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什么?

物联网是什么?,第1张

物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工业、农业、环境、交通、物流、安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智能化发展,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使用分配,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在家居、医疗健康、教育、金融与服务业、旅游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应用,从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到服务的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价格限制为契机开拓日本市场。

我国的华为这两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代表了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但美国对华为的抵制使华为的发展受限,先后有多个国家宣布抵制华为,日本也有多个企业暂停了同华为的合作。

但华为还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证明了自己。最近,亚马逊网站重新在日本地区上架了华为手机,之前亚马逊日本地区显示华为手机不是缺货就是暂停销售。

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相对于国内来说,日本毕竟是发达国家,软件行业起步早发展快,薪资相对来说也高。但是其实国内最近几年的前景和平台也是相当不错的。
1、为什么日本独独需要大量it软件行业的人才?怎么其它的机械、化工、生物行业不需要。是不是日本的行业存在结构性失调?
日本的软件产业非常发达,动漫产业更是世界第一,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编程和测试人员,软件和其他行业不同,知识含量说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关键的是软件设计和架构,这种工作国人是干不了的,必须在发达国家软件行业干很多年,有丰富的经验才可以。软件设计师或架构师将软件设计好后,需要的就是编程人员根据要求编写程序代码。对于一个大型软件来说,代码可能上千万甚至上亿行,需要人一行一行地录入、粘贴、复制,这种工作日本人是不愿意干的,想干他们也没那么多软件程序员。所以,这种工作都是外包到中国来做,一般是大连。但是,有时候包给中国公司做费时费力,在任务紧急的时候也会找一些人到日本国内去做。貌似成本上升了,但实际上和日本人相比,我们的程序员仍然属于廉价劳动力。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赴日IT人员。
日本的机械、化工、生物行业还真是不需要那么多人。为什么?很好理解。都包到中国和东南亚了啊?中国现在那么多的汽车厂、化工厂、制药企业不是有很多是日资公司吗?他们国内资源匮乏,而且处于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的考虑,国内干这些行业成本很高。
不知道第一个问题满不满意。
2、日本经济不是不景气,失业率很高吗?
确实如此。但是,日本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可不低。比如,一个日本程序员一个月30万日元(只是打个比方),而从中国引进一个程序员一个月只需要15万日元,哪个合算呢?答案显而易见。企业都是唯利是图的,没有企业为了解决本国失业问题而放着便宜人不用,去雇用本国的“贵人”的。嘿嘿。换了你也不会吧?
所以说,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很高,一点也不影响日本企业从中国招聘IT人员。
这种想法很现实,但是300万太多了。IT人士,特别是软件开发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现在中国的很多软件人才都是这样做的。而且中国的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都是在日本IT公司干过一段时间,学到了先进经验,拿着日本公司的外包订单回国创业的。所以说,边挣钱边学习是正道。光挣钱不学习没有多大意义。挣够了钱、学到了技术、拿到了日本公司的分包订单、然后再回国创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这可是件大好事!
补充问题2:从打工到扎根日本,与日本人基本平起平坐,这种可能有多大?
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我的一个表哥就在日本,他说,要融入日本社会需要两代人,要进入日本上层社会需要三代人,并且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简单说,去日本创业,要想和日本人平起平坐,这一代人是没希望了。而且日本人对中国人比较排斥,我们骨子里也看不起他们,这是很难融合的。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二维码起源于日本1970年,原本是为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一种条码。二维条形码的新技术在1980年代逐渐被重视普及,在“资料储存量大”、“资讯随着产品走”、“可以传真影印”、“错误纠正能力高”等特性下,二维条形码被逐渐被广泛普及使用,并且推广到全球。维码在国内迅速普及做大了蛋糕,也衍生出较为突出的专利风险。据专家透露,当前国际范围内使用的二维码技术标准是日本QR码;全球主要使用也是日本技术与标准,具有广泛高度垄断性。二维码不光在手机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一项核心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必将“一片光明”。日本QR码作为一项国际标准,受到专利保护。尽管日本QR码专利拥有企业对外宣称将不执行专利保护,“但在推广期免费,一旦形成规模或技术更新,随即收取高额费用,已成为国外技术标准研发巨头的惯用手法。”
除专利风险外,技术垄断或将成为制约我国二维码产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据相关人士介绍:日本QR码有三个定位点,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点被污损,除日本相关企业生产的识读设备外,均无法准确读取信息。因为日本QR码采取了所谓的全市场免费开放策略,导致我国二维码应用基本处于失控和无序状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生成和解析二维码。由于QR码推广较早,应用范围也最为广泛,但QR码专用识读机具、标签生成设备等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都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
国产二维码技术正在前进,近几年随着国家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兴起,国家产业部门开始逐步重视二维码标准的建设工作。实际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汉信码、GM码、CM码的标准能力、技术水平等都不低于国外标准,完全具备替换QR码和PDF417码的技术标准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过去国产标准因缺乏政策扶持和驱动而迟迟不能有效使用,这极大制约了我国自主二维码产业的发展。
这些年我国二维码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比如北京龙贝公司运用全新的数学方法与信息编码技术完成的全矩龙贝二维码具有存储强、破解率低与纠错高等特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矩阵龙贝二维码技术,形成从根本上有别于且性能高于国外其他码制的龙贝码,位列世界领先水平。龙贝码的先进性和最大的优势表现为它的高安全性。它的破解率极低,表现为统计学上的“零概率事件”。其次是压缩存储能力强,单位储存量大。单位存储量为日本QR码的4倍,美国DM码的5倍。由于目前QR码的效率太低,未来QR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几率非常低,新的二维码技术将取而代之,在物联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话语权目前中国已经占主导了,国际物联网标准与产业峰会在上海召开,这就已经代表中国走在国际发展前列了,您可以通过物联商业网的新闻了解具体的信息。

2、物联网概念:

(1)物联网这个概念,在美国早在2000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叫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3)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大数据为什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大数据自身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大数据相关技术紧紧围绕数据价值化展开,数据价值化将开辟出广大的市场空间,重点在于数据本身将为整个信息化社会赋能。随着大数据的落地应用,大数据的价值将逐渐得到体现。目前在互联网领域,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第二: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第三:大数据产业链逐渐形成。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大数据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数据采集、整理、传输、存储、分析、呈现和应用,众多企业开始参与到大数据产业链中,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相信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相关产业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1990年,施乐公司推出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是物联网最早的实践。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及“物互联”这一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u-Japan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提出“物联网IoT”的概念,并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
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在民众的生活环境里建设智能型网络(如IPv6、BcN、USN)和各种新型应用(如DMB、Telematics、RFID),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
2009年 欧盟委员会发表《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系统提出发展物联网的规划和行动蓝图。 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计划,拉开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帷幕。 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同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2010年,吴邦国参观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表示要培育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确保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分现状及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5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69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 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