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射了哪些卫星?

中国发射了哪些卫星?,第1张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1988年9月7日 FY-1A 发射成功
△1990年9月3日 FY-1B 发射成功
应用与特点:验证了卫星方案和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
△1999年5月10日 FY—1C 发射成功
应用: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气象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 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我国地面站。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系统。
特点: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指标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 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高分辨率图像传输(CHRPT):频率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延时图像传输(DPT):频率为1708 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采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卸载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975%。
△2005年5月15日FY-1D 发射成功
特点: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高清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主要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承担为全球天气和气候观测的义务。
△试验星:风云二号A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
△业务星:云风二号C星2004年10月19日发射成功
云风二号D星200612月8日年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E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技术特色: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高清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为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特点:第一,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瑞典进行合作,在北极地区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北京。
第三,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应用:(1)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 我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行研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一代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A、B、C、D卫星,分别于1988年9月、1990年9月、1999年和2002年发射;第二代风云三号(FY-3)极轨气象卫星,将于2008年发射第一颗卫星。第一代风云二号(FY-2)静止轨道气象卫星A、B、C、D卫星,分别于1997年6月、2000年6月、2004年10月和2006年12月发射。风云二号C、D卫星发射后,实现了业务星的在轨备份和双星组网运行。2008年将发射风云二号E星,正在立项研制的风云二号F、G、H星,将与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实现在轨业务衔接。 东方红二号(DFH-2)[图] <21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5:48> <点数:6988> 东方红二号甲(DFH-2A)[图] <396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6:28> <点数:4515> 东方红三号(DFH-3)[图] <164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6:57> <点数:3762> 东方红三号(DFH-3) 2[图] <361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7:33> <点数:2701> 东方红三号卫星 3[图] <36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8:03> <点数:2553> 返回式一号(FSW-1)[图] <32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8:44> <点数:2971> 返回式一号甲(FSW-1A)[图] <43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9:12> <点数:2153> 返回式一号乙(FSW-1B)[图] <39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9:34> <点数:1843> 实践一号(SJ-1)[图] <23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0:03> <点数:2147> 实践二号(SJ-2)[图] <23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0:30> <点数:1609> 实践四号(SJ-4)[图] <18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2:22> <点数:1492> 实践五号(SJ-5)[图] <818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2:47> <点数:1541> 资源一号(ZY-1)[图] <283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3:24> <点数:1621> 资源二号(ZY-2)[图] <50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4:44> <点数:1289> 风云一号(FY-1)[图] <50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5:07> <点数:1461> 风云二号(FY-2)[图] <108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5:38> <点数:1146> 风云二号卫星 2[图] <53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6:07> <点数:130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号(Beidou-1)[图] <244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6:39> <点数:185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2[图] <878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7:21> <点数:1478>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3[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7:42> <点数:1615> 海洋一号(HY-1)[图] <534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8:07> <点数:1915> 神舟一号(Shenzhou-1)[图] <496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0:18> <点数:2590> 神舟一号 2[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0:50> <点数:1899> 神舟一号 3[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1:14> <点数:1136> 神舟一号 4[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1:33> <点数:1094> 神舟二号[图] <137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3:27> <点数:1686> 神舟三号(Shenzhou-3)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5:07> <点数:433> 神舟三号(Shenzhou-3)[图] <961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6:14> <点数:1597> 神舟四号(Shenzhou-4)[图] <569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7:05> <点数:1560> 神舟四号(Shenzhou-4) 2[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7:23> <点数:1821> 神州五号飞船[图] <14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9:37> <点数:3579> 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 发射日期 卫星名称 1长征1号1970424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 2长征1号197133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3长征2号1974115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197572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5长征2号197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1975121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7风暴1号1976830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8长征2号1976127第2颗返回式卫星 9长征2号1978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 10风暴1号1981920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11长征2号丙198299第4颗返回式卫星 12长征2号丙1983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 13长征3号1984129试验卫星 14长征3号198448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15长征2号丙1984912第6颗返回式卫星 16长征2号丙19851021第7颗返回式卫星 17长征3号198621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 18长征2号丙1986106第8颗返回式卫星 19长征2号丙198785第9颗返回式卫星 20长征2号丙198799第10颗返回式卫星 21长征3号198837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2长征2号丙198885第11颗返回式卫星 23长征4号198897风云1号气象卫星 24长征3号19881222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5长征3号199024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6长征3号199047亚洲1号通信卫星 27长征2号捆1990716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28长征4号199093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 29长征2号丙1990105第12颗返回式卫星 30长征3号19911228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31长征2号丁199289第13颗返回式卫星 32长征2号捆1992814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33长征2号丙1992106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34长征2号捆19921221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 35长征2号丙1993108第15颗返回式卫星 36长征3号甲199428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37长征2号丁199473第16颗返回式卫星 38长征3号1994721亚太1号通信卫星 39长征2号捆1994828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40长征2号甲19941130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1长征2号捆1995126亚太2号通信卫星 42长征2号捆19951128亚洲2号通信卫星 43长征2号捆19951228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 44长征2号乙1996215国际708通信卫星 45长征3号199673亚太1号A通信卫星 46长征3号1996818中星7号通信卫星 47长征2号丁19961020第17颗返回式卫星 48长征3号甲1997512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9长征3号1997610风云2号气象卫星 50长征3号乙1997820马部海通信卫星 51长征2号丙(改)199791铱星模拟星(双星) 52长征3号乙19971017亚太2号R通信卫星 53长征2号丙(改)1997128铱星(双星) 54长征2号丙(改)1998326铱星(双星) 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铱星(双星) 56长征3号乙1998530中卫--1号通迅卫星 57长征3号乙1998718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58长征2号丙(改)1998820铱星(双星) 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铱星(双星) 60长征4号乙1999510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61长征求号乙(改) 1999612铱星(双星)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走过了52年的光辉历程,对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所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五大能力:一是进入空间的能力。共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100余次发射,拥有高中低多种轨道的发射能力;二是卫星研制与应用能力。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科学实验等几大卫星系列,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航天基础与保障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载火箭与航天器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测试能力,建设了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发射场和覆盖范围广泛的航天测控网,建成了气象、海洋、资源、通信广播卫星等多个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体系;四是载人航天能力。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五是空间探索能力。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他说,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11月7日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这是继我国1970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2003年实现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在此,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中给与帮助的欧空局等国家和机构表示感谢。 他指出,中国的应用卫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装载高分辨率载荷的资源一号02B卫星于今年9月19日成功发射,资源一号03/04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12月发射的风云二号D卫星,与风云二号C卫星实现了在轨备份和双星对气象的同步观测;海洋一号B卫星于今年4月11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在A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目前已交付使用;2006年9月发射了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共搭载了236公斤农作物种子;东方红四号卫星公用平台研制获得成功,其具有输出功率大、承载能力强、服务寿命长的特点。去年5月14日,由中方研制、基于该平台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并完成在轨交付,去年6月1日成功发射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系统试验卫星于今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为我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张伟还同时透露,去年10月发射的鑫诺二号直播卫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导致卫星天线、太阳能帆板无法打开,至今不能工作。后续直播卫星将按计划继续发展。他还说,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卫星应用,在遥感应用方面,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对国内的公益部门、科研部门实行了免费政策,极大地扩展了应用范围,目前已分发1500多个用户部门22万多景数据,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信资源一号02B卫星的发射成功,会进一步拓展应用,满足需求。风云二号D卫星与风云二号C卫星在轨互为备份,保证在高需求时段每天可获得96幅云图,不仅拓展了观测范围,而且提高了观测频次,极大地提高了卫星气象观测业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通信应用方面,研制并发射了鑫诺三号卫星和中星六号B卫星;在导航应用方面,国家航天局启动了“北斗系统民用市场开发与产业化”专项,共投资4亿多元,安排了16个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此外,中国国家航天局积极推进环境减灾小卫星、资源一号02B卫星等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的统筹建设,并大力推进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的一期工程建设,总投资18亿多元。在国际太空合作方面,他说,在中国政府资助下,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亚太多边合作秘书处于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历时9个月的亚太空间技术应用硕士培训班。培训班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体承办,来自亚太地区8个国家的18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以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为重点,按照联合国外空司教育培训课程的要求,共设置了22门必修和选修课,5门实践课和15场专题讲座,为增强亚太国际空间能力,促进空间技术在亚太地区的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过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签署了中俄联合火星-火卫一探测协议,中国在俄设立国家航天局代表处的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成立了“中英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确定了继续研制下一代先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计划;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并交付使用,委内瑞拉通信卫星项目正抓紧研制,明年即将发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已正式生效,批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的国家已达7个;我国积极倡导在联合国外空委框架下建立天基减灾的多边机制(SPIDER)已正式成立;我国正式加入了政府部门间利用空间设施减低重大灾害宪章(CHARTER),加入了国际导航委员会(ICG),同时还积极参与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减缓工作和国际深空探测战略协调机制(ISECG)以及对地观测组织(GEO)等。他还透露,按照中国政府批准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相关内容,未来几年中国将重点发展月球探测二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项目。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风云二号03批气象卫星和风云四号新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尽快立项;要完成资源一号03卫星、海洋二号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3颗卫星的研制发射;建立卫星直播系统,积极开展宽带多媒体、音频广播卫星的研究,保证我国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满足国内的需求;发射专门的新技术试验卫星,验证新技术、新设备、新器件;加强空间科学研究,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项目,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返回式微重力卫星;研制完成中俄联合火星探测等国际合作项目;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探测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自主研制的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实现较大的增长,卫星的种类、性能指标有较大提高,更多地进入业务化运行。他指出,未来三年,中国将完成中俄联合火星-火卫一探测项目研制和发射工作,建立驻俄代表处;落实中欧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发挥中英联合实验室技术交流平台的作用,推动中法合作项目取得实质进展,明确中巴后续合作规划,大力促进卫星遥感数据在亚太地区和非洲的应用推广;完成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及相关合作项目;正式建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并启动实质性合作项目。积极促进在亚太地区的航天产品和服务出口;继续支持做好联合国及政府间和平利用外空的各项工作,建立联合国天基减灾(SPIDER)北京办公室,促进亚太地区的空间技术减灾工作;中国作为参与灾害宪章(CHARTER)的成员国,要完善工作机制,兑现中国的承诺。此外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遥感、通信、导航等应用领域的合作,以及在生命科学、微重力试验、空间环境探测、日地物理等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积极探讨夸父计划、地震电磁监测卫星的多种国际合作方式等。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的。

长征火箭成功飞天的时间轴:

2016年6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2016年9月,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托举天宫二号顺利升空,浩瀚太空迎来新的“中国家”;

2016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7年11月以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创造了仅用两年半时间发射18箭30星的高密度组网纪录;

2018年12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2019年6月,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由于技术难度高,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这一技术……

扩展资料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遥三十运载火箭,采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方式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由远望3号、7号船组成的测量船队在预定海域接力完成了海上测控任务。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标志着首次实现探测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此次海上测控任务,由分处不同海域、相隔1100多海里的远望3号船和远望7号船接力完成,两船主要承担运载火箭三级第二次点火至嫦娥四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初期的火箭测量和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测控任务。

火箭升空10多分钟后,目标如期进入远望3号船测控“视线”,作为陆海接力测控的“第一站”,远望3号船及时发现目标,顺利完成相关测控事件。

4分钟后,守候在另一测控海域的远望7号船接过海上测控“接力棒”,第一时间精准捕获目标,成功发送测控指令,精准地完成了入轨段火箭测量和着陆器测控任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64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 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