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第1张

行业内主要企业: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隧道股份(600820)、粤水电(002060)、宏润建设(002062)、中国中车(601766)、康尼机电(603111)、申通地铁(600834)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数量、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规划

产业概况

1、定义

广义上的轨道交通是指各种由火车、铁路、车站和调度系统(包括调度设备和调度人员)所共同组成的路面交通运输工具,包括一切传统铁路系统和新型轨道系统。广义轨道交通的主体就是传统铁路,包括高速铁路。

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7年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中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为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依据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

2、产业链剖析:下游应用场景较为固定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轨道交通相关产业也随之强大起来,在带动一个城市GDP增长的基础上,轨道交通也开拓性的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流程来看,其主要分为施工准备、开工建设和通车运营三个大的阶段,这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上中下游三个阶段。

产业发展历程: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突出优点,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也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城市结构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水平决定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秩序直接影响大城市社会与经济系统的运行秩序。

从中国交通建设政策规划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进程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60-70年代):1953年9月,国家出台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自此我国拉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1965年7月,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按照“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方针设计。1969年10月,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北京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初始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在北京建成首条地铁后,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始陆续建设轨道交通,但由于正值建国初期国家财力薄弱,又是起步阶段相关技术匮乏,城市轨道建设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政府的贷款,这使得上海地铁1号线、2号线及广州地铁1号线建设过程中成本极高,给国家财政支出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国务院在1995年颁发暂停审批城市地下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1995)60号),紧急叫停现有的线路以外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这一阶段中国城轨交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年均通车线路里程仅为66公里。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9年):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发的《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国办发(1999)20号)中明确指出,所有的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应实行国产化量产,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开始平稳有序的发展推进。国务院陆续批准重庆、深圳、武汉等10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并投入40亿元国债用于相关建设。至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间,重点推进103个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新建城市轨道交通2000公里以上,涉及投资约16万亿元。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近百个城市规划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建设运营线路达8673公里,2018年新增734公里,2019年新增969公里。在这一阶段,中国城轨交通建设年均通车超过300公里。

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开始):2019年9月,国家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由此,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城轨发展愈加符合实际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特别是其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致使建设造价畸高,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1999年,我国发布《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提出,其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2003年《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发布,提出要坚持量力而行、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方针,确保建设规模与发展速度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办法》等政策出台,在质量标准和运营安全方面提高了要求。

此外,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规范有序发展,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严格建设申报条件。相较于旧规“81号文”,新规“52号文件”对申报建设项目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地方GDP水平、人口数量和客运强度等核心指标,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地方GDP水平要求更高。

新规“52号文件”有助于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相适应,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超280条

2016-2021年,城轨交通运营线路呈上升趋势,按照每年超过10%的增速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9条,累计达到283条。

2、2021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长度超9100公里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2016-2021年,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逐年增长,2021年运营线路长度接近1万公里,增速达15%,2021年当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1223公里。

3、运营线路制式结构以地铁为主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城轨交通运营线路共涉及9种制式,其中地铁运营线路长度达72097公里,占比7831%。此外,市域快轨1011公里,占比1098%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上海城市轨道运营里程数最多

由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流量较大,对城市轨道需求也较大,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截止2021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TOP10城市运营里程数占据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数的6167%。其中,上海目前运营的城市轨道运营里程数最多,为8342公里,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运营里程数超过800公里的城市。进入前十的城市还包括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重庆、杭州和青岛。但是可以看到,这些城市运营里程数梯级分布较明显,如排名第十的青岛运营里程数为255公里,与上海运营的里程数相差5792公里。

2、企业竞争:中国电科是最大市场参与者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市场参与者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

在规划设计方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广铁设计院等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在建筑施施工方面,中国中铁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72%;其次是中国铁建,市场份额约为285%。

在城轨机械设备方面,中国中车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占比超过一半。

在城轨电气设备方面,中国通号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约为345%,其次是和利时、交控科技,市场占比均超过10%。

在城轨整体系统方面,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上海贝尔、卡斯柯、上海华虹等,其中上海贝尔占据了最大市场份额,约为222%。

在城轨运营维护方面,较为领先的企业主要是几个大型城市的地铁公司,它们利用当地的地铁发展经验和较长的轨道交通运营长度,其中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广州地铁和香港地铁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位于竞争第一梯队。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智慧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这些新兴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将极大推动现代城市与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包括综合监控系统、乘客资讯系统、综合安防系统、通信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和信号系统。

2、“十四五”期间城轨类型多元化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东部沿海区域城镇化率不断增高,致使城市市区规模越来越大,某些地区城市体制的改变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增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范围,延伸的里程已盖了城市和乡镇的大部分区域,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轨道交通不在单单以发展地铁为主,城市轻轨加入加快了建设速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并行发展时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并开始注重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特别发达的一些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城市轨道交通开始向城际轨道交通领域拓展,这三个地区都在以城市轨道交通的理念编制城际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规划,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体看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要做好以城市为主轨道交通枢纽规划。目前,除了悬挂式单轨外,世界上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制式在中国都已开始采用。这些制式是:地铁(含高架和地面线路,高峰小时单向客运量达3万-6万)、轻轨(含现代有轨电车,高峰小时单向客运量达1万-3万)、跨座式单轨线路(如重庆单轨较新线)、线性电机线路(如广州地铁4号线、5号线)、无人驾驶自动导向系统(如北京机场新建线路)、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如:大连、天津滨海线)等。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问题一:现在市面上具体有哪些物联网产品?请教一下专业人士 现在物联网产品还是比较多的 ,这几年发展的特别快
像RFID行业比较成熟的产品有:
高频:
近距离读写器 一般指读取距离0-5cm的 像桌面式的YX7036就这样的 支持双协议的
中距离读写器 一般指读取距离5-30cm的 像YX9091T比较适合这样的应用
远距离读写器 一般指读取距离在30-120cm 像YX9291T就这样 天线和标签搭配的好的话可以读得更远
超高频
近距离读写器 一般指读取距离0-50cm的 像桌面式的YXU9806就这样的 中距离读写器 一般指读取距离50-600cm的 像YXU1861-8dbi比较适合这样的应用
远距离读写器 一般指读取距离在600-1200cm 像YXU1861-12dbi就这样 环境和标签搭配的好的话可以读得更远

问题二:现在应用较多的物联网产品都有哪些? 5分 先要了解一下两个概念:物联网和无线城市。 用通俗的话来讲,物联网就是让所有的东西都“连”起来,关键要有三件东西:感应处理终端,传输通道,控制处理平台。这样就可以让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能“感应”并“处理”信息,通过传输的网络传送到指定的地方或人那里,反过来还可以进行控制和指挥。无线城市就是通过目前的蜂窝通信网络,辅助以无线热点(WLAN)的覆盖,达到城市中的无缝覆盖,所有终端,包括手机,电脑等无线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智慧城市其实基础就是无线城市,只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大量的实际应用,好比马路上要有汽车。

以下面上海移动为例,将技术转化成城市中的生活应用的案例来解释会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个概念,由于物联网覆盖更多地要依赖无线技术通目前的通信网络,所以移动物联网将会更加符合未来发展方向:

案例一:你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吗?打开手机,点击“宝宝在线”,孩子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宝宝在线”在松江、闵行地区4所幼儿园试点后,受到家长热烈欢迎,订制这项服务的家庭超过500户,使用率接近100%。

案例二:在普陀的中环百联,借助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智能停车”系统,人们将可以用手机查看附近的停车场有无空位,用手机在中环百联的“虚拟商城”里“逛商店、买东西”。

案例三:将感应器与无线网关或无线座机连接,一旦家里发生煤气泄漏等险情,告警指令会第一时间发送到你手机。移动物联网最新应用“宜居通”,大大提高了城市安保的“智能”水平,目前已在普陀、闵行、松江、嘉定等地试点,未来三年计划覆盖全市。包括“宜居通”在内,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已经拥有50万物联网终端用户。

不用等到2015年,这样的生活场景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一个个移动互联的信息化触角,正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勾勒出一个智慧城市、一个智慧满溢的生活。而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看来,这个智慧城市就是以“无所不在”的网络,打造“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智慧生活。

在“十二五”无线城市蓝图里,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提出,以无线城市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强政、兴业、惠民,使“无线城市”成为“政务管理的好帮手”、“推广行业信息化的好平台”、“民生服务的好工具”。

问题三: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1、工业领域的应用:产品设备管理、能源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管理
2、农业领域的应用:温室环境信息的采集和控制、节水灌溉的控制和管理、环境信息和动植物信息的监测
3、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家庭智能化、小区智能化和城市智能化三者之间融成一个真正广义的智能控制网
4、医疗领域的应用:整合的医疗保健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5、城市安保领域的应用:实对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
6、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实施地表水水质的自动监测,实现水质的实施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
7、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和公交手机“一卡通”
8、物流领域的应用:供应链网络优化、供应链的可视性
9、智能校园领域的应用:电子钱包、身份识别和银行圈存

问题四:物联网产业是指哪些行业 物联网产业链很长,其体系构架大致矗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又涉及到诸多细分领域。
感知层的功能主要是获取信息,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包括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条码识读器等。这一层主要涉及两大类关键技术:传感技术和标识技术。传感器网络的感知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对物体的物质属性(如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与状态识别,它可用于环境监测、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标识技术通过给每件物体分配一个唯一的识别编码,实现物联网中任何物体的互联。
网络层主要是完成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传送和处理。从具体实现的角度,本层由下而上又分为三层:接入网、核心网和业务网。①接入网:主要完威各类设备的网络接入,强调各类接入方式,比如现有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城域网、卫星通信网、各类有线网络等。②核心网:主要是完成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目前依靠现有的互联网、电信网或电视网。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核心网将朝全IP网络发展。③业务网:是实现物联网业务能力和运营支撑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应用层主要是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将物联网技术与个人、家庭和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台,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大大提高生产和生活的智能化程度,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其应用可分为监控型(物流监控、污染监控、灾害监控)、查询型(智能检索、远程抄表)、控制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路灯控制、远程医疗、绿色农业)、扫描型(手机钱包、ETC)等。

问题五:物联网应用领域有哪些 1、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将与家具生活的各种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具生活更舒适,方便,有效,与安全。
2、智能交通
3、智能医疗
4、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集传感、通信、计算、决策与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数物复合系统,通过获取电网各层节点资源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层次的控制管理和电力调配,实现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效利用率,提高安全可靠性,节能减排,提高用户供电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5、智能物流
6、智能农业
7、智能电力
8、智能安防
9、智慧城市
10、智能汽车
11、智能建筑
12、智能水务
13、商业智能
14、智能工业
15、平安城市

问题六:目前有哪些生活物联网产品 先要了解一下两个概念:物联网和无线城市。 用通俗的话来讲,物联网就是让所有的东西都“连”起来,关键要有三件东西:感应处理终端,传输通道,控制处理平台。这样就可以让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能“感应”并“处理”信息,通过传输的网络传送到指定的地方或人那里,反过来还可以进行控制和指挥。无线城市就是通过目前的蜂窝通信网络,辅助以无线热点(WLAN)的覆盖,达到城市中的无缝覆盖,所有终端,包括手机,电脑等无线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智慧城市其实基础就是无线城市,只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大量的实际应用,好比马路上要有汽车。
像什么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运输,还有智能管理,智能医疗,等等,都是物联网的应用层面

问题七:物联网应用案例有哪些方面呢 物联网应用案例
用途范围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教育、工程机械监控、建筑行业、环境保护、 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展望未来,物联网会利用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控制器等相关设备嵌入或装备到电网、工程机械、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拥有覆盖全球的卫星,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化管理的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城市、山川、河流等生存环境的关系。
具体应用案例
下面列举了集中具体的应用案例,以供参考
1. 教育物联网
应用于教育行业的物联网首先要实现的就是,在适用传统教育意义的基础之上,对已经存在的教育网络中进行整合。对教育的具体的设施,包括书籍、实验设备、学校网络、相关人员等全部整合在一起,达到一个统一的、互联的教育网络。
物联网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至少具备四方面的特征,包括掌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联网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特定行业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国内已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有超过400所高校建立物联网实验室。
2工程机械物联网
“工程机械物联网”是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手机通讯网、互联网,实现了工程机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使工程机械、 *** 作手、技术服务工程师、代理店、制造厂之间异地、远程、动态、全天候“物物相连、人人相连、物人相联”。
工程机械物联网目前应用广泛。以NRS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平台为例,提升原本工程机械物联网服务由“信息采集服务”向“数据咨询服务转变”。由原来的现场管理升级为远程监控,由传统的制造转变为制造服务,由原来的被动服务提升为主动服务。功能涉及信息管理,行为管理,价值管理三大方面。
信息管理:
区域作业密集度管理
故障预警及远程诊断
车辆运维主动式服务
金融按揭安全
行为管理:
作业人员统计管理
作业工时效率性分析
行为与工效油耗分析
*** 作规范与工效分析
价值管理:
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行为与员工绩效管理
量本利敏感要素判断
多维大数据决策支持

以福田的农机信息管理平台为例,可以对农业所需相关机械车辆进行全球GPS定位、锁车、解锁车、设备工时查询、故障报警等 *** 作,这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工作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建筑行业物联网应用――塔机监控
塔机智能化的监控管理系统,主要针对检测状态、危险距离预警、故障诊断、信息回传、工程调度等方面工作。例如塔机下面危险区域禁止站人实时提示、与其他高空建筑物距离过近、超出安全距离范围、内部故障预警、诊断、实时显示额定载重量、当前风速、回转角度、当前载重等。
4建筑行业应用――商用混凝土搅拌站
对生产设备的远程诊断和远程维护已经成为当前自动化技术中的一部分。尤其对于那些错误容易诊断和容易排除的情况,派一>>

问题八:物联网是什么东西 童鞋你好!
学校好不好就不太清楚,侧面了解了解,但专业很不错。
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等)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系统 *** 纵himer、让himer鲜活起耿。
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物联网以及延伸的人工智能必将为未来带来自便利的美好生活。
人类总是在追求自便利的美好生活,物联网很有前瞻性。
下一波的IT浪潮就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好好把握学习这个专业的机会,目前物联网处于发展初期,等你毕业刚好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一一一一
来自:广州溯源―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未来

问题九:物联网有哪些职位 其实跟互联网差不多,也是有产品经理、项目经理、Java开发工程师、运维工程师、Python工程师等

问题十:移动有哪些产品运用了物联网技术的? 移动m2m推出的:爱贝通、关爱通、电梯卫士、车务通、宜居通等都运用了物联网技术的。

经过两年的建设,京雄城际铁路将于2020年底通车,面对中国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全长仅100多公里的铁路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它的完成对我国铁路运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京雄城际铁路是连接雄安新区和北京的重要交通路线,经过并连接重要的交通路线以及北京大兴区,大兴机场和河北廊坊等经济文化中心。

它的完成是对国家重要发展计划的积极实施,也是中国铁路“八横八纵”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实现了我国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的有效连接,并沿线旅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我国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京雄铁路建成后,最高标段的设计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50公里,这意味着仅需半小时便可以快速到达雄安新区和北京市。

同时铁路建成通车后,高度智能化的终端设备也被广泛使用,人们可以通过刷个脸进入车站,身份z,护照,香港和澳门通行证等“电子身份z”都可用作入场券,人们可以选择自行购买机票,退款,更改机票等服务,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5G网络的全面覆盖可以充分满足许多乘客的网络需求。

最重要的是京雄铁路的建成实现了国内铁路交通与航空的无缝连接。高速铁路可以转移到车站100米内的飞机上,从而节省了人们的旅行时间和成本,铁路的建成集中展示了我国的高科技技术,在构建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最前沿的技术集成和应用,例如物联网,大数据和BIM技术,这是中国实力的重要体现,展示了中国真正的智慧,力量和精神。 

一、物联网(IoT)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采集监控接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例如,根据火车站的客流量和售票信息,运输机构可以重新安排火车路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样, 健康 、安全和环境机构可以监控水体的污染水平,并通知负责人员采取补救措施。在某些情况下,物联网执行器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启动响应措施,例如停止向家庭住户供应受污染的水。

因此,物联网网络和传感器将本质上构成智能城市的神经系统,将关键信息传递给控制实体,并将响应命令中继到适当的端点。

二、大数据分析(Big Data)

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应用将主要由数据驱动。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和其他先进的数据收集方法,随着生成的数据量、速度和种类的增加,对大容量分析工具的需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大数据分析工具已被政府用于广泛的应用,从预测城市特定区域的犯罪可能性到预防诸如贩运儿童和虐待儿童等犯罪等等。随着物联网能够从大量新资源中收集数据,大数据分析将在包括教育、医疗保健和运输等关键领域的所有领域中使用。

例如,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育部门发现诸如入学率低之类的趋势,从而防止出现此类结果。大数据还可以用于查找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并计划补救措施。因此,大数据将成为智慧城市政府的关键决策支持。

三、人工智能(AI)

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功能的将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决策来支持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和物联网计划。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实际上,物联网发起响应性行动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由某种或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驱动。在智慧城市中,人工智能最明显的应用领域是自动化执行大量与数据密集型相关任务,例如以聊天机器人的形式提供基本的公民服务。

然而,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可以通过利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先进的AI应用,以应对智慧城市运营中面临的问题。例如,交通管理人员可以使用计算机视觉来分析交通画面,以识别驾驶员非法停车的情况。计算机视觉还可以用来查找和举报与犯罪行为有关的车辆,以帮助执法部门追踪罪犯。

深度强化学习还可以用于根据智慧城市中的新兴需求自动优化资源。在强化学习的帮助下,政府可以提高其运营效率,因为这些AI系统可以凭经验变得更好。

四、5G

智慧城市建立在其不同部门的实时通信和共享信息能力之上,以确保运营中的完全同步。通过实现这种同步,政府可以确保其公民及时获得关键服务,例如医疗保健、紧急响应和运输。从而,不仅可以确保公民城市生活的便利,而且还可以改善他们的安全和整体福祉。

例如,在发生爆炸或火灾之类的紧急情况时,消防部门、城市救护车服务和交通控制部门之间的实时通信可以确保这些实体之间实现完美的实时协调,从而将人员伤亡降至最低。

为了实现不同政府实体之间的这种无缝通信,拥有一个能够以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处理大量通信的通信网络非常重要。尽管实时共享大量数据,但通过使用5G通信技术,政府可以确保所有政府机构都能无缝协作。

五、增强现实(AR)

为公民提供及时的服务意味着确保为政府人员提供有效执行任务所需的信息。例如,必须向政府卫生中心的医生提供有关所治疗患者的信息。或者,应该给负责修复受损铁路线的工人更新轨道的布局,并准确确定受损零件的位置。

通过使用AR头戴式设备,此类信息可以在工人需要时立即实时转发给他们。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人查找必要信息所需的精力和时间。从而使得他们可以立即采取行动。交通管理人员还可以使用AR通过智能眼镜或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获取有关违章停车和被盗车辆的实时信息,提供城市交通运营管理的效率。

总而言之,以上这些智慧城市技术每一种都是相互依赖。要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就要把这些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1、 2021年前三季度新增线路21条,共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58370公里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超过4000公里,发展迅速,在满足人民群众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载体。

给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为79697公里,其中地铁线路长度62808公里。截至2021年9月30日,我国城轨交通运行线路长度增长至85534公里。

截至2021年9月30日,国内共有4座城市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超过500公里,分别是上海87593公里、北京79910公里、成都65200公里和广州58990公里。运营线路长度前10城市线路总长度达631276公里,占国内49座城市运营总长度的738%。

2021年前三季度共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58370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1条,新开延伸段、后通段或既有线延长6段。在新增的地铁、市域快轨、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5种制式中,地铁新增运营线路公里数45693公里,占比7828%。当前我国内地新增轨道交通制式中仍以地铁为主,整体建设按照规划有序推进。

2、“十四五”期间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计划新增运营里程3000公里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为“十四五”期间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四五”城轨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服务,保持城轨交通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有效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都市圈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工业领域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传统工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变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连续多年超过20%。物联网作为通信行业新兴应用,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技术不断进步、国家政策扶持,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将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的扩展浪潮,将使我国创造出相比于互联网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
物联网利用射频识别(RFID)、GPS、摄像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过程中,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是智能工业的核心。
工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传统工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测算,2014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为1260亿元;2016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为1804亿元。2017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约为2354亿元。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1、IT安全问题
和前几次由新的硬设备、技术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不同,工业40是由互联网所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因此,有66%的受访者认为IT安全是一大挑战,当企业的IT系统连上网络,随时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威胁出现在仓储管理系统、机器设备或供应链当中。
2、制造系统管理问题
工业40除了带来生产效率之外,同时也改变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当智能生产真正落实后,将会对制造管理系统带来巨大的变革,且势必变得更为复杂,包括整体的生产物流、人机协同作业等改变,也让员工培训更显重要。
3、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通讯网络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关键,但是要建立一个让所有组织都能够配合的网络,必须要有一个一致的接口、通讯标准和规范。目前许多标准都还未建立,例如工业通讯、工程、IT安全、数字化工厂、设备整合等都还未被纳入整体参考架构中。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正在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向传统行业中的深度渗透。工信部于2013年9月发布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重点提出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以物联网融合创新为特征的新型网络化智能生产方式正塑造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新的服务模式和新业态,推动汽车、飞机、工程装备、家电等传统工业领域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转型,孕育和推动全球新产业革命的发展。
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公司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已推出了二十余种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产品,涵盖了石油天然气平台监测管理、铁路机车效率分析、提升风电机组电力输出、电力公司配电系统优化、医疗云影像等各个领域。AT&T基于GE的软件平台Predix开发M2M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将通过M2M连接到网络。
例如: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工厂,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导入物联网的智能工厂,至少可以实现以下五个功能,即:电子工单、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过程可控化、产能精确统计、车间电子看板。通过这五大功能,不但可实现制造过程信息的视觉化,对于生产管理和决策也会产生许多作用。根据物联网在智能工业的产值贡献比例来看,2023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需求规模在7821亿元左右。

2019年1月15日目录

?轨交、铁路托底基建,订单逐渐回暖行业拐点显现(太平洋证券)

?市场终端需求有所回暖,血制品行业底部温和复苏(广发证券)

?政策驱动应用快速落地,物联网产业进入快车道(广证恒生)

?基建发力利好工程机械,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东吴证券)

?智慧能源平台稳健增长,双良节能闪现业务新亮点(国联证券)

1。轨交、铁路托底基建,订单逐渐回暖行业拐点显现(太平洋证券)

2018年四季度,发改委总共批复重点项目11万亿元,强度超过2017年以来所有季度,而在所批复重点项目中,轨道交通与铁路项目投资额分别为7113亿、4293亿元,是基建稳增长的重要载体。太平洋证券指出,就地区而言,四季度批复轨道交通项目集中在省会城市,而铁路项目75%投资额来自华东华南省份,与“十三五”规划所体现的华东华南是铁路建设重点区域的情况基本相符。

近期上海建工、葛洲坝披露了公司2018年新签订单情况。根据测算,上海建工下半年建筑施工订单同比增长412%,增速大幅高于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9%);同时葛洲坝四季度国内新签合同总额同比上升528%,增速四季度扭负为正并迅速上升。太平洋证券认为两家重点公司订单情况表明2018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随着基建补短板基调的确定以及PPP清库的结束,重点公司新签订单迅速回暖,行业拐点逐渐体现。

1月上旬,中国铁建、中国化学、中铝国际三家央企公告中标投资额100亿以上的PPP项目,其中两项为公路建设,一项为高新区综合开发。太平洋证券认为在清库结束后,PPP商业模式已逐步呈现回暖迹象,项目落地率稳步提升,但市场对PPP项目质量及带来的负债仍然较为关注。首先,就三家央企签订合同情况来看,所签订PPP项目运营期均有良好的现金流支撑,其次,重点PPP公司东方园林发行2019年第一期公司债券时,债券期限仅为两年,并且在第一年末追加回售权利,而太平洋证券认为上述条款体现了投资者对公司PPP项目现金流质量以及PPP投资增加公司负债的担忧。同时,也注意到了PPP单个项目投资额逐渐增大,这也将有利于资金实力更加雄厚的龙头企业。

基建板块方面,太平洋证券推荐轨交施工龙头隧道股份(600820SH)、铁路龙头及轨交施工领先企业中国中铁(601390SH);房建板块方面,太平洋证券推荐市场份额稳定提升,估值有修复预期的建筑行业龙头中国建筑(601668SH)。

2。市场终端需求有所回暖,血制品行业底部温和复苏(广发证券)

广发证券指出,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同比增长12%,进口占比有所提升。根据中检院及各地药检所披露,2018年国内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折合10g/瓶)为470393万瓶,同比增长12%,其中国产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为19052万瓶(同比增长74%),进口人血白蛋白279873万瓶(同比增长153%),进口占比提升至595%。2018年第一季度是国内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低点,后三季度批签发量逐步回升,反映了市场终端需求有所回暖。

2018年国内人凝血因子VIII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00IU/瓶)15917万瓶,同比增长194%,近几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华兰生物已连续多年市占率排名第一。纤维蛋白原批签发总量(折合05g/瓶)为8895万瓶,较往年同期下滑约52%,主要原因是上海莱士批签发同比下滑幅度较大;博雅生物全年批签发量实现近翻倍增长,其市占率遥遥领先其他企业。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批签发总量(折合200IU/瓶)为9868万瓶,基本与往年持平。

免疫球蛋白类产品批签发呈现分化,狂免表现亮眼。2018年国内静丙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5g/瓶)108304万瓶,略低于往年同期水平。静丙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15%、12%、10%,位于国内前列,合计占据国内62%的市场份额。广发证券根据对各上市公司的财报分析发现,目前血制品细分产品中静丙的库存压力相对较大。特免类产品中,狂免表现亮眼,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00IU/瓶)79375万瓶,同比增长603%;乙免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18219万瓶,同比增长274%;破免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250IU/瓶)33725万瓶,同比减少206%。人免全年实现批签发总量(折合300mg/瓶)6399万瓶,较往年同期下滑明显,同比减少36%。

广发证券认为,从血制品相关的上市公司三季报来看,各企业的血制品业务收入季度环比稳步提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环比大幅改善,应收账款与票据以及库存逐步企稳,说明终端需以及销售渠道正在逐渐好转,因此判断血制品行业正于底部温和复苏。建议重点关注华兰生物(002007SZ)与博雅生物(300294SZ)。

3。政策驱动应用快速落地,物联网产业进入快车道(广证恒生)

广证恒生指出,低功耗广域网是未来几年连接数爆发最快的领域,局域物联网是连接数最大的领域。未来在5G场景中,能同时支持高带宽和窄带宽、低时延和高时延这些“两极分化”的场景。

根据《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发展趋势预测》预测,2017~2022年全球蜂窝连接复合增速24%、LPWA为62%、局域网18%,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接近200亿部。其中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连接市场(占比约2成以上),2022年,预计中国物联网终端总数达到448亿部,蜂窝物联网30亿部(25%)、LPWA113亿部(95%)、局域网305亿部(29%)。据Techno Systems Research预测,至2020年全球物联网通信模块中,4G及NB-IoT模组出货量持续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主流,两者合计占比将超过50%。

公众网络M2M连接数距“十三五”期末目标值完成318%,相关应用将在下半程规模推进。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物联网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从截至2018年6月的完成情况看,广证恒生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距“十三五”期末目标值完成80%;公众网络M2M连接数共计54亿,距“十三五”期末目标值完成318%。NB-IoT在“十三五”上半程处于网络建设阶段,相关应用将在下半程规模推进,预计连接数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广证恒生表示,物联网平台成为解决物联网碎片化,提升规模化的重要基础。根据物联网白皮书,设备管理平台(DMP):基本由通信模组、通信设备提供商主导,目前形成博世BSI、DiGi、诺基亚Impact、Sierra Wireless四大主流DMP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一般不单独提供,多集成与端到端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之中。连接管理平台(CMP):网络管理平台由电信设备商、运营商主导,全球形成思科Jasper、爱立信DCP、沃达丰GDSP三大阵营,两类运作模式,一是以Jasper为代表的纯连接式,即卡管理平台,目前规模最大,与全球超过100家运营商、3500家企业客户开展合作;二是以爱立信DCP为代表的连接管理与核心网捆绑模式,目前规模明显小于Jasper,与全球超过20家运营商和1500家企业客户开展合作。

麦肯锡将物联网场景分为9类,包括工厂、医疗保健、外部环境、工地、车辆、家庭、人类生产力、办公室。九项应用的最大潜在价值可以高达111万亿美元,平均的潜在价值也有74万亿美元。物联网在智能制造、车联网、公共事业、智能家居、可穿戴这类大细分市场未来几年预计可实现25%~50%的复合增长率。

广证恒生重点推荐中兴通讯(000063SZ)、烽火通信(600498SZ)、光迅科技(002281SZ)、通宇通讯(002792SZ)、亿联网络(300628SZ)、高新兴(300098SZ)。

4。基建发力利好工程机械,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东吴证券)

东吴证券指出,2018年12月挖掘机销量16027台,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1%。全年挖机销量203420台,远超2011年年销量178352台(历史最高水平),2018年第四季度单季度挖机销量超6万台(同比增长24%)也是历史最高水平。根据草根调研的情况看,2019年挖机销量可能有10%~20%的下滑,但小挖受益于农村劳动力短缺将持续增长。

2018年以来,挖掘机出口量同比增速维持在70%以上,出口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内厂商海外布局多年,叠加“一带一路”沿线的工程需求对挖掘机出口的拉动作用,东吴证券预计未来出口销量依旧维持高增长。国内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销量5408、4441、4463台,市占率分别为34%、28%、28%,东中部市占率略有上升,西部市占率有所下降。就吨位销售情况分析,12月小挖、中挖、大挖销量分别为8870台、4980台、2177台,分别占比55%、31%、14%。由于2017年中大挖销量增速较快,基数较高,目前中大挖销量增速均有减缓,小挖势头强劲占比持续扩大。

东吴证券认为,下游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放缓,预期基建发力利好工程机械。11月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上涨93%,1-11月累计同比上涨97%;房屋新开工面积单月同比上升217%,1-11月累计同比上升168%,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1-11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上涨37%。近期政策放松,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基建项目审批明显加快,基建投资有望迎来反d。

此外,环保核查趋严将加快更新需求释放,国三切换国四标准有望推动更新需求提前释放,拉长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周期。此外1-11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68%,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增长14%)产生分化,可推断开发商为缓解经营压力主动采取快开工、快开盘、快回款的高周转模式,东吴证券认为这也是下游需求持续旺盛的原因之一。

东吴证券持续首推三一重工(600031SH),推荐恒立液压(601100SH)。建议关注徐工机械(000425SZ)、柳工(000528SZ)、中国龙工(3339HK)、中联重科(000157SZ)。

5。智慧能源平台稳健增长,双良节能闪现业务新亮点(国联证券)

双良节能(600481SH)1982年以溴冷机起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溴冷机生产基地,之后横向拓展换热器、空冷器,加码多晶硅还原炉,逐步发展成为面向工业领域的节能设备、节水设备、新能源设备的系统集成商。国联证券认为,未来公司将扎根工业领域,并大力拓展民用节能市场,由单一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和智能运维业务转型,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能源设备主要有溴冷机、换热器、空冷器和多晶硅还原炉。其中溴冷机已经由民用中央空调逐步转向工业余热利用,由于工业能耗占比较大及工业企业复苏,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溴冷机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在行业中已占据龙头地位。2018年,国联证券预计溴冷机实现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30%。换热器方面,其业务下游应用广泛,国内需求稳健,但出口增长较为迅猛。与此同时,公司空冷器业务在手订单丰富,节水效果明显,在缺水少水地区尤其适用。拥有国内首座全钢结构空冷塔,技术实力领先,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订单的释放。此外,多晶硅还原炉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多晶硅产量上升带动还原炉的产量增长。总体看,能源设备稳中有升,出口是亮点,根据国联证券对业务的拆分预测,预计2018年能源设备实现收入2158亿元,同比增长3666%。

公司通过设立全资孙公司双良智慧能源开展智慧能源能效云平台业务,还通过牵手阿里云打造混沌能效云平台,采用EMC、EPC或OC的模式不断向公共建筑节能业务进行拓展。国联证券指出,智慧能源开发的能效云通过大数据分析、预知式提醒、远程监控、云端备份、远程专家诊断的功能,与节能设备实现O2O互联互通,对节能设备能耗实时监测、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负荷预测与分析、节能调优控制、能源成本考核管理等实时互动,提升节能效果,实现每年节能20%~35%。此外,公司在公共建筑节能过程中的案例较多,节能效果明显,回收期短,经济效益好。未来公司通过公共建筑节能业务的持续拓展,逐步实现国内领先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国联证券预计公司2018~2020年EPS分别为015元、018元、021元,对应的PE分别为23倍、19倍、16倍,鉴于公司能源设备受下游工业复苏稳定增长,未来公共建筑节能业务有望快速放量,给予“推荐”评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500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 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