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风云,紧急升空

“风云”风云,紧急升空,第1张

作者 周亚非

1988年9月7日凌晨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气象卫星。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颗中国的气象卫星、第一次公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另一个第一是我加的,是第一次以现场解说的形式报道发射实况。

风云一号A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是试验型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19秒,风云一号A星在山西太原发射成功,1988年10月15日失效,运行39天。‘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后来,该电视新闻被评为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全军新闻一等奖。获奖是始料未及的,据说是较大的奖,也是我东渡归来,从事短暂军事电视新闻工作的高光时刻。不久后我工作的单位将改为文职,为了授衔,也因极舍不得已经近20年的军旅,我离开了这个岗位。因为离开新闻专业,获得的大奖没有成为今后评职称的依据条件,但有人据此获得新闻类高级职称而从此风生水起。


研发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已具备接收国外卫星云图的能力。但只能接收图像,并未定量处理,无法挖掘原始数据或推算出各种气象要素,没有充分开发其利用价值。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气象部门引进了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运算速度不及如今个人电脑百分之一的“大型机”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团队下苦功夫,熟练掌握了卫星资料定量处理技能。研发历程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原名)等单位的代表时指示,一定要采取措施,改变落后面貌,应该搞自己的气象卫星。 1970年2月16日,卫星研制任务下达到刚刚组建的上海航天基地。 1977年,国防科工委在上海召开气象卫星大总体方案论证会,会议正式上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从此开启了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新纪元。 1985年,得益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发展中国家的NOAA卫星资料应用援助项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人员自主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卫星资料处理系统,为风云一号地面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风云一号发射前半年,包含14个软件包、40万条程序的风云一号地面资料接收处理系统正式开发完成,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软件日益进步的同时,硬件也在全速构建,自1974年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始组织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经过两年选址、8年建设,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地气象卫星地面站拔地而起。1987年12月26日,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通过国家验收。 1988年6月25日,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风云一号A星通过评审出厂,运往发射基地。 这是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后提供的首图

那是1988年的9月4号一早,我们赶往北京西郊机场搭乘执行任务的专机前往五寨机场。到达西郊机场时已经人头攒动,当时搭乘专机是没有机票的,只见时任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的孙保卫手中拿一摞纸质名单,于是我们上前询问我们的名字居然没有?原来同行的江海同志前些天电话报名时说的是中央台记者站两人,被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孙保卫同志理解为CCTV派来的人,一个小插曲差点没能登机。通过安检门走向停机坪,是一架空军的图-154,又见旁边一架从未见过的漂亮的小型喷气式飞机,据说是挑战者号专机,是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亲临发射场。这是百度百科描述的发射经过1988年9月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发射塔上,运载火箭燃料加注完毕。西至喀什、南至海南的测控网站,也已全部打开。指挥员发出命令:“5小时准备!”就在这关键时刻,发射控制中心的控制台上,突然失去了A星所有的遥测信号。指挥部不得不决定停止发射。 我们的计划是当天下午完成拍摄任务即乘专机返回,争取能赶上7点的新闻联播,如果赶不上就上10点的晚间新闻,是下策;出发前天与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新闻组负责人韩金渡同志商定的拍摄方式和播出方案。谁知突发状况,卫星故障,发射无期,唯有等待;刘副主席及科工委的领导都在等待。候机时遇到的被邀请参观发射的总政军纪委的同志,及各路人马都只能等待。开始时,基地招待所餐厅的自助餐还算丰富,后来改成了几菜一汤的桌餐,记得到了第三天餐桌上就只有简单的荞麦面和简单餐食了。突然来了这么多人物,地处晋北贫困山区的基地供给保障有限,太原采购的车未归……等待时间之久,是始料未及的。来自方方面面的人,除了等不了地离开了。基地安排了参观,发射场、总装车间……岢岚县城,到处是涌动地人群,在那壮观的发射竖井爬上爬下,虽然是已经放弃的工程,仍可见当年的刻苦攻坚。还见到发型和着装都很整齐讲究的当时的航天部部长林宗棠和大家一起攀爬着。突发状况,措不及防,各路参观及工作的人太多,只能住下,不太大的基地招待所住得很满。发射的前夜,我们的双人客房又搭了个折叠床,一问是中办的一位处长,见我们一人一床没有给他让位的表示,一脸的疑惑地走了,估计这位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待遇。谁知我们熄灯后他又回来了,只能睡在折叠床上,好在睡不了几个小时了。焦急等待,因为火箭已经加注,加注的燃料是有腐蚀的,火箭只能坚持72个小时;终于等到好消息,通信链路修复、7日凌晨有发射窗口。凌晨三点按照我们提前查看过的路线和在发射塔架对面山坡的最佳拍摄位置,并按照商定预案顺利到达拍摄报道地点,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一声号令!我在心里一直默念着酝酿了许久的拍摄手法和声音的控制,因为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巨大轰鸣声可能会引起自激共鸣,需要我一手 *** 作摄像机拍摄同时一手调整录音旋钮控制音量,待火箭起飞后声音远去,再腾出一只手 *** 作挂在胸前的相机连续拍摄几张照片,一气呵成。火箭紧急升空远去,消失在黑夜。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气味,基地陪同的同志让我们迅速撤离,告诉我们燃烧后的火箭燃料有剧毒。准备好的那辆北京吉普冲出烟雾迅速撤离。忘记是哪个工种的一个基层的女同志因有急事去基地想搭我们的车,情况紧急不容久留,我们的车已经满员只能超载了,深秋的晋北夜晚天寒都穿着大衣,车后座装不下四个大人,于是只能让她坐在我的腿上,一路颠簸中回到基地,她是再三感谢,突然回想起来都是趣事。北京时间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19秒,中国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901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姿态控制系统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对地球的初始捕获。随后,国内卫星首次使用的折叠伸展式太阳帆板按预定程序解锁、伸展,为整星提供能源。按程序扫描辐射计的四个可见光通道顺利开通,探测信息经过卫星传输信道源源不断地发往全球气象卫星地面站。至此,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接收图像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星箭分离后14分钟,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几百帧云图信号,并实时传送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由于是凌晨,天还没有亮,光照条件差,可见光通道图像是黑的,这便是中国气象卫星最早的信息。 1988年9月7日6时9分,资料处理系统的图像终端上,出现了气象卫星发回的第一幅云图照片。这是一幅苏联、亚洲地区上空的卫星云图照片。在场的专家们分析认为,照片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初步表明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有较好的技术性能。 3小时后,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该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展示了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 卫星失效1988年10月15日下午,“风云一号”A星传回的图像发生扭曲,证明卫星沿滚动轴方向严重偏转,卫星姿态失控,导致整个星失效,卫星未能达到考核寿命半年的要求。这时,距离该卫星升空39天。 研发团队总设计师:孟执中。工程总师:任新民。 功能参数卫星本体是14 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能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 ,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


卫星意义

1989年1月,国防科工委召开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首次飞行试验技术总结会。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邹竞蒙讲道:“无论从中国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还是从中国的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打成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第二,‘风云一号’第一颗卫星在中国国内首次采用了不少先进的关键技术并首先得到了考核,例如可伸展的大面积折叠式太阳电池阵,反作用飞轮全数字的姿态控制系统,首次使用了磁带机记录云图信息,首次采用了五通道扫描辐射计,而且实现了辐射致冷技术; 第三,可见光云图质量很高,博得国内外的良好评价。” 风云一号A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气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卫星和地面系统建设从无到有的重要节点。从此,中国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 历史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卫星体系。在风云一号A星研发过程中,中国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面应用系统,为后续改良和创新打牢基础;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研发队伍,成为日后研发壮大风云卫星家族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后来风云卫星在轨服务时间普遍超过卫星寿命期,甚至运行长达10年的基础所在。这位邹竟蒙局长是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的儿子,也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弟弟,1999年初,一日自驾前往双榆树当代商场遇到一伙毛贼企图抢劫在与之搏斗中遇刺死于非命。悲乎!

发射升空了,各路人马集合在招待所时天色渐渐亮了,大家在一起互致庆贺,并合影留念。人群中见到我家邻居刚来基地任政委的马奔叔叔于是合影,见到我们政治部的组织部部长罗健,他看到我挂着相机便请我帮他与他的老同学合影,后来发现是时任上海市秘书长的曾庆红,风云一号是上海航天局研制的。发射成功,欢天喜地,早餐就会餐上酒。按照报道计划,发射成功后请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讲几句话,配合发射升空后。于是我们与丁主任的苏秘书联系,因为主任从不接受电视采访,因为我曾经帮苏秘书调过电视算是熟悉,人称说话挺冲的苏秘书没有当面回绝。后又几次三番地请示,丁主任答应对着摄像机讲一段我们准备的稿子,主任是认真的,看他一直在背诵。拍摄是顺利的,我能从摄像机的寻像器中可以看到主任的面部在抽搐,原来领导也紧张。录像同时江海同志跟主任说能否发射成功后即飞回北京,争取当天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当天的发射成功了。丁主任说你们找谢光副主任他在这里负责,原来他是主要陪同军委刘副主席。专机计划是要飞两个航次,一个是飞北京送观摩和参试的诸侯、工作组、新闻媒体等,另一个是送任新民老总去西安看数据。我们一干人马坐在五寨机场停机坪的草地上,等待起飞。从一点等到四点,心里焦急,军报记者李亚丹大姐直接躺在草地上,她是曾经旅法勤工俭学的原四川省委书记李大章的女儿,她弟弟原总政文化部的李忠后来成为我的朋友。李兄曾经放弃做官,要求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当个编辑的举动,被总政领导表扬。现在姐弟俩都在美国。我们聚在一起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部的记者潘红星讲他曾经的战友的一起惊心动魄的劫机事件,焦急地等待着。后来潘台长随他的同事刘长乐去创建了凤凰卫视。终于有消息,秦岭大雨有雾先飞北京。到达西苑机场已经5点多了,登上准备好的车,直奔中央电视台,好在提前准备好了车证、记者证,下车直奔三楼军事部那仅有两个房间的办公室。你怎么才来?以为不来了。联播马上就要开始啦?老韩一连串的问话。我答是刚下飞机就赶来了,我的片子不用编,按顺序拍的。好吧,赶紧去二楼看看吧!新闻部在二楼,老韩派一同志送我去的,此后再没有见过此人,也不记得姓名,估计是实习的。马上就要开始联播了?晚间吧?值班总编说。我还是说按顺序拍的,不用编的。交给张宏民吧。一会儿张配了一句话出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总编看了一下样片,国内最后一条吧。张宏民兴奋地说:这才叫新闻!问我你怎么不解说?于是模仿着江海的安徽口音。我说只有我们两人,他不会 *** 机。总编说你可以送太原用卫星传过来?其实基地距离太原还有几百公里呢。走出有武警守卫的新闻采编播出大厅,从士兵的眼神中发现,我身上的军大衣和9月初的时令是那么不相称,走到一楼大厅时电视墙上传来新闻联播开始的音乐,7点整!紧张的心一切释然,脚步一下轻松起来。这次任务的完成令我难忘,运筹计划好每个环节,事情总是能办好的。如今发达的卫星通信,网络传输,5G直播都不在话下,这与30年前的电视技术不可同日而语了。

风云插曲

1988年10月是科工委成立30年的纪念日,表彰了一批模范,党和国家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接见,我们也提前准备和提前到达了。参加接见的中央首长有最先到达的国家副主席王震,科工委政委伍绍祖曾任王老秘书上前问候寒暄。迟一会儿杨尚昆主席来到休息室,豪爽的大嗓门儿,我迟了一点。这时领导来了,丁衡高主任走向领导报告说,风云一号卫星抢救无效失控了,我们向中央写报告。领导云淡风轻地说,科学试验吗,这没有什么。丁主任还想说什么,只能打住了。(风云一号失控是10月15日,这次接见应该是之后的16日。记得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也有照片,没在我的云盘里,回北京再找补)这次中南海接见完后,我们又是一系列的报道,其中就有到我国两d一星的统帅聂荣臻元帅驻地,聂帅刚刚写了一首诗,歌颂国防 科技 成果。这是我的风云一号发射经历,也是短暂从事军事电视新闻报道工作时的一段经历,不久就离开了这个领域,30多年过去,至今回忆起仍然很有趣。那时年轻无畏,单纯无邪,一切都在有意无意之间,青春无悔,应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吧。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海南猫冬,闲暇时光,回首往事,跃然纸上,分享亲朋,其乐融融。

2021年2月28日,在海南龙栖湾补记

《风云雄霸天下》该剧讲述了步惊云与聂风为了报父母之仇,更为了全武林的安危而舍己战斗,得无名相助,与雄霸、绝无神等江湖霸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爱恨情仇、舍身取义的江湖传奇故事。

链接:>pwd=ww3r 提取码:ww3r

天下会帮主雄霸(千叶真一饰)欲得天下,请神算泥菩萨(黎耀祥饰)批算,泥菩萨预言他的前半生:“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于是雄霸下令找两名孩童收为徒弟,他们生辰八字要与批示相符,以助雄霸大业。他们就是聂风(郑伊健饰)和步惊云(郭富城饰),但实际上二人都与雄霸有不共戴天之仇。 风、云与大师兄秦霜及雄霸女儿孔慈(杨恭如饰演)成长成人,习得一身好武艺,天下会几乎称霸武林。惟有死对头剑圣让雄霸不放心,但“成也风云,败也风云”,雄霸开始以女人为工具对付聂风和步惊云,并造成孔慈之死。逃走的步惊云为楚楚(舒淇饰演)所救回。步惊云、聂风携手对付雄霸……

g96t
《黑道风云二十年合集》作者孔二狗,自小成长在一个充满血腥与杀戮的环境中;犹如来自黑 道社会内部的深喉,他向我们讲述了1986年至今20余年来,北方某市黑道 组织触目惊心的发展历程。全书情节真实、跌宕起伏,刻画了近百个性格 鲜明的黑道人物,描述他们活得怪诞、死得荒唐的悲喜人生,让读者近距 离观察到一个令人震颤、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阶层,亲历一种极端凶险、乖 戾的病态生存方式。

《联剑风云录(上下》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 提取码:4ph5  

书名:联剑风云录(上下)

作者:梁羽生

豆瓣评分:65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6-03

页数:616

内容简介:《联剑风云录》道尽“虎啸龙吟凤长鸣,英雄联剑起风云”。

作者简介: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四年三月廿二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误)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5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92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 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