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在线教育还有前景吗?

职业在线教育还有前景吗?,第1张

2021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在该政策影响下,多年来占据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半壁江山的课外辅导培训遭到毁灭性打击,职业教育培训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

利好政策频出,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十四五”以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格局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不同领域知识和技能交叉日益频繁,各类企业对混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我国2020年以来出台的多项政策中提及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

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2010-202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扩大,2020年已达到5630亿元。

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德勤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职业培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受疫情影响,专业技能类培训有所受限,但市场仍保持增长,规模达6505亿元,预计未来三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增速将达12%左右,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29亿元。

在线职业教育市场高速发展

受在线教育市场整体向好影响,在线职业教育市场也发展迅速,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3222亿元,占职业教育市场比重达50%左右。预计未来五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14%以上,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497亿元。

从头部APP月活用户规模来看,2021年6月,仅粉笔教育一款APP月活用户数量就达5477万人,其余APP月活用户数量也均在百万以上,涉及职业包括公考类、综合类、教师类、会计类、企业培训类、法考类以及编程类等。

综上所述,“十四五”以来我国对混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利好政策频出,国家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职业教育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尤为迅速。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着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具体包括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深化职普融通,我国职业教育行业得到进一步支持,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趋势一:中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学生学习职业生涯的尾端,逐渐变为学生们职业教育的第一个阶段。

将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育人模式,育人总体目标都是会更改,仍然还会继续特别强调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仍然还会继续特别强调综合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可是公共课的占比会增加,像如今明确提出的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历史教育等,这些公共课都是会愈来愈获得重视,变为学生们教育评价的关键内容。

趋势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逐渐向中招录用服务平台挨近,注册制变为非应届生的具体录取招生方式。

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更明确的“平行线”式发展,不仅是在校的全日制职业教育,以教书育人为本,重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而求根据3年教育,培育大学生基础职业素养、文化素质,为后期发展打下基础。

而另一方面是对于社会青年的技能提升培训,以服务业社会发展为主导,重视转为重点专业能力或水平培育,而求经过培训迅速熟练掌握一项专业能力,从业某种工作。

趋势三:中职学校、大学、公司企业有关技术专业相互合作相互培育人才的教学方式变成实际。

外在反映:未来的3+3、3+4方式,渐渐增加,更改现阶段3+2一家独大的方式。现阶段中职学校学制中的3+2方式,是更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父母上中职学校基本都是奔着3+2技术专业来的。

趋势四:校企合作进到资产相互合作、权益共享环节,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互培育人才。

外在反映:如今的到公司企业实习基础便是打工的状况得到抵制,车间是教室、师傅是老师,实习是教学实训,真正意义上做到在校理论,校外实践,两者相互配合,课程内容配合,课程内容进度配合,校企变成利益共同体,真正意义上做到相互培育人才。

趋势五:不断完善的国家学分银行,促使网络教学+学分制变成职业教育新趋势。

中专不会再限制3年,培训基本功能得到大幅加强,更像社区化发展。

外在反映:我能边工作边学习,学好相对应课程内容,考评根据,得到学分,达到学分数量规定,得到毕业z书;详细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两条腿走路,即普通全日制和培训教育,这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完成职业教育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智慧教育是指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基本特点是开放、共享、互动、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有两个意义。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更全面地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适应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促进了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智慧教育报告,智慧教育是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无所不在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高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工作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智慧环境、智慧教育、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科学研究、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核心要素。创新的应用科学技术提高教育智慧,构建和谐可持续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培养大批智能人才,是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是将IT应用于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纷纷制定了将本国IT应用于教育的计划。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联系,“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从技术属性来看,智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数字化使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空少,人际关系容易实现,智能化使系统能够将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的任务代理化,多媒体化,整合新媒体设备,虚拟化信息表象多元化,复杂的现象从教育属性来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合作性。开放性打破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成为可能。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可以让全体学习者共享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使用无穷无尽。交互性能通过人与机器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多方面交流。合作性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人、人、机器共同完成任务的机会。

现代经济学认为获取信息是克服人类无知的唯一方法。信息检索需要成本(即交易成本),其中信息传递成本占很大比重。传统教育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完整面试方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浪费。网络教育的高速信息传递功能无疑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息传递成本。随着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育信息。不可否认,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收件人收到的信息质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保证最好的教师制作课件传输的信息质量。

包括教育在内的权力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值之一。但是,由于人们现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无论政府、民间团体和个人如何努力,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青少年和成人困难来源“大学梦”或“持续教育梦”。远程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点或家里使用在线在线教育平台,根据相关专业教育日程,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不能到达课堂”的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低成本运营费带来了新的教育市场变化,大大增加了更多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无法谋生的成年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四)智能教育信息交换的优势

教学现代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周教学方法。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互动式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随时按需和下载在线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在线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双向视频等系统,可以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授课和辅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成长为可以探索的新人才。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在高校的正规教育中,信息化对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信息技术进入传统教室,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取代“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另外,信息化带来了许多网络数字化教育的新模式,这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与传统模式相比样式新颖,还引入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教育方式。信息化从各方面影响了高校教育,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渐围绕“智慧”的理念,开始打造信息时代的“智能校园”。以智能校园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学校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开放、合作、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不仅包括教育行业本身的需求,还包括对整个社会进步对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深入需求。因此,整体信息化需求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教育行业用户对数据中心建设中先进性、性能和易管理性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有更明确的要求。众所周知,云计算、物联网、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始终是首要任务,再好的体系结构如果没有可靠的基础设施,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以做出更多的努力。此外,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扩大的系统应用、不断增加的IT负载、系统复杂性、提高基础设施可用性要求等。

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教育资源方面重视教学,重视管理,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做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教育资源仓库、软件建设都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从教师管理支持、教师教育支持、学生学习支持、教师教育到学生学习。第二个方面需要从信息技术(IT)回到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产业价值链不能停留在颠倒的金字塔形态上。第四个方面是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的程度要逐渐提高。具有部分决策支持、推理、推理、知识重组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改进。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 社会 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促使各产业加快转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手段”已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数字化和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安全法》的出台,生物安全被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国民 健康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催生了一大批致力于以 科技 创新解决民生困局的生物安全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以物联网 科技 赋能 健康 生态圈构建,引领数字化转型驶入生物安全赛道。

加码新基建:

打造 健康 生态圈

日前,海尔生物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物联网生物安全云生态。基于用户对生命 健康 的需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网器为基础链接场景,通过生态共创的方式,海尔生物不断创新迭代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解决方案, 探索 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中心,不断加码国家生物安全新基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低温存储龙头到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生物已走出了一条中国 科技 企业创新的引领之路。截至目前,海尔生物共计拥有288项专利,34项美国能源之星认证,牵头或参与起草9项国家、行业标准,1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上月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等十余位行业专家鉴定下,海尔生物智慧疫苗网、智慧血液网等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际领先认证。

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海尔生物立足物联网 科技 生态战略,拥抱新发展格局,通过生态共创的模式吸引全球优质资源不断耦合。进博会期间,海尔生物一天之内联合珀金埃尔默、赛诺菲巴斯德两家生物安全领域顶级资源,分别就诊断和生命科学领域、疫苗智慧管理与服务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生态边界的进一步拓展。

编织民生网:

创新数字化应用

目前,基于生物安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海尔生物的场景服务已触达生物样本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以及实验室安全等生物安全的各个领域,通过输出可持续迭代的全场景物联网解决方案,编织成一张以数字化为基石的生物安全大网。

海尔生物智慧血液网就是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安全 科技 结合的一个缩影。通过搭载RFID无线射频、智慧芯片等技术,智慧血液网让每一袋血液都有了自己的“身份z”,让从采血端到用血端的全流程血液信息可实时追溯,解决了用血时间长、用血安全无法保障、血液无法调配等问题。日前,海尔生物通过整合重庆三大伟业在全系列采浆产品上的优势资源,将场景服务从以前的医院、血站延伸到了采浆站,成为包括血站、医院、采浆站等在内的血液安全全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血液网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保障血液的存储安全和科学规范使用。

在疫苗接种领域,海尔生物创新“海乐苗”智慧疫苗网,人、机、苗互联互通,确保“人不错、苗不错”,实现了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破解了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难题。聚焦偏远地区接种困难的现状,海尔生物迭代推出全球首个移动接种平台。目前,“海乐苗”智慧疫苗网已累计覆盖全国近2000家接种网点,并与深圳、青岛联合共创城市智慧疫苗网,为全市百姓和儿童筑起安全接种屏障。

物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先。海尔生物在 探索 物联网转型的道路上始终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通过生态共创,进行 科技 创新和场景迭代。生态无界,进化不止。未来,海尔生物将不断释放生物安全生态活力,让生命 健康 数据流动,创造用户最佳体验。

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
第三,我国是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
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物联网建设专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新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新华日报记者探访了南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这里的研究者与“物联网”打交道已有五六年。在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南邮还有系列举措推进物联网建设的研究: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启动“智慧南邮”平台建设,在校园内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等。
世界第一块工业物联网芯片
2012年由重庆邮电大学研发的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国际工业无线标准的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uz/cy2420)在渝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一家高校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为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推动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2年6月,教育权威数据在物联网爱好者论坛建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物联网学校查询系统,专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服务,方便大家查询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院校。 2011年4月,长安大学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推动陕西省(国家物联网中心)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推动地方经济,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长安大学和西安浐灞生态区共建长安大学科技园”,也是全国第一个拥有直接服务于物联网板块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项目描述: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长安大学联合具有较强技术转化实力的企业打造物联网产业园区,依托西安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超高频RFID、高端传感器的研发及技术转换转让,打造物联网器件集散、物联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集聚、物联网产品展示以及研发办公、商业配套。
目标招商企业(项目):项目主要吸引物联网集成技术、软件开发及产品销售企业入区经营;吸引智能物流、环保、交通、电网、安防、家居等六个主要门类的研发服务类企业和项目入园。 权威人士日前向记者表示,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申报工作已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已筛选出100多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
工信部、财政部4月联合出台物联网专项基金相关管理办法。该基金将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和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大项目。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但传感器、RFID (无线射频技术)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我国大陆共有450余家从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但外资企业占67%。 据透露,申请首批物联网专项基金企业多为中资企业。通过物联网专项基金引导,有关部门希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 物联网工程师证书是根据国家工信部门要求颁发的一类物联网专业领域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证书。
该证书被划分为5个方向:
物联网工程师、节能环保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工程师、智能电网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120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 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