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联网?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呢?

什么是物联网?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呢?,第1张

首先来了解一下物联网的一些内容,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一些物质连接上了网络然后变得智能化,更好 *** 作,更方便的一项技术,这是字面意思的内容。

然后从官方角度来说呢就是通过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上面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内容概述,然后这个专业主要是还是和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也就是行业属于it行业,首先你得学会编写一些程序语言,然后了解物联网的运动原理,然后才能进行联系道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上进行物联网的完整使用。当然我们想要学习的物联网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该专业的的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等课程。

想要学习和使用物联网还是需要学习很多的技能的,这个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很大的一个计算机技术应用,物联网的使用技术主要有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传输控制协议还有现在比较火的云计算技术,当然物联网的日常使用还是需要许多信息的采集,如声音,语言,面部识别等一些比较常用的技术,物联网的发展肯定会遍布到我们的日常中,但是这个技术的完美使用还需要更好的研究。

--- 正文 ---

文/计算机博士,《崛起的超级智能》作者刘锋

近年来,智能制造热潮席卷神州大地,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最重要的举措。其中,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作为智能制造重要的实践领域,已引起了制造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任何理论研究,必须具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才能体现其可能的价值。近15年来,我们深入研究互联网结构的变化,提出在过去50年里,互联网从网状结构进化成为大脑模型是21世纪前沿科技爆发的根源,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区块链,云机器人,城市大脑,人工智能等50多个科技概念的产生和兴起都与互联网大脑的发育有关。

    2019年出版的《崛起的超级智能》绘制了一幅互联网大脑的发育与前沿科技兴起的关系图,是对过去15年来持续对互联网大脑进化的跟踪和研究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预测。

发在2008年到2012年的未来科技预言

应该说在2008年我们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互联网进化的7条规律》本身就是一次对未来的预言(后在2012年《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又提出了2条规律)。它们分别是:

1)连接规律 : 互联网接驳设备的进化不断延长大脑与互联网的连接时间,同时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也会对这种连接产生依赖性;连接设备从服务器到台式机到笔记本到智能手机,到智能眼镜,最后是脑机接口。

2)信用规律: 为了保证互联网虚拟世界有序和安全的运转,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身份验证将会越来越严格,互联网的信用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

3)统一规律: 互联网将会从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商业应用等各个层面从分裂走向统一,互联网将会进化成一个唯一的虚拟大脑结构;

4)维度规律: 互联网信息的输入/输出形式不断丰富,它将从一维内容表现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三维内容表现为主的高级阶段;

5)加速规律: 互联网在进化过程中,其硬件设备和连接的人脑都会不断增加其运算速度;

6)膨胀规律: 互联网中的数据、硬件设备和连接的人脑数量在高速膨胀,其中数据增速最快,硬件设备次之,互联网使用人数增速最慢;

7)消融规律: 因为互联网的进化,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逐步消失,人们越来越无法分辨身处虚拟环境中还是真实世界中;

8)映射规律: 互联网进化过程中现实世界的情景、规律、关系正在被映射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同时人脑的功能被逐步映射到互联网中形成以个人空间为代表的大脑映射,用这种形式实现人脑与互联网的间接联网;

9)方向规律的主要内容包括: 互联网的发展它将遵循前面八条规律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大脑模型,互联网用户将以更加紧密的方式连接到这个互联网大脑结构中。

10)Big SNS(大社交): 除了上述9条规律,在2012年发表的《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从类脑神经元发育的角度,对社交网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提出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大脑的核心结构与神经元网络雏形, 其将会从人与人的链接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 从社交网络发展成为大社交网络。

2019年面向未来的科技预言

时间到达2019年。互联网大脑的进化依然没有完成。一方面新的科技趋势会不断出现。但另一方面已经产生的前沿科技,会在互联网大脑的架构下继续走向成熟。

11)混合智能、云反射弧与梦境世界:  从互联网大脑的发育与前沿科技兴起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到人的智慧与机器智能形成的混合智能正等待爆发。因为互联网各神经系统不断成熟后与产业结合的云反射弧机制还没有萌芽。互联网大数据在VR/AR支撑下的三维化所导致的互联网梦境世界还没有真正到来。

12)云计算与中台技术: 除此之外,已经萌芽的的 中枢神经系统云计算 还在发育过程中,与AI的结合更为紧密,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结合形成的 中台技术 依然是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继续。

13)5G 、光纤技术、卫星互联网: 互联网的 神经纤维技术 持续升级优化,已经完成了从1G到4G的进化,5G,6G技术还等待成熟,光纤技术,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互联网神经纤维的扩征领域。让人类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更快速的链接到互联网大脑中。

14)大社交的进化: 社交网络依然没有完成向 大社交网络 进化的任务,一个统一的,遍布全球的,可以同时链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超级智能系统还没有建立。

15)梦境世界、数字孪生与互联网大脑数字思维空间: 现实世界变成数据向互联网大脑映射的进程还在继续, 数字孪生技术 的兴起推动的这一进程,数字孪生与 互联网梦境世界(VR/AR) 技术的结合,将是互联网大脑数字思维空间建立的基础

16)云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 互联网大脑的运动神经系统仅仅刚刚发育,与互联网结合的 云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技术,智能生产设备,智能办公设备,智能家庭设备 的远没有成熟,还在不断发育中,互联网大脑的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会使得互联网大脑架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病毒,黑客,BUG等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互联网安全将成为热点。

17)传感器与感知世界: 互联网 感觉神经系统 继续发育,更多 摄像头 , 传感器 将安装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让世界更快速的映射到互联网中,也让人类更全面的感知世界。

18) 大数据与金矿: 互联网 大数据 将进一步膨胀。作为互联网大脑发育产生的金矿。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利用和挖掘,将成为未来 人类最重要的创业和创新 机会所在。

19) 人工智能与马太效应: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神经系统向人类社会蔓延的深入, 人工智能 持续获得数据,算力和应用场景的支持。互联网巨头依托在互联网神经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在 人工智能领域的 马 太效应 将越来越强。

20)科技大脑的兴起: 互联网大脑架构的日益清晰,其与城市建设,企业发展,行业增长结合。更多城市大脑,企业大脑,行业大农,产业大脑应用会不断涌现。 脑与互联网,人工智能 等前沿科技终将走在一起

22)崛起的超级智能: 经济学里看不见的手动态调整人类的经济活动,同样在互联网过去50年的时间里,前沿科技也出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互联网从网状进化成为大脑模型。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通过互联网大脑架构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 超级智能形式 。这背后的原因对智能科学,科技哲学应产生相应的重要影响和创新成果。

深圳是一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每年一届的高交会也凸显深圳创新活力,同时高交会也是深圳“城市名片”之一,也成为众多人们心目中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诞生了一批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名满天下。

聚焦高交会 机器人走近百姓家庭

在走进高交会展馆,规模之大,充斥着高科技气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各种机器人吸引着观众,笔者在某服务型机器人展台中发现有趣一幕,由于碰巧工作人员在做机器人唤醒准备工作,与机器人对话,让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唱歌跳舞等),不仅有趣,昭示着机器人正在从科幻、科研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进入平常百姓家庭。

来自机器人市场全球预测与评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球服务器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461亿美元,可以说服务型机器人将是最具有潜力的增长市场,相信在未来,服务型机器人应用场景会比智能手机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且受热捧,成为新的热点。

人机交互入口:语音和图像识别

在多年前,笔者曾提到,在即将进入的物联网时代中,语音和图像交互被视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入口,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等智能设备透过语音技术、图像识别等人机交互方式,使得机器不仅能读懂你,也可以让机器读懂我们的世界,之后执行更加精准命令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可以说物联网,包括物联网领域的各种智能硬件必然离不开人工智能以及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在今年乌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创新和人工智能成为大会最火热的关键字,然而在今年高交会,创新和人工智能依然成为其主要关键字,百度李彦宏今年也多次公开表示,互联网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在传感物联网创建人杨剑勇看来,由于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迅猛发展,科技界掀起来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尤其当物联网应用场景覆盖越来越广之时,或许这个世界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所包围,无处不在,在这个万物感知的新时代中,谁能赢的人工智能,意味着就赢得未来。

语音和图像识别成为物联网时代超级入口

在高交会展各号馆中,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图像识别和智能语音交互两家公司吸引了我特别注意,即旷视科技和思必驰。一家专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公司,另一家则是专注于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公司,让人机交互更有用和有趣。

早前,我在梳理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十大人工智能公司中,就包含旷视科技和思必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终结,下一个时代属于物联网,那么作为支撑物联网应用的后端服务的人工智能技术,是物联网时代最核心的一环。

很多人在谈入口,已经到泛滥阶段,但对于物联网领域,我也跟风一把,谈下当前最热门物联网领域的超级入口,有没有可能语音和图像识别(包含生物识别、视频等图像类识别)会成为物联网领域超级入口?物联网各种设备的人机交互方式,语音和图像识别是比较好的路径,万物互联时代下的人机交互模式上,一定得依托于图像与语音,其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核心是人工智能作为支撑。那么作为视觉处理的旷视科技和智能语音交互的思必驰有特别之处在哪?

旷视科技:让机器看懂世界

致力于先让机器看懂世界,再让机器真正思考的旷视科技,搭建了全球最具规模的人脸识别云平台Face++,使得由中国人所创造的人脸识别技术走向世界,成立于2011年,从初创公司成长到如今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之一,其人脸识别技术也是行业翘楚,正是凭借”刷脸”技术,其CEO上榜福布斯30岁以下青年领袖榜单。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不仅让机器具有像人类眼睛一样,还需要具备核心的视觉神经中枢,经大数据训练和具备云计算能力的深度学习图像分析系统。旷视科技多年来专注机器视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经与国内多家Top级机器人厂商开展深度合作,力图赋予机器人一双眼睛看懂世界。

智能语音:引领物联网开启人机交互新模式

面向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三个垂直领域提供自然语言交互方案,也率先开发出面向自然语音交互的对话 *** 作系统AIOS,据了解,在车载后镜市场领域成为行业第一,在智能家居和机器人领域应用排名第二,倍受市场的追捧

思必驰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注智能硬件领域的语音企业,已经与阿里YunOS、小米、联想、海尔、美的、庆科、浙江大华等企业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思必驰深谙合作之道,不断地通过技术革新深化合作,拓展市场。

另外还了解到,思必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产学研一体化企业之一,成立之初便与上海交大成立联合研究实验室“Speech Lab”,由思必驰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俞凯教授全面负责,主要进行前沿智能语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了较多成果,如在深度学习领域,其推出的VDCNN算法在降噪处理上的优势不可取代;新型解码框架使得帧同步解码转换为音素同步解码搜索空间减少80%以上等技术成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使思必驰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及认可。

人工智能成为未来10年内,甚至成为更长时间内的科技趋势,杨剑勇进一步指出,不论科技巨头,亦是知名学府,或是各主要国家,均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如今人工智能也迎来最好时代,无需质疑,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界最热门的领域,同时也被视作为新的科技革命。

由于人工智能倍受资本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众多科技巨头、创新创业公司投身于人工智能这一领域,这将有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文/杨剑勇

作者系传感物联网创建人杨剑勇(科技名人、物联网权威人士),百度问咖认证大咖,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除了在电子消费市场狂飙突进,展锐5G技术 探索 和应用,于物联网(IoT)生态构建层面,布局更广、速度更快且相对前者的现状而言,竞争力更强。

9月16日,展锐和11家物联网模组和方案商签署5G合作协议。这显示出这家目前国内除了海思(Hisilicon)之外唯一拥有消费级(5G移动SoC)和工业级(物联网)芯片设计能力的芯片商,正在加快物联网应用生态的搭建速度。

从展锐对自身商业定位“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角度观察,不难发现,在5G时代,展锐更侧重底层数字通信技术的生态聚合对物联网的支撑能力。

整体上,展锐的商业定位由三大底座技术支撑: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 AIactiver技术平台和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展锐正在两个方向——消费级5G SoC移动及基带以及工业级物联网芯片设计——与高通、联发科、海思和苹果等芯片商展开正面“竞合”。

展锐消费级5G SoC移动芯片设计水平和市场主流旗舰级顶尖竞品的差距,已从10年缩短至1年。在各类消费级终端出货量上,展锐的同比增幅因基数较低而显得璀璨夺目。展锐4G移动芯片也开始为荣耀和realme等主流智能手机商大规模采用。

除此之外,展锐在4G/5G技术的主场——物联网,斩获同样颇为耀眼。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近日发布的第二季度全球蜂窝物联网市场跟踪报告,展锐在物联网领域依然延续高速增长:2021年第二季度,展锐是全球前五大蜂窝物联网芯片厂商中唯一一家同比增速超过100%的玩家。

在NB-IoT、Cat1和5G等物联网全场景各个领域,展锐在高速推进,并于中国、欧洲、印度、中东和非洲和拉美等区域,蜂窝物联网芯片出货量均位列当地芯片供应商前三。

展锐高级副总裁、工业电子BU总经理黄宇宁说,“工业电子BU自2019年成立以来,顺应了工业与 社会 数字化转型中对连接和计算的刚需,整体业绩连年翻番。”

展锐CEO楚庆认为,5G技术专为“万物互联”而生。即使是智能手机,也是物联网的一部分,有别于工业物联网,智能手机终端属于C端消费级场景。

自2019年进入“5G”元年至今,物物连接的规模快速扩容。

据黄宇宁预计,2023-2024年,支持5G R17技术规范的RedCap(低容量:Reduced Capacity)特性设备将得以普及,这将进一步提供超高密度的连接容量,真正实现将“每一块石头都连上网”。

5G万物互联网络的价值和连接数量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联网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有别于一般的资源,分享使用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资源就越少。依靠连接构建的网络则恰恰相反,使用的人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

黄宇宁说,“可以想象,拥有30亿-50亿甚至 500亿个连接的网络价值能有多大?!”

超量的IoT连接,叠加“端边云”的智能计算,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边界将被打破,数字化红利也将从消费领域扩展到 社会 的各个基础行业,包括5G在内的全场景通信技术,将完成从个人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 社会 的智能化升级。

当前,IoT蜂窝通信网络呈现出四代技术并存的局面。

2G/3G正在加速向4G/5G转网,4G阶段出现为物联网场景做“预热”的通信标准,如NB-IoT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和Cat1中速广域物联网等,这些标准的特性是“人联网”。

5G通信技术,是为物联网而生的首个通信制式,除了“人联网”,还实现了“物连物”。

在5G三大场景中,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最先实现商用,侧重追求极致大宽带移动通信体验;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提供极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是5G面向行业连接应用的关键手段;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即海量机器类通信,专为构建万物互联而生。
基于展锐在全场景通信技术领域长期的技术沉淀,展锐能为多样化的连接(尤其是工业级IoT)提供技术支撑:从十米到十万公里距离的连接,展锐有较为完整的商用连接技术和产品体系。

比如5G R15 eMBB场景,展锐研发了业内首款同时支持载波聚合、上下行解耦和超级上行等技术的5G调制解调器。

R15 eMBB实现了5G基本功能,保证5G“能用”:但是,虽然R15的网络传输速度在目前应用最广泛,但该版本只解决了传输数据的问题,做不到终端精度控制,这需要R16加以解决。

R16标准完善了uRLLC和mMTC特性,让5G从“能用”进化到“好用”,加速5G在工业、 汽车 、能源、医疗和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的规模应用,使5G成为推动经济 社会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7月30日,展锐和中国联通完成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6标准的5G eMBB+uRLLC+IIoT(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工业物联网)端到端的业务验证。

9月16日,展锐与联通数科联合官宣基于唐古拉V516(5G)平台,在5G物联网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同面向5G工业互联网重大机遇,推进5G R16技术发展和商用加速向纵深落地。

展锐5G R16 Ready的关键特性,主要功能是实现了5G更好地支持垂直行业应用,为工业装备、钢铁制造、交通港口、矿产能源、医疗 健康 等领域带来数字智能技术变革。

除了5G,在中低速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展锐也有所布局,如在公网对讲机领域,展锐份额接近80%,云喇叭市占率为70%,OTT(Over The Top)领域Wifi份额有60%,市占率第一,在快递车充电换电领域,展锐产品份额占比近60%。

与业内通行做法一样,展锐在构筑4G/5G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体系时,也采取了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联合的方式。

这种联合,就技术层面看,分为两层:一是在最新5G通信技术版本方面于中国联通单独合作;二则是基于成熟的5G通信技术版本,与更广泛的生态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关系。

比如9月16日,除了官宣和中国联通在新一代5G通信版本R16方面的深度合作,展锐还与包括鼎桥通信、广和通、海信通信、通则康威、讯锐通信、移远通信和有方 科技 等11家物联网模组和方案解决商,基于唐古拉V510(5G)平台做了战略联合发布。

展锐唐古拉V510是已成熟商用的5G基带芯片平台,支持5G网络切片等多项5G前沿技术,可广泛适配全球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能满足5G发展阶段中的不同的通信和组网需求。
为物联网提供通信技术、算力和芯片,探究展锐的商业目标,不难发现,展锐希望围绕芯片应用平台构筑产业生态,通过提供算力和通信技术能力,改造产业链,进而拓展全新业务空间。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的产业目标是成为“全场景物联芯片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商”,其商业定位确立为“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

此项定位由三大底座技术支撑: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 AIactiver技术平台和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据展锐高级副总裁夏晓菲解释,马卡鲁技术平台将调制解调器(Modem)、射频(RF)收发器及射频天线模块集成为统一的5G解决方案,在支持3GPP协议演进的同时,能针对5G典型高价值特性,开发网络驱动单元,以提供一栈式解决方案包。

马卡鲁技术平台的能力,主要集中在为港口、钢铁、矿区和制造等垂直行业客户,包括智能机、智能穿戴和AR/VR等消费应用,提供低时延、高精度和安全可靠的连接体验。

5G行业应用将分阶段实现商业化落地,这已是业界共识。夏晓菲说,“马卡鲁通信平台能在不同阶段支撑产业变革。”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的技术设计路径分三个阶段:2019年为5G元年,eMBB技术得以落地,5G FWA(Fixed Wireless Access:固定无线访问)/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信号转换器)和5G视频监控为典型的大带宽应用得到初步应用。

其次,5G To B应用逐步实现规模复制,同时更深入垂直行业。机器视觉、工业网关、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车)小车及无人机等典型行业应用具备适应性高、通用性强等特点,有机会率先实现千万级规模复制。

以5G R16新版通信技术标准为代表,将有效满足智能电网/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差异化需求。此阶段具有更高性能、更广连接和更安全可靠的特性。

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具备R16的技术能力,故而能推动5G技术真正进入生产核心环节,从而为工业40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的演进永无止境。

虽然R16最先落地的三种能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和更低能耗进一步夯实工业40的技术基础,R16的其他技术能力还没完全落地,但展锐已在参与推进R17版的技术标准制定。

华尔街见闻获悉,5G终端向末端节点渗透,需要更精简的终端解决方案。在3GPP R17讨论轻量版5G时,展锐认为合理的带宽范围是20MHz,这个主张已成功被标准采纳。

通过对工业I/O节点的带宽、时延、性能需求分析,展锐在天线数、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无线扩容和增频技术)层数、BWP带宽等方面做了精确的精简,从而实现更高的灵活性。

同时,通过增强的非连续接收特性(e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采用更长的休眠模式,让特定的物联网终端得到更高的续航能力。

通过这些关键技术,马卡鲁平台将彻底实现从网关到I/O节点的全场景覆盖,而这也是 AIactiver技术平台的能力,能实现5G技术对生产全流程的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展锐成为荣耀芯片套片供应商。

什么是套片?

单独的芯片无法在终端硬件体系中发挥作用,必须做成套片形式。这就涉及了展锐第三大技术底座——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这个技术平台的支柱是工艺制程和封装,展锐提供整体套片方案。

简单来说,套片包括SoC、射频和电源芯片(PMIC)等。根据芯片集成度、功耗和数模混合架构的不同需求做各类芯片组成,最终通过封装技术做成集成度更高、无线性能更优的解决方案。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正在持续投入SiP(System in Package:系统封装)技术。其成果是通过SiP技术,将LTE Cat1整个方案的尺寸,做到了一元硬币大小。

高科技产品有:

1、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发射升空,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于2011年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

2、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2011年3月25日动工兴建;于2016年9月25日进行落成启动仪式,该科技基础设施进入试运行、试调试工作于2020年1月11日通过中国国家验收工作,正式开放运行。

3、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1016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1016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4、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

5、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该众核处理器采用64位自主申威指令系统,峰值性能3,168万亿次每秒,核心工作频率15GHz。2020年7月,中国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

9月25日,备受瞩目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凤凰展翅,振翅高飞!


作为民航局打造的“智慧机场3.0”样板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及存储、个人智能终端、虚拟可视化技术等,能打造一个信息共享、智能决策的智慧机场,给旅客更多智能化出行体验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机场运行服务的理念。

“一张人脸走遍机场”、“一颗芯片行李跟踪”、“一个大脑智慧运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黑 科技 贯穿每一位旅客出行旅程中,和SIMBOSS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黑 科技 吧!

一张人脸走遍机场

在大兴国际机场,脸很重要,因为从值机、安检到登机,全程都可以刷脸!

在进行一次性人脸注册后,可实现全流程自助、无纸化通行。旅客无需出示身份z、二维码,只需通过人脸识别就可以完成购票、值机、托运、安检、登机等出行全流程。


于此同时,机场的乘务员也能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旅客复验、旅客清点确认、座位引导等工作。

东航给工作人员配备了AR眼镜,在迎客、候机、登机时可以快速自动识别旅客,通过人脸识别,眼镜屏幕自动推送旅客的姓名、航班号、座位号等登机信息。


这样一来,通过AR眼镜,可以精准提醒旅客及时登机;可以四处扫描寻找未登机旅客;可以帮助迅速寻找未登机旅客的行李。在无纸化出行后,如果你忘记了自己的座位号也没关系,进入客舱后,空姐戴的AR眼镜会自动推送你的座位号,让你快速对号入座。

一颗芯片行李跟踪

坐飞机时,等行李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面采用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可实现旅客行李全流程跟踪管理,你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行李状态,有效缓解等待行李的焦虑感。


不仅如此,随身行李也会跟旅客精准匹配,避免拿错。因为行李筐底部设有“芯片”,投筐位上有阅读器,行李筐放上传输带系统就自动激活;同时,传送带一旁的摄像头动态抓拍人脸,再把行李信息和旅客绑定。一旦某件行李查验有问题,会被分拣到单独的区域,不耽误其他旅客通行时间,再也听不到开包员“这是谁的行李”的询问,安检过程更加快捷。

一个大脑智慧运营

智慧灯光系统

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站楼设计使得自然光源能很好照射到室内,从而节省能源,大兴机场的智慧灯光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实现“光控”。


比如到了傍晚,航站楼公共区内自然光线暗下来后,在此区域的灯具能够“感知”照明不足的情况,并自动开启或者调高亮度。这样智能的调节方式可以让航站楼灯光更节能,将耗电量降低至传统方式的三分之一,使智能化自控照明成为现实。

NB-IoT天然气流量系统

大兴机场由生活区、航食区、宿舍区、机务区、武警区、公安区和急救区等七个主要区域组成。所有区域均以天然气作为常规能源,而天然气流量计选项上,采用了前沿的NB-IoT技术。

采用“精准计量 物联运营”的模式,实现在线监控、异常报警、防盗技术、智能监控、空中充值、物联网平台数据分析(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达到覆盖广,低功耗,安全性高,数据准确、实时、便捷的目的,为大兴机场的天然气运行带上智慧大脑和安全防护罩。

智慧安防系统

大兴国际机场,整个机场建设了统一的智慧大平台,整合联动了视频监控、门禁、消防报警、飞行区围界等多个系统,综合运用智能分析、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对安全事件的预测与预警。

凤凰展翅,这座被英国卫报评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智慧机场3.0标杆,还有多少黑 科技 等待我们发现?马上到来十一黄金周假期,大家不妨实地体验一番。

技术方案商 小铅

物联网技术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和/或互联网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53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 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