之前,必须充分考虑这个问题。

4.清洁普通动物(Clean conventional animal,CCV)(亦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MOA)或称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

来自屏障系统的SPF动物,饲养在设有两条走廊的,温湿度恒定的普通设施中的动物。垫料、饲料、用具等均应经过高压消毒。饮水pH为2.5~2.8,鼠盒上带过滤帽,空气亦应经过一定的过滤,工作人员穿干净服装 *** 作,此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标准基本与SPF相同,不同之处为血清病毒抗体检查(脑脊髓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经常可检出一定滴度的抗体,但不允许出现临床症状和脏器的病理变化和自然死亡。

普通动物(Conventioal animals)是未经积极的微生物学控制,普遍地饲养在开放卫生环境里的动物。垫料和食物不经高压消毒,饮水为自来水,不喂青饲料。鼠应排除肺炎病毒,沙门氏菌和链球菌,地鼠不应有蛲虫。普遍动物只能供教养和一般性实验,不适用于研究实验。

鲜切蔬菜褐变及微生物的控制

一、褐变的控制:

在鲜切蔬菜加工中,热处理会对组织产生伤害,从而加速产品的败坏。而采用亚硫酸盐处理,又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鲜切蔬菜加工中,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抑制酶褐变的发生。

1.化学方法。有望取代亚硫酸盐抑制酶褐变的化学药剂,主要有柠檬酸、抗坏血酸、半胱氨酸、4-已基间苯二酚等。如对去皮切片马铃薯,用0.5%半胱氨酸加2%柠檬酸浸泡3分钟,可爱效控制褐变的发生。采用PH值为5.5的抗坏血酸钠、半胱氨酸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混合液处理,可有效控制蘑菇的褐变。鲜切茎用莴苣圆片,用1%-5%醋酸溶液或用醋酸含量为6%的食醋处理,都可有效地抑制产品在冷藏和流通期间褐变的发生。

一般防褐变的化学处理,都要包装前进行,并且以几种药剂混合浸渍处理的效果比较好。用防褐变药剂结合可食性涂膜处理,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鲜蘑菇切片用含1%抗坏血酸和0.2%EDTA的可食膜处理,比单独使用化学防褐变剂或可食性膜包装,都能更有效控制酶褐变的发生。

2.物理方法。鲜切蔬菜采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可有效控制产品贮藏期间酶褐变的发生。一般适宜的氧气浓度为2%-10%,二氧化碳浓度为10%-20%。如切片马铃薯用20%的二氧化碳加80%的氮气进行气调包装,可有效地控制贮藏期间褐变的发生。

3.酶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蛋白酶对多酚氧化酶的水解作用,从而抑制其活性和酶褐变的发生。目前已分别从无花果、番木瓜和菠萝占提取得到三种蛋白酶,即ficin、papain和bromelain,它们都能有效控制酶褐变的发生。如用ficin抑制马铃薯的褐变,其作用与亚硫酸盐相当。因为菠萝中含有蛋白酶,故使用菠萝汁处理鲜切苹果片,也可有效抑制产品的褐变。

二、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生产上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造低温条件。造成低温环境,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保持品质,延长货架期的目的。因此,在鲜切蔬菜的加工、贮存和流通过程中,应尽可能创造适宜的低温条件,一般为0-5℃。

2.使用化学防腐剂。醋酸、苯甲酸、山梨酸及其盐类,可有铲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对那些在低温下仍能生长的腐败菌和致病菌,是一个很有效的控制措施。

3.实行气调包装:采用适当的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能抑制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必须注意避免缺氧环境,防止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和产品本身的无氧酵解而产生异鼓掌。

4.降低PH值。鲜切蔬菜组织的PH值一般为4.5-7.0,正适合于各种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在鲜切蔬菜中加入适当的醋酸、柠檬酸和乳酸等,可降低蔬菜组织的PH值,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一定要掌握好用量。否则,过多的酸会破坏新鲜蔬菜本身的风味。

5.应用生物防腐剂。生物防腐剂,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中的一类抗菌物质。由于鲜发蔬菜为即食产品,化学防腐剂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来自生物的天然防腐剂的研究和应用,便日益受到重视。现已发现,乳酸菌的代谢物细菌素或类细菌素,能有效地抑制鲜切蔬菜中嗜水气单胞菌和单核李氏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在孵化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各种病原微生物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会迅速而大量地繁殖, 孵化场适宜的孵化温度和湿度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病原微生物一旦感染了胚胎或雏鸡,就会造成胚胎的早期死亡及雏鸡产品质量的低劣, 轻者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重者威胁孵化场的生存。 可见加强孵化生产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控制,已成为孵化场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1.种蛋种蛋要求来自无疫情的健康鸡群所提供, 但在种蛋产出过程中仍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除了要求种蛋在种鸡场经过消毒外, 运至孵化场后必须以3倍量的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1次,经化验总菌数小于20个, 其中主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含量为0,方可放入蛋库贮存。种蛋入孵后,每周对种蛋进行1倍量的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以控制细菌的生长。

2.人体人体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载体之一, 要求外来人员一律拒绝进入孵化场生产区,本场工人每天入车间要求消毒、淋浴,更换清洗消毒后的工作服、帽子、口罩、拖鞋,出车间也要求淋浴。车间的脏、净区不能串岗, 特殊情况由脏区到洁净区需要淋浴更衣。在接触种蛋、雏鸡前,要先洗手消毒才能 *** 作,无论工作或休息时,严禁对种蛋、雏鸡咳嗽、打喷嚏、吐痰, 以减免细菌的传

播。

3.车辆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场区,本场运蛋车入场要求喷洒消毒, 司机下车通过消毒通道方可进入场区,在卸种蛋过程中,司机不许下车。 运蛋车不准许运输除种蛋之外的其他物品,车厢要求每周至少熏蒸消毒1次。

4.用具孵化场所有用具,如蛋筐、蛋盘、拖布、扫帚等物品, 一经外界进入场区都要消毒后方可使用,以控制由于用具不洁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5.包装材料孵化场所用的主要包装材料为雏鸡盒,入场区后要先放入距生产区50米远的库房中先进行薰蒸消毒后才可使用, 严禁任何未经消毒的包装物品进入生产区域。

6.空气空气携带病原微生物更有其随意性, 所检测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由空气带入的,由于蛋库、孵化厅特定的环境要求有大量的空气流通, 此环节的控制往往成为难点。在管理中,要求对进气孔、过滤网每周不少于3次的卫生清理,尤其对孵化、出雏器的进、出风口要时常保持清洁, 以防细菌循环传播。

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由于孵化场特定的温室、湿度等条件,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较理想的场所,这就要求管理者从孵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及时检测细菌的生存状态,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渠道。除了以上所述, 从种蛋入场区严格控制开始,还要注意保持孵化器的清洁卫生,每周不少于2次进行彻底擦拭,尤其进、出风口处,不允许有灰尘。孵化、出雏厅的四周墙壁、地面, 每周不少于3次彻底用消毒液清理,要求所检测的细菌总数不超过32个。出雏后要认真冲洗出雏器,不允许留有异物,消毒要完全彻底,出雏盘要冲洗干净,消毒彻底,以防病原微生物污染下批鸡雏。每次出雏后,要对出雏场地进行彻底清洗、 消毒。由于孵化生产过程有其循环性,因此,要求鸡蛋、入孵、冲洗、 出雏任何一个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都要做得全面、彻底, 才能从整体上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降低其生存数量,最终达到提高雏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其他信息参考

http://www.baidu.com/s?wd=%CE%A2%C9%FA%CE%EF%B5%C4%BF%D8%D6%C6&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8452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