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醒高性能激光雷达相关技术得到量产的乘用车客户的认可

北醒高性能激光雷达相关技术得到量产的乘用车客户的认可,第1张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Benewake (Beijing) Co., Ltd)首席增长官,联合创始人郑凯受邀出席36氪「数字时氪·未来交通·如何打造新周期下中国智慧交通生态」圆桌论坛活动。会上,围绕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的部署、量产以及未来3-5年的发展期盼,郑凯同与会嘉宾进行精彩观点分享。

扩散、落地,北醒激光雷达技术走向多领域

谈及北醒,郑凯首先介绍到,北醒成立于2015年,自成立就专注于激光雷达技术和产品。就现场提出的创新扩散曲线和创业周期这个话题,北醒在耕耘激光雷达的8年历程过程中,也参与且见证了激光雷达技术不断在各类应用中扩散的过程,从传统交通到智能交通革新的历程里,经过众多耕耘,现已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在服务传统交通的阶段中,激光雷达助力交通设备能够更及时地报警、运维;而到服务智慧交通的阶段,北醒高性能激光雷达的相关技术通过不断在实际应用的场景中验证闭环,最终得到了量产的乘用车客户的认可。

“我们的技术在众多领域不断的扩散、落地,使得激光雷达覆盖到从传统交通到智慧交通,从路端到车端,从乘用车到高阶自动驾驶领域,在安全与智能方面,为大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保持高性能优势,走向量产,是北醒追逐的方向

当谈及激光雷达近两年大规模上车应用给行业带来的改变,以及未来上车部署的数量及部署方式的话题,郑凯表示,车顶,车灯附近、进气栅格等位置都是部署激光雷达的好位置,但部署在不同位置的激光雷达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正前方部署的主雷达,对自动驾驶的智能感知,以及后端的判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要确保它的性能以及探测能力,同时保障绝佳的部署位置以发挥它对应的作用,这就对主雷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对部署在其他位置的雷达,在各个指标设定上可以考虑一些让步空间,比如在量程、垂直视场角等性能指标上,这都是由激光雷达在车辆上的部署位置决定的。

有关前向高性能主雷达部署,郑凯补充道,“激光雷达之所以有资格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被众多自动驾驶公司重视,是因为它带来的极高性能,极精确的数据可以为自动驾驶后端大量的感知决策工作提供非常丰富的数据,并节约许多的算力、避免很多误差,从而降低安全风险。北醒超高性能前向主雷达能够助力下游客户在应对充满挑战的自动驾驶技术时更顺滑,这也是我们始终要坚持产品高性能的关键原因之一。”

2022年作为激光雷达颇受关注的批量上车元年,郑凯也提到,拿到定点前,北醒60万台激光雷达的年产能,是车厂选择北醒的重要决策因素之一。就量产本身而言,量产不仅是在实验室里解决我们提前预测到的问题,也不仅是在产线上解决,量产交付过程中,将(量产)置放到很多真实场景中才能发现一些长尾问题,也需要和客户一起定位解决。

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激光雷达价值创造

最后,对未来3-5年激光雷达发展进行预测的环节,郑凯笑谈道,眼下卡脖子的问题解决了,还会被新的问题卡脖子。这其实这是好事情,正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才推动了激光雷达整体的发展和北醒的价值创造。

“未来三五年,我们很确定的是,不管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智慧城市,包括车载软件,大家都能知道它们产生的价值,这种价值会像人们购物一样可被计算。”

回到工作层面,郑凯强调道:“北醒的理念始终是,服务客户获得成功。不是简单地帮助客户,而是支持客户的成功,这是我们希望的商业化闭环,也是我们的未来3-5年的期盼。”

据悉,36氪「数字时氪·未来交通论坛」以汽车产业发展视角,汇聚政界、学界与产业专家,围绕“新周期重塑产业新格局”、“新转型打造中国新势力”展开思想交融与碰撞,共探未来交通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解法。一同受邀出席圆桌论坛的嘉宾包括,东软睿驰总经理 曹斌、大陆集团中国区创新与战略合作部总监 吕楠、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 张宁,以及智加科技中国首席科学家 崔迪潇。  

      审核编辑:彭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3000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