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电力学院现在叫什么

长沙电力学院现在叫什么,第1张

院校专业: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高职) 理工类 公办

官方网址: >

官方地址: 湖南长沙市

官方电话: 0731-84074167,0731-84074198

电子邮箱: 293430113@qqcom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教育业务由湖南省教育厅管理,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 学院始建于1956年,原名为湖南省电力技工学校,长沙电力学校,2005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学院座落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1267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62亿元。办学65年来,共为电力行业及社会输送了5万多名各类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 学院坚持“立足电网、服务公司、奉献社会”的办学定位,以培育“电力工匠”为己任,按照“依法治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文化立校、品牌亮校”的思路,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借助行业办学优势,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转型现代职业教育。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10人,“双师型”教师115人。近年来,学院依托企业办学优势,持续开展校企人才“双挂”工作,组织优秀年轻教师、企业班组长进行双向交流,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显著增强,20余名教师荣获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奖项,1支团队代表湖南省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同时,学院常年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专家、高校知名教授、教育专家为兼职教师。 学院专业特色突出。 先后开设电力类、动力类、经管类和计算机类等30多个专业。目前,学院核心专业包括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输配电工程技术、热能动力工程技术、发电运行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能源电力专业群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其中,输配电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分别排名全国第一、第三(金平果中国科教评价网)。 学院设施设备齐全。 建有与生产现场同步、覆盖电能生产到消费全部环节的汽轮机检修、火(水)电仿真、输电运检、输电带电作业、变电检修、配电线路(室外、室内)、电力电缆、配电带电作业、装表接电、“互联网+”营业厅、电力安全等实训场地90余个,拥有智慧教室及多媒体教室80余间,设有国网公司输电带电作业基地,中电联电力电缆附件安装基地、中电联调度评价基地。同时,拥有标准化田径运动场、体育馆,风雨篮球场,现代化学生餐厅、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校园环境优雅,是青年学子理想的求学深造场所。 学院人才培养一流。 积极采用“三入三对接”模式(规程规范标准入课标、入教材、入课堂,教学情景对接生产现场、项目对接生产岗位、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和“师带徒”模式(为每名学生安排企业导师),构建起学院与用人单位“双主体”、专业标准与岗位标准“双面向”、课堂教学与一线实习“双场所”、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双认证”的“四个双元”培养模式。近年来我院学子在国家级、省级各项竞赛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技能。学生代表队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高职院校智能供配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团体一等奖、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供用电专委会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与调试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国电力行业大型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第13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湖南省黄炎培创新大赛三等奖。同时,学院设有经国家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所有电力行业特有工种和部分社会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学院就业前景广阔。 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建立了广泛的毕业生就业网络。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方阵(保持95%以上),学院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毕业生大多推荐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能集团、深圳能源集团、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湘潭钢铁集团、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各省(市)电力建设公司、华润湖南电力有限公司、长沙轨道运营公司(长沙地铁)、湖南永清环保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以及各类新能源技术和新兴行业企业,就业单位遍布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2021年,104人考入国网公司序列,392人考入湖南省各市州湘能农电服务公司,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9%。 2018年以来,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为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定向培养供电服务职工,面向全省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定向招录,帮助930余名贫困家庭学子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属地乡镇供电所工作,将直接带动贫困家庭脱贫出列,也为偏远贫困地区培养出一支“会干活,留得住”的供电服务队伍。“教育+就业”扶贫工作获得省委乌兰副书记批示肯定,被评为中国电力教育协会2020年产教融合“十佳”案例,湖南日报、中国电力报、新华网、人民网、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获得社会各界认可。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机构、团中央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以及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优秀高校、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铸品牌”的内涵发展之路,在新的征程上,正朝着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目标奋勇前行!

其他信息:

长沙电力学院是一所本科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办学始于1958年,原名湖南电力学校,1986年改为中央电力学校。1998年更名为长沙电力学院。那长沙电力学院是几本?一起来看看! 一、长沙电力学院是几本? 首先,这一点希望大家清楚,教育部门并没有划分长沙电力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毕业证上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是几本只是民间的说法(某大学在某省是第一批次招生的话,通常认为该大学是一本大学,在第二批次招生的话,通常认为该大学是二本大学)。 根据公开信息可知:长沙电力学院在全国基本上是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长沙电力学院是一本大学(注:自2021年开始,湖南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批)。 二、长沙电力学院重点专业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电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建筑、交通、电子信息等部门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1从事电力行业、相关科研院所或生产企业与生产管理部门的技术或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2从事电力生产与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3从事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 4从事电力生产与销售、经营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学物理、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与仿真、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就业前景: 1毕业后可以到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从事电力生产与销售、电力技术开发、电气化铁路电气工程技术工作。 2毕业后可以到电力生产相关部门及科研单位从事电力工业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3毕业生可在电力生产部门及相关部门从事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工作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监视装置使用管理工作。 (二)电力工程 主要课程: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与设计、现代高压设备控制技术与装置、发电过程控制技术、电机电子电气设备工程、电工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器件基础等。 主要实习:工厂实习,综合实习。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室实习,毕业考核和毕业设计(论文)考试。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除完成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可从事电力系统及电力装备制造企业中高压电气、低压电气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相关岗位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单位主要为国内电网企业、各类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公司和其它大、中型企业机关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其他部门。也可到各大中型城市的变电站现场设计与施工公司、水电厂厂网建设公司以及各级电力公司从事电站工程设计及设备制造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其他教育科研工作。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生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为核心研究方向。 主要课程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直流电理论、电力系统控制、电气设备设计与制造等。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力系统控制、电气设备制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等工作。 主要就业方向: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及其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城市电力系统、工业与民用领域相关单位或企业从事电气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运行管理等工作;或在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需求、能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管理、教育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力系统及其设备、工业与民用领域相关单位或企业从事电气系统及设备工作是本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院是在原长沙电力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上组建的新学院。学院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而建,是一个集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信息处理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教学研究型专业。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目前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会计系、金融与证券管理系、网络信息工程专业系和自动化专业部7个教学系,共开设36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方向)。学院还开设了2个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2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高校”、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1个“全国高校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高校。学院拥有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省级高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有1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及2个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创建点、1个湖南省信息工程学科研究中心及5个湖南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是学校在国家“十二五”期间承担教育部重点建设项目单位,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开展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截至2017年4月共有6个专业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大学合作开展了交流合作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学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及合作关系,开展了留学生培养、本科阶段合作、联合硕士项目、中美本科项目等教育活动。2014年开始与韩国庆州大学联合招收韩国留学生,2014年开始招收日本留学生。学院积极与国际上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校、院、校三级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派遣十余名教师到国外高校讲学、实习。并与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协议关系。 三、长沙电力学院学校规模及师资 学校占地面积298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本藏书360万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500余人,独立学院学生69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319人,副高职称66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十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坚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等。 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长沙电力学院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想要报考的同学们,希望“长沙电力学院是几本”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1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0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0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我们知道交响乐有所谓的主旋律,整个交响乐就是经过几个不同而又相关的主旋律纠缠和发展出来的。我们以这个眼光来分析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就会发现也有三个主要的旋律,那就是量子化、对称、相位因子。 我们如果回顾20世纪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其中有着惊人的进步。20世纪人类发现了一种新能源,比“火能’还要强很多倍的核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清;20世纪人类还学会了控制电子的行动,从而制造出了半导体,由半导体而发明出了计算机,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技术的影响,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而对这个世纪以至下一个世纪的影响,我们今天是没有办法估计的。 人类在20世纪还发现了研究极小结构的方法。从20世纪初就发现了X光衍射,这一发现,大大地增加了人类研究极小结构的能力,从而发现了第一个生命遗传的基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而双螺旋结构引导出来了今天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这项发展,对于21世纪乃至将来人类的影响,也是今天没有办法估计的。 在20世纪,人类还第一次摆脱了地球的引力,登上了月球…… 这些发展,还有许许多多别的进步,都标志着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 这些进展之所以能够在20 世纪发生,是因为物理学于20世纪在基本的结构和更深的层面上都有了新的跨越,人类对于时间、空间、运动、能量以及力量的观念有了革命睦的变化。我上面讲的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巨大进展,正是基于人类对这五项基本的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物理学的主旋律之一:量子化 20世纪物理学发展这个“交响乐”的三个主旋律是:量子化、对称、相位因子。其中第一个主旋律就是量子化。 把量子化引入物理学,是1900年普朗克的一篇文章。在1900年以前,物理学上测量出来的东西、讨论的数目都是连续的,1尺长、2尺长或者15尺长,是一个连续的变数。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朗克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量子观点,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以及所有用到物理学的发展而引导出来的实际的结果。 不过普朗克并没有完全了解到量子化观点的意义。过了5年以后,一个年轻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见解向前推进了一步。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的概念,说光的传播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那以前大家都认为光是一个连续的波,而爱因斯坦则认为光是由一个一个的光子传播过来的。这又是一个革命性的见解,但在当时没有完全地被大家了解。 又过了8年,玻尔写了一篇文章,把普朗克的观念引申到了原子的结构上。这篇文章的关键性意义在于它使人们对周期表的结构跟简单的原子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里面放进了量子的因素。 可以说,这三篇文章是人类关于量子化最早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以后,有过很多讨论。1913—1925年,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因为他们三位提出来的见解中,有许多很复杂的以前不被人们所了解的观念,经他们一说,人们就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可是从另一面看,又有许许多多新的现象是他们的见解所不能够解释的,甚至可以反证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由于这一切是从光的领域发端,从爱因斯坦到玻尔,研究的主体方向都是光子学,而那个时期德国的光子学做得最好,因此这方面的文章多半发表在德国。在这十几年里面,产生了很多很多新的正确的见解,也产生了很多很多新的然而是错误的见解。 这一段历史很不容易写。很多年以后(1953年),奥本海默描述了那十几年。他说那是一个在实验里耐心工作的时代,有许多关键性的实验和大胆的见解,有许多错误的尝试和不成熟的假设;那是一个真挚通信与匆忙会议的时代,有许多激烈的辩论和无情的批评,充满了巧妙的数学性的方法。对于那些参与者,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从宇宙结构的新认识中,他们感受到了激奋,也体验到了恐惧。这段历史恐怕永远也不会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要写这段历史,需要有非凡的笔力,由于涉及到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那么的遥远,实在很难想象有任何诗人或史家能够胜任。 奥本海默的这一段有诗意的描述,讲清楚了那十几年物理学一方面紊乱、一方面诞生革命性见解的情形。通过那十几年的努力,1925年由年轻的玻尔、年轻的海森伯和比他们稍微年长一点的薛定谔一起,提出来了量子力学的概念。然后在1925—1927年,对于量子力学的意义做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发展出来了量子力学。在此以后的70年直至今天,量子力学对物理学的发展仍然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所以说,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主旋律之一,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物理学的第二个主旋律:对称 20世纪物理学的第二个主旋律是对称。 对称这个观念,在人类的历史上,不是到20世纪才有的。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在不同的哲学的讨论里面,对称的观念很早很早就有了。在中国的历史上,古希腊的历史上、古罗马的历史上,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时候,对于开普勒,对于牛顿,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可是,这些影响同20世纪由于人们逐渐对对称有了了解所产生的影响相比是徽不足道的。 20 世纪发现对称的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工作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做的。1905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发表这篇论文的时候并没有用“对称”这个名词。这篇论文里面有很多公式,爱因斯坦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公式与对称有何关系。两年以后,有个数学家写了一篇文章,指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里的那许多公式,用数学的眼光看起来是一个对称的结构。爱因斯坦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才第一次了解到,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他所讲的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意义就是对称的观念。这个观念后来对于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说,对称是20 世纪物理学的第二个主旋律是非常正确的 物理学的第三个主旋律:相位因子 相位因子这个观念相比较而言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这个观念是1918年由一个名叫Weyl 的数学家提出来的。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念呢?原因是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推广。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所讨论的是宇宙间一个力量的来源,这个力量就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牛顿在17世纪最早提出来的,可是爱因斯坦在1916年广义相对论里面说,这个万有引力的本质不是牛顿所讲的,而是一个有集合意义的现象。这是项非常美妙的工作,是爱因斯坦一生又一个重大的贡献。爱因斯坦紧跟着说,有了广义相对论,我们就可以把人类所了解的一个力量,也就是万有引力的来源集合化。然后他说,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指导物理世界的力量,就是电磁学,电磁学和化学的力量有着同一个来源。 爱因斯坦认为我们当前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电磁学集合化,然后跟已经集合化的万有引力结合在一起,这就变成统一场了。这个观念是爱因斯坦终生的理想。今天物理学所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还是要向这个统一场论进军。 这里所说的集合观念来自前面提到过的数学家Weyl 。Weyl比爱因斯坦年轻16岁,那时候他已经是个有名的数学家了,他很喜欢对物理学做一些哲学的探讨。爱因斯坦这篇文章出来以后,他就说要响应爱因斯坦的见解,他引进一个集合的观念,这个集合的观念可以解释电磁学。他的集合观念就是引进了一个因子,他把它叫做相位因子,我把它翻译成拉长因子,把一个东西拉长缩短的拉长。又过了4年,薛定愕在写出“薛定谔方程”以前4年,注意到了Weyl的这篇文章。然后他写了一篇文章,他说他现在发现了一个“Remarkable Pro-porty”一个非常值得惊异的性质,这是个什么性质呢?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都会记得,中学物理学里讲了,比如说氢气的电子有一个轨道,这个轨道是量子化的,这是玻尔在1913 年第一个讲出来的。1922年,玻尔的这个轨道就被薛定愕拿过来,围绕着这个轨道来研究拉长因子是多少。他算出来以后,发现拉长因子里面是子指数,他说这件事情具有很奇怪的值得注意的性质。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薛定谔这篇文章最特殊的一点,不是他所讲的那个特别的性质,而是在他文章的末尾讲了这么一句话,也可以说是一个附加的注解,他说假如你把相位因子改变一下,用另外一种方式写出来的话,那么拉长因子就等于l。这个观念当时很显然是被薛定谔发现了,但他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也役有再发展下去。为什么没有发展下去?原因是他还是相信拉长因子是一个实数,不是一个虚数,所以这句话他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下,就不再讲了,这篇文章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今天看起来,薛定谔当时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假如他当时能对这一点进行仔细研究的话,那他就会在1922年发现量子力学,而不是要等到3年以后由玻尔、4年以后由他自己才发展出来量子力学。确实当时要在基本物理学里边要让大家接受一个虚数是不容易的,更不是薛定谔所喜欢接受的。可是,假如我们接受了这一点,把这个虚数加上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由于你加上去个虚数,这个拉长因子就不再是拉长因子,而变成了相位因子。相位因子是一个复数,从拉长因子到相位因子只是加了一个“-l”的平方根,这个变化在今天看来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在这以前,物理学里边所讨论的数,都是普通的数也就是实数,可以是l,也可以是15,还可以是π等等。这些都是实数,那么虚数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是虚的。这个虚数由数学家引进来的原因,是因为在解二次方程式的时候,如果不用虚数的话,有些方程式是没有办法解的,而用了虚数就可以解,这是数学家所做的物理学家做的事情跟现实有关系,所以不觉得应该把“-1” 的平方根引进到物理学里来,这也正是薛定愕当时并投有认识到的,他当时已经找到了极为重要的一点,可是他又退缩了。过了几年以后,等到了量子力学被发现以后,好几个人包括薛定谔自己才认识到,原来物理学里头不仅要用实数,而且要用虚数;既然用了虚数,就不要再讨论拉长因子,而要讨论相位因子了。把虚数放进去以后,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由此往后,到了1929年,玻尔写了另外一篇重要的论文。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电磁学的规范对称性》换句话说,19世纪电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与今天无线电的发展、电视的发展,以及网络、x光、激光的发展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是麦克斯韦方程结构跟虚数没有关系,是实数。今天看来是不够深刻的。深刻的了解应该是要引进虚数,引进虚数以后,再引进一个对称的观念就叫做规范对称性。规范对称性与相位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称和不对称是物理学的基本结构 从1929年开始,三个主旋律都被引进到物理学,量子化、对称和相位因子都已经是20 世纪物理学的主旋律了。 从1925-1970年,对称的观念渐渐变成为一个主题旋律。对称的观念是1905-1907年由爱因斯坦引进的,可是最初它对于物理学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大家所认识,1925年以后才逐渐受到重视,直到1970年。1925年量子力学发展起来以后,为了了解原子的结构,有一些数学修养比较高的物理学家就把数学里面非常美妙的一个观念叫做群论引人到物理学里。这个引人,对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乃至以后的原子核物理学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渐渐地大家对群论的重要性、对称的重要性有了明晰的认识,也了解到对称这个观念在物理学里跟所谓的不变性这个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1956-1958年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在1954到1956年做出来了一些新的实验,这些实验跟当时的两组实验按旧的观念是不能相容的。最后发现之所以不能相容,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对称的观念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是由吴健雄和她的4位合作者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来纠正的。她们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下,左右是不对称的,是不守恒的。这个实验在1956年底1957年初做出来以后,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大家终于发现,原来对称跟不对称是物理学的基本结构。 受这个影响,海森伯和泡利从1957年开始合作。因为1957年初,吴健雄她们的实验做出来以后,整个物理学界大家都在研究对称跟不对称的现象。海森伯和泡利那时是五十几岁的样子,他们当时感到1925年以前那几年的现象在物理学界又要出现了,只是这一次是围绕着对称这一观念,而不是围绕原子结构的观念了他们所要做的事清,是要写出一个公式,他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世界公式,他们认为有了这个公式,整个基本物理学一切的疑难都可以得到解释。 很多年以后,在海森伯的晚年,在70年代他逝世前儿年的一篇自传性的文章里,他讲了这么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见到泡利如此为物理所激动”。这是句分量很重的话,因为1924-1930年间是量子力学获得快速发展的时候,也是海森伯跟泡利的工作出成果的时候,他们整天都很激动。 吴健雄进行的对称不守恒实验在物理学界所引起的震动,与刚才所讲的这三个主旋律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今天看来,有长远影响的是路线积分。路线积分可以写成一个公式,这个公式与刚才所讲的三个主旋律都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从这个公式就可以看出,它是把相位因子跟量子化直接连在一起了。相位因子的单位,应该是普朗克常数,她把量子力学跟经典力学的关系变成数据化的一个了解,所以她的这个积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是极为重要的有关键性的一个想法。 规范对称这个主旋律在1929 年就引进到物理学里去了,规范对称拥有了下面这样一个重要性,也就是说,用规范对称可以了解电磁学的结构,可以了解为什么麦克斯韦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规范对称的数学公式里原来只是一个数目,后来推广到方阵,这个推广是在1954 年做出来的。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为什么要把本来规范对称里面的观念推广一下,使它从一个数目变成一个方阵呢?动机有三点: 第一点,是因为那时候发现了很多新的从前不知道的粒子,暂时叫做“奇异粒子”。这些粒子发现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它们彼此之问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观念能够解释它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力。这是第一个动机。 第二个动机,在19世纪就有了。由于有电荷守恒的观念,一个正电子如果被消灭掉了,它的电荷就给了另外一个正电子,这个电荷不会从1突然变成0。因为这个关系,就有电了磁场,就有了麦克斯韦方程,所以能量守恒引来了引力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假如说有别的守恒的原理,岂不就要引出一个别的什么场?在那个时候,有另外一个守恒定律,叫做同位线守恒,既然有同位线守恒,也是一个守恒定律,是不是也要相应地产生一个同位线场?这是第二个动机。 第三个动机,是因为守恒这个观念跟相位不变之间有个密切的关系,这个我不能给大家介绍得更清楚。这个观念里头有一条,可以把它从整体化变成局部化,变成局部化以后,更符合当时物理学的精神。 总而言之,有了这三个不同的动机,不管你从哪个动机开始,最后得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产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从而把1929年规范不变的观念推广了。与规范不变的观念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比较复杂,可是它们的美妙之处是一样的。 非阿贝尔规范场比较复杂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影响。非阿贝尔规范场给出的宇宙结构非常对称,因为它是从对称的观念推演过来的。可是宇宙实际上并不那么对称,宇宙有很多不对称的现象,所以问题就是在于对称的理论怎么跟不对称的现实结合在一起。一直研究了2。多年,在这20多年里引进了几个观念,其中一个叫做对称破缺。这个观念大概讲起来就是用一个很妙的办法,可以把一个非常对称的理论跟一个实验得出来的不太对称的现实连合在一起。这个办法不是由一个人发现的,而是由好多人发现的。渐渐引进去以后,就把非阿贝尔规范场与现实完全连合到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方向 另外在1971-1972年的时候,有两个荷兰人指出,通过非常复杂的数学演算,证明非阿贝尔规范场可以重整化,1999年,他们正是由于这项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家了解到非阿贝尔规范场对于基本粒子的结构是正确的方程式。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又发现对于原子核的结构也是可以用非阿贝尔规范场解释的。 这些成就主导了这30年里整个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我综合了这些成果,认为整个发展的方向叫做对称支配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之间物理现象里头的力量,相互作用的泉源是对称的。因为规范不变原理就是一种对称的精神,所以所有这些力量的结构都是由对称所左右。这个观念直到今天讲起来仍然是正确的。 现在所有新的进展,都还是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的。因为对于这些观念有所认识,所以对于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结构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了解:原来那个对称相位因子在数学里头是一个很美妙的理论,是数学家已经发展的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在数学里面是个拓扑性的观念,而拓扑显然是一个集合的观念。因为这个关系,所以近年来集合学、拓扑学跟物理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刚才我所讲的也可以说是20世纪基本物理学的简史,用通俗的语言把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以及彼此的关系给大家描述了一下。回过头来看,其实跟爱因斯坦所想要做的事是极为密切地联合在一起的。 从一九一几年开始到1933年,爱因斯坦坚持他继续向统一场论推进。尤其在1933年,他有一个演讲叫《理论物理的方法》,其中讲了几句话,这几句话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20世纪物理学的精神以及21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还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有一句话是说:“理论物理之公理基础不能自实际经验提炼出来,而是要创想出来”。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工作,或者薛定愕在1925-1926年的工作,或者玻尔关于规范场的观念,这些开始都不是直接从实验来的,而是一个数学的结构,所以这符合爱因斯坦所说的到“理论物理之公理基础不能自实际经验提炼出来,而是要创想出来”。 然后他又说:“创想的泉源来自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纯思索可以了解世界像古人所认为的那样”。这句话当然值得斟酌。假如一个人不与纯粹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发生关系,光坐在那儿想,他不可能想出来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物理世界的结构。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我们要做解释,他是说你应对现实的世界要有更多的了解。 可是,最后这个结果却不是从一个实验、一个实验的数据得出来的,而是要有一个数学的东西促使你创想出来,再把这个结果与实验的结果验证一下,这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他是想要把物理集合化,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他逝世50多年来,基本物理学已经有了好几次集合化可是还没有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想把引力场跟其他的相互作用整个地统一起来,这个最后的目标至今还没有实现,这也正是我们大家今天还在努力的方向。 谢谢!

校旗都是各学校送来的。没有一所外省院校的校旗!你去找北京院校名单吧,北京有多少高等院校就有多少校旗,另外基本情况是每个学校都有2面校旗。部分学校一面校旗,主要有北大、清华、师大、北邮、人大、北航、北理工、国际学院、北外、北语、央财、北科、矿大、地大、外经贸、北林、农大、北化工、政法、石油、华北电力、交大、北体、首体、首师、北工大、北建工、首医、首经贸、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学院、中戏、北信、联合大学、城市学院、北工商、黎培职业学院、吉利大学、经贸学院、中国政法职业学院等等。

编者按:2021年7月14-16日,暌违已久的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将在浙江宁波余姚召开,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智昌集团董事长甘中学确认出席峰会。在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新闻发布会上,甘中学博士指出,机器人行业已经从“机器换人”时代走向了“机器变人”时代。他认为,机器人本身要逐渐掌握新能力,即不仅拥有人作为工具的能力,也要有人的智能能力、联络能力以及群策群力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于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未来 社会 的畅想不仅仅停留在科幻、世界里, 科技 创新的深度显著增加、速度也不断飞跃,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渗透进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在现实中看到的是,人们时间、空间与认知范围以及不断被拓宽。

从三元群智互联网到三元智能经济

提到“人机物”三元融合,可能最容易理解的就是VR,当我们通过VR玩 游戏 时,就是进入了一个三元世界,即人类空间、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赛博空间自提出以来,就存在各种学术大拿不同角度的阐述与定义,但万变不离其宗,海量的信息空间是其根本。甘中学博士指出,信息空间是一个可以有数十亿个人进入的空间,因此,蕴藏着大量的群智智能,也会使我们的世界进入一个三元群智时代。

在甘中学博士看来,未来十年,下一代互联网可能是基于5G的三元智联网所谓三元智联网,就是由人、机、物这三元在网络连接下,形成了一个智慧的网络。在三元群智智联网中,最底层是以泛在机器人组成的自主智能物理网络,中间是由虚拟的网络机器人组成的巨大的群智空间,而最上层,则是由人脑、机器脑和智能物体组成的群智智能。

三元智能经济就像是一颗种子,在 科技 力量催化下逐渐发芽。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与信息空间的扩展,功能消费正在走向智能消费、智力消费等组成的群智消费。人机物三元群智智能,究竟有何作用?甘中学博士表示,三元群智智能目的在于解决在新的人类 社会 、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这一三元空间中,人类智能体、机器智能体与虚拟智能体之间建立高效交互、可控行为与群智涌现的自主机器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

因此,甘中学博士研判,在拥有了三元的群智互联网、三元的群智智能、三元的群智后,势必将发展出三元的智能经济。他指出,三元的智能经济不单是由市场消费主导,更应该通过群智智能、人机物的协同,来生产三元消费所需要的更智能化、更智力化,且在三个空间都可以适用的产品。这就是由三元消费所带动的三元经济,而新的经济将产生新的产业。

全国首创!三元群智产业生态网络的 探索 与落地

三元经济会带来哪些新的产业呢?随着人、机、物在虚拟世界的高速高效的智能交互知识迁移,将大大加速人、机、物三者之间智能水平的交叉和提升。基于此,三元经济会延伸出三个产业。甘中学博士介绍,第一个产业就是把传统的产业服务升级,也是现在所指的供给侧改革,亦可称之为转型升级;第二个产业是将智力消费由过去少数人的兴趣,而演变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第三个产业是由虚拟消费逐渐变成了数字孪生或者平台型经济。

近年来,革命老区江西南康由过去不到百亿的产业产值,迅速成长为超2000亿元的航母级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制造基地。这其中也有来自于三元群智产业生态网络的助力。在董事长甘中学博士带领下,智昌集团组成专家团队,基于甘中学博士独创的群智进化理论基础上,结合江西南康家具产业现状和未来构想,成功构建了产业集群一体化协同平台,打造了产业智联创新生态网络。

作为南康支柱产业,家具产业正向产业智能化、定制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智昌集团打造的产业智联创新生态网络以产业群智大脑为引擎、以章鱼型分布式网络为中枢、以泛在机器人为终端,形成新型的“云、端、网”,将人、机、物通过该网络连接在一起生产智能产品。智昌集团还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传统(块状)产业集群“群智共享”数据中台和国内首个千亿级产业智联网平台,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将传统产业集群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开放赋能平台。

与此同时,南康还发布了家具行业首款自主智能芯片 。该芯片 由甘中学博士团队领衔,南康创新中心、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共同定制开发。客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控制器进行读写和追溯,实现物料信息价值提升,从而打造芯片 智慧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该芯片 承载的丰富可塑性将实现南康家具产品向高端化迈进,不断提升南康家具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来临,国内各行各业都在朝互联网、物联网的方向迈进。2021年7月14-16日,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即将召开,本届峰会“三新一共享”(新格局、新方阵、新体系、共创共赢共享)的亮点,等待您亲自来浙江宁波余姚揭晓!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好。但是师资力量在同等院校当中不是很强,算是一个中等的职业院校,下面是对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各方面的详细介绍:

1、学校简介: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属省教育厅直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丰富的网络和教学资源,致力于用互联网技术推动职业人才培养的新型高职学院。

2、学校环境:学院位于长沙市中心城区,毗邻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校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属长沙市主城区内的大学城片区,学风浓厚,环境优美。学院紧临市区主干道芙蓉路,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地铁一号线直达学院东校门,各种交通换乘方便快捷。

3、学校学科:学院开设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商务英语等20个专业。

4、师资力量:有教授45人、副教授138人,博士18人、硕士23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9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

5、学校就业率:学院历届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一直处于全省高校第一方阵。学院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实行“学院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结合订单式培养,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竭诚为毕业生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校官网—学校简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402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9
下一篇 2023-07-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