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概念

数字经济概念,第1张

数字经济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

主要研究生产、分销和销售都依赖数字技术的商品和服务。给包括竞争战略、组织结构和文化在内的管理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数字经济的技术层面体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其应用层面的典型代表主要有“新零售”、“新制造”等概念。

1、大数据

大数据可以实现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精准化定制,第二个是预测。比如像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同样的内容,每个人的结果却是大不相同的。再比如精准营销、百度的推广、淘宝的喜欢推荐,或者你到了一个地方,自动给你推荐周边的消费设施等等。

2、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3、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主要有两个特征,即规模性和实时性。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就是机器可以完成人们不认为机器能胜任的事——这个定义非常主观,但也非常有趣。一个计算机程序是不是人工智能,完全由这个程序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能让人目瞪口呆来界定。这种唯经验论的定义显然缺乏一致性,会因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评判者的经验不同而套用不同的标准。

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的两年多时间内,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而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公共卫生危机中, 数字经济成为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疫情期间,人们的购物需求、 娱乐 需求、办公需求迅速从线下转为线上,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网络视频等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量企业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加强供需精准对接、高效生产和统筹调配,数字经济在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01


全球数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新冠疫情不仅检验了数字经济的韧性,更加速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从总量来看,全球数字经济持续扩张。

2020年,在全球GDP同比下滑36个百分比的情况下,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加速迭代,并驱动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从增速来看,数字经济成为支撑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2020年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主要国家经济均出现负增长,47个主要国家GDP平均同比名义增速为-28%。而同期全球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30%,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58个百分点。

从占比来看,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强。

传统生产方式创造的经济价值占比逐年递减,而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生产方式创造的经济价值占GDP比重已到达437%,较上一年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巩固,成为经济 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结构来看,全球数字经济融合化趋势更加明显。

以5G、半导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创新加速,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成为全球产业升级、产业优势重塑的关键。

2020年全球数字产业化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56%,占GDP比重为68%,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44%,占GDP比重为368%,数字产业化占比下降,产业数字化占比持续提升。

从细分产业来看,全球三二一产数字化发展逐次渗透, 第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占比分别为80%、241%和439%。

疫情倒逼网络零售、在线视频、在线教育等服务业数字化新模式蓬勃发展,同时也催生出无人工厂、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数字化生产新方式,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推进。


02


各国实力差距明显



此外,比较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发达和高收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韧性更足,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更强。

从总量来看,2020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4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747%,是发展中国家的近3倍;

从占比来看,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43%,远超发展中国家276%的水平;

从增速来看,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31%,略高于发达国家数字经济30%的增速。

聚焦到具体国家来看,美、中、德、日、英五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较其他国家有明显优势。

从规模来看,美中德日英数字经济规模占全球的79%。

2020年,美国数字经济继续蝉联世界第一,规模接近136万亿美元,中国位居世界第二,规模逼近54万亿美元。德国、日本、英国位居第三至五位,规模分别约为254、248和179万亿美元;

从占比来看,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占GDP比重超过60%;

从增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长96%,位居全球第一,立陶宛紧随其后,增速为93%,爱尔兰、保加利亚同比增长超过8%;

从结构看,各主要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比均超过50%,其中,德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913%。


03


四大阶段



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

一是要素变化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数据要素重构了生产要素体系,那些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叠加数据要素,即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新型形态。传统产业也衍生出了智慧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新经济 社会 形态。

二是技术变化阶段。

这一阶段,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群体性突破,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同时,数字创新的各种手段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充分地协助 社会 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难题。

三是融合变化阶段。

这一阶段,数字经济实现了技术驱动、垂直整合、融合发展、开放体系与生态系统的结合发展。从移动互联,到共享出行、自动驾驶,再到工业互联网、云经济,每个经济形态都是以技术融合经济的经典范式进行呈现。

四是经济变化阶段。

这一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变革。前者体现在,数据成为了一项全新的生产要素;后者体现在新兴组织模式、新型市场形态和新型治理模式三个方面的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一个更为高级的经济形态。



04


三大特征



在数字经济发展变化中呈现出三大特征:

一是平台支撑。平台是数字经济的“新支柱”。

“云-网-端”替代“铁-公-机”成为全新的基础设施,创造着全新的商业环境。

上一轮数字化浪潮由公司驱动,通过大规模的信息系统投资,完成了公司的数字化,大大提升了公司运营效率与管理半径。平台的出现推动了整个 社会 的数字化,为个体、小微企业提供可负担的、世界级的数字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个体、小微企业的潜力。整个 社会 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公司信用不再和规模直接挂钩,直接促成了大规模协作的形成。

二是数据驱动。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新能源”。

在上一轮信息化浪潮中,业务流程高度数字化,数据在公司内部实现了高效采集与储存;数据作为支持性工具,帮助公司实现全球业务可查、可控、可追溯。平台的出现,使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成为可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数据挖掘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从数据挖掘出发,颠覆原有商业模式,建立全新的商业生态,成为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普惠共享。普惠共享是数字经济的“新价值”。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特点,实现了普惠 科技 、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

在 科技 领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按需服务业务形态,使得个人及各类企业可以用很低成本就轻松获得所需要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而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软硬件产品和网络设备。

在金融领域,以互联网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大数据信用评分模型,让更多的个体享受到适合其各自风险特质的金融信贷服务。

在贸易领域,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类贸易主体将都能有机会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并从中获利,数字经济将成为对冲全球化退潮的一股新动力。

更多内容可关注福卡智库后续文章。

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新兴经济形态,它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各种数字化产业和数字化服务,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速增长:数字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产业融合: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各个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3创新驱动:数字经济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


4全球化:数字经济具有全球性和互联性,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数字化。


因此,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创新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邱柏康。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智能服务的网络,中国最早取得物联网架构发明专利的人是邱柏康。专利权,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的权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2975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 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