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发展前途在哪里?

物联网的发展前途在哪里?,第1张

可以这样讲,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随着物联网国家战略级地位的日渐明朗,业界对它的讨论更是一步步升温。在中国,由于非对称性管制对通信产业有着巨大影响,业内各方就更加关注国家政策变化。易观国际分析师指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未来两年将是物联网发展的爆发期,对于物联网的政策性投资也会在未来两年内得以集中投放。 尽管如此,业内对物联网的质疑声还是接连不断。它究竟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还是一个真实的产业,市场出现了很大分歧。有观点指出,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必须以行业用户需求为根本推动力。仅靠政府的支持并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不能持续推动整个产业。就现阶段而言,物联网的市场需求还不明朗,其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并且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物联网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这样的分析的确很有道理,但笔者觉得,虽然近期物联网还只是一个概念,看似虚无飘渺,但从长远来看,它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产业。根据物联网的定义推断,它的用途应相当广泛,涉及交通、环保、物流、通信、政府、金融、电力、消防、工业监测等诸多领域。它的发展有赖于各个环节的协同工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部署,物联网很难健康持续发展。在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短期收益,而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项目,因此国家的管制和引导就尤为重要。在全球各国争相进军物联网之时,中国政府的高调跟进实为明智之举。中国的市场环境比其它任何国家都要复杂,所以中国政府从来都没有放弃宏观调控,包括前面提到的非对称管理、包括电信重组……这些都是着眼于长期的发展战略。 抛开政策管制,技术的成熟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物联网的前途还依赖于七大技术基础。 1、实时无线传输物联网是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它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有线传输显然不适合物联网的发展,任何有效信息的交互最终都要由无线技术来传输。而物联网大多数应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所以,没有实时无线传输技术的物联网是缺乏智慧的物联网。 2、高精度传感 从物联网的系统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层、终端处理层及传输网络三大部分。信息采集是物联网结构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有人把物联网直接叫作传感网。而传感技术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最主要手段,它直接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没有高精度传感的物联网就是失去灵魂的物联网。 3、标准化M2M在M2M行业应用中,工业级的技术标准要求非常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然而物联网要求任何物品之前都能进行有效信息的交换,所以标准化的M2M就成为物联网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标准化的M2M旨在为不同体系间物品信息交互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 4、IPv6 随着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的不断加深,All IP已不是什么秘密。我们知道,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独立设备要想与其它设备交互信息,都要有一个唯一合法的IP地址进行标识。随着网络接入设备的增加,IPv4地址危机愈演愈烈。物联网的到来,使IP地址需求呈爆炸式增长,IPv4地址将极度匮乏,IPv6地址规划迫在眉睫。 5、纳米级高智能嵌入物联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交互的信息量也将成指数性增长。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你的手机既要与你的电脑通信,还要与你的电视机甚至是你的手表进行通信。在此过程中,高智能识别技术尤为重要。另外,随着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物联网中设备嵌入的芯片一定会越来越小,甚至达到纳米级或者更小。 6、高可靠RFID物联网源于RFID又超越RFID。新物联网对RFID的可靠性要求将更高。除了高精度传感技术之外,RFID也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一个重要手段。物联网应用的很多领域对可靠性要求都非常高。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7、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以其覆盖广、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质量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成为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它网络的补充,它也必将与物联网紧密结合起来。从目前来看,它们的结合还存在诸多困难,不仅仅表现在技术层面,国家、国际政策也是很重要因素。

华为万物互联的智慧全屋发布会须臾将至,鸿蒙OS将会在方寸之间点亮智慧。我更感兴趣的是另外一张海报。在这张海报中,鸿蒙 OS 是以首次呢金色圆箍的形象出现。金色圆箍,金箍。孙悟空至尊宝在戴上紧箍之前,就被反复地提醒说呀,“你只要戴上了这道紧箍呢,你就不再是一个凡人”,你将会有非凡的力量。而华为头上正是带着这样的一道金箍。

去年华为发布的14纳米双芯片叠加技术的时候呢,许多人还不以为然。调侃道难道这是要把两杯50度的水倒在一起就成了100度了吗?

然而,前几天苹果的发布会上推出来一个M1 Ultra芯片,它通过晶粒到晶粒的融合技术,就简简单单的把两个M1芯片缝合到了一起,就实现了 "1+1>2" 的功能。到此时,许多人才恍然大悟。喔,原来华为是要来真的,他的双层芯片叠加技术可比一个简简单单的两个芯片缝合在一起厉害得多了哟。

此时大家就想一想,当海思麒麟这个新的芯片设计出来之后,当这个14纳米双叠加芯片生产出来之后,应用到到新的华为的手机上。就比如Mate60上,我们能想象吗,那将会是怎样的场景?我们就会首次有了完全自主设计的芯片,完全自主生产出来的一块最先进的芯片。那时候将会爆发出怎样的巨大的惊人的能量?我有点不敢想象。而这个非凡的能量,正是这道金箍所赋予的,在束缚的同时也赋予它惊人的非凡的能量。

这说的是华为的芯片,华为的手机,而华为的万物互联的战略是1+8+N。 其中的“1”毫无疑问是手机,前面说的芯片。那这个 8 是什么呢?我们老说8,此处我帮大家来直观地理解一下这个 8 就包括哪些东西。

首先我前面说的手机,我们所有的工具,其实都是我们身体的延伸(麦克卢汉)。

比如说我们的计算机就是我们大脑的延伸。而手机是计算机的一种,我们遵循手机的条线再往下延伸,与手机相同的还有手机Matepad平板和MateBook笔记本,这是大脑的部分。

再到眼睛,比如说望眼镜就是我们眼睛的延伸。而在这里面有两款工具,一个是 AR和 VR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再一个就是大屏的显示器,这是对应眼睛的部分。

接下来是耳朵的部分。比如我们生活中的雷达是耳朵的延伸。对应到华为的产品是耳机和音箱。继续来到我们的手上则是手环和手表。最后到了我们脚上,我们脚足都对应的是代步工具- 汽车 ,华为有“问界5”的车机系统。我们简单地梳理一番,从上到下的“8”都是对应着大脑眼睛、耳朵、手和足,与我们身体的器官一一对应的延伸。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N”,也就是 IoT 设备, IoT 就是 internet of things 其实就是物联网。许多人在说起这个鸿蒙系统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是昙花一现,说什么,“鸿蒙来了,鸿蒙又走了”,在倏忽之间来了又走。我的感觉怎么说呢。就是嘴上说话的人跟着手做事的人是不同的。在许多人看来,鸿蒙是昙花一现,但是在更多的企业家看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比如说美的,现在它的所有的产品对华为鸿蒙OS实现全品类覆盖。人家现在就是覆盖多达 25 个大类,230多种产品,并有 40 多人的团队来专门负责与鸿蒙系统的对接和研发的工作。我这都是真金白银地砸下去,这对人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还是许多人说的“鸿蒙来了,鸿蒙走了吗”?有人嘴上就这么一说,对企业家而言,则是实打实的机会,也怪不得人家美的能够超越格力,超越海尔这些传统的白电,而越成为行业的第一,这是其非凡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最后,我总结一下华为的万物互联的发布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1+8+N”战略。“8”是 从头到脚的八款设备。N其实也是身体的延伸,比如我们各种的厨具,就是来满足我们口的需求,对不对?大家闲来无事可以一一对应一番。最前面的“1”是手机,是海思麒麟芯片。华为在芯片被卡之后,就被迫戴上了一道金箍。这道金箍在束缚他的同时也赋予了它非凡的能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海思麒麟芯片踏着七彩祥云再来的时候,他将会是一个盖世的英雄。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这是继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前沿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点学习。量子科技本身,是数字科技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力量。
什么是量子量子是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物理量所存在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和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有根本的区别。
一时间量子科技成为热词,网上还出现了大量针对“量子科学”、“量子通信”关键词的搜索和解读,这三个词不要混淆。“量子科学”指的是量子在科学上的效应,是一种量子信息的学科系统;“量子通信“则是量子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即给通信进行加密以保证安全性,尽管通信是量子科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但不能将量子通信等同于量子科技本身。
与科学界的一些改良性技术相比,量子科技具有颠覆性作用,它颠覆的是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电子计算,即传统、主流的计算机还是以电子作为基本的载体,以冯·诺依曼结构为主的计算机,同时主流计算机的电子元器件——芯片,也是基于电子,按照摩尔定律的经济规律来发展,让计算机芯片的工艺制成从14纳米、7纳米发展到5纳米。
但问题在于,当下摩尔定律正逼近物理极限,所以科技领域亟需出现一些颠覆性技术,将量子作为基本计算单位,革新以电子作为基本单位的计算架构。
本次中央政治局学习提到的“把握好大趋势”中的“趋势”,即是全世界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计算架构和基础能力突破的分界点上,需要提前重新构建一个新体系,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及器件装备,并形成量子科技的广泛应用,最终改变整个数字科技。国家一旦掌握这种技术,将从计算能力上取得一个较大的突破,并对社会发展形成一个革命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国内国外的起点基本是一样的,全球共同进入“无人区”。也正因如此,量子科技也是各国的战略必争之地。
由此可见,在当下形势下,发展量子科技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量子科技的在全球仍然以企业为主力军,以产学研的形式进行开发。国际上比较典型的企业是,IBM、谷歌,谷歌在2019年打造了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仅用200秒完成一个计算,而采用传统计算机需要约10000年时间。
中国在量子科技的研究上,和欧美国家是齐头并进的,至少不属于落后地位。应该看到,该技术在全球获得了一定突破,但并不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所以中国还有很大机遇去牵头主导这一场竞争。在中国,量子科技仍然是以企业主导的格局,来自中国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的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都是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其中部分项目的主导方国盾量子企业,是由中科院孵化形成的。腾讯公司专门成立量子计算实验室,除了聚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如量子算法对机器学习的帮助;还在积极探索对于一些小系统,小分子的更多经典计算或模拟的方法,并在制药、材料、化学等行业领域进行应用。
归根结底,量子科技的本质意义有两点,一是提高信息通信的安全性;二是提升算力。目前来看,量子计算可以广泛应用到很多行业领域
量子科技是数字科技系统中的重要力量。纵观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学习重点,无论是量子科技,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均是数字科技的核心内容,均是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力量。
数字科技是利用物理世界的数据,建构与物理世界形成映射关系的数字世界,并借助算力和算法来生产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指导和优化物理世界中经济和社会运行的科学技术。
数字科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包含的内涵大大拓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技术领域已突破传统信息技术领域范畴,并将有可能改变整个信息计算体系。
从全球主要国家和龙头企业的数字科技创新实践来看,数字科技也已逐步成为各国新的创新和竞争角逐热点。一方面,各大数字科技巨头聚焦数字技术和数字科技化,如谷歌的AI、量子计算、知识自动化引擎技术;微软和亚马逊的云计算和AI;达索、PTC、西门子、ESI等公司的数字孪生突破;苹果基于处理器创新的封闭数字科技生态。
另一方面,数字科技巨头的创新又离不开数据科学和科技数字化,比如谷歌Waymo无人驾驶,需要不断将数字科技与汽车的相关学科、技术、产业进行不断融合,实现从数据到领域知识的价值实现。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科技将劳动者由人变成了“人+机器”,劳动者可以呈现指数增长;将生产资料变成了“工农业用品+数据”,数据从有形到无形,且没有数量限制;将劳动资料变成了“工农业设备+计算力驱动的数字科技设备”,呈现指数增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字时代。可以说,数字科技从近期看指向数字经济,从远期看指向知识文明。
从促进创新的角度来看,数字科技驱动网络协同创新模式。工业时代,创新过程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发展“链式创新”的单向线性过程。数字科技需要面向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互动融合,一方面需要解决实际应用、面向用户需求、开发全新市场的场景式研发与创新,从用户需求出发对科学研究形成逆向牵引,另一方面各类基础学科、基础技术领域的各项基础和应用创新寻求突破。每个创新主体都是庞大网络体系中的节点之一,都会参与到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全过程,创新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所以,在生产要素和创新模式改变的作用下,数字科技最终将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数字化引发的是服务业进入到更复杂的工业、能源和交通等传统领域,但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数据处理、仿真建模、机器学习等改变从数据-信息-知识的整个流程,并推动进入知识自动化阶段,使得数据进入到价值创造的体系中。这种力量决定了数字科技将会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也必然是大国和企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文章内容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提供,本报记者沈怡然采访整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512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 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