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回应网上争议:我不认为数学是研究物理的工具,他为什么这么说?

杨振宁回应网上争议:我不认为数学是研究物理的工具,他为什么这么说?,第1张

因为任何一个学科在它的一个领域有着绝对的作用,而且更和学科相互合作,也创造出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一个文化知识体系,所以不存在某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一个工具,应付与其他学科。

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科学的一个尊重越来越严谨,而且其中的科学理论发表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要归功于我们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进步所创造出来的结果。所以在现在很多科学家投身于研究当中,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升我们人类文明的水平,那么关于最近杨振宁回忆网上的争议,我们认为数学是研究物理的工具,他为何这么说?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他的角度出发,他作为物理学家,肯定也要对于其他学科,要产生应用。

首先第1点就是我们从杨振宁作为物理学家的一个角度出发,他对于其他学科的一个运用也能够达到一个大成的地步,特别是进入数学。而物理学之所以能够研究出很多数据,得出很多的理论公式,都要得到数学的一个帮助,通过数学来推荐其中的数字进行运算,得到其中的公式,得到一个准确的理论。

二、而其中数学的发展也是达到另外一个高峰。

还有就是关于我们的数学并不是物理学的工具,其中的另外一点就是数学发展的高峰,和物理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物理学的一个探究主要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我们的一些看不见的领域,但都偏向于实际应用。而数学则更讲究于一个理论的运用,理论的运算,当然这种领域更像是看不见摸不着。

三、以及最后每个学科都有存在的意义。

最后就是每个学科都有存在的意义,不存在其中的依附,各学科相互配合,例如化学和地理学科相互配合研究地球上面的一个地球构造,还有化石的形成。

中国目前应不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围绕这个问题,物理学界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物理学界分为两种观点,王贻芳力挺建造大型对撞机,认为这是中国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一旦成功将会改变未来,而且这个设施可以吸引更多国外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中国基础科学的地位。

而杨振宁先生则认为,中国没必要建造这个昂贵的东西,而且结果还是未知,应该把钱用在其他高回报的科研领域。

这个巨大的圆圈就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

美国也曾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SSC),花费30多亿美元都没建造好,最终不了了之。2008年欧洲花费100亿美元也建成了一个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是一个27公里的圆型隧道,位于地下100米,是人类目前造出的最大装置。

隧道内部

造这么大一个圆圈,就是为了让“粒子”在这个超长距离圆管道里加速,一直加速到接近光速的99.9999991%!然后两个“粒子”在这个速度下相撞。物理学家期待能够撞出某些新物质。可惜欧洲实验了那么多年,也没有撞出想要的东西。

没有人能知道对撞机到底能撞出什么东西,或许永远也撞不出东西。所以,杨振宁的观点并没有错,毕竟360亿人民币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1983年7月,美国打算全力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加速。资深物理学家戴维·杰克逊将它命名为“超导超级对撞机”。1986年完成了雄心勃勃的工程方案:环形粒子加速周长87.1公里,隧道位于地下70米,8662块超导偶极磁铁用10个冷冻厂的液态氦维持在4.3K低温,接近光速的两束质子在4厘米孔径中以40万亿电子伏特能量迎头相撞,模拟出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物理环境,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新粒子。预计总成本44亿美元。

德克萨斯超导超级对撞机工程开挖的隧道和竖井

然而随着工程造价太高并不断攀升。1989年预算为59亿美元,1991年达82.5亿美元。引起了美国史上最大的一次争议,那就是建造这个有什么用,耗费如此大的资金。

最终,1993年,国会众议院以280票对150票的悬殊比例通过决议,将总预算已增至110亿的超导超级对撞机“就地正法”。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废墟”

360亿的投资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一笔巨资,另外中国目前还仅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教育以及养老等领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另外一点,也不得不说,这一项目要顺利进行,预计将有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人员为外国科学家,杨振宁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杨振宁是物理界少有的大量运用数学的科学家。

他曾经说过: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堪称奇迹中的奇迹的是,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杨振宁提出要“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就是用数学来研究物理。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专门提到了一个人。

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是是非非,流言蜚语,人这一生还是活在别人的口舌中。成熟也许就是不畏惧这些,做自己想做的,过自己要过的生活”。

人生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他人的评价,尤其是中国特有的人情 社会 ,更是免不了被七大姑八大姨评头论足一番。年龄小的被讨论是否聪明,成绩好不好,身体好不好;成年了被质疑工作稳不稳定,结婚了没有;结婚了被问有没有孩子,为什么不要一个小孩……

他人的评价,他人的眼光可能是大部分人生活的苦,面对他人无休止的窥探和审视,我们究竟要怎么做呢?

无惧流言,勇敢做自己。他人的评价其实并不能对我们造成什么实际的影响,这些评头论足更多的是对我们进行精神攻击。只要我们不在意,不放在心上,勇敢的做自己,这些聒噪的声音就会烟消云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给了我们答案, 面对众人对他和妻子老夫少妻的质疑,杨振宁深情地说:为了翁帆,我愿意保重自己的身体,书写最长情的告白。

大学生翁帆初识教授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曾经在美国留学,之后又在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

杨振宁因为父母的培养十分热爱学习,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于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之后又继续攻读物理学研究生。杨振宁非常热爱物理学,博士期间专心研究物理学方面的问题。

1957年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年后翁帆在广东潮州出生,命运的齿轮悄悄地转动了,看似完全不会有交集的两人,却在未来的某一天相遇了,谁也想不到他们最后会相守一生。

翁帆和杨振宁的初次相遇是在翁帆刚刚考上汕头大学的一场学术会议上,翁帆作为学生代表接待作为嘉宾的杨振宁,当时杨振宁已经结婚了,夫人是著名学者杜致礼,夫妇俩受邀参加汕头大学的学术会议,而当时的翁帆只是一个青涩的大学生,对杨振宁和翁帆只有满满的崇拜。

翁帆出色的接待工作也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的翁帆对学术研究很感兴趣,时常请教杨振宁夫妇一些学术问题,杨振宁夫妇都会给她细致的回复。

在接待工作之后,翁帆也依然与杨振宁夫妇保持着联系,许多同学们都羡慕翁帆可以得到杨振宁夫妇这样成功学者的认可。

杨振宁和翁帆这时候也都保持着正常师生应该有的礼仪,两人都是十分正派的人,翁帆也十分尊重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

在翁帆眼中杨振宁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在杨振宁眼中翁帆是一位上进求学的学生,谁也想不到这对师生以后会成为夫妻。

杨振宁前妻去世,翁帆细心照顾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杨振宁和翁帆都继续着这样的师生情,2003年杨振宁的原配妻子杜致礼因病去世,翁帆作为两人的学生深表悲痛之情。之后杨振宁一直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痛中,2004年的时候,杨振宁想去广西散散心,便邀请了翁帆一同前往。

当时的翁帆也刚和男友分手,心情比较低落,两个伤心人在路途中相互照顾,相互谈心,倾诉自己对曾经恋人的不舍以获取内心的宁静。

翁帆在路途中十分细心的照顾杨振宁,两人外出的时候都会贴心地安排好行程,杨振宁时常夸赞翁帆是一个细致的人。

在旅行结束之后两个人继续保持着联系,但是聊天的内容不再是学术的交流,而是朋友间的关心和理解,翁帆也用自己的方式让杨振宁走出了痛失爱妻的苦楚情绪,心情变得轻松了一些。

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保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杨振宁提出想和翁帆在一起,翁帆一开始十分的矛盾和无措,但是杨振宁认真的表示自己的决定十分郑重,是真的希望和翁帆共度余生。

曾经的老师成为了自己的恋人,翁帆心中对杨振宁既有爱意又有敬重,至此以后,翁帆虽然不再像学生时期那样小心翼翼地与老师相处,但是也依然保持着照顾杨振宁的习惯。

无惧流言,携手相伴

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之后,杨振宁决定与翁帆结婚。不得不说,杨振宁这个决定是大胆的,因为两人的巨大年龄差距和师生关系必然遭受外界的讨论。

但是杨振宁依然义无反顾地和翁帆求婚了, 在翁帆28岁这年,两人去民政局领证了,翁帆正式成为了杨振宁的妻子。

杨振宁对翁帆的爱是深沉的, 他不止一次说过翁帆是“上帝恩赐的礼物”, 他十分感激翁帆在自己最孤独痛苦的日子陪伴自己,驱散了他生活中的阴霾,让阳光重新照亮他的世界,两人结婚之后,翁帆一如往常的照顾杨振宁的起居,给杨振宁最细致的照顾。

外界都不断质疑翁帆不过是靠着美貌上位的无能之辈,但是杨振宁和翁帆并没有将这些流言蜚语放在眼里,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但两人的年龄差距确实是现实问题,杨振宁的年纪越来越大,而翁帆却依然年轻。翁帆担心杨振宁的身体,每天的食谱便都请教了专业的营养师,根据营养师给出的建议进行搭配,翁帆也希望杨振宁可以时常锻炼,保持身体的 健康 。

杨振宁也察觉到了妻子的不安和焦虑,采纳了妻子的建议, 他坦言道:为了翁帆,我愿意保重自己的身体,书写最长情的告白。

确实,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两人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几乎没有人看好这对恋人,但他们如今也一同走过了十几年。当初面对众多的质疑声,杨振宁没有任何回应,十多年后他用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小结:

“勇敢地去爱吧、不畏惧流言蜚语,去爱吧;不怕遍体鳞伤!” 人生的路注定不会是平坦的,我们的言行总是不可避免地被他人评价,可是他人的评价真的重要吗?与其花时间去和不相关的人争辩,不如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努力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

杨振宁和翁帆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打破世俗的偏见,在这十几年中两人都勇敢的做自己,没有因为外界的流言蜚语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强者冲破风浪,弱者随波逐流,唯有充满勇气才能在这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7126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