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本质分别是什么?,第1张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中预测了物联网。在他看来,因特网仅仅实现了计算机的联网,而未实现与万事万物的联网,但限于当时网络技术的制约,这一构想也只能是一种幻想。真正提出物联网概念的应该追溯到20年前,英国工程师Kevin Ashton在宝洁公司的一次演讲。当时,他对物联网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因特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1997年,宝洁公司的欧蕾保湿乳液上市,商品大为畅销,许多商店货架常常空掉,由于商品太多、查补的速度又太慢,宝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钱一分一秒从货架上流失。作为“条形码退休运动”的核心人物,Kevin Ashton花了两年找到了答案,就是将RFID取代现有的商品条形码,使电子标签变成零售商品的绝佳信息发射器,并由此变化出各种应用与管理方式,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化和自动化。

在宝洁公司和吉列公司的赞助下,Kevin Ashton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Sanjay Sarma、Sunny Siu和研究员David Brock共同创立了一个RFID研究机构—自动识别中心。MIT自动识别中心提出,要在计算机因特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物联网”。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干预。

后来,Kevin Ashton离开MIT自动识别中心,成为RFID读写器供应商Thing Magic公司市场副总裁,他认为,电子产品代码网络将使机器能够感应到全球任何地方的人造物体,从而创造真正的“物联网”。“这将彻底改变我们以往从生产厂商到顾客,甚至是通过回收产品来跟踪产品的固有模式。事实上,我们创造了物联网。”2008年,Kevin Ashton创立了Zensi公司,并担任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主要是将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们发明的传感器商用化,该传感器可以通过每个系统上的单一点来追踪整幢建筑中的水电使用情况。

概念的提出缘于理念的指引。1991年,剑桥大学特洛伊计算机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工作时,要到楼下看咖啡煮好了没有,但常常空手而归,这让工作人员觉得很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他们编写了一套程序,并在咖啡壶旁边安装了一个便携式摄像机,镜头对准咖啡壶,利用计算机图像捕捉技术,以3帧/秒的速率传递到实验室的计算机上,以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看咖啡是否煮好,省去了上上下下的麻烦。

1993年,这套简单的本地“咖啡观测”系统经过其他同事的更新,以1帧/秒的速率通过实验室网站连接到了因特网上。没想到的是,仅仅为了窥探“咖啡煮好了没有”,全世界因特网用户蜂拥而至,近240万人点击过这个名噪一时的“咖啡壶”网站。事实上,其市场开发、技术应用以及日后的种种网络扩展都是源于这个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特洛伊咖啡壶”。在当时的研发人员看来,“没有人确定到底是谁的主意。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好想法,于是就把它编到我们的内部系统里去了。”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出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按照中国移动整体战略布局,围绕“物联网业务服务的支撑者、专用模组和芯片的提供者、物联网专用产品的推动者”的战略定位,专业化运营物联网专用网络,设计生产物联网专用模组和芯片,打造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特色产品,开发运营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推广物联网解决方案,形成了五大方向业务布局和物联网“云-管-端”全方位的体系架构。

据IDC预测,2020年物联网市场的规模预计将突破17万亿美元。为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物联网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产业发展,中移物联网公司密切协同中国移动各省公司及专业公司,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企业合作,以市场化机制独立运作,力争成为立足全国,服务全球的物联网领先企业,推动物联网在各行业的规模应用。在规划中,金膜城将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

“物联共生,合作共赢”这是中移物联网公司提出的口号,继“沟通从心开始”的广告词后,中移动物联网又提出“一切从连接开始”。目前,中国移动在交通、物流、电网、家居、安防、医疗、工业、农业、环保和金融10大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示范应用,并以长江经济带、渝新欧铁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的重庆市为中心,已在物联网领域有近15年的探索经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物联网专用核心网络,物联网连接数2016年超过1亿。

物联网的兴起是必然的,早在半世纪前,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只不过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科技分支,物联网简单理解就是物体物品进行联网,与互联网不同的是,物联网由互联网孕育,又比互联网更深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怎么理解呢,互联网简单理解是最初基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因而基于计算机载体蓬勃的发展出了现今融入生活甚至与生活共生的形态,也基于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显示器上能将全球数据,信息进行互联互通,虚实结合。
然而,往前思考一步,计算机也是物体,只不过他作为了强大功能的载体,作为了人们交互的载体。但计算机本质上还是一个设备,一个机器,且具备自己的本质特性,而人类的发展远不会满足于计算机这一种载体,“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随着时间的发展,创新者们逐渐趋向于让物体、设备“自己说话及能听人指挥”,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开拓了适应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网20”即物联网,物联网执意于将沉闷死板的机器,加入各种传感设备用于让机器可以“说话”,又加入各种无线装置及控制算法,让机器可以“听懂人类说话”以及“具备一定的自我思想”,即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自主的进行判断、记录、于其他机器通信、控制、向人类汇报等等。
回头看来,我们已经了解,背后驱动的,自然不仅仅是日常所需,更多的是社会发展,效率优化。

观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模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物联网终端连接数”,从连接数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截止至到2017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达到了1535亿个,相比2016年增长了698%。初步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突破20亿个,在2019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3125亿个,同比增长3852%。并预测在2020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到40亿个,相比2017年增长约160%,而且这还是产业视角的保守估计,从物联网的连接构成看,目前应用最多三个方向为智能硬件、智能家电和智能计量,细分行业中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的发展最快,这一切应该与巨头的推动有关。

5G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物联网时代

从中国高层的多次部署,到资本市场的资金热捧,近期最受舆论关注的概念之一莫过于“新基建”。其中,5G被多次提及,成为“新基建”的主要抓手。作为颠覆性技术,5G的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融合各行各业推动智能化转型

物联网作为全新的连接方式,近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融合发展,预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24万亿元。他表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如火如荼,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器和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应加快推动布局,抓智能化转型机遇。

物联网行业就业前景怎样

根据报告,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采取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其他地区逐步跟进的方法来推动发展。因此,物联网安装调试人员的就业以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无锡、杭州等试点地区为主。随着产业发展,尤其是5G技术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二三线城市也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试点规划,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企业的频频布局,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调查预测,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人才需求量近500万人。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一、 产品形态的转型
“产品不断变化的本质,打破了原有的价值链,迫使公司重新思考并重新配备他们内部几乎所有的东西。”
二、 公司运营体系的转变
“因为这个变革是一种激烈的变革,不是一种改良。这个变化是一个从思想到组织到行动都会是一系列的重大的变化,是一个根本性的企业立足点的重新考虑。”
尽管制造业面临着变革,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但现实是,即使在大型的制造业公司,智能互联的产品也没达到一半。制造公司将沿着原有的发展路径,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地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正确的,因为其本质是打造企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在这个时代中保持竞争力的必要举措之一。特别是在制造业这个传统行业中,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和运营的优化,提高效率和质量,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盈利模式。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打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能力,这些新型能力包括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通过这些能力,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数字化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手段,提高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同时还可以发现和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盈利模式。
因此,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保持竞争力,并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物联网的本质是训练出物体的数字孪生体。
物联网是将物体通过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技术连接到互联网上,从而形成“物-物互联、物-云互联”的智能生态系统。
为了实现对物联网中的物体进行远程监控、诊断和优化,需要建立物体的数字孪生体,即基于物体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建模,通过算法训练出的数字化物体模型。
数字孪生体不仅可以用于监控和诊断,还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数字孪生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在过去年十几年互联网取得的高速发展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在5G的春风里,物联网生态逐步崛起,单纯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技术服务型互联网企业已然走到了 历史 的尽头,同传统的制造企业一样,面临大浪滔沙终将被淹没的窘境。

2019年10月19日,在首届跨国公司***青岛峰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表示,应对物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企业应实现三个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导向的转型。企业应该从追求规模的扩大转向创建物联网时代的生态。物联网生态的本质就是人联网,就是创造人们在物联网时代的生活质量和最佳体验。

第二个是品牌的转型。企业应该从工业时代的产品品牌转向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品牌。企业与用户共同创造场景生态,比如智慧厨房、智慧卧室、智慧客厅等等。在以5G为基础的物联网场景下 探索 应用场景生态,逐步提高物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第三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企业应该从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即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转化为物联网时代的商业生态系统模式。

张瑞敏的表述是基于传统企业的物理层面来理解物联网生态的,而全面的物联网,自然不是只有物还有网,如果说形形色色的传感器和5G通讯技术为物联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近些年来丰富的互联网商业应用生态和多元的互联网开发技术则为物联网的未来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互联网企业向物联网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

然而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却面临着向物联网转型的艰难,一方面是对过去十几年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辉煌恋恋不舍,总期待着互联网还能梅开二度;另一方面却是面对物联网的物理层面有点不知所措,一时不知从哪开始。

我们九米 科技 的开发工程师们习惯了在互联网空间里驰骋,也曾经一度想回避物联网的存在,不愿意去介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然而基于智慧互联的现实,我们却接到了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与设备端连接,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传统的物联网企业对线下物理设备通讯管理信手拈来,可是对于云端管理构建和应用场景的想象表现出了束手无策。

而这恰恰就是一种机会,一种现场与云端双向互通所倒逼的机会。

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自已的不足,我们的目光不要对物理端有太多的锁定,但对物理端上云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互联网技术开发优势。我们的不足是要尽快熟悉物联网领域的MODEBUS协议、CDT协议和485通讯方式,然后结合我们对云上软件开发的经验,积极地开拓更多云端应用场景下的功能,更好地为线下物联网基础企业服务,这将是互联网企业向物联网转型的必经之路。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企业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而已。今天我们的挑战在于踏准物联网时代的节拍。否则,不管你是多大的企业都会被时代所抛弃。”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说的颇有些道理,审时度势,把握时代机会,互联网企业一定能够走出自已的春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32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 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