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儒怎么样?

历史上的李儒怎么样?,第1张

李儒,东汉末期的谋士。190年初,李儒为弘农王刘辩的郎中令,董卓专政时,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魏书》记载,吕布刺杀董卓,卓将李儒等人曾派兵阻隔。然而李儒并没有在董卓败亡时被杀,董卓死后几个月,西凉军首领李傕(jué)杀死王允,控制了朝政。初平三年(192年),冬十月,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 *** 击败,此后李儒的事迹及下落史书均无记载。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董卓的首席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等举动,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满,李儒奉董卓之命,亲自带人入宫,毒死刘辩。后王允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李儒劝董卓放弃貂蝉而换取吕布的效忠,董卓最终没有听从,死于吕布之手。董卓死时,李儒卧病在家,被家仆捆绑献出,处斩于市曹之中。

1、 董卓、贾旭、李如简介

1董卓(?)?~192),字中英,生于甘肃省临洮县。他既残忍又足智多谋。早年以剑侠闻名。后州兵为椽子,守边塞。桓帝末年,梁家之子是于林琅,张桓是中郎的一匹军马。他拜谒了郎中,调任滨州总督、河东县长无极。中平元年(184年),北帝强强、黄忠义从虎河晋城人的边界发动起义,韩遂利用中原黄领巾。董卓奉命镇压董仲郎将军、中郎将军和普鲁将军。虽然他在北方屡战屡战,但他手中已经有了一支重兵。有了军权,凌棣死后他趁机进京。他废除了少帝,建立了西安皇帝,并晋升为宰相。董卓大肆杀戮掠夺,京城百姓危在旦夕。初平元年(190年),袁绍等人出兵讨要卓,卓胁迫西安皇帝将其都城从洛阳迁至长安。第二年,他自称大师。三年后,司徒王芸设计联系董卓信任的吕布杀死董卓。卓的家人被杀了。

2贾旭(147-2238月11日)出生于凉州古藏(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汉末至三国初,他是著名的战略家和军事家。李卓安死后,向李卓安提出了反击的建议。失败后,李震等人成了张秀的辅导员。张修用他的战术两次打败了曹 *** 。官渡战争前,他劝张修向曹 *** 投降。

官渡战争期间,贾旭利与袁绍并肩作战。赤壁战役前,他认为应该安抚人民,而不是骚扰江东。曹 *** 不听,就惨败了。曹 *** 与关中联军在渭南陷入僵局时,贾旭贤的疏远计划瓦解了马超和韩遂,曹 *** 一举安抚了关中。

对于曹 *** 接班人的决心,贾旭以袁绍、刘彪为例,建议曹 *** 不要废长立幼,从而暗中帮助曹丕成为天下之子。黄楚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拜他为太尉,封魏寿祥侯。曹丕曾问贾旭是先灭蜀还是灭吴。贾旭建议先治国后用武力。曹丕不听,也没能成功征服吴国。

版本一:(按国别)
魏:
曹 *** (155-220)
曹丕(187-226)
曹植(192-232)
曹冲(196-208)
曹芳(232-274)
曹爽(-249)
曹奂(246-302)
曹彰(-223)
典韦(-197)
司马懿(179-251)
司马炎(236-290)
夏侯敦(-200)
夏侯渊(-219)
荀彧(163-212)
荀攸(157-214)
郭嘉(170-207)
王粲(177-217)
应玚(-217)
徐干(171-217)
徐晃(-227)
阮瑀(-212)
刘桢(-217)
陈群(-236)
张辽(169-222)
于禁(-211)
李典(174-209)
公孙瓒(-199)
邓艾(197-264)
邓忠(-264)
钟会(225-246)
任峻(-204)
荀悦(148-204)
荀勖(-289)
荀顗(205-289)
荀爽(128-190)
王肃(195-265)
王弼(226-249)
华歆(175-231)
阮籍(210-263)
辛毗(-234)
蜀:
刘备(161-223)
刘禅(207-271)
关羽(163-219)
关平(-208)
张飞(166-219)
诸葛亮(181-234)
诸葛瞻(227-263)
魏延(-234)
庞统(179-214)
赵云(157-229)
马超(176-222)
黄忠(148-220)
马良(187-222)
马谡(190-228)
姜维(202-264)
蒋琬(-246)
刘巴(172-222)
刘封(-220)
王平(-248)
张翼(-264))
吴:
孙坚(155-191)
孙策(175-200)
孙权(182-252)
孙峻(219-256)
孙亮(243-260)
孙韶(188-241))
孙皓(242-283)
周瑜(175-210)
鲁肃(172-217)
吕蒙(178-219)
陆逊(183-245)
张昭(156-236)
诸葛瑾(174-214)
诸葛恪(203-253)
太史慈(166-206)
顾雍(168-243)
潘璋(-234)
其他:
汉灵帝刘宏(156-189)
汉献帝刘协(181-234)
袁绍(-202)
袁术(-199)
王允(137-192)
马腾(172-222)
孔融(153-208)
董卓(-192)
文丑(-200)
华雄(-191)
颜良(-200)
张仲景(150-219)
陈寿(233-297)
陶谦(132-194)
刘表(142-208)
版本二:(按时间)
三国人物生卒年表
基本上,这个表只做有确定生卒年的三国人物(在演义中有名字或是活跃於三国时期者),其他只知卒年或是只有演义有岁数的,例如张飞,关羽等,都不在此表之中,敬请见谅。本表的基础是从清人吴荣光(1773-1843)编、李宗颢补遗的《历代名人年谱》(此书由林梓宗负责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此书在三国部份多有舛误缺漏,本表作者在表末有校订书中错误与新增人物生卒年的考订。
109年
桥玄公祖(109-183)
124年
任安定祖(124-202)
126年
陆康季宁(126-195)
127年
郑玄康成(127-200)
132年
蔡邕伯喈(132-192)陶谦恭祖(132-194)
137年
王允子师(137-192)赵温子柔(137-208)士燮威彦(137-226)
141年
黄琬(141-192)程昱仲德(141-220)
142年
刘表景升(142-208)王烈彦方(142-219)杨彪文先(142-225)
147年
贾诩文和(147-223)
148年
荀悦仲豫(148-209)
149年
司马防建公(149-219)
150年
鲍信(150-190)许靖文休(150-222)
151年
钟繇元常(151-230)
153年
许劭子将(153-198)孔融文举(153-208)张紘子纲(153-212)
155年
曹 *** 孟德(155-220)
156年
刘宏(156-189)朱治君理(156-224)董昭公仁(156-236)张昭子布(156-236)
157年
孙坚公台(157-193)刘繇正礼(157-198)荀攸公达(157-214)华歆子鱼(157-231)
158年
管宁幼安(158-241)
159年
崔琰季珪(159-216)韩暨公至(159-238)
160年
臧洪子源(160-195)
161年
吕岱定公(161-256)
162年
刘备玄德(162-223)胡昭孔明(162-250)
163年
严象文则(163-200)荀彧文若(163-212)杜畿伯侯(163-224)孙邵长绪(163-225)
164年
虞翻仲翔(164-233)
166年
太史慈子义(166-206)
167年
臧霸宣高(167-227)
168年
李通文达(168-209)曹仁子孝(168-223)徐宣宝坚(168-236)顾雍元叹(168-243)向朗巨达(168-247)
169年
田畴子泰(169-214)
170年
郭嘉奉孝(170-207)
171年
曹纯子和(171-210)司马朗伯达(171-217)徐干伟长(171-219)张辽文远(171-221)赵俨伯然(171-245)田豫国让(171-252)
172年
鲁肃子敬(172-217)刘巴子初(172-222)徐邈景山(172-249)王凌彦云(172-251)
173年
刘辩(173-190)弥衡正平(173-198)
174年
李典曼成(174-209)贾逵梁道(174-228)诸葛瑾子瑜(174-241)高柔文惠(174-263)
175年
孙策伯符(175-200)周瑜公瑾(175-210)杨修德祖(175-219)
176年
沉友子正(176-204)法正孝直(176-220)马超孟起(176-222)
177年
孙瑜仲异(177-215)王粲仲宣(177-217)霍峻仲邈(177-217)吴质季重(177-230)朱桓休穆(177-239)
178年
张承仲嗣(178-244)陈武子烈(178-215)吕蒙子明(178-219)
179年
庞统士元(179-214)仲长统公理(179-219)司马懿仲达(179-251)韦诞仲将(179-253)
180年
刘廙恭嗣(180-221)王祥休徵(180-268)司马孚叔达(180-272)
181年
彭羕永年(181-217)刘协伯和(181-234)诸葛亮孔明(181-234)
182年
荀纬公高(182-223)朱然义封(182-249)孙权仲谋(182-252)
183年
胡综伟则(183-243)陆逊伯言(183-245)留赞正明(183-255)卢毓子家(183-257)
184年
孙翊叔弼(184-204)
185年
刘基敬舆(185-233)
186年
缪袭熙伯(186-245)
187年
马良季常(187-222)曹丕子桓(187-226)
188年
孙韶公礼(188-241)宗预德艳(188-264)
189年
孙皎叔朗(189-219)陆绩公纪(189-220)凌统公绩(189-237)郑袤林叔(189-273)
190年
马谡幼常(190-228)何晏平叔(190-249)应璩休琏(190-252)鲁芝世英(190-273)
191年
辛宪英(191-269)
192年
曹植子建(192-232)
193年
骆统公绪(193-228)张温惠恕(193-230)
195年
龚禄德绪(195-225)孙奂季明(195-234)曹彪朱虎(195-251)王肃子雍(195-256)
196年
曹冲仓舒(196-208)朱据子范(196-252)
197年
邓艾士载(197-264)石苞仲容(197-273)
198年
杜恕务伯(198-252)陆凯敬风(198-269)丁固子贱(198-273)
199年
诸葛乔伯松(199-223)何曾颖考(199-278)
201年
陈表文奥(201-234)谯周允南(201-270)陈骞休渊(201-281)
202年
姜维伯约(202-264)范粲承明(202-285)
203年
诸葛恪元逊(203-253)
204年
韦昭仲嗣(204-273)华表伟容(204-275)刘寔子真(204-294)
205年
曹睿元仲(205-236)司马望子初(205-271)山涛巨源(205-282)
206年
王览玄通(206-278)王浚士治(206-285)
207年
刘禅公嗣(207-271)
208年
司马师子元(208-255)管辂公明(208-255)石伟公 *** (208-290)
209年
孙登子高(209-241)全绪(209-252)夏侯玄太初(209-254)傅嘏兰石(209-255)魏舒阳元(209-290)
210年
阮籍嗣宗(210-263)
211年
孙邻公达(211-249)司马昭子上(211-265)
212年
崔游子相(212-304)
213年
孙虑子智(213-232)郑默思玄(213-280)
217年
鲁淑(217-274)傅玄休奕(217-278)贾充公闾(217-282)
219年
孙峻子远(219-256)
220年
卫瓘伯玉(220-291)
221年
羊祜叔子(221-278)范乔伯孙(221-298)
222年
杜预元凯(222-284)
223年
嵇康叔夜(223-262)任恺元褒(223-283)王浑玄冲(223-297)
224年
孙和子孝(224-253)刘璿文衡(224-264)裴秀季彦(224-271)李密令伯(224-287)
225年
钟会士季(225-264)
226年
王弼辅嗣(226-249)陆抗幼节(226-274)皇甫谧士安(226-293)
227年
诸葛瞻思远(227-263)贺邵兴伯(227-275)司马伷子将(227-283)
228年
王蕃永元(228-266)
231年
孙綝子通(231-258)
232年
曹芳兰卿(232-274)司马骏子臧(232-286)张华茂先(232-300)司马干子良(232-311)
233年
陈寿承祚(233-297)
234年
唐彬儒宗(234-294)王戎浚冲(234-305)
235年
孙休子烈(235-264)
236年
司马炎安世(236-290)刘弘和季(236-306)
238年
文俶(鸯)(238-291)
239年
傅咸长虞(239-294)索靖幼安(239-303)
241年
曹髦彦士(241-260)司马攸大猷(241-278)
242年
孙皓元宗(242-283)
243年
孙亮子明(243-260)夏侯湛孝若(243-291)
244年
胡渊世元(244-301)
245年
曹奂景明(245-302)
247年
潘岳安仁(247-300)
249年
石崇季伦(249-300)
250年
陆景士仁(250-280)
252年
王浚彭祖(252-314)
256年
王衍夷甫(256-311)
261年
陆机士衡(261-303)
262年
陆云士龙(262-303)
曹昂 (-197)
曹仁 (168-223)
曹洪 (-232)
曹纯 (-210)
王双 (-228)
曹休 (-228)
留赞 (183-255)
王戎 (234-305)
汉献帝 (181-234)
曹 *** (155-220)
朱儁 (-195)
孙翊 (184-204)
孙綝 (231-258)
王粲 (177-217)
曹芳 (232-274)
孙登 (209-241)
孙桓 (197-)
曹丕 (187-226)
孙休 (235-264)
孙坚 (155-191)
孙皓 (242-283)
孙和 (224-)
孙亮 (243-260)
孙瑜 (177-215)
孙峻 (219-256)
耿纪 (-218)
邓忠 (-264)
孙韶 (188-241)
孙权 (182-252)
张悌 (-280)
太史慈 (166-206)
诸葛诞 (-258)
公孙渊 (-238)
毋丘俭 (-255)
凌 *** (-203)
刘谌 (-263)
管辂 (209-256)
张绣 (-207)
荀攸 (157-214)
孙策 (175-200)
张济 (-196)
曹睿 (205-239)
费祎 (-253)
王朗 (-228)
黄祖 (-208)
杨怀 (-212)
典韦 (-197)
董昭 (156-236)
李肃 (-192)
刘虞 (-193)
石苞 (-273)
华歆 (157-231)
陈寿 (233-297)
潘浚 (-239)
樊稠 (-195)
伏完 (-209)

陶谦 (132-194)
胡遵 (-256)
羊祜 (221-278)
贾充 (217-282)
董卓 (-192)
马超 (176-222)
关羽 (-219)
马忠 (-249)
冯习 (-222)
杨彪 (142-225)
陈琳 (-217)
傅佥 (-263)
邓艾 (197-264)
马良 (187-222)
文丑 (-200)
桥玄 (109-183)
文鸯 (238-)
薛莹 (-282)
庞德 (-219)
傅肜 (-222)
雍#93; (-225)
杨修 (175-219)
朱桓 (177-238)
满宠 (-242)
徐荣 (-192)
刘琦 (-209)
刘璋 (-219)
刘巴 (-222)
刘岱 (-192)
李严 (-234)
张松 (-212)
刘禅 (207-271)
刘表 (142-208)
高顺 (-198)
关平 (-219)
张温 (193-230)
濮阳兴 (-264)
夏侯敦 (-220)
丁奉 (-271)
桥瑁 (-190)
胡奋 (-288)
董允 (-246)
乐进 (-218)
郭图 (-205)
刘焉 (-194)
许仪 (-263)
孟达 (-228)
乐綝 (-257)
曹训 (-249)
韩遂 (-215)
袁绍 (-202)
张钧 (-184)
陆绩 (187-219)
韩当 (-226)
颜良 (-200)
严纲 (-191)
公孙越 (-191)
汉灵帝 (156-189)
汉少帝 (173-190)
司马徽 (-208)
曹嵩 (-194)
许劭 (150-195)
华佗 (-208)
法正 (176-220)
王浑 (223-297)
张温2 (-191)
士孙瑞 (-195)
鲍信 (152-192)
何晏 (-249)
吕岱 (161-256)
眭固 (-199)
张既 (-223)
严舆 (-195)
张杨 (-198)
张南 (-222)
桥蕤 (-197)
牛辅 (-192)
吴巨 (-211)
吕据 (-256)
边章 (-186)
北宫玉 (-186)
杨任 (-215)
张纯 (-189)
杨丑 (-199)
马日磾 (-194)
李堪 (-211)
刘封 (-220)
魏延 (-234)
杨奉 (-197)
沙摩柯 (-222)
车胄 (-199)
金旋 (-208)
王浚 (206-286)
陆逊 (183-245)
张宝 (-184)
高干 (-206)
万彧 (-272)
黄权 (-240)
姜维 (202-264)
祢衡 (173-198)
孔融 (153-208)
于禁 (-221)
诸葛尚 (-263)
陈震 (-235)
公孙度 (-204)
袁谭 (-205)
袁尚 (-207)
蹋顿 (-207)
卢植 (-192)
高定 (-225)
谯周 (201-270)
崔琰 (-216)
杜预 (222-284)
黄忠 (-220)
朱治 (156-224)
公孙瓒 (-199)
曹奂 (246-302)
袁术 (-199)
吴质 (177-230)
皇甫嵩 (-195)
袁熙 (-207)
孙礼 (-250)
顾雍 (168-243)
吴兰 (-218)
司马师 (208-255)
陈泰 (-260)
周瑜 (175-210)
成宜 (-211)
钟会 (225-264)
潘璋 (-234)
刘备 (161-223)
凌统 (189-217)
廖化 (-264)
霍峻 (180-219)
吕范 (-228)
吕威璜 (-200)
吕蒙 (178-219)
李恢 (-231)
许靖 (-222)
陈宫 (-198)
高沛 (-212)
骆统 (193-228)
轲比能 (-235)
鲁肃 (172-217)
徐邈 (172-249)
张华 (232-300)
滕胤 (-256)
马谡 (190-228)
吕布 (-198)
朱异 (-257)
州泰 (-261)
吕乂 (-251)
公孙续 (-199)
李傕 (-197)
陆凯 (198-269)
贺齐 (-227)
桓范 (-249)
曹植 (192-232)
于夫罗 (-194)
田楷 (-199)
士燮 (137-226)
曹彰 (-223)
夏侯渊 (-219)
何进 (-189)
夏侯玄 (209-254)
夏侯尚 (-226)
薛综 (-243)
王昶 (-259)
赵弘 (-184)

王平 (-248)
张布 (-264)
张角 (-184)
赵云 (-229)
张嶷 (-254)
张梁 (-184)
张翼 (-264)
陈矫 (-237)
张昭 (156-236)
张邈 (-195)
张让 (-189)
张飞 (-221)
董承 (-200)
张辽 (169-222)
张郃 (-231)
蔡邕 (132-192)
陈群 (-236)
陈骞 (201-281)
陈武 (-215)
王甫 (-222)
丁原 (-189)
蒯越 (-214)
郭淮 (-255)
蒋钦 (-219)
王允 (137-192)
岑昏 (-280)
文钦 (-258)
田畴 (169-214)
王基 (-261)
淳于琼 (-200)
蒋琬 (-246)
逢纪 (-202)
向朗 (-247)
蒋济 (-249)
诸葛瑾 (174-241)
朱然 (182-249)
吴懿 (-237)
诸葛瞻 (227-263)
司马炎 (236-290)
刘理 (-244)
钟繇 (151-230)
诸葛亮 (181-234)
司马孚 (180-272)
司马昭 (211-265)
沈莹 (-280)
阚泽 (-243)
审配 (-204)
曹爽 (-249)
司马懿 (179-251)
秦宓 (-226)
步骘 (-247)
司马攸 (248-283)
王经 (-260)
曹真 (-231)
诸葛恪 (203-253)
曹髦 (241-260)
荀彧 (163-212)
郤正 (-278)
曹羲 (-249)
韩忠 (-184)
徐晃 (-227)
司马望 (205-271)
全琮 (-249)
向宠 (-240)
贾诩 (147-223)
邓芝 (-251)
郭嘉 (170-207)
马腾 (-211)
韦昭 (-273)
庞统 (179-214)
陆抗 (226-274)
吕凯 (-225)
梁兴 (-212)
乌延 (-207)
校刊记
148年,贾诩生。224年,贾诩卒,年76。查《魏书文帝纪》与《贾诩传》,贾诩应生於147年,死於223年,年77。书误。
173年,杨德祖修生。。217年,杨德祖卒。219年7月又云曹 *** 杀杨修。查《三国志武帝纪》,曹 *** 杀杨修在219年,《后汉书杨修传》称杨修年45岁,故杨修应生於175年,卒於219年。
187年,李景则式生。查《三国志李通传裴注》,李通玄孙李式字景则,不可生之於187年。另按《魏书李顺传》,李顺次子李式亦字景则,但此已是北魏时。
188年,庞士元统生。223年,庞士元卒。查《三国志先主传》与《庞统传》,庞统应生於179年,卒於214年。书有误。
191年,陆康卒。按《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死於193年,孙策则在194年投靠袁术。袁术与陆康有隙,遣孙策围攻卢江,《后汉书陆康传》称陆康守城二年,城陷后数月卒,故陆康卒年约为195-196年间,其生年为126-127年。故书有误。另《三国志陆绩传》载陆绩见袁术怀橘之年6岁,袁术於194年3月攻占九江,195年孙策开始围攻庐江,故陆绩应生於189-190年。而《陆绩传》言陆绩32岁卒,应为220-221年。
195年,德绪生。225年,德绪卒。查《三国志》杨戏所撰《季汉辅臣赞》,中有龚德绪,生卒年也是195年至225年。应是吴荣光著书时一时不查所致。
199年,关靖生。查《三国志公孙瓒传》,公孙瓒长史关靖字士起,与公孙瓒同死,故此年应做关靖死。
200年,何熲考曾生。查《三国志何顒传裴注引干宝晋纪》,何曾颖考。《晋书何曾传》,何曾字也作颖考。
206年,王玄通览生。查《晋书王祥传》,王览字玄通,应是避玄烨之讳而改。另王士治浚生。《晋书王浚传》称浚字士治,而《晋书王沉传》有王沉之子王浚字彭祖。王士治应是王浚为是。
212年,陈骞卒。查《晋书武帝纪》,陈骞应卒於281年,年81岁,但《陈骞传》则称陈骞卒於291年,此已是司马衷当政时,依史传陈骞应於司马炎在位时已亡,故非291年,陈骞生年应为201年。另同年有崔子相游生,查《晋书崔游传》,游应作游。
223年,王元冲恽生。查《晋书王浑传》,王浑字玄冲。玄因避讳改为元,而浑则错字为恽。
225年,杨彪卒年四十八。查《魏书文帝纪》,杨彪卒年应为八十四。
231年,孙琳卒。查《吴书孙綝传》,孙綝生於本年,故应做孙綝生。
235年,魏中山王兖生。查《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山王曹衮卒於本年,应为卒。
243年,简雍卒。考《三国志》各传,未见简雍卒年,而同年又有顾雍卒,「二雍」均年76岁,因是书中错为一人,简雍误。
252年,据《三国志朱据传》,朱据死於本年。书只载其生年,未言其卒。
274年,陆景生。303年,陆景卒。按《三国志陆逊传》陆晏、陆景兄弟均在280年晋灭吴之役殉国,陆景年31岁,故应生於250年,书误。考刘璿生卒年。《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载刘璿於238年被封太子,年15岁。故刘璿应生於224年。同传又称刘璿死於钟会之乱,是年为264年,故刘璿享年为41岁。
考傅玄生卒年。《晋书傅玄传》称傅玄在司马师正妻羊徽瑜丧礼后,被御史中丞庾纯所奏而免官,寻卒,年62岁。考《晋书景献羊皇后》传,羊徽瑜死於278年,故傅玄应亦於同年或不久卒,故傅玄生年应於217年左右。
增补人物生卒年考。
考许劭生卒年。《后汉书许劭传》称许劭与刘繇同奔豫章后死,故应卒於197-198年之间,年46岁,故推其生年应是152-153年。
考刘繇、刘基父子生卒年。《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言197年正月诸葛玄死时刘繇仍在,故刘繇应卒於197-198年间,年42,故生年约为156-157年。刘繇死时,其子刘基年14,故应生於184-185年,而刘基卒年49,故卒年约於232-233年。
考彭羕生卒年。《三国志彭羕传》言彭羕被杀年37岁,本年应在定蜀与刘备北攻汉中之前,因彭羕遗书未谈及汉中,约於215-217年间。推测彭羕生年应在179-181年之间。
考卢毓生卒年。《后汉书卢植传》载卢植卒於192年,而《三国志卢毓传》称卢毓十岁而孤,故卢毓应生於183年。又卢毓卒於257年,年应75岁。
考马良生卒年。《三国志马良传》言马良死於夷陵之败,即是222年,年36岁,故马良生於187年。
考孙韶生卒年。《三国志孙韶传》称孙韶父孙河被杀时孙韶17岁,又据《吴主权传》载孙河死於204年,故孙韶应生於188年,卒於241年,年54岁。考考凌统生卒年。据《三国志吴主权传》,孙权於203年几乎破黄祖,凌统之父应死於本年,又本《凌统传》,凌统此年15,代领父兵,故凌统应生於189年。凌统卒年49,应为237年。
考应璩生卒年。《三国志王粲传裴注引文章叙录》称应璩死於252年,《朱建平传》言应璩卒年63岁,故应生於190年。
考张温生卒年。《三国志张温传》称张温使蜀年32,此为224年,故张温生於193年。张温亦同年被废,后六年卒,为230年,年38。
考王肃生卒年。《三国志王朗传》言王肃卒於256年,而《朱建平传》传载王肃卒年62,故王肃应生於195年。
考韦昭生卒年。273年,孙皓杀韦昭。按《三国志韦昭传》,韦昭於狱中上书自称年已七十,故生年应在204年。另《三国志三嗣主传》称丁固卒於273年2月,《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言丁固卒年76岁,故丁固应生於198年。
考鲁肃遗腹子鲁淑生卒年。鲁肃卒於217年,鲁淑应出生与本年或翌年,而鲁淑卒於274年,年约55。
考文俶(鸯)生卒年。按《晋书景帝纪》载,司马师亲征淮南在255年初,文俶年18,故应生於238年。而《晋书东安王繇传》又载,助贾南风杀杨骏的司马繇因功进入权力中心,司马繇与与文俶有先世之仇,因而藉故杀害文俶,本年为,故文俶卒年54岁。
考胡渊生卒年。《三国志钟会传裴注引晋诸公赞》言胡渊杀钟会时年18,是年为264年,故胡渊生於244年,而同引文又称司马伦使胡渊拒齐王司马冏,后战败伏法,查《晋书惠帝纪》,为301年,胡渊年58岁。

在中国历史上,“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胜三国者”。李儒作为三国中第一个出场的真正意义上的谋士,却在有意无意间被世人忽视了,其原因在于李儒遇人不淑,早早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是一个失败者。据《后汉书》记载,李儒为弘农王刘辩(汉少帝)的郎中令,曾被董卓派去毒死弘农王(少帝)。而在《三国演义》中,李儒是董卓的女婿,是董卓集团的首席谋士(贾诩此时在西凉军中名声不显)。他在董卓那里的地位,不亚于刘备集团中的诸葛亮。在一些关于三国的影视剧中,不难发现,在有大事需要决策时,董卓总是会先咨询李儒的意见。在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等重大事件中,我们都能找到李儒的身影,也难怪会有人说李儒是董卓身边潜伏的一条毒蛇,坏心眼最多,最阴险歹毒。

李儒初登场是在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密召外兵进京诛杀十常侍时。当时已有“不臣之心”的西凉刺史董卓正愁没借口领兵入洛阳,一收到何进的密诏就想立马提兵进京,却被李儒以“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阻止,他建议董卓先“差人上表”向取得“名正言顺”的大义名分。而且此举既能使何进与宦官矛盾进一步激化,也能让董卓从中获利。所以董卓对李儒的建议“大喜”,上表说要为社稷“请除让等”。李儒这招,让董卓进京成了奉命行事,合理合法,畅通无阻。

但当时的朝堂却不是董卓一个人说的算,并州丁原就对董卓不感冒。丁原除了倚仗并州军外,最主要的是有“九原虓虎”吕布在其帐下效命。当董卓知道有吕布这一号人物时,他甚至说“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李儒见董卓如此器重吕布,一句”欲取天下,何惜一马“,靠着赤兔马和无数金银,将没有立场的吕布忽悠到董卓这里来了。

掌握了整个京都洛阳的兵马之后,董卓开始寻求怎么才能登上了权力巅峰。李儒先是建议董卓的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当董卓欲行废立之事,李儒直接说”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于是建议董卓“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结果是“诸官听罢,不敢出声”,就凭这一招董卓就达到了威慑朝廷的效果了。

为了斩草除根,李儒奉董卓之命,以鸩酒灌杀少帝刘辩。《后汉书》记载:“关东兵起,共讨董卓。董卓置弘农王刘辩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献上毒药,刘辩不肯饮,董卓等强逼之。于是,刘辩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做别后,饮药而死。”

在李儒的谋划下,董卓从政治边缘的西凉刺史一跃成为汉室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时,李儒献计迁都长安。而且在董卓撤出洛阳之时,以乱党之名尽斩洛阳城中数千家富户,尽刮其财;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最后更是焚烧洛阳,坚壁清野,把一座空城留给了孙坚。

董卓在李儒的谋划下安然退守长安,避开了关东联军的强劲势头。临行前,李儒劝董卓在荥阳外设下伏兵,又令吕布引精兵遏后。结果,曹 *** 这个倒霉蛋果然带兵追来,被吕布等人杀得大败。这是曹 *** 人生的第一次大败,如果不是曹洪拼死相救,曹 *** 差点丧命。迁都长安后,董卓继续执掌朝政,权势更甚。但是到了长安之后,靠近了西凉军的大本营,远离了中原,董卓就一下子泄了气,再也没有了进取之心。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董卓更加专注于在自己控制的庙堂之上作威作福,此时也已经听不进李儒的劝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87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 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