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转型认知” 华为开启“工业4.0”

任正非的“转型认知” 华为开启“工业4.0”,第1张

       近年来,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孕育,美国称之为“再工业化”,日本称之为“工业智能化”,德国则称之为“工业4.0”。下面就随工业控制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工业4.0的出现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其将ICT和生产制造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制造业。工业4.0通过物联网技术,改变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工业4.0也在能源、车联网、物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类对于存在的认知。

  自2014年10月李克强访德,并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来,“工业4.0”的概念在我国迅速走红,一时间,“工业4.0”“智能制造”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而《中国制造2025》是在借鉴德国“工业4.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版工业4.0,与之不谋而合的是,对于国内工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四年前就开始筹备未来十年期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如今,这项规划主要围绕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使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华为作为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展连续5次的参展商,已推动华为和德国工业界在工业4.0方面的深度合作。华为将在慕尼黑建立“德国工程能力中心”,充分利用德国在人才、技术和研发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提升华为在整机及硅光制造、自动化与智能机器人、测试、实时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能力。

  任正非的“转型认知”:中国企业要逐步开启工业4.0

  任正非作为华为的领袖,对企业的走向、布局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产业互联网时代,工业4.0概念被炒得火热之时,任正非却很冷静的看待着这个新型工业转型期。

  “不要妄谈工业4.0,工业自动化的堡垒还没跨过。”任正非说:“中国应该按步骤走进新的未来时代,这个时代叫人工智能。首先,要强调的是工业自动化,再到走进信息化,最终才能智能化。中国走向信息化还需努力。中国的工业现在还没有走完自动化,还有很多工业半自动化都做不到。在这个阶段,工业4.0的方案,已超前了社会实际,最后还将成为‘夹心饼干’。所以中国企业要踏踏实实地迈过工业自动化。”

  从任正非看来,中国的工业4.0进程需按步骤进行,不可能一步迈入新时代。很多企业还要思考一个问题,企业、团队能否掌握信息革命的工具,能否攻克工业革命的堡垒?

  华为的“工业4.0”:重点定在智能车间和机械信息化

  工业4.0在华为的眼中,其核心是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本质是企业生产系统与IT系统的深度融合,华为将自身的工业4.0的转型,聚焦在智能车间和智能工程机械等行业。在工业4.0的转型中,华为从中获取了较大的收益:在业绩方面,企业业务收入较上一年增长约27%,其中,中国区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40%。

  在华为看来,工业4.0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提升行业效率和竞争力。工业4.0的推进,将逐步驱动行业核心领域开放,通过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云数据中心和安全数据交换,实现多个设备之间、多个工厂之间的协作,从而实现产业集群,以集群化的优势去提升竞争力。在未来的工厂中,工业4.0的解决方案就像搭积木一样,考虑在广泛实现智能互联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的d性,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地通过组件来构建和优化。

  智能车间:作为工业4.0的解决方案中的核心组件,其通过采用网络化的分布式生产设施,组合成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在智能车间中,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为了实现智能车间和智能生产,需要考虑对现有工厂的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络打破生产网络和办公网络之间的屏障。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设备和网络开放带来的安全风险,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

  华为的智能车间解决方案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将短距无线通信和广覆盖无线通信之间有效配合,也将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融合起来实现无缝的接入,最终统一智能车间的网络,有效地保障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制造云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为智能车间提供网络基础。同时,华为能提供面向服务的、可d性扩展的一体化制造云解决方案,为制造业的大数据分析、存储及计算提供强有力的ICT基础设施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2563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6
下一篇 2022-08-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