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 应该怎么做

互联网+农业 应该怎么做,第1张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农业被寄予厚望。智慧农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定时定量管理,根据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优质环保。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们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表现积极。

国内主流学界曾把西方现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一个“大”字,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广袤,农机设备的大型宽幅和高速联合。这个“大”字在当下发达国家农业中仍占主流地位,但新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农民们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收集有关田地的精确数据,制定策略,对每一小块土地精耕细作,从每一颗种子中榨取出最高的价值,这就是“精准农业”。

那么智慧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呢

一、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链接机制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战略利益,使加盟产业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就必须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博弈的机制来加强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使得成员企业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机制就是混合纵向一体化连接方式。这种模式就是以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进行产业链设计,按照专业、高效和运作经验的原则,将某些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些)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

二、建立“公司+农业园区+市场”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农户组织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违约严重影响了小农户的利益。农业园区的建设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具有先进性。在“公司+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中,公司是主导。确保园区的统一设计;生产标准的制定;投入物资(化肥、饲料等)的供应;技术指导;回收、加工、销售;品牌宣传推广;贷款担保公司的组织。

园区是关键,公司有园区才能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权对进园区的人进行筛选,进园区人员必须服从公司管理,可以对投入品进行统一管理,监督实施很容易;确保完全收购。农户是生产主体。农户投资,全额投资或投入流动资金或承包生产;农户生产,投资人自己当种植者,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户是独立的经营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内部考核办法、内部分配等。

三、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智慧农业趋势前瞻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指出:农业产业链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取决于“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其中品牌是终端产品实现价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没有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就没有整个链条价值的提升,风险就无法避免。传统农业产业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链条的行情风险无法因为品牌溢价而避免。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标准的严格执行品牌才能有溢价的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取得规模效应。

“全产业链”是指产品供给来源于自有生产培育基地,通过自有销售渠道进行营销后配备有自建冷链物流体系进行产品运输,最终到达消费终端并收取顾客反馈,回馈信息将指导下一轮种植生产环节。全产业链模式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对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实行标准化控制,并环环相扣、环环链动,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程供应链。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将农业资本与工商业资本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的一体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流通的现代化。产业链领导者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提高整个产业链运营效率。但前期需要规模庞大的资金投入,对资金要求高,投资回收期长,风险较大,但因为农产品利润空间大,所以不断吸引各类跨界资本。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如下:

目前物联网在农业领域有很多应用,以物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为纽带,通过“建立体系、平台管理”的思路,将农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视频监测系统、物联网监测与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智慧农业展示系统,分步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型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生态圈。

视频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大棚内部安防检测,观察作物的生长态势。系统由前端摄像机采集数字图像信号,通过传输系统将信号传输至本地监控中心系统,由该系统进行控制、切换、显示、录像、回放等 *** 作,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同时通过本地广域网线路,中心监测系统可使用电脑或手机进行远程显示、录像和控制远程视频。

物联网监测与控制系统

系统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应用农业物联网传感器作为支撑,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的环境参数采集,将光照、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采集到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将其传输到控制平台。

系统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智能判断,远程控制温室大棚设备(包括风机、湿帘、滴灌设备等),进而进行环境调控,以“对症下药”的方式,满足温室大棚作物的生长要求,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种植中的应用,正真实现了种植自动化、管理智能化、 *** 作简单化,不仅提升了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水平,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费用。

90后大学生掘金开启智慧农业

因为梦想和现实总有距离,所以你的“梦想”可以不必过于“现实”。哪怕有人认为你的想法只是“痴人说梦”,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毕竟超越现实的梦想才值得我们用心去追逐,也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我们的潜能。

章斌:1992年出生,毕业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成立了杭州万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任该公司总经理

瓜果蔬菜是不是该“喝”水了施肥、打药如何掌握分寸设施环境因素可控吗如果你要问农民们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病虫害管理靠什么来掌握,或许你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感觉+经验”。

从过去农民单纯的经验,过渡到如今运用信息化智能系统来控制农业生产,一位大学生实现了从学生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在一般人眼里,创业者和老板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90后创业者章斌的口中却得到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是老板,我是现代农民,我要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农耕方式”。

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经理,他创建了杭州万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2名员工、200万注册资金。尽管公司规模还不大,摆在他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但他坚定地认为,创业首先要能吃苦,而且要吃得苦中苦,如果没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能干成一番事业的。

学生时代“水培种植”的经营经验

让他赢得了创业导师的青睐

大学期间,章斌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各种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和创业比赛上。

大一的下半学期,他对水培花卉植物很感兴趣,就以个人的名义向学校租了一块实验用地,专心做起了“水培花农”,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头。“十几平方米的一块小地,就是我的花卉培育基地,让我尽情地倒腾,放开手脚去实践。”他说,自己坐公交车去石桥路的花卉市场拿种苗,然后剪枝育苗,长到一定程度时就把它放入 玻 璃器皿进行水培。

根据课堂所学,加上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很快,章斌掌握了普通花卉的水培技术,第一次200多盆绿萝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鲜嫩欲滴。当他把自己的成品展示在宿舍楼下叫卖时,碧绿的颜色搭配精美的 玻 璃器皿,引来学生们纷纷驻足,220盆植物以15元的单价很快被抢购一空,而他投入的成本每盆不到5 元。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让他激动不已,于是他用赚来的钱继续引进品种,并叫来几个同学一起合伙干,申请成立了花卉协会,直接从市场拿货,辗转卖给高校的学生和老师,这样的业务,每个月给他们带来几千元的收入。

他的举动引来了一位老师赞许的目光,这位老师就是他现在的导师吕伟德教授。章斌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骨干成员就是以他为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吕教授就是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当年吕教授带领他们一起参加了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参赛的“农业物联网项目”得到了在场评委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特等奖。“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个这么好的团队,还有一名资深的创业导师。”他说。

后来,章斌在“挑战杯”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农业”的理念,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参加了第四届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得一等奖、最佳职业规划之星的荣誉称号。

他说,“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洗礼,让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项目还存在诸多不足,通过评委一次次的问答和交流,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2012年9月,章斌引入注册资金200万,成立了公司。

点击鼠标打理农田

物联网技术成为种植企业的智慧助手

章斌创立的杭州万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于下沙高教园区,专注于园艺信息化技术化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专门为园林、园艺、现代农业等行业提供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短短半年,他的公司已经为多家农业企业搭建了农业物联网项目平台,其它农资公司闻讯后,也纷纷向他伸出了 橄 榄枝。

目前,公司与省内5家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农业互联网试验基地,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一支新秀,公司成立9个月时间,章斌就通过设备安装、技术转让和出售知识产权软件等合作方式,盈利数十万,让公司的经营步入正轨。在章斌的带领下,公司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著作权登记5项,公司在软件产品开发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等方面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内共有13所中职、高职院校选用他们开发的软件产品。

走进公司,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台大屏幕液晶显示器,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我们在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建德一家农业合作社大棚苗圃的全景,另一个屏幕上不断闪动着数字、曲线和图表,工作间里的技术人员正在实时记录,将数据汇总入库。

谈到自己努力经营的事业,章斌言语中透露着自豪感。他说,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当前农业领域比较先进的技术之一,去年,他的公司就给余杭一家农业科技企业装上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平台,给大棚装上了“千里眼”,实现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远程控制,成为了国内首家水培植物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

他拿出手机,给我们现场演示农业物联网的 *** 作系统。在他登录管理平台后,记者发现,距离公司几十公里外的种植大棚全景就显示在手机屏幕上,通过简单的 *** 作,安装在大棚顶端的喷雾器根据远程发射的指令开始工作了。他说:“这个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智能化,所有大棚内的环境因子都可以自动检测,传输到平台上,实现智能化管理”。

章斌又指着一个盒子介绍说,这是无线传感器,负责采集温室内土壤的温湿度、空气的温湿度和光照强度。传感器每隔30分钟将采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监控室,实时反映温室内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技术员足不出户就能及时、准确掌握设施内的环境情况。除了传感器,温室内还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并且安装了IP网络对讲系统,对讲系统与中控系统连接, *** 作员与温室工作人员直接交流,实现“无缝隙”对接。

在某农业合作社3000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大棚里,记者看到,一米多高的地方装上了感应装置,地面上铺着黑色地膜,地膜下隐隐露出滴灌管,井然有序的农业生产,却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章斌说,有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种植大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靠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当然不用那么多人了,你只要用手机或者电脑登录管理系统,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实时看到棚内的温度、光照、作物生长情况,对大棚内的水阀、排风扇、卷帘门进行开关控制。

物联网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远程智能农业监控:通过在农业生产现场搭建“物联网” 监控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现场气候环境,土壤状况,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并根据预设规则,对现场各种农业设施设备进行远程自动化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海量数据采集与精准控制执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自主研发或与第三方合作导入,为农作物品类逐步建立起“气候,土壤,农事,生理”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与评估模型,将农业生产从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革为以数据为中心的现代模式,通过数据驱动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真正落地,进而实现农产品定制化生产。农产品安全追溯及防伪鉴真:通过采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的相关数据,为农产品建立可视化产品档案,向消费者充分展示产品安全与品质相关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双向可追溯。同时,通过一物一码技术,帮助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实现产品防伪鉴真,并精准获取客户分布数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611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 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