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绑架移动芯片市场,英特尔进入隧道期?

高通绑架移动芯片市场,英特尔进入隧道期?,第1张

  英特尔移动芯片领域看上去有些咄咄逼人,也难怪,如果大部分的媒体都把现任CEO欧德宁的提前退休归结于他在移动市场的迟钝,那么这个事情本身已经被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我们要做这个领域的领导者。”英特尔产品架构事业部副总裁、移动通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荣坤如此解释他们的目标。但请注意,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英特尔在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份额是0.2%,而最大的“敌人”——ARM阵营的高通则是48%!

  “新CEO的工作是将移动市场份额提升到25%以上,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AMD前高管、行业分析师Patrick Moorhead称。

  但英特尔的高管们非常清楚它的“难度”在哪里。正如Android用免费颠覆了微软的License模式一样,ARM的授权模式正在让整个产业链多样化,OEM厂商有非常大的热情去加速集成,从而实现差异化。这显然是英特尔的那条产业链所做不到的。PC厂商们早已习惯了按照英特尔的节奏去给一整套芯片解决方案装上标榜“差异化”的外壳。
 

  因此,用陈荣坤的话说,“这会是一场马拉松。”很显然,英特尔面临的挑战无法单纯地用技术去衡量,“这是生态链之间的较量。”

  命门

  欧德宁被媒体描述成一个迟钝的“罪人”,而且他们引用的例子看上去都说服力十足。2006 年6月英特尔将移动芯片业务以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Marvell,给出的理由则是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去对付AMD。而且直到今年10月底,欧德宁都坚持认为键盘和其他外设是平板电脑必备的元素。这被媒体解读为缺乏对趋势的准确判断。

  但面对着一个增长如此快速的市场,守成就意味着面对死亡。

  投资者们往往是敏感的,他们非常轻易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英特尔134.57亿美元的收入和29.72亿美元的净利,都远远高过高通相对应的48.71亿美元和12.71亿美元,而后者却以1058亿美元的市值超过了英特尔的964亿美元。

  更令人“沮丧”的是目前全球已经有70多家厂商正在采用高通的芯片,发布的终端超过了500款,并且有400多款终端还在设计之中。而站在英特尔这边的则是7款智能手机,以及同样数量不多的平板电脑。

  英特尔还无法说服那些一线的OEM厂商,哪怕让他们把其中的一部分业务从ARM阵营里迁移过来,都需要足够的诱惑力。“我们起初也很担忧。”摩托罗拉移动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孟樸谈道,“功耗问题由来已久,我们不确定这个问题是否能解决。但后来看到英特尔的努力,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功耗问题是英特尔最明显的“命门”,ARM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这种基于简单指令集的芯片架构完美地契合了早期智能手机的需求。英特尔同样押错了 *** 作系统,它错过了进入Android的最好时机,而是把资源投向了诺基亚的Meego,甚至直到诺基亚已经选择了微软,英特尔依然宣称要“坚守Meego”。

  这些都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英特尔真正无法改变的是ARM阵营看上去“无懈可击”的生态系统。

  自从打败了AMD之后,PC芯片的创新似乎就被成本所绑架。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直到现在,笔记本都没有配置GPS芯片,这使得我们在网页上查找路线时,不得不输入起点位置信息。

  英特尔没有动力去做这件有可能影响到利润的事情,OEM厂商却是无法在英特尔既定的芯片组内核里加入GPS功能。这在ARM阵营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手机厂商为了生存,恨不得把包括GPS、蓝牙在内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到芯片中,它们对差异化的狂热又反推高通等供应商之间的差异化创新。

  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十几家零件供应商去争取一家智能手机OEM厂商的设计权,而且绝不是同质化竞争下的价格战。英飞凌为了留住苹果,想尽一切办法满足那些变态的硬件和软件的兼容问题,在苹果总部,它们驻扎了一个专门的team,而且时常会连夜从德国派遣一个技术团队去美国解决临时性的问题。稍有“怠慢”,其他厂商就会蜂拥而至。

  这很难出现在英特尔和联想身上吧?产业链绝大部分的话语权都掌握在英特尔手里,PC行业的OEM厂商只能等待CPU的更新,然后通过库存控制、渠道分销和品牌的差异化去打价格战,结果便是赢家永远都只是英特尔和微软。OEM厂商逐渐地远离了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微软要发布Surface的原因之一,如果连这样一个参考设计都无法超越,那么产品怎么会有市场?

  因此,即便不考虑技术因素,在习惯了垄断的生存环境之后,英特尔很难在不伤害高利润的同时,还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卖出产品。

  英特尔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包括陈荣坤和杨叙(英特尔大中华区总裁)在内的高管们都在反复说着这个问题。吴军博士曾在《浪潮之巅》一书里把英特尔的商业模式概括成“靠大投入、大批量销售来挣钱”,而当移动芯片这样的新业务无法像PC芯片一样去得到众多OEM厂商的支持时,这种商业模式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2441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3
下一篇 2022-08-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