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张

第二章 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不涉及任何数学变换,而直接在时间变量域内对系统进行分析,称为系统的时域分析。其方法有两种:时域经典法与时域卷积法。

 时域经典法就是直接求解系统微分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物理概念清楚,缺点是求解过程冗繁,应用上也有局限性。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喜欢采用变换域分析方法(例如拉普拉斯变换法),而较少采用时域经典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δ(t)函数及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时域卷积法得到了迅速发展,且不断成熟和完善,已成为系统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时域分析法是各种变换域分析法的基础。

 在本章中,首先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然后用经典法求系统的零输入响应,用时域卷积法求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再把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相加,即得系统的全响应。其思路与程序是: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张

 其次,将介绍:系统相当于一个微分方程;系统相当于一个传输算子H(p);系统相当于一个信号——冲激响应h(t)。对系统进行分析,就是研究激励信号f(t)与冲激响应信号h(t)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卷积积分。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

          研究系统,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建立电路系统微分方程的依据是电路的两种约束:拓扑约束(KCL,KVL)与元件约束(元件的时域伏安关系)。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研究。

 图2-1(a)所示为一含有三个独立动态元件的双网孔电路,其中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张 为激励,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张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5张 为响应。对两个网孔回路可列出KVL方程为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6张

   上两式为含有两个待求变量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7张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8张 的联立微分积分方程。

为了得到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微分方程,

须引用微分算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9张 ,即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0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1张 ,…,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2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3张

在引入了微分算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4张 后,上述微分方程即可写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5张

 即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6张

     (2-1)

   根据式(2-1)可画出算子形式的电路模型,如图2-1(b)所示。将图2-1(a)与(b)对照,

可很容易地根据图2-1(a)画出图2-1(b),即将L改写成Lp,将C改写成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7张  ,

其余一切均不变。当画出了算子电路模型后,即可很容易地根据图2-1(b)算子电路模型列写出式(2-1)。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8张

  给式(2-1)等号两端同时左乘以p,即得联立的微分方程,即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19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0张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得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1张

  (2-2)

用行列式法从式(2-2)中可求得响应i1(t)为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2张

注意,在上式的演算过程中,消去了分子与分母中的公因子p。这是因为所研究的电路是三阶的,

因而电路的微分方程也应是三阶的。但应注意,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分子与分母中的公因子都可消去。

有的情况可以消去,有的情况则不能消去,视具体情况而定。故有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3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4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5张

上式即为待求变量为i1(t)的三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常微分方程。

方程等号左端为响应i1(t)及其各阶导数的线性组合,

等号右端为激励f(t)及其各阶导数的线性组合。

    利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得i2(t)为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6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7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8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29张

上式即为描述响应i2(t)与激励f(t)关系的微分方程。

    推广之,对于n阶系统,若设y(t)为响应变量, f(t)为激励,如图2-2所示,则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0张               

(2-3)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1张            

用微分算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2张 表示则为

            

            

 

或写成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3张                           

又可写成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4张

式中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5张

称为系统或微分方程式(2-3)的特征多项式;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6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7张

(2-4)

H(p)称为响应y(t)对激励f(t)的传输算子或转移算子,它为p的两个实系数有理多项式之比,

其分母即为微分方程的特征多项式D(p)。H(p)描述了系统本身的特性,与系统的激励和响应无关。

    这里指出一点:字母p在本质上是一个微分算子,但从数学形式的角度,以后可以人为地把它看成是

一个变量(一般是复数)。这样,传输算子H(p)就是p的两个实系数有理多项式之比。

例2-1  图2-3(a)所示电路。求响应u1(t),u2(t)对激励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8张 的传输算子及u1(t),u2(t)分别对i(t)的微分方程。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39张

     解  其算子形式的电路如图2-3(b)所示。对节点①,②列算子形式的KCL方程为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0张

代入数据得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1张

    对上式各项同时左乘以p,并整理得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2张  

用行列式法联解得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3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4张    

故得u1(t)对i(t),u2(t)对i(t)的传输算子分别为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5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6张      

进而得u1(t),u2(t)分别对i(t)的微分方程为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7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8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49张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50张

可见,对不同的响应u1(t),u2(t),其特征多项式 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第51张 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系统特征多项式的不变性与相同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2561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6
下一篇 2022-08-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