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系统好用吗?

华为鸿蒙系统好用吗?,第1张

鸿蒙系统功能强大。

华为鸿蒙系统不仅可以在智慧屏和手机上使用,同时也可以在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汽车等领域使用,也可以说是一个物联网系统。鸿蒙系统的特点也在华为EMUI10系统上得到了表现,比如多屏协同功能。

虽然基于多方面考虑,没有整体推出鸿蒙系统,但是华为的一碰传,多屏协同,平行视界,方舟编译器,和各种“图霸”都是构成鸿蒙的一部分了。华为在安卓开源社区贡献非常大,仅次于谷歌的事实是很多华黑是不愿意承认的。

鸿蒙系统的硬件情况:

HarmonyOS为智能硬件开发者提供模组、开发板和解决方案。同时,HUAWEI DevEco将为HarmonyOS设备带来一站式开发环境,支持家电、安防、运动健康等品类的组件定制、驱动开发和分布式能力集成。

在开发过程中,不论设备是有屏还是无屏,HUAWEI DevEco都可提供一站式开发、编译、调试和烧录,组件可以按需定制,减少资源占用,开发环境内置安全检查能力,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可视化调试。

4月27日晚,华为向部分机型推送了鸿蒙0S系统小规模公测升级,据可靠消息称,华为将在6月推送大规模正式公测升级

很多人收到了华为Harmony OS的推送,根据各个机型的不同,更新包大小也不相同,有的是287 GB,有的则是620GB。

HarmonyOS 鸿蒙系统(鸿蒙 OS)是一款“面向未来”、面向全场景(移动办公、运动 健康 、社交通信、媒体 娱乐 等)的分布式 *** 作系统。在传统的单设备系统能力的基础上,HarmonyOS提出了基于同一套系统能力、适配多种终端形态的分布式理念,能够支持多种终端设备。

2020年9月10日 ,华为鸿蒙系统升级至华为鸿蒙系统20版本,即HarmonyOS 20,并面向128KB-128MB终端设备开源。

2020年12月16日 ,华为正式发布了HarmonyOS 20手机开发者Beta版本。

2021年2月22日 ,华为正式宣布HarmonyOS将于4月上线,华为Mate X2将首批升级。

2021年4月7日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鸿蒙 *** 作系统负责人王成录表示,今年搭载鸿蒙 *** 作系统的物联网设备(手机、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智慧物联产品)有望达到3亿台,其中手机将超过2亿台,将力争让鸿蒙生态的市场份额达到16%。

市场主流手机 *** 作系统IOS和安卓都属于美国公司研发。美国为了抑制国有品牌在国外的大力发展,各种卡脖子 *** 作。

全世界都很讨厌美国电信和IT巨头的垄断,鸿蒙的问世是打破美国垄断的一个现实方案,它对全球技术平衡具有积极意义。尽管苹果和安卓系统已经占领全球市场,但欢迎竞争是市场的天性,只要鸿蒙技术确实领先,中国市场为它孵化、积累出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它逐渐走向全球市场就不会比之前的中国电信设备走向世界不可思议。

但是华为研发鸿蒙 *** 作系统,不仅仅是为了脱离美国的限制和替换安卓那么简单。

通过打造鸿蒙 *** 作系统,华为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要建立围绕智能手机的一个封闭的 生态系统 ,各个设备可以做到极简、顺滑的互联互通体验,这样,能够和华为手机相连接的产品就会很好卖。于是,消费者除了会买华为手机,还会买华为路由器、手表、手环、音箱,或者里边运行着海思芯片的其他周边产品。这是华为的商业目标。为了达到这个商业目标,华为需要一个新的 *** 作系统,一个超越安卓的 *** 作系统,于是鸿蒙出世。

在传统的单设备系统能力的基础上,HarmonyOS提出了基于同一套系统能力、适配多种终端形态的分布式理念,能够支持手机、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车机等多种终端设备。

HarmonyOS整体遵从分层设计,从下向上依次为:内核层、系统服务层、框架层和应用层。系统功能按照“系统 > 子系统 > 功能/模块”逐级展开,在多设备部署场景下,支持根据实际需求裁剪某些非必要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

在搭载HarmonyOS的分布式终端上,可以保证“ 正确的人,通过正确的设备,正确地使用数据 ”。

通过“分布式多端协同身份认证”来保证“正确的人”。

通过“在分布式终端上构筑可信运行环境”来保证“正确的设备”。

通过“分布式数据在跨终端流动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来保证“正确地使用数据”。

1、硬件互助,资源共享

分布式软总线: 分布式软总线是多种终端设备的统一基座,为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统一的分布式通信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并连接设备,高效地分发任务和传输数据。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平台可以实现不同设备的资源融合、设备管理、数据处理,多种设备共同形成一个超级虚拟终端。

分布式数据管理: 分布式数据管理基于分布式软总线的能力,实现应用程序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分布式管理。

分布式任务调度: 分布式任务调度基于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Profile等技术特性,构建统一的分布式服务管理(发现、同步、注册、调用)机制,支持对跨设备的应用进行远程启动、远程调用、远程连接以及迁移等 *** 作,能够根据不同设备的能力、位置、业务运行状态、资源使用情况,以及用户的习惯和意图,选择合适的设备运行分布式任务。

2、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HarmonyOS提供了用户程序框架、Ability框架以及UI框架,支持应用开发过程中多终端的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进行复用,能够实现应用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提升了跨设备应用的开发效率。

3、统一OS,d性部署

HarmonyOS通过组件化和小型化等设计方法,支持多种终端设备按需d性部署,能够适配不同类别的硬件资源和功能需求。支撑通过编译链关系去自动生成组件化的依赖关系,形成组件树依赖图,支撑产品系统的便捷开发,降低硬件设备的开发门槛。

支持分布式多端开发、分布式多端调测、多端模拟仿真和全方位的质量与安全保障。

-DevEco Studio

面向华为终端全场景多设备的一站式分布式应用开发平台,支持分布式多端开发、分布式多端调测、多端模拟仿真和全方位的质量与安全保障。


- DevEco Device Tool

HarmonyOS 智能设备一站式集成开发环境,支持 HarmonyOS 组件按需定制、一键编译和烧录、可视化调试、分布式能力集成等,帮助开发者高效开发和创新新硬件。


-鸿蒙系统设计工具

该设计工具承载了 HarmonyOS 设计规范,帮助三方开发团队提升设计协作效率 ,提供设计云规范和原子化布局两大服务。


OpenHarmony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旗下开源项目,定位是一款面向全场景的开源分布式 *** 作系统。

OpenHarmony在传统的单设备系统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同一套系统能力、适配多种终端形态的理念,支持多种终端设备上运行,第一个版本支持128K~128M设备上运行。
OpenHarmony采用了组件化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设备的资源能力和业务特征进行灵活裁剪,满足不同形态的终端设备对于 *** 作系统的要求。可运行在百K级别的资源受限设备和穿戴类设备,也可运行在百M级别的智能家用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相对资源丰富的设备。
鸿蒙 OpenHarmony 110 LTS 版本相比于10版本,110 LTS版本新增 AI 子系统、电源管理子系统、泛 Sensor 子系统、升级子系统,及统一 AI 引擎框架。


(以上信息来源于华为官网、鸿蒙学堂、换换回收整理)

相信看完以上资讯,你应该对华为的鸿蒙OS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次有跟小伙伴聊到鸿蒙OS系统的时候,相信不再会是一问三不知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啦~

我是换换回收的换换君,关注我,

每天为你带来最新的数码行业资讯!

安卓用户可无缝过渡到鸿蒙系统

安卓用户可无缝过渡到鸿蒙系统,6月2日,华为“鸿蒙 *** 作系统”正式发布,这是一款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和苹果安卓等手机电脑系统不同,鸿蒙系统可用于物联网各种设备。 华为面向全球首发了HMS Core 50。

安卓用户可无缝过渡到鸿蒙系统1

6月2日,华为“鸿蒙 *** 作系统”正式发布,这是一款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和苹果安卓等手机电脑系统不同,鸿蒙系统可用于物联网各种设备。它既能控制手机,同时也能适配PC、平板、手表等智能终端,突破以往不同属性智能终端设备间普遍存在的“兼容性”难题。

从目前市场上的 *** 作系统市场比例上看,安卓占据了全球6863%,苹果占据了3099%的市场,华为鸿蒙 *** 作系统的出现,将有可能打破这两家独大的局面。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和安卓以及苹果ios系统相比,鸿蒙20在使用体验方面同样流畅,而且相较之下,鸿蒙更看重智能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未来,鸿蒙也将在车载、智能家居等方面发力。此外,华为把鸿蒙(HarmonyOS)最核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全部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各个厂家都可以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获得代码,根据不同的业务诉求来做产品。安卓用户可无缝过渡到鸿蒙系统。

鸿蒙系统20开源,年底面向开发者发布智能手机Beta版本

华为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发布了鸿蒙OS 20,并宣布将于年底首先对国内开发者发布针对智能手机的HarmonyOS beta版本,预计明年可实现商用。

据介绍,鸿蒙OS 20能够让端到端的时延低至10毫秒,有效吞吐量达到24Gbps,同时可靠性可提升30%,真正使能华为全场景生态建设。

会上,余承东宣布鸿蒙OS将正式开源。开发者将获得模拟器、SDK包以及IDE工具,华为会将代码捐赠给中国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从9月10日起,HarmonyOS将面向大屏、手表、车机等128KB-128M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4月将面向内存128MB-4G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10月以后将面向4GB以上所有设备开源。”他说。

鸿蒙OS 20能支持第三方设备。目前,华为已经与美的、九阳、老板等家电厂商达成合作,这些品牌将发布搭载鸿蒙系统的全新家电产品。

HMS Core 50成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

安卓用户可无缝过渡到鸿蒙系统2

华为面向全球首发了HMS Core 50。

HMS是华为构建应用生态的第一步。余承东表示,在全球180万开发者的支持下,HMS生态迎来了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球接入华为HMSCore的应用数量已超过81万,同比增长88%;HMS生态全球注册开发者已达160万人,同比增长76%;目前已服务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AppGallery全球活跃用户达49亿,其应用分发量达2610亿;超过96万个应用集成HMS Core,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无论使用安卓还是鸿蒙,HMS Core都将为华为全场景生态提供强大支撑。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华为集合了AI的算力、鸿蒙系统先进的全场景分布式架构,以及HMS云服务在各类终端上实现对用户生活场景的全覆盖优势。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说,为构建自己的生态,华为消费者业务全员上下包括2000多名研发工程师,经过了300多天的奋战和努力。

一年时间里,HMS Core 50的开放能力从14个Kit增长到56个kit,API数量从885个跃升至12981个,覆盖7大领域,迅速形成差异化创新优势。

华为表示,将坚持面向全球开放最核心的软硬件能力。包括地图、搜索、支付、浏览、广告5大根服务引擎,以及业界领先的拍照、AR地图、通信传输、隐私安全保护能力等,全面赋能游戏、影音、娱乐、电商、社交等各领域开发者,共同打造用户喜爱的新一代创新应用。

在IoT方面,华为的HiLink智能硬件生态合作伙伴超过800家,服务用户超过5000万。智慧生活APP装机量超过4亿,支持120多个品类,平均每天收到108亿次访问请求。

从鸿蒙开始,构建中国基础软件的“根”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详解鸿蒙OS 20时表示,中国软件行业枝繁叶茂,但没有“根”,华为要从鸿蒙开始,构建中国基础软件的“根”。

鸿蒙OS20最关键的是“底盘”,相比10,其分布式能力有了“质变”的提升。“分布式软总线性能已经逼近硬件总线能力,让多设备融合为一体。”

本次大会华为没有提及麒麟9000芯片和Mate40手机相关情况,王成录在华为开发者大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芯片问题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华为在此方面有困难,但芯片问题同时也给中国所有企业带来反思。“没有选择也许是最好的选择,限制反而让中国企业有了释放潜力的机会,是危与机并存的。”

据了解,去年鸿蒙首次亮相,这个耗时10年、4000多名研发人员投入开发、着眼于5G物联网时代的新一代 *** 作系统因外部压力而不得不“早产”。面对美国的不断打压,余承东日前曾透露,从去年制裁后,华为连仪器仪表、EDA工具软件等都自己开发。“后来我们想,不能连仪表都做了,就把技术转让给了中国的仪器仪表厂”,因此,这也带动了一批中国企业发展。“华为的意义,不仅是自己,最主要是带动一批中国企业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他说,“我们要带动中国企业一起做。”

在任何领域,底层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字化 社会 ,半导体、 *** 作系统则是整个数字化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在芯片和 *** 作系统上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的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更加茂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的确是国之重器。上至国家部门,下至黎明百姓,都对鸿蒙寄予厚望。

需要指出的是,鸿蒙一直宣称自己是面向物联网的 *** 作系统,与安卓系统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也的确如此,鸿蒙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下一代 *** 作系统。 鸿蒙对标的不是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物联网 *** 作系统Fuchsia OS 。那么,鸿蒙与目前的 *** 作系统相比,先进在哪里,鸿蒙是否就是未来 *** 作系统的终点呢?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鸿蒙与目前 *** 作系统的主要差别,描绘鸿蒙想要实现的“理想国”。此外,鸿蒙目前还只是一个半成品,更先进的 *** 作系统,是云 *** 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将展开讨论。

说明:目前很多云厂商都宣称自研了云 *** 作系统,他们所谓的云 *** 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不是真正的 *** 作系统。什么才是云 *** 作系统,目前还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定义。不过,真正的云 *** 作系统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以直接调度CPU,控制CPU计算进程;融合了目前的计算节点管理与单服务器 *** 作系统,在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资源的自由调度;整个 *** 作系统横跨云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智能设备三端,实现云边端的协同; *** 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部署在云服务器,基于云原生实现应用开发,并且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接入,多端应用。

我们从 *** 作系统的本质入手来讨论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大体上看, *** 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 *** 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计算、存储、网络和I/O设备;对上,则支撑应用软件,协助应用软件调用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 *** 作系统还通过I/O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比如,电脑的人机交互就是鼠标+键盘作为输入,屏幕作为输出;手机的人机交互,主要的输入和输出介质都是屏幕。此外,还有摄像头、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

*** 作系统的演进,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来变革对软硬件资源的调用方式,更好的支撑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对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是整个计算体系的核心,计算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总体上,计算体系的演进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芯片本身提供的计算能力在飞速发展, 以前是CPU的摩尔定律主导,现在则是以AI为核心的异构计算挑大梁,终极形态就是量子计算芯片 。存储芯片也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尤其是无限传输技术的进步,则改变着整个计算体系的资源组织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拉近了数据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催生出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资源组织方式。云计算并没有提升整个体系的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重新组织提升了整个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

传输能力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发展的。无限通信技术历经1G/2G/3G/4G,目前正在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设。几年之后,整个 社会 的数据传输能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整个计算体系中,计算、存储、传输是紧密相关的,传输能力的提升会改变计算、存储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拉近了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计算、存储资源会在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一旦整个传输网络可以支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那么计算、存储资源就会向云端集中,终端则“退化”为一个人机交互界面 。手机、电脑的核心是人机交互,只需要保留屏幕、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无需再保留CPU、存储芯片(即使会保留部分计算、存储能力,低端芯片就完全够用)。智能终端输入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存储,然后传输到终端进行显示。

面对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组成的新计算体系,计算、存储、I/O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物理上分离开了。这个时候, *** 作系统就需要横跨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资源。并且,由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计算、存储功能,对数据中心资源的调配则成为新 *** 作系统的核心。相对而言,对电脑、手机这些终端的调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相对于安卓 *** 作系统,鸿蒙并不是重复造轮子,是有重大创新的。最核心的创新就是致力于通过软总线来替换硬总线。在以前的 *** 作系统中,无论是电脑端的Windows系统,还是手机端的Android、IOS系统,在通信线路上都是硬总线。在一整个电路板上通过物理的实体电路来连接各个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存储、I/O),实现各部分数据的传输。

实体电路在空间上有很大限制,如果能够通过无线电磁波来进行各个计算单元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在空间上大大解放智能终端。各个计算单元不再必须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分离。如果再通过标准化将各个计算单元进行解耦,进而实现不同计算单元的自由组合,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智能计算的想象空间。如果将几台电脑、手机放在一起,对于以前的 *** 作系统,这些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系统 *** 作一台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没有联系;而 对于鸿蒙 *** 作系统而言,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堆可以利用的计算单元,是一堆CPU、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组合这些计算单元 。比如,要运行一个大型 游戏 ,一台电脑的配置不够,就调动周围几台电脑、手机的CPU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共同支撑计算需求。

除了对计算、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软总线技术在I/O设备上有更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总体遵循摩尔定律,计算机在CPU、存储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以至于现在一台手机提供的计算能力,就超过以前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I/O设备方面却进展缓慢。除了键盘、鼠标、屏幕,电脑上就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和扬声器。很长一段时间,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厂商之间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如果把智能计算设备与人进行类比,CPU相当于大脑,各种I/O设备相当于四肢,则计算机可谓一直处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状态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不同计算单元需要用硬总线来进行连接。比如,手机摄像头必须要安装在手机上,因而摄像头不能做的很大。如果通过软总线技术,如果把摄像头“拆下来”呢?智能手机只承担核心的计算、存储、显示、交互功能,其他功能通过各种专用设备实现,然后通过电磁波将专用设备与手机连接起来,这些专用设备就像“装在手机里”一样。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像头就解除了物理限制,可以把像素做的很高,甚至与单反相机媲美(事实上,可以直接将单反相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能将手机、电脑与天文望远镜连接起来呢?通过手机、电脑 *** 控望远镜,把看到的美景实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

通过软总线技术,鸿蒙 *** 作系统可以让计算机的“四肢”异常的发达。 鸿蒙系统可以“穿透”智能设备,直接利用设备内部的计算、存储、感知单元。在鸿蒙的“眼里”,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是一堆可以自由组合的计算模块。 手机、电脑,可以很轻易的与打印机、摄像机、微波炉、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 汽车 、电表、水表、体重秤、跑步机等设备进行连接。手机是“大脑”,其他设备则是“四肢”。

为什么以前没想到要用软总线来代替硬总线呢?因为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很不成熟。总体上看,通过物理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在带宽、传输速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软总线要替换硬总线,就必须要扩大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提升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鸿蒙只能说还在路上,软总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完美替换硬总线,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依据相关数据,目前华为鸿蒙的软总线,已经达到18G的带宽、10毫秒延迟、35%的抖动。 10毫秒的延迟,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还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实时控制系统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鸿蒙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数据延迟压下去,把带宽提升来。 这肯定是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会涉及到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的大幅度修改。如果上述技术指标能够接近硬总线,鸿蒙软总线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得到释放。依据华为内部的说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攻克分布式计算,有望将软总线的时延压低到微秒级。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鸿蒙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的国产 *** 作系统也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虽然鸿蒙相比于上一代 *** 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或者说致力于实现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软总线是否能在时延、带宽上赶上甚至超越硬总线)。但是,鸿蒙很可能不是下一代 *** 作系统的理想形态。与鸿蒙相比,云计算 *** 作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那么,云 *** 作系统与鸿蒙 *** 作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鸿蒙虽然比安卓更进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本地化的 *** 作系统,核心功能也是调配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 所以,鸿蒙需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种终端设备上。与之相比,云 *** 作系统则是安装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或者说,云 *** 作系统的主体在服务器上,终端设备上的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

云 *** 作系统的核心也在软总线(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软总线,即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不同计算单元),只是其软总线的载体是5G构建的广域网;与之相比,鸿蒙软总线的核心是蓝牙、WIFI等近场通信构建的局域网。在传输领域,有线宽带和无线通信是竞合关系。在无线通信内部,1G~5G网络,也和蓝牙、WIFI存在竞合关系。上一代主要是4G网络与WIFI的竞争,下一代则是5G网络与WIFI的竞争。总体上,大家更看好5G网络。云 *** 作系统将主要建立在5G基础上,有线宽带、WIFI、蓝牙也会发挥作用。

数据的计算、存储由数据中心(包括边缘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来完成,智能终端主要保留两个功能,数据收集和人机交互。云 *** 作系统横跨云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调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5G网络在带宽、时延、稳定性这些技术指标上能否达到硬总线的水平。与4G基站不同,5G将是宏基站与微基站(甚至更小的皮基站)相互配合,微基站或者皮基站其实就相当于室内WIFI。 从理论上来看,核心光通信网络+5G宏基站+5G微基站+皮基站,是可以实现对整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全覆盖的。云 *** 作系统也必然是基于5G,将5G通信网络作为其“软总线”的载体。

当然,以上只是对理想情况的设想。 目前,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5G技术还没成熟,5G网络覆盖也远未完成。尤为关键的是,5G网络在带宽、延迟这些技术性能上与硬总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5G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很快,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通过5~10年的时间,5G的带宽、延迟指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5G网络的建设也基本成熟。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发展,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智能终端,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计算体系,届时就可以支撑云 *** 作的发展。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加入实现了云 *** 作系统,整个计算体系会面临什么样的变革。云 *** 作与原来的 *** 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与鸿蒙所代表的物联网 *** 作系统又有什么不同。云 *** 作系统可以实现鸿蒙系统的一系列设想,而且可以比鸿蒙做的更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下一代 *** 作系统一定是面向物联网的,需要基于物联网设备来进行设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难题——如何平衡设备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计算能力就是智能程度。一个设备能够提供的算力越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计算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芯片,越强的芯片越贵。 按照以往的逻辑,要对一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核心就是通过嵌入更强大的芯片来让其具备计算能力,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设备的成本。

在为物联网设计 *** 作系统时,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因此必须降低成本。 如果每台物联网设备都安装芯片,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台灯、冰箱、空调,甚至水表、电表,都安装CPU和存储芯片,这些设备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目前物联网设备中的各种嵌入式芯片计算能力较弱,比电脑、手机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小很多,因而其智能化程度有限)。

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在于感知和控制,不在于计算。 未来,不仅家庭里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城市中也会密布各种传感器来监控城市的水、电、气等供应体系的状态。这些物联设备,核心作用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一方面将感知到的图像、电压等数据传入系统,另一方面依据指令来进行相应的 *** 作,比如关闭阀门、调整摄像头角度等。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要解决上述成本与智能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算与感知、 *** 控分离开来:物联网终端承担数据感知和 *** 控的功能,把数据计算功能放到云端或者边缘计算端来完成。通过云 *** 作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安心做“四肢”,而将“大脑”放在云端或边缘端的服务器上。物联网设备上不用安装昂贵的芯片,依然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

将数据计算功能从物联网终端剥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推动物联网设备在计算上的标准化。

我们知道, *** 作系统跟计算芯片是高度耦合的。电脑上的微软 *** 作系统+英特尔芯片,手机端的安卓系统+高通芯片都是如此。 *** 作系统往往与芯片相互配合,共同演进。无论是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还是高通的手机芯片,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与之不同,物联网设备中的嵌入式芯片却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就为 *** 作系统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芯片上不能实现统一,要用一套 *** 作系统去适配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芯片,系统性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云边端协同的方式,把物联网设备的计算芯片统一放到云端或者边缘端的服务器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上的芯片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云 *** 作系统只需要适配云服务器上的芯片。 *** 作系统是调用硬件资源来完成计算任务,如果将计算任务集中到云端,那就屏蔽了本地终端设备的差异性。在云 *** 作系统看来,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车机、电视,本质上都是一块屏幕, *** 作起来都一样。

鸿蒙+物联网嵌入式芯片,只是一种过渡方案,终极方案还是云 *** 作系统+云端标准计算芯片的方式。当然,实现上述的云边端协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上的嵌入式芯片依然会是主流方案。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不得不要去兼容各种各样的嵌入式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过反过来看,通过鸿蒙系统来倒逼物联网芯片的标准化,也可以推动我国芯片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也算鸿蒙的一大贡献。

以上从硬件计算资源的调度方面来分析云 *** 作系统的优势。下面,我们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看云 *** 作系统可能的未来。

在计算架构中, *** 作系统与芯片耦合,应用软件则与 *** 作系统耦合。同样的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从一个 *** 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 *** 作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比如电脑端的微信和手机端的微信,虽然功能都一样,腾讯却要要基于Windows和安卓系统开发两次。同样在移动端,微信也要基于苹果的IOS系统再开发一次。 功能都一样,却因为不同的 *** 作系统重复开发多次,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试想一下,面对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如果软件厂商也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多次开发,那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一次开发,多端适配,是物联网 *** 作系统的刚需,这也是鸿蒙尽力要实现的目标。 *** 作系统是与计算芯片耦合的,面对多样化的嵌入式物联网芯片,鸿蒙必然要做出一些个性化适配,上面承载的应用软件也要做出相应的适配,这会增加一些开发难度。如果强行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很可能会损害系统的性能,表现出来就是系统容易卡、稳定性差。

如果是云 *** 作系统,由于计算芯片本身就是统一的,云 *** 作系统主体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相应的,上层应用的主体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终端设备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界面,大部分情况就是一块触摸显示屏(在部分场景中再加上语音交互)。终端智能设备是一个访问云端应用的入口。无论是从手机、电脑还是电视、车机,甚至是从电冰箱、电梯广告屏幕上访问,接入的都是云端的同一个应用软件。这天然就没有应用适配的问题。

鸿蒙想要实现的是一处开发多端部署。而云 *** 作系统可以实现的是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应用。这种方式,在应用软件的标准化、性能表现等方面,比多端部署的方案更优。

我们以一个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

华为鸿蒙项目负责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鸿蒙的目标是让应用跟着人走,而不是锁定在特定的设备上。比如,当用户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不用一直拿着手机,当用户走到客厅的时候,视频电话就自动接到电视上。这如果能实现,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的 *** 作系统,别说手机和电视打通,就是手机与平板电脑都不能打通。

在这个方案中,手机和电视都安装了鸿蒙系统,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设备,视频应用需要从手机传到电视上。我们用传球来做类比:面对一个运动的人,如何更好地把球传到他手里呢?目前的安卓、IOS *** 作系统,球只能锁定在一个人手里,如果用户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拿到球的;鸿蒙要实现的是,有多个人进行相互传球,当用户离开A走到B附近时,A就把手里的球传给B,然后B再把球传给用户;云 *** 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是,球依然只在A手里,但A站的比较远,传球能力很强,无论用户走到那里,他都可以把球直接传过去。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把球从A传到B的过程。

目前,云计算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转向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云原生应用的目标就是一处开发,多端应用。 届时,本地终端是只是一个网络接入和人机交互的设备,并不需要部署应用。每个人有特定的应用账户,这个账户与其生物特征绑定(比如人脸、指纹),从任何终端都可以轻易接入云端应用中心,真正实现应用随人走。

电脑、手机作为个人应用的私密性将大大降低。每个人的电脑、手机之所以私密性强,最关键的是很多数据存储在本地端,并且,每个人下载的应用软件也不同,桌面的布局也独具特色。自己电脑用习惯了,别人的电脑用起来就总会感觉别扭。在云 *** 作系统时代,这一切都会改变。本地终端几乎不再存储数据,别人拿着你的电脑,只要不能登录你的账户,也看不到你的任何信息。此外,云端不仅存储个人数据,也会存储你的电脑和手机桌面,你安装了什么软件,这些软件如何布局的,都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

电脑、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块屏幕,跟安装在 汽车 、冰箱、洗衣机上的屏幕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接入云数据中心的一个入口而已。 当你自己没带电脑,借用同事电脑办公时,只需登录自己的云端账户,同事电脑桌面立马跟你的一模一样。用完退出账户之后,你的一切使用记录在本地端都消失了(实际上本地端本来就没有做任何数据记录,只是一个显示屏)。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和你的同事都没有数据安全的担忧。

更进一步的,大部分设备都退化为屏幕后,设备本身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手机、电脑终端由于不再追求高配置的计算和存储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先6000元的电脑、手机,也许只需要2000元。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不需要买芯片,但需要为使用芯片付费。依据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来进行付费。比如,用1000元的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看4K,但是每小时需要付费1元钱。 与企业端的云服务类似,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这对于用户也是有好处的:在C端的计算领域也实现“以租代售”,不用一次性付出几千元来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用户现金流;用户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能力,突破单台设备的算力限制。当需要运行大型 游戏 的时候,可以获得超高的算力配置,并且只为这一段时间付费。单个用户只要愿意付费,可以通过获得目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应用部署在云端,实现应用随人走,届时,各种触摸屏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毕竟,只是一块屏幕,成本比电脑要低很多),这些屏幕可以作为共享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在任何屏幕上便捷地登陆自己的云端账户,将这块屏幕变成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完毕退出账户后,设备上不会留有任何痕迹,也没有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人而言,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他们不用再背着一台电脑到处跑,因为“电脑”随处可见,用完即走。

综上, 鸿蒙比目前的安卓系统更进一步,但依然不是最终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云 *** 作系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5G网络要足够成熟强大,云边端协同体系已经完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鸿蒙系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云 *** 作系统领域,都有哪些玩家。大体来看,云 *** 作系统会有三类玩家:以往的 *** 作系统企业,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应用巨头。

*** 作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微软、谷歌、苹果这类 *** 作系统厂商,在云 *** 作系统领域依然会是重要玩家,并且,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微软,其服务器 *** 作系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会慢慢向真正的云 *** 作系统演进。华为目前已经推出了鸿蒙,虽然鸿蒙不是终极的云 *** 作系统,但却是目前最好的物联网 *** 作系统。通过鸿蒙进化成云计算 *** 作系统,也比安卓等系统更方便。并且,鸿蒙在软总线技术上有积累,再加上华为领先的5G,华为云也具有不熟的实力,因而华为鸿蒙是未来云 *** 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 *** 作系统企业,头部云计算巨头也是未来云 *** 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再次说明下,目前云厂商所声称的云 *** 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还不是真正的云 *** 作系统)。阿里云、AWS、谷歌云等,将其目前所谓的云 *** 作系统进行升级,做成真正的 *** 作系统,也未可知。

此外,还存在一类云 *** 作系统玩家,那就是个别互联网应用巨头。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微信),其次是阿里巴巴(钉钉)。以微信为例,通过小程序,把自己变成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微信本身 *** 作系统化。微信账户就是云 *** 作系统的账户,登陆微信然后打开各种小程序,跟登陆云桌面打开各种应用软件类似。因此,微信也是 *** 作系统的重要玩家。此外,钉钉也在逐步把自己变成开发平台,也在 *** 作系统化。

在未来的云 *** 作系统之争中,中国将是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国内华为、阿里巴巴、腾讯,都将是重要玩家。可以预见,未来的 *** 作系统,不再只是美国的企业的天下。中国 *** 作系统的自主化,是值得期待的。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鸿蒙系统和安卓的区别如下:

1、安卓与鸿蒙手机 *** 作系统基本都是基于Linux开发的,但两者的构架是不同的。

安卓系统是基于linux的宏内核设计:宏内核包含了 *** 作系统绝大多数的功能和模块,而且这些功能和模块都具有最高的权限,只要一个模块出错,整个系统就会崩溃,这也是安卓系统容易崩溃的原因。好处就是系统开发难度低。

鸿蒙 *** 作系统是微内核设计:微内核仅包括了 *** 作系统必要的功能模块(任务管理、内存分配等)处在核心地位具有最高权限,其他模块不具有最高权限,也就是说其他模块出现问题,对于整个系统的运行是没有阻碍的。

2、鸿蒙系统与安卓系统的使用范围不同。

第一:安卓系统适用于手机,而鸿蒙系统对设备兼容性更强,同时支持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电脑、电视等智能家居设备,形成一个无缝的、统一的 *** 作系统,并且兼容所有的安卓应用,适应当下的5G和物联网时代。

卓系统经过多年发展,软件生态非常完善,鸿蒙系统目前来说还谈不上生态。

华为推出鸿蒙 *** 作系统并不困难,相对于推出 *** 作系统而言,更难的是如何聚拢开发者为这款 *** 作系统持续开发各类优质应用,让这款 *** 作系统得以具备真正价值,继而发展壮大,在系统开发商、硬件厂商、开发者与用户之间形成良性正循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3019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 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