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机密性的直接体现

物联网机密性的直接体现,第1张

信息隐私是物联网信息机密性的直接体现。

如感知终端的位置信息是物联网的重要信息资源之一,也是需要保护的敏感信息。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物联网中的WSN安全特点主要有:

1、单个结点资源受限,包括处理器资源、存储器资源、电源等。WSN中单个结点的处理器能力较低,无法进行快速且高复杂度的计算,这对依赖加解密算法的安全架构提出了挑战。存储器资源的缺乏使得结点存储能力较弱,结点的充电也不能保证。

2、结点无人值守,易失效,易受物理攻击。WSN中较多的应用部署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使得单个结点失效率很高。由于很难甚至无法给予物理接触上的维护,可能使结点造成永久性的失效。

3、结点可能的移动性。结点移动性产生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被动移动、内部驱动的自发移动以及固定结点的失效。它导致网络拓扑的频繁变化,造成网络上大量的过时路由信息以及攻击检测的难度增加。

4、传输介质的不可靠性和广播性。WSN中的无线传输介质易受外界界环境影响,网络链路产生差错和发生故障的概率增大,结点附近容易产生信道冲突,而且恶意结点也可以方便地窃听重要信息。

5、网络无基础架构。WSN中没有专用的传输设备,它们的功能需由各个结点配合实现,使得一些有线网中成熟的安 全架构无法在WSN中有效部署,需要结合WSN的特点进行改进。有线网安全中较少提及的基础架构安全需要在WSN引起足够的重视。

6、潜在攻击的不对称性。由于单个结点各方面的能力相对较低,攻击者很容易使用常见设备发动点对点的不对称攻击。比如,处理速度上的不对称,电源能量的不对称等,使得单个结点难以防御而产生较大的失效率。

谁会想要攻击智能家居?原因为何?这么做对黑客有何好处?由于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装置有别于 PC 和智能手机,并非全都采用相同的 *** 作系统 (至少目前市场现况是如此)。然而这一点小小的差异,就会让黑客更难以发动大规模的攻击。除此之外,想要破解物联网装置的安全机制也需要相当的知识和适当的工具。


近年来,信息安全研究人员早已证明智能装置确实可能遭到黑客入侵。当初研究人员骇入这些装置的用意,只是希望引起厂商们注意产品的安全性。
但就在去年,趋势科技研究人员以实验证明黑客确实能够从远程撷取智能车辆的数据,甚至篡改自动化油表的油量。为了降低伤害的风险,这些实验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但歹徒可就不会这么体贴。
现在我们已知道物联网装置有可能遭骇,那么,歹徒骇入这些功能单纯的家用智能装置要做什么?以下列举了一些可能攻击物联网的非典型嫌犯,以及他们的动机和他们攻击智能家居的机率有多大。
网络犯罪集团

对网络犯罪集团来说,其攻击的动机永远都是为了钱。随着越来越多物联网 装置进入家庭当中,网络犯罪集团盯上这些装置以及这些装置所连接的智能家居网络是迟早的事。网络犯罪集团一旦骇入智能家居网络,他们就可能发动勒索病毒攻击或者将装置锁住来勒索赎金。此外,他们也可能窃取敏感的用户数据,然后用来勒索被害人,或者拿到地下市集贩卖。
不肖分子

不肖分子很少有正当的攻击动机,他们总是大费周章地试图得到他们想要的。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有可能利用家庭物联网装置来跟踪、尾随、伤害受害人,甚至恶意破坏竞争对手的生意来取得优势。
黑客激进分子

不论是为了宣扬政治理念、表达不满,或者动员人群以达到某种目的,黑客激进分子向来偏爱能够让他们制造最大宣传效果的管道。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拥抱智能家居,黑客激进分子很可能会考虑利用这些装置来扩大他们的地盘。
政府机关

当牵涉到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权时,政府对人民的监控一向是个引起争议的话题。媒体一再爆料,政府机构经常为了国家和人民安全的理由而监听私人通讯以追查可疑嫌犯。因此,一些具备声音和视讯传输功能的智能家居装置就可能成为政府机关用于监控国家安的工具。
恐怖分子

尽管恐怖分子的主要目标是散播恐惧,但他们不太可能会利用智能家居装置来达到这项目的。但随着各式各样的企业都在营业系统和重大基础架构当中导入物联网技术,恐怖分子应该会盯上这些更有效果的攻击目标。
企业机构

严格来说,企业机构不算是黑客,但每当有厂商推出全新的热门物联网装置时,就会引起社会大众某种程度的不安。这通常都和隐私权有关。因此,正在考虑购买的客户,就会想要知道这些智能装置用起来到底安不安全。凡是会经手客户信息的任何企业,都必须坦白说明他们会搜集何种资料、如何搜集、储存在哪里、用途为何,以及还有谁会存取这些数据。若未正确告知客户这些相关细节,就是厂商的不对。


目录


1、网络协议


其实协议在我们生活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影子。


举个例子,有 2 个男生准备追求同一个妹子,妹子来自河南,讲河南话,还会点普通话;一个男生来自胡建,讲闽南语,也会点普通话;另一个男生来自广东,只讲粤语;

协议一致,沟通自如

语言不通,无法沟通

你们猜猜?最后谁牵手成功了?答案肯定是来自胡建的那位,双方可以通过 普通话 进行沟通,表达内容都能理解。而来自广东的帅哥只会讲粤语,不会普通话,妹子表示听不懂,就无法进行沟通下了。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讲的语言、认知、理解能力也就不同。为了使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能沟通自如,就需要大家协商,认识某一个语言或规则,彼此能互相理解,这个语言就是普通话。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这样理解:


把普通话比作“协议”、把聊天比作“通信”,把说话的内容比作“数据”。


相信这样类比,大家就知道,协议是什么了?


简单地说,就是程序员指定一些标准,使不同的通信设备能彼此正确理解、正确解析通信的内容。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世界里是二进制,要么 1,要么 0,那为啥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呢?


也是因为协议,不同字段,不同组合,可以解析不同意思,这就依然协议,让协议来正确处理。


例如,我们使用手机连 WiFi 来刷抖音,使用的是 80211(WLAN)协议,通过这个协议接入网络。如果你所连的 WIFI 是不需要手动设置 IP 地址,是通过自动获取的,就使用到了 DHCP 协议,这样你的手机算上接入了 局域网, 如果你局域网内有台 NAS 服务器,存放了某些不可描述的视频资源,你就可以访问观看了,但这时你可能无法访问互联网资源,例如,你还想刷会抖音,看看妹子扭一扭,结果出现如下画面:


出现这种画面,说明无法使用 互联网, 可能是无线路由器没有设置好相关协议,比如: NAT、PPPoE 协议(上网账号或密码设置错误了),只有设置正确了,就可以通过运营商(ISP)提供的线路把局域网接入到互联网中,实现手机可以访问互联网上的资源(服务器)。玩微信撩妹子、刷抖音看妹子。

网络协议示意图


延伸阅读

1、局域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范围有限,行政可控的区域可以是一所高校、一个餐厅、一个园区、一栋办公楼或一个家庭的私有网络。

2、城域网:原本是介意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实际工作中很少再刻意去区分城域网和广域网了,所以这边不再介绍。

3、广域网:简单说就是负责把多个局域网连接起来,它的传输距离长距离传输,广域网的搭建一般是由运营商来。

4、互联网:把全世界上提供资源共享的 IT 设备所在网络连接起来,接入了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资源了。

5、物联网:把所有具有联网功能的物体都接入互联网就形成了物联网。如空调联网,就可以远程控制空调; 汽车 联网,就可以远程获取行程数据。


总结一下吧!我们可以把电脑、手机等 IT 设备比喻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大家都通过多种语言(网络协议)实现沟通(通信)。所有人要一起交流,就用普通话,大家都能理解。所有胡建人在一起,就用闽南语进行沟通,彼此也能理解。这么的方言,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世界里也有这么多协议,只是不同协议用在不同地方。


好奇的同学,可能就会问,那网络协议是由谁来规定呢?这就需要提到一个组织,ISO。这个组织制定了一个国际标准 ,叫做 OSI 参考模型,如下,很多厂商都会参考这个制定网络协议。

OSI 参考模型图


2、OSI 参考模型


既然是模型,就好比模范一样,大家都要向它学习,以它为原型,展开学习研究。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一些协议,这么多协议如果不进行归纳,分层,大家学习起来是不是感觉很凌乱?


所以 OSI 参考模型就是将这样复杂的协议整理并进行分层,分为易于理解的 7 层,并定义每一层的 服务 内容,协议的具体内容是 规则 。上下层之间通过 接口 进行交互,同一层之间通过 协议 进行交互。相信很多网络工程师在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讨论协议问题还会用到这个模型展开讨论。所以说,对于计算机网络初学者来说,学习了解 OSI 参考模型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OSI 参考模型分层功能


7应用层


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规定应用程序中通信相关的细节,OSI 的最高层。包括文件传输、Email、远程登录等协议。程序员接触这一层比较多。

应用层示例图

6表示层


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为上下层能够处理的格式。如编码、加密、解密等。

表示层示例图


5会话层


即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通信连接(数据流动的逻辑通路),数据分片、重组等传输的管理。

会话层示例图

4传输层


保证可靠传输,不需要再路由器上处理,只需再通信双方节点上进行处理,如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传输层示例图


3网络层

主要负责寻址和路由选择,将数据包传输到目的地。

网络层示例图


2数据链路层

负责物理层面上互连、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将0 、 1 序列比特流划分为具有意义的数据帧传输给对端。这一层有点类似网络层,网络层也是基于目的地址来传输,不同是:网络层是将数据包负责在整个网络转发,而数据链路层仅是在网段内转发,所以大家抓包会发现,源目 MAC 地址每经过一个二层网段,都会变化。

数据链路层示例图


1物理层

负责 0、1 比特流(0、1 序列)与电压高低电平、光的闪灭之间的互相转换,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

物理层示例图



OSI 为啥最后没有得到运用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 OSI 模型出现的比 tcp/ip 出现的时间晚,在 OSI 开始使用前,TCP/IP 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如果要换成 OSI 模型也不太现实。其次是 OSI 是专家们讨论,最后形成的,由于没有实践,导致该协议实现起来很复杂,很多厂商不愿意用 OSI,与此相比,TCP/IP 协议比较简单,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它是从公司中产生的,更符合市场的要求。综合各种因素,最终 OSI 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 TCP/IP 与 OSI 分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相应的协议:

4应用层


从上图,可以知道 TCP/IP 四层模型,把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集成再一起了,该层的协议有:>物联网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第二,物联网的用户端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品及物品之间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推动者。

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IT行业又叫:泛互联,意指物物相连,万物万联。由此,“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根据物联网的以上特征,结合信息科学的观点,围绕信息的流动过程,可以归纳出物联网处理信息的功能:

(1)获取信息的功能。主要是信息的感知、识别,信息的感知是指对事物属性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觉和敏感;信息的识别指能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状态用一定方式表示出来。

(2)传送信息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发送、传输、接收等环节,最后把获取的事物状态信息及其变化的方式从时间(或空间)上的一点传送到另一点的任务,这就是常说的通信过程。

(3)处理信息的功能。是指信息的加工过程,利用已有的信息或感知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实际是制定决策的过程。

(4)施效信息的功能。指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过程,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较重要的是通过调节对象事物的状态及其变换方式,始终使对象处于预先设计的状态。

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是“按需求连接万物”,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
物联网起源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36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6
下一篇 2023-08-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