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E(京东方)首度披露“千亿级西南战略”全面布局物联生态

BOE(京东方)首度披露“千亿级西南战略”全面布局物联生态,第1张

3月29日,在2021川渝媒体见面会上,BOE(京东方)首次披露其在西南地区总体战略布局,即构筑成都、绵阳、重庆三地为核心的西南产业集群,包括6条半导体显示生产线、1个研发中心、2个智慧系统创新中心、1个数字医院等,累计投资规模约2000亿元,助力打造西南万亿级产值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带。近年来,BOE(京东方)依托其雄厚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制造能力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能力等核心优势,不断从业务布局、运营管理体系、企业规模、品牌形象等四个维度进行全面升级,并确立了“1+4+N”航母事业群的全新业务矩阵,向着构建物联网创新生态的目标稳步迈进。

BOE(京东方)执行副总裁、显示事业首席执行官高文宝

BOE(京东方)执行副总裁、显示事业首席执行官高文宝在本次活动上表示:“过去BOE(京东方)从0到1铸就了一条全球顶级显示之路;当前,BOE(京东方)秉承“芯屏气/器和”的坚持,正用技术创新融合培育富饶的物联生态“沃土”;未来,BOE(京东方)将在全球用户心中树立一座“BOE即物联”的丰碑。”

四大变革助力二次腾飞 “1+4 +N 航母事业群全线迸发

显示在物联时代是信息交互不可或缺的“枢纽”,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BOE(京东方)的显示屏总体出货量及五大主流应用出货量均持续稳居全球前列(调研机构Omdia数据),全球每四块显示屏中就有一块来自BOE(京东方),为其从显示领域迈向物联网全域奠定了先发优势。2020年BOE(京东方)实现业绩逆市增长,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将超过150%。与此同时,BOE(京东方)还全面落实“四大变革”,开创物联网时代企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业务布局上,BOE(京东方)从以显示与传感事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半导体显示事业为核心,Mini 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等事业融合发展的“1+4+N”航母事业群,并向智慧车联、智慧零售、智慧金融、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数字艺术等各个物联网细分领域拓展。

品牌形象上,从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转变为全球物联网创新企业,推动品牌价值飞速增长。2020年首次跻身全球品牌价值500强,并连续登上2020年全球最有价值 科技 品牌100强、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同时还获评了新财富最佳上市公司。

运营管理体系上,从矩阵式管控管理转变为适配物联网转型战略的“三横三纵”组织运营体系。建立起有力支援业务发展、敏捷响应、高效协同的组织机制和流程管理体系。

企业规模上,随着物联网战略的全面实施,BOE(京东方)正在从千亿人民币向千亿美金营收全面迈进。

技术底蕴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融合发展新引擎

多年来,BOE(京东方)始终保持“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无论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始终将较高比例的营收投入研发,确保技术持续引领产业发展。作为一家全球性 科技 公司,BOE(京东方)累计可使用专利超7万件,PCT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排名第七位,连续5年进入全球TOP10,这些成就进一步佐证了BOE(京东方)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力。

当前,BOE(京东方)已全线布局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半导体显示技术。在TFT-LCD(液晶显示)方面,通过搭载独有的ADS Pro超硬屏技术,形成超广视角、超高色域、超高刷新率等优势,在行业中首屈一指;在OLED(柔性显示)方面,BOE(京东方)柔性AMOLED显示屏出货量位居国内前列、全球第二。实现360 内外双向弯折,以及业内微小内折半径1mm的柔性折叠屏,获得全球多家头部客户的采用和青睐;在Mini LED方面,由BOE(京东方)自主研发的Micro LED显示产品创新采用玻璃基主动式驱动方式,具有无屏闪、低功耗、亮度均一、高效驱动、 健康 护眼等优势。

在显示技术优势基础上,BOE(京东方)正全面构建“软硬融合+智能物联”的技术体系,一方面打造多元化的软硬融合智能终端产品体系,加强软件平台应用创新和集成能力;另一方面,形成了行业领先的AIoT技术优势。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已提炼和沉淀出40余项AI关键能力,正在全面向细分行业渗透、落地。截止目前,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领域,BOE(京东方)荣获8项算法冠军,25项技术位列世界Top10。

近年来,BOE(京东方)智慧创新事业不断取得快速突破,并在多个重大活动及重大项目中大放异彩:光影技术解决方案亮相天安门广场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参与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8K+5G超高清直播,为全国1500家银行网点提供智慧金融解决方案,为全球超过61个国家的2万余家门店提供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向中国80%以上的高铁线路和全国22家城市地铁线路供应显示产品……

人才战略铸就物联网转型坚实后盾

BOE(京东方)一直秉承“ 科技 价值源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构建“正直诚信、勤奋务实、国际视野”的用人标准。员工平均年龄28岁,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海外高级专家近1500人,已逐渐形成专业、 科技 、年轻、高学历等独特的人才特征。在“开放、多元、包容”的用人理念下,从人才招募、人才培养、职业发展、薪酬福利等维度构筑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体系,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计划助力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共赢。

在人才培养与激励方面,BOE(京东方)致力于为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生力军。为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BOE(京东方)大学与各专业组织为员工持续赋能;BOE(京东方)测评中心的专业测评,为员工提供与个人能力适配的岗位;在多样化内部管理体系下,公司提供丰富的物联网创业资源,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一系列人才举措,不断激发BOE(京东方)人的创新活力,为物联网转型提供坚实后盾。

乘区域发展东风开创新天地 共建川渝全新增长极

当前,川渝两地正在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川渝两地优越的营商环境、开放友好的产业政策为 科技 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BOE(京东方)在成都、绵阳和重庆总投资约2000亿元的布局,吸引逾8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预计未来两年将新增工作岗位2万余个。此外BOE(京东方)还与四川大学、电子 科技 大学、西南 科技 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互补机制,并与电子 科技 大学组建联合创新研究院。BOE(京东方)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也在川渝大地上落地开花:城市光空间解决方案应用于成都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智慧金融解决方案应用于川渝多家金融机构,助力川渝地区数字化转型。

“千亿级西南战略”仅是BOE(京东方)全面推进其物联网转型的一个缩影。以西南辐射全国,BOE(京东方)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物联新生态,推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为人们创造更加智慧美好的新生活。

有机会,但是建议不要做泛和大,从垂直领域出发比较好,为啥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1、各大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制造商等等企业都在做综合性的平台。

国内有阿里、华为、三大运营商、百度、腾讯、小米、海尔、京东、中电科等。

国外有亚马逊、IBM、SAP、

谷歌、GE、西门子、博世等。

通过以上名单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特点。

这说明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值得花钱而且花大钱去布局的事。

2、做综合性的物联网平台,要求的资金、资源和技术要求会很高。因为是综合性平台,那么你得搞清楚各行各业的所使用物联网平台的诉求,行业标准等等,不然你的用户群体就会很窄。

3、面对的竞争对手的实力都不可小觑,你要考虑的是现阶段进入这个领域做平台在技术上能否与以上那些公司一较高下呢?你想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平台呢?人家都可是布局好几年了,踩了很多坑积累了很多经验,且现在平台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壁垒,特别是华为,据我所知,国内运营商的平台都离不开华为的支持。
物联网平台的玩家之多,让人惊叹啊,那么咱们还有没有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我的建议走垂直领域。

物联网的领域很广泛,所以专业的物联网平台未来会有很多,而这种综合性的物联网平台经过几年的厮杀后,最终也就剩下几家巨头。何谓垂直领域的物联网平台呢?

最基本的就是行业垂直,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安防、建筑、家居、交通运输等领域。

以上玩家也有做垂直领域的,比如ABB/西门子/GE/普奥云/博世等,他们专注工业领域,爱立信、诺基亚专注通信领域,而互联网巨头则是走综合性的较多,因为他们有一定客户基础、服务器资源和用户群体,可以面对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平台服务,海尔/小米等企业就是在智能家居领域发力的。

不出意外,安防领域的海康、大华都在对自己的领域来架设相应的物联网平台。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平台类型有功能呢?
物联网平台有五种类型

1网络连接,网络连接平台以物联网系统的网络组件为中心。它们为用户提供保持设备在线所必需的软件、连接硬件和数据指导。它们的网络通常依赖现有的运营商服务和WI-FI,并以一种便于物联网设置的方式配置网络连接。
有机会的,物联网的网少不了平台,没有平台就没有物联网。平台提供基于数据的存储、管理等。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都基于云平台来计算。

物联网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数据的“聚合”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决策提供状态、趋势和决策等。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边缘计算”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今天我们就来讲讲Arex算力资源平台如何利用“边缘计算”制霸未来物联网20。
什么是边缘计算?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分布式系统的崛起催生边缘计算平台和新的网络构架分布式AI会在最后一英里网络中增加更多的计算、智能和处理/存储能力,将引发移动端硬件和算力变革。

在这种配置中,人工智能引擎将依赖于大量物联网传感器和执行器,收集和处理大量的 *** 作现场数据。海量数据将为“本地化”的边缘计算AI引擎提供燃料,这些引擎将运行本地进程并在现场做出决策。

因此网络需要另一种水平的实时边缘计算、数据收集和存储,将推动人工智能处理到网络边缘。这将完成云边缘智能和网络化计算机的循环, 并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完成数据授权和业务运转。

物联网中边缘计算与区块链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会将当前的传统物联网完全颠覆掉。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传统物联网将被淘汰

伴随着近年来通用计算机设备的飞速发展,各类自动化的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背后是廉价传感器和控制设备的爆炸性增长。传统物联网系统基于服务器/客户端的中心化架构。即所有物联设备都通过云实现验证、连接和智能控制。

中心化的物联网架构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云计算成本,例如在家庭应用场景下,两台家电相距不到一米,也需要通过云端进行沟通。数据汇总到单一的控制中心,企业所销售的物联设备越多,其中心云计算服务支出的成本会越大。由于终端物联设备竞争愈加激烈,利润走低,中心计算成本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其次,中心化的数据收集和服务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向用户保证数据会合法使用。用户的数据保护完全依靠企业单方面的承诺,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三,中心化物联生态系统中,一个设备被攻陷,所有的设备会受到影响。例如《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2017年所指出的僵尸物联网,可以通过感染并控制摄像头、监视器等物联设备,造成大规模网络瘫痪。
区块链技术重塑物联网
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区块链独特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记录特性,构建底层通讯节点、建立链上算力生态、依托分布式存储用于计算服务等区块链技术的综合应用,将全球闲置算力整合起来,通过构建“边缘算力”模式为有需求的用户提供d性可扩容的算力交易、算力租赁等服务。为用户打造一个开放、公平、透明和低门槛的去中心化算力资源共享平台,同时结合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Arex算力资源平台利用分布式计算模式将全球的闲置算力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出高数量级的“边缘算力”,并以此为算力源对需要的应用场景进行高能输出。

边缘算力的应用场景到底有多广阔?

边缘计算将数据处理从云中心转移到网络边缘,计算和数据存储可以分散到互联网靠近物联终端、传感器和用户的边缘,不仅可以缓解云带宽压力,还可以优化面向感知驱动的网络服务架构。(例如家里的空调、热水器与冰箱、安防摄像头等可以通过边缘计算进行协调运行,即使是在连接不上云服务器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最佳的节能和服务状态。)

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IDC预测,在2020年全球将有约500亿的智能设备接入互联网,除了目前大火的5G通信外,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穿戴产品、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城市服务等,其中40%的数据需要边缘计算服务。由此可见边缘计算有着强大市场潜力,也是当前各服务商争夺的热点。

无人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

智能穿戴设备:
智慧城市:
要回答物联网云平台是不是还有机会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几方面的状况:

一是定位。从技术角度来说,你是做物联网云平台的那一层,IaaS、PaaS、SaaS,单做某层或是混合?而技术的定位取决于:(1)你觉得那一块是你发掘出的空白或者你觉得有前景?(2)为你的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3)你想做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三个问题依次定推,最后才决定了你了的技术定位和技术架构。找准定位,这是你开始一切的起点。

二是资源。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包括资金、技术、人脉、产业链合作,这是你保障自己可以开始有效行动的基础。

三是团队。团队是真正去实施理想的载体,可以是几个人的创业“作坊”,也可以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也可以是松散的联盟组织。

其实,物联网的市场何其大,需要的云服务何其多,宏观市场和细分市场规模都足够你有所作为。做不做,做不做得好在于自己。至于,做不做设备终端,就看你是怎么玩了。

机会很大

物联网平台承上启下,是物联网产业链枢纽。按照逻辑关系和功能物联网平台从下到上提供终端管理、连接管理、应用支持、业务分析等主要功能。

通信技术发展促进连接数迅速猛增,物联网迎来告诉发展引爆点

连接数告诉增长是物联网行业发展基础

物联网发展路径为连接--感知--智能,目前处于物联网发展第一阶段即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阶段。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手机连接数。

物联网发展第一阶段:物联网连接大规模建立阶段,越来越多的设备在放入通信模块后通过移动网络(LPWA\GSM\3G\LTE\5G等)、WiFi、蓝牙、RFID、ZigBee等连接技术连接入网,在这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建设及管理、终端智能化是核心。爱立信预测到2021年,全球的移动连接数将达到275亿,其中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157亿、手机连接数为86亿。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安防、智能电力、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等领域连接数将呈指数级增长。该阶段中最大投资机会主要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讯芯片和模组、各类传感器、连接管理平台、测量表具等。

物联网发展第二阶段:大量连接入网的设备状态被感知,产生海量数据,形成了物联网大数据。这一阶段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进一步智能化,多样化的数据被感知和采集,汇集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分类处理和分析,此时物联网也成为云计算平台规模最大的业务之一。根据IDC的预测, 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这一数据量将是2012年的22倍,年复合增长率48%。这一阶段,云计算将伴随物联网快速发展。该阶段主要投资机会在AEP平台、云存储、云计算、数据分析等。

物联网发展第三阶段:初始人工智能已经实现,对物联网产生数据的智能分析和物联网行业应用及服务将体现出核心价值。Gartner 预测2020 年物联网应用与服务产值将达到2620 亿美元,市场规模超过物联网基础设施领域的4 倍。该阶段物联网数据发挥出最大价值,企业对传感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构建解决方案实现商业变现,同时运营商坐拥大量用户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的变现将大幅改善运营商的收入。该阶段投资者机会主要在于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厂商等

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专门为物联网定制的云平台,物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是不同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比普通互联网手机端,电脑端多出几个数量级;普通互联网对>一、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万科物业
万科物业成立于1990年,是万科旗下的子公司,也是国内物业服务公司中的大品牌,诚信又优质,实力非常的强大,拥有住宅服务合同项目2769个,商企服务合同项目1059个,合同面积突破68亿平方米,在职员工人数11万余名。
二、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碧桂园物业
碧桂园物业创立于1992年,大型物业服务公司,在物业管理行业有着极强的综合实力,具国家一级资质。在全国覆盖二十余省区、直辖市共计逾170个大中型物业管理项目,员工逾20000人,为逾60万业户竭诚提供五星级的社区服务。
三、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绿城服务
绿城服务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上榜,中国总资产规模超4000亿元,净资产近850亿元,“绿城”品牌价值达868亿元,并连续17年荣获“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综合实力TOP10”,多年荣获“社会责任感企业”等殊荣。
四、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保利物业
保利物业成立于1996年,保利地产旗下,物业服务十大品牌,股本1亿元,总资产超过15亿,已成为了物业行业规模和品质的领军者及标杆示范企业。是物业服务企业上市公司十强TOP3。
五、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龙湖智慧服务
龙湖智慧服务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十大服务公司排行榜。同时于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拥有雇员35,000余人,业务遍布全国100余个城市。龙湖连续9年获“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10强”,连续3年获“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入选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
六、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中海物业
中海物业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首批获得一级资质的物业管理品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作为央企、国企、民企信赖的合作伙伴,中海物业服务超过100家世界500强客户,目前,中海物业业务分布于中国104座主要城市,签约物业项目834个,位列物业服务百强企业TOP10。
七、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金地物业
金地物业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也是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名誉副会长单位。在互联网+时代,金地智慧服务立足服务之本,充分挖掘“互联网+物联网”的科技应用。
八、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彩生活    
彩生活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内地登陆香港主板市场的社区服务运营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分布城市279座,服务社区数2841个,服务业主家庭超过1000万户,彩生活生态圈注册用户达到3770万。
九、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长城物业
长城物业创于1987年,是国家首批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也是以长城物业集团股份有限为母公司,拥有员工人数达三万多人,合约项目超过900个,合约管理面积超过19亿平方米。
十、中国物业公司排名前十
雅生活
雅生活成立于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位列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TOP4。截至目前,公司总资产规模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业务覆盖国内外200多个城市,员工人数超过63000人。

现状: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253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7
下一篇 2023-06-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