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芯”动能来袭! 武汉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战略新兴产业 | 特别报道

光谷“芯”动能来袭! 武汉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战略新兴产业 | 特别报道,第1张

该市通过人才引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迅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而出,为“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被称为中国光谷,在这片引领先进 科技 风潮的创新之地,一股“芯”势力正在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5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芯”驱动高端论坛暨2019北大国发院(武汉)论坛,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高新大道中国光谷 科技 会展中心举办。

圆桌论坛环节,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武汉慧联无限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胡昱、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光、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与圆桌主持人、《投资时报》执行总编辑邓妍一起,以“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为主题,就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以及武汉在此领域的独特优势展开了热烈讨论。

邓妍: 2018年末湖北省委十一届四次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我们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武汉给人留下的产业支柱印象是钢、是 汽车 ,2011年在地方政府“工业倍增”计划下,信息技术、生命 健康 、智能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开始抬头,五年内投资比重从377%上升到636%。现在,围绕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GDP占到整个湖北全省38%的武汉,又面临一个全新的转型“窗口期”。

巧合的是,前几天刚刚出台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武汉在全国经济总量TOP100城市中,总分位居第六。这个报告覆盖了4个直辖市、23个省区的重要大中型城市,从软环境、硬环境两个维度,7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着手,综合反映出一个城市对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吸引人才的综合支持程度。

龚强从美国学成归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政府财政与公共政策等。请问,你怎么看待上述现象?武汉在“芯产业”方面,都具备哪些优势?

龚强: 武汉“芯产业”具有来自高校与交通两个方面的增长动力和优势。

首先,武汉市高校资源集中、研究实力较强,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产业集聚。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高校数量众多,科教综合实力不容小觑。其不仅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等诸多名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亦超百万,位居全国甚至世界第一,能够为“芯产业”发展提供大量高精尖专业型人才。

第二,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有利于人才输送与地区经济发展。武汉地处中部核心区域、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每年向外输送几十万高校学生。此外,作为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能够为“芯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工业基础。

考虑城市环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地区资源聚集程度会对其经济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地区充分整合其核心资源,便能够有效发挥其工业基础与人文底蕴的内部优势,进一步形成人才高地。反之,若地区无法合理聚集优势资源,则会造成人才洼地,不利于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

因此,国家或区域间的竞争实际是政府执政能力的竞争。政府执政能力水平较高,会增强地区资源聚集程度,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显著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实际上,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人工智能,其背后依旧是人,依旧是高端人才的比拼,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武汉市坚持人才优先,通过人才引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发展势态良好、经济增速迅猛,能够充分反映出湖北省与武汉市较为到位的发展和战略规划,并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邓妍: 目前,在光谷,企业生态多样,新动能潜力十足,比如小米作为独角兽企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IoT(Internet of Things)消费级物联网平台,在人工智能方面也积极布局。小米董事长雷军曾经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超级机遇至少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一个数量级。”

作为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此前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相关的科研工作,由学界进入产业界是一个不小的跨越。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大潮中的定位以及发力方向?就武汉而言,能在这一领域发出怎样的声音?

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王斌

王斌: 人工智能是中国进入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机会,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比如说美国的人工智能战略可能偏国家安全,欧盟可能更偏隐私和安全。中国的人工智能其实是比较激进的,跟产业结合得非常紧密,以人工智能对产业改造升级,技术化是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中国的定位非常准确。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分三步走,首先跟世界同步,第二是在某些核心技术上领先,第三是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中心。

这几年人工智能很热,其中还伴随着其他的一些关键词,比如说物联网、智能制造,而武汉正好跟这两个词都非常相关,这对武汉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其有可能走在国内甚至国际前列。

邓妍: 此次圆桌会议主题是“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据我们了解,目前武汉提出的口号是“芯片引领创新,面板拉动增长,端网支撑规模”。但无论是芯片还是面板,都属于高资金密集型、长投资周期型,且风险极大的产业,确实需要政府、企业、 社会 力量以最大力度和巨大勇气去介入,同时又需要面对因技术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今天有来自两家光谷企业的代表。一家是接连三年入选光谷“瞪羚企业”的武汉慧联无限,武汉建成的100个平安智慧社区,1/3是由武汉慧联无限打造的;与武汉慧联无限一起进入德勤“2018光谷明日之星榜单”的,还有一家做芯片的企业—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胡昱和夏光身处“芯产业”内核,你们如何看待这种风险与机遇的矛盾?

夏光: 我们企业是2010年创立的,理念是不跟随,就要做原创,就要做颠覆。我们坚持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几乎是零营收,但是今年开始爆发式成长。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给用户提供稳定的芯片,我们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未来会给整个产业界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惊喜。

武汉慧联无限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胡昱

胡昱: 慧联无限其实是做5G通信里面窄带这一块的通信核心技术。慧联作为本土企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对于新动能的体会也十分深刻,对比全国其他地区,在企业扶持方面,光谷做到了三个“专”。

第一,“专”为“人才”。光谷近些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卓有成就。除了光谷本地有着大量的高校之外,光谷近些年也引进了大量如华为、小米这样的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这些“大厂”企业和中小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了立体化的技术性人才梯队培养,这些人才储备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光谷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二,“专”为“生态链和产业链”。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无论芯片还是人工智能行业没有生产、集成和应用场景这些基本环节要素项目是没办法落地的,为什么美国的芯片做得比我们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硅谷地区具备这样的立体化的产业链支持,目前相对国内其它地区来说光谷对于 科技 行业产业链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养分。

第三,“专”为“市场动能”。光谷地区由政府牵头引导企业发展的动能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更“专”。政府自身就具备一些城市精细化建设的需求,光谷在项目中会优先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多的磨合机会。企业在这种磨合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产品和方案的优化,这种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例如慧联在光谷理想城的智慧平安社区项目,通过在理想城项目中的反复试炼,现在“理想城”模式的智慧平安社区已在全国十多个城市落地了。政府从市场端点燃的星星之火可以给企业带来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邓妍: 我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本土芯片产业产值在5000亿元人民币,进口2700亿美元。按计划,中国在2020年国内芯片自给率将达到40%,到2025年将达70%,简单计算下,即便是40%的取代率也高达7600亿元,相当于从2018年到2020年,中国芯片产值升至126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36%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可供参考的是,2003年至2012年中国房地产黄金时期,年复合增长率也才30%。

问题是,尽管中国芯片产业从设计到制造过去几年发展迅速,但在自主核心技术上仍然落后不少,特别在基站芯片、人工智能芯片上差距更大。在座的几位嘉宾如何看待这种差距以及缩短时间表?政府与企业又该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并相互借力?

王斌: 我们确实在核心技术上跟别人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一直在缩短差距,投入也非常大。我觉得首先要正视差距,虽然我们论文专利非常多,但一些核心技术还比较缺乏。第二就是找到关键点去做,从政府的引导,到企业在市场上拼杀,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很必要的。我觉得未来拥有核心技术的创业者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

胡昱: 美国的芯片类似高通,是从技术角度来定义一个标准从而推动应用市场发展,这是一种“美式”商业路径。在中国,商业路径更多的是从应用市场来推动技术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例,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包括国外的人工智能企业也纷纷瞄准国内市场。相对国外市场人工智能大都还停留在 游戏 等领域,国内已经逐步进入智慧城市管理范畴,由此可见国内城市化机器管理的应用场景是非常丰富的,市场也是十分广阔的。

同时,企业对各自领域输出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十分重要。例如,国外的高通和国内的华为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对行业进行了定义和规范、标准的输出。慧联就多次参与了窄带物联网行业规范的制定。

武汉芯泰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光

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 龚强

龚强: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误解,认为 科技 发展纯粹靠 科技 。然而事实上,与 科技 相比,核心与创造才是 科技 发展的关键。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产品的火爆不仅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其更具核心竞争力,即独特的设计与创新的理念。

同时,近期的贸易战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核心与创造性的东西,会导致一国或地区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对外加工与代工,会造成地区竞争力地丧失。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 社会 价值。

邓妍: 作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仅次于北上广深的“中国第五城”,武汉在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中排名全球40位、中国第7位,并被认为是“中国创投20年最具潜力城市”。今年一季度,武汉GDP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武汉的新动能正在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此时此刻,这句话可资共勉。我们期待武汉这座因创新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的火热城市,不断发生“芯”的变化!

LoRa

LoRa(长 距离)是由Semtech公司开发的一种技术,典型工作频率在美国是915MHz,在欧洲是868MHz,在亚洲是433MHz。LoRa的物理层 (PHY)使用了一种独特形式的带前向纠错(FEC)的调频啁啾扩频技术。这种扩频调制允许多个无线电设备使用相同的频段,只要每台设备采用不同的啁啾和 数据速率就可以了。其典型范围是2km至5km,最长距离可达15km,具体取决于所处的位置和天线特性。

LoRa芯片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Semtech公司是LoRa芯片的核心供应商,掌握着LoRa底层技术的核心专利。而Semtech的客户主要有两种,一是获得Semtech LoRa芯片IP授权的半导体公司;二是直接采用Semtech芯片做SIP级芯片的厂商,包括微芯 科技 (Microchip)等。

Wi-Fi

Wi-Fi被广泛用于许多物联网应用案例,最常见的是作为从网关到连接互联网的路由器的链路。然而,它也被用于要求高速和中距离的主要无线链路。

大多数Wi-Fi版本工作在24GHz免许可频段,传输距离长达100米,具体取决于应用环境。流行的80211n速度可达300Mb/s,而更新的、工作在5GHz ISM频段的80211ac,速度甚至可以超过13Gb/s。

一 种被称为HaLow的适合物联网应用的新版Wi-Fi即将推出。这个版本的代号是80211ah,在美国使用902MHz至928MHz的免许可频段, 其它国家使用1GHz以下的类似频段。虽然大多数Wi-Fi设备在理想条件下最大只能达到100米的覆盖范围,但HaLow在使用合适天线的情况下可以远达1km。

80211ah 的调制技术是OFDM,它在1MHz信道中使用24个子载波,在更大带宽的信道中使用52个子载波。它可以是BPSK、QPSK或QAM,因此可以提供宽 范围的数据速率。在大多数情况下100kb/s到数Mb/s的速率足够用了——真正的目标是低功耗。Wi-Fi联盟透露,它将在2018年前完成 80211ah的测试和认证计划。

针对物联网应用的另外一种新的Wi-Fi标准是80211af。它旨在使用从54MHz到698MHz范围内的电视空白频段或未使用的电视频道。这些频道 很适合长距离和非视距传输。调制技术是采用BPSK、QPSK或QAM的OFDM。每个6MHz信道的最大数据速率大约为24Mb/s,不过在更低的 VHF电视频段有望实现更长的距离。
ZigBee

ZigBee,也称紫蜂,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上协议,底层是采用IEEE 802154标准规范的媒体访问层与物理层。主要特色有低速、低耗电、低成本、支持大量网上节点、支持多种网上拓扑、低复杂度、快速、可靠、安全。ZigBee是物联网的理想选择之一。

虽然ZigBee一般工作在24GHz ISM频段,但它也可以在902MHz到928MHz和868MHz频段中使用。在24GHz频段中数据速率是250kb/s。它可以用在点到点、星形和网格配置中,支持多达254个节点。与其它技术一样,安全性是通过AES-128加密来保证的。ZigBee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有预先开发好的软件应用配 置文件供具体应用(包括物联网)使用。最终产品必须得到许可。

ZigBee技术所采用的自组织网是怎么回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当一队伞兵空降后,每人持有一个ZigBee网络模块终端,降落到地面后,只要他们彼此间在网络模块的通信范围内,通过彼此自动寻找,很快就可以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ZigBee网络。而且,由于人员的移动,彼此间的联络还会发生变化。因而,模块还可以通过重新寻找通信对象,确定彼此间的联络,对原有网络进行刷新。这就是自组织网。

NB-IoT

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成为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NB-IoT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据说NB-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少10年,同时还能提供非常全面的室内蜂窝数据连接覆盖。

蓝牙50

蓝牙是一种无线传输技术,理论上能够在最远 100 米左右的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连线,但实际使用时大约只有 10 米。其最大特色在于能让轻易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和电脑,在不借助电缆的情况下联网,并传输资料和讯息,目前普遍被应用在智能手机和智慧穿戴设备的连结以及智慧家庭、车用物联网等领域中。新到来的蓝牙 50 不仅可以向下相容旧版本产品,且能带来更高速、更远传输距离的优势。

物联网是一个超级产业,涉及领域非常多,其中又有很多细分技术,而且应用碎片化。2020年,工信部发出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意在推动移动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将物联网碎片化的应用“串”起来。2020年,我国窄带物联网NB-IoT基站数和5G基站数均超过了70万个,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过了108亿。2021年,物联网发展将有哪些主要趋势?

NB-IoT仍在爬坡

目前我国NB-IoT的连接数已经超过了12亿,应用创新不断深化,水表、气表等领域应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慧物流等百万级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信的NB-IoT用户近8000万,NB-IoT连接数全球第一,NB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同时,中国电信还部署了全球物联网领域首个异地多活NB-IoT设备服务平台,可提供亿级以上物联网设备服务,确保端到端业务流程安全。

凭借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大连接等特点,NB-IoT已经成为蜂窝物联网领域的主流技术。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IoT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在2025年突破50亿大关,其中NB-IoT的贡献比将接近一半。

2021年,由于NB-IoT的规模应用,芯片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即使考虑到近期芯片、元器件缺货,NB-IoT模组整体价格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城市管理智能化的深入,NB-IoT的商业部署只会进一步加快,这将带动提高NB-IoT基站的使用率和新基站的部署。但期望NB-IoT能够在越过1亿连接数后,产生“滚雪球”的产业效应,只是一种乐观估计,主要原因是NB-IoT的应用场景、接入平台还比较分散,从梅特卡夫定律看,NB-IoT目前处于连接数的积累阶段,发展拐点还没有到来。

同时,NB-IoT也面临一些挑战,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挑战体现在NB-IoT功耗、网络覆盖、商业模式三个方面。

NB-IoT的主要优势之一是低功耗。当前在移动物联网上,普遍采用的还是2G模块,NB-IoT的功耗比2G略好,但在中等频率和高频率实时使用时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NB-IoT深度待机模式的功耗和2G掉电模式相差不多。所以以目前NB-IoT模块的实际功耗看,十年的超长待机时间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低功耗一项上,NB-IoT优势并没有预计的大,所以采用NB-IoT的动力不够强。在网络覆盖上,NB-IoT相对于2G/3G/4G网络,其覆盖范围和网络质量还需提高,这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信心。在商业模式上,即使运营商开启高频服务功能,每年NB-IoT资费可以提升到35~40元,虽然提升了物联网业务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但对于运营商的直接收入贡献还非常有限。

LoRa发力室内场景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1亿个LoRa终端接入节点,中国作为最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占了近半的LoRa节点部署数量,在一些能源、公共安全、智慧楼宇、电力、军事工业等行业得到应用。目前,LoRa技术也正在发力于室内场景应用,这将会成为LoRa最值得期待的市场。

LoRa最早于国外起步,在欧、美等国获得应用,但是应用相对分散。相比国外,国内起步较晚,LoRaWAN 协议的标准化落地情况比较差,但是发展速度快、应用丰富、规模大。作为和NB-IoT相似的技术,LoRa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缺少政策及运营商的大力支持,但因为LoRa有其适用的场景,连接数一直在增长。

LoRa的问题是严重碎片化,这不仅制约LoRa产业的发展,也制约着LoRa企业的发展,且目前的产品丰富度无法满足碎片化应用需求,而且国内已有应用领域的市场增量有限,需要寻找新的应用领域拓展市场。目前电力和家居行业转向通过LoRa技术来解决问题。

从LoRa产业链看,相比于其他多数的无线通信技术,LoRa技术除了技术层面上的优势以外,丰富 健康 的产业链生态也是其优势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从LoRa芯片、模组、网关、终端、平台、系统集成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格局。

哪些领域机会更多

疫情暴发以来,非接触式的远距离测温仪、巡逻无人机、防疫机器人等物联网产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2021年,这些应用会进一步升级,并将向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发展。Forrester的研究预测,物联网会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主动的医疗保健参与,这将是2021年物联网应用的一大趋势。

Forrester认为,消费者将在2021年获得更多种类的无线连接。不仅有5G和移动物联网设备,蓝牙、Zigbee和近场通信(NFC)都在解决类似的物联网使用案例。Forrester的报告指出。诸如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之类的互动和主动参与将激增,它们可以检测患者在家中的 健康 状况。COVID-19之后的医疗保健将以数字医疗经验为主导,并将提高虚拟医疗的有效性。在家中监视的便利性将激发消费者对数字 健康 设备的赞赏和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对自己的 健康 有更深入的了解。数字医疗设备的价格将变得对消费者更加友好。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许多患者留在家里或延误了必要的护理,这使慢性病得不到控制,可预防的病得不到重视。医疗机构可以利用接入物联网的医疗设备增进对患者 健康 的了解,跟踪个性化医疗的结果。

另一方面,智能办公的利用率也会大大增长,Forrester期望至少80%的公司为未来的办公室制定全面的战略,其中包括IoT应用程序以增强员工安全性并提高资源效率,例如智能照明、电源、能源、环境监控和基于传感器的空间利用率等。高流量区域的活动监视对于优先进行站点清洁,管理拥挤区域以及修改办公室布局以实现 社会 疏远非常必要。

近期,由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在5月上旬,华为发布了王军拟任命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的行政干部任前公示,公示截止日为2019年5月17日,王军此前在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部任职。

华为是全球通信领域巨头,但并不是 汽车 行业资深玩家,此次正式宣布进入智能 汽车 领域,距离任正非喊出“华为永远不会造车”的口号不过半年。个中原因,内外有之,但不过是加快了华为进入 汽车 领域的步伐。

BU在华为的组织架构中,是与BG并列的一级部门。至此,华为目前拥有三大BG: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以及两大BU:Cloud&AI产品与服务BU和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对于华为而言,原先的三大支撑业务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已经较为成熟,在提升这三大业务增量的同时,华为也在不断寻找新的业务机会。而 汽车 领域无疑是一个恰好的选择。

事实上,华为与 汽车 也并非初次照面,除了在通讯模块领域早早进入 汽车 供应链中,近年来与OEM的关系也一直走的很近。

但一向专注本业的华为,并不会盲目去改造整个 汽车 产业链,因为任何行业都是有专业性的,华为必定会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始,逐渐打磨,提升核心竞争力。相比较高调布局智能 汽车 的互联网巨头,慢悠悠的华为,或许同样会演绎“后来者居上”的熟悉桥段。
“我们永远不会造 汽车 。我们是做车联网的模块, 汽车 中的电子部分—边缘计算是我们做的,我们可能会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但是它不是车,我们要和车配合起来,车用我们的模块进入自动驾驶。决不会造车的。因此,我们不会跨界,我们是有边界的,以电子流为中心的领域,非这个领域的都要砍掉。”1月17日任正非在深圳总部接受国内部分媒体采访时如是表态。

华为的核心是通讯,从标准制定,到芯片研发,华为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围绕提升通讯领域的竞争力,硬实力。在车载领域,也是如此。

早在2013年,华为便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其研发的车载通讯、图像处理芯片、模块,在业内多有应用。随后华为在 汽车 领域的各种合作,也是围绕车载通讯展开。

不同于华为,BAT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代表,各自进入 汽车 领域的时间和切入点虽有不同,但都是以软件为基础。腾讯和百度则分别通过“AI IN CAR车载系统”和“小度车载OS系统”杀入 汽车 领域,希望在车载领域,复制互联网优势。

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在2014年开展了“互联网 汽车 ”项目合作,促成了2015年与上汽联姻诞下斑马网络,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各占股50%,双方各投资5亿元,意在为 汽车 全行业提供互联网 汽车 整体解决方案。

阿里巴巴除了通过斑马智行系统进入车载业务,还在2014年以1045亿美元100%拿下高德,在此之前,阿里已经持有高德公司28%股份。导航是传统 汽车 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未来的智能网联中,它的重要性还会逐步凸显。

相比较而言,腾讯在 汽车 领域走的最低调,2017年11月,腾讯车联发布了AI in Car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其后升级成为腾讯车联TAI 汽车 智能系统。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表示,智能网联 汽车 是跨界融合的创新载体,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公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腾讯希望成为 汽车 企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助手”。

腾讯的姿态很低,没有要颠覆或者革新 汽车 行业,一如在消费领域的做法,腾讯车联引入互联网生态进车,集合 游戏 、音乐、电台、社交等内容资源,结合用户兴趣点、用户出行场景,实现个性化推送;整合腾讯系及第三方服务,打通账户体系,实现手机、音箱、车机等多端互联。

百度早在2012年,就将地图业务拆分成立LBS事业部,大大加强投入力度,是百度CEO李彦宏亲自抓的重要产品。只是未过多涉足 汽车 领域,直到目前高德也还是 汽车 后市场的扛把子。

但在互联网三驾马车的十年发展中,百度明显落于下风。因此在自动驾驶的浪潮中,百度的声浪最大,希望以此提振军心。2017年,百度发布发布“Apollo”计划,宣布开放自动驾驶平台,彼时的百度CEO陆奇表示百度的Apollo开放计划中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软件平台、硬件平台(车辆控制、传感器)、感知能力以及核心服务(比如高精地图)。未来百度不仅要搭建起整体的解决方案还要共享服务和高新技术,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

小度车载OS被百度定义为阿波罗下的一个分支,提供面向量产的完整人工智能车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主要聚焦语音交互、车载信息安全、DMS等方面,通过座舱内的智能硬件,体现其能力。

百度比阿里腾讯华为的动作和野心都大,想要做未来自动驾驶的真正核心,只是在自动驾驶真正来临之前,百度要解决盈利的问题。
2018年6月,华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构建的全球最大的前装车联网项目,目标在2020年实现在8大区域上线运营,支持超过1000万互联网车辆,为180多个国家提供移动出行服务,项目的完全落地将成为华为在车联网领域发展的新里程碑。

2018年7月10日,华为与德国 汽车 制造公司奥迪在柏林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将聚焦智能车联网,双方将联袂推动自动驾驶和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还将共同在中国无锡开展LTE-V车联网通信标准试点项目。

2018年底,华为与上海 汽车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将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智能出行暨下一代车联网服务和部署,在V2X(车联通讯技术)智能出行服务相关的系统、智能算法、路侧单元开发等新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发;同时,联合开展C-V2X(蜂窝车联网)技术试验与应用示范验证、车载信息通讯终端和模组应用以及相关应用服务平台研发,共同 探索 智能出行服务解决方案。

2019年1月15日,华为与长安 汽车 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双方在智能化领域,双方将更加全面深入地在L4自动驾驶、5G车联网、C-V2X等10余项前瞻技术领域展开合作。此前长安已经与华为有过多次战略合作的签手,包括2018年初的与华为、移动、中移物联网开展LTE-V及5G车联网联合开发研究。

华为与业内诸多知名车企进行战略合作,一直在围绕车联网、V2X展开,但车联网上下游有非常多核心厂商,为了推进核心业务的展开,要建立足够广的生态圈。

斑马网络因为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国内第一车企的支持,并且在AliOS上大获成功,谁也说不准到底是阿里巴巴成就了AliOS,还是上汽成就了AliOS。标榜要成为自主车载OS的斑马网络,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必须得让AliOS得到更多OEM的认可和使用,以避免YUNOS在魅族手机上的重蹈覆辙。

但有道是上船容易下船难,想要平稳度过与上汽的蜜月期,合作更多的自主OEM,阻力重重。因此斑马开始了小心的尝试。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AliOS总裁胡晓明在阿里巴巴云栖大会AliOS峰会上正式宣布AliOS即将开源,他表示:“我们将把在 汽车 、TV、手机以及各种IoT上积累的技术能力开放给所有行业的伙伴,欢迎大家一起来打造AliOS,把它变得更好,为行业做出更多创新。”

2018年斑马网络宣布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额超16亿,同时还宣布了其全面开放战略——技术开放、业务开放、生态开放、股权开放。未来斑马网络将面向整车厂开放深度定制化能力,实现技术开放。同时,将首次开放车载应用平台,积极接入车企及第三方服务商等开发的应用和服务,实现生态开放。

在2017年斑马成功签约神龙和福特的合作中,郝飞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也因此郝飞后来接棒了斑马CEO的位置,继续完成自主车载OS的梦想。目前斑马已经拥有了包括上汽、神龙、福特、观致在内的多家车企合作伙伴。

腾讯车联的OEM合作伙伴中,自主品牌有广汽、比亚迪、一汽、长安、吉利、威马、蔚来,上汽,还有国际OEM奔驰、宝马、奥迪、通用等。2019上海国际车展中,腾讯车联公布与宝马、奔驰、奥迪、广汽、长安等17家车企展开合作,45款车型正在落地。由腾讯、长安合资建设的梧桐车联发布了全新的TINNOVE 汽车 智能系统。

百度在合作车企方面,快人一步,在阿波罗成立之初就有有奇瑞、一汽、长安、长城等自主OEM厂商,随后也有众泰、猎豹、福田、东风、拜腾、车和家等厂商,也吸引了大众中国、沃尔沃、宝马、PSA等全球OEM。在吸引OEM的路上,百度独树一帜。但如此众多的OEM,是否真的有效果?还要看其提供的技术什么时候能够落地商用。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百度同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生态中。
华为将为 汽车 企业提供基于MDC(移动数据中心,Mobile Data Center)的车载计算平台和智能驾驶子系统解决方案;基于华为云的自动驾驶(训练,仿真,测试)云服务Octopus;4G/5G车载移动通信模块和T-BOX及车载网络;HUAWEI HiCar人-车-家全场景无缝互联解决方案。

这其中,离不开传统的车联网产业链中的供应商。

2018年10月10日,华为与上海博泰签署了双方基于华为OceanConnect平台的战略合作。这是华为在与众多车企开展战略合作之后,首次与车联网企业公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华为OceanConnect平台,展开车联网领域的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智能、车联网、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合作,提供面对全球市场的车联网软件与云端平台。

此外,四维图新是传统 汽车 导航地图背后的数据支持者,双方的合作也将围绕云服务平台、智能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车载计算与通信五个领域展开。BAT希望做未来智能车联生态中的一级供应商,通过携手传统的供应商,放大软件的能力和价值。在这方面,互联网巨头有自己的优势,不足之处也会迅速用资本的方式建立各自的堡垒。比如四维图新就被腾讯入股,高德被阿里收购等等。

2018年3月18日,斑马网络与博世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在 汽车 多媒体软硬件、车队出行等领域展开协作,共同拓展适合中国智慧出行场景的解决方案。据斑马CEO郝飞介绍,除了博世之外,斑马还与大陆、伟世通、安波福等车企核心供应商均有战略合作协议。

腾讯车联目前是提供的基于语音、信息 娱乐 方面的服务,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未宣布与tier1的合作,在软件日趋重要的未来,腾讯的智能车联系统将会助其成为软件Tier1。而腾讯自身孵化的自动驾驶团队,则是另外一个战略。
2016年6月,华为宣布与英国沃达丰集团成功开展了使用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的物联网停车试验。沃达丰是世界第二大移动运营商,在巴塞罗那举行的2017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沃达丰与华为在欧洲首次演示了V2X(C-V2X)的新技术。沃达丰首席执行官奥尔多比西欧(Aldo Bisio)于2018年年底在米兰举办的沃达丰5G论坛上,表示"华为是5G网络的最佳合作伙伴,将会继续与华为合作。”

2016年,德国电信与华为进行了“联合运营”,双方联手搭建了开放电信云,奔驰、宝马很顺利、很快完成了云计算升级。

2017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华为与移动携手上汽集团共同签署了下一代车联网协议,并已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展开合作。2018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双方协同公安部交科所等单位在江苏无锡建设上线了国内首个车联网(LTE-V2X)城市级智能交通示范应用样板工程。车展期间,移动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面向智能交通暨5G车联网展开深度合作,推动5G在车联网及智慧出行领域的深度落地。

2017年12月7日,联通智网 科技 与华为举行车联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5G/LTE-V2X、车联网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加速LTE-V2X应用测试及验证。知晓运营商重要性的,不止华为,事实上早在2009年,博泰就与中国联通创造了全球第一台3G互联网 汽车 ,率先使用了3G通讯网络的车联网系统。

BAT同通讯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之于华为般紧密,在当前的发展态势下,BAT更多是基于基础设施之上提供相应的软件服务。
手握OEM、供应商、运营商三大重器,为华为大手笔布局车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不够。

华为与中汽中心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 汽车 智能网联、车载计算平台等方面,围绕技术创新、行业标准、试验认证、产业生态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 汽车 行业数字化转型。中汽中心是国家 汽车 行业重要智库和平台,在行业服务、标准法规、政策研究、试验认证、工程技术研发及 汽车 大数据等方面具有深厚沉淀。

任何一个行业走到最后,都会趋向于标准制定,诚如华为在通讯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国内车联网标准的发展和制定,华为也不愿意缺席。

华为不会造车,但在 汽车 四化的背景下,一定会利用核心优势,抓住 汽车 产业链变革中的红利。其中的奥秘全在任老的一句话里“跨界这个问题,我们是永远都是不会做的。”

这种风格在进入 汽车 产业链中也一脉相承,做自己擅长的,跟业内实力派选手合作,赚最多的铜板。

在中美贸易战激战正酣的时候,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批准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部门,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该文件指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成为面向 汽车 的增量ICT(ICT全称为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部件供应商,帮助企业造好车。

华为此番宣布,其实也是基于自身核心业务的拓展,并非跨行要进入 汽车 制造业、以及自动驾驶。对于BAT而言,事实上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能力,长时间专注打磨,时间久了便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众所周知。国内的通讯巨头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通讯基站建设制造这方面有华为,中兴等 科技 公司。国内的互联网 科技 公司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美团,京东等。

这些公司中具体有哪些搭建了物联网平台?他们搭建的物联网平台又是怎么样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物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全称物联网管理系统平台。即IOT管理系统平台, 那么,什么是IoT管理系统平台呢?
要了解什么是物联网平台,首先您需要了解一个完整的IoT系统的组件。

那么“物联网系统如何工作”。

完整的IoT系统需要硬件,如传感器或设备。 这些传感器和设备从环境(例如水分传感器)收集数据或在环境中执行动作(例如浇水作物)。

完整的IoT系统需要连接。 硬件需要一种将所有数据传输到云端的方法(例如发送湿度数据)或需要一种从云接收命令的方法(例如,现在对作物播种)。对于一些IoT系统,可以在硬件和连接到云之间的中间步骤,例如网关或路由器。

完整的IoT系统需要软件。 该软件托管在云端(什么是云端),并且负责分析从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并作出决定(例如,从湿度数据知道刚刚下雨,然后告诉灌溉系统今天不打开) 。

最后,完整的IoT系统需要用户界面。 为了使所有这些都有用,需要一种方式让用户与IoT系统进行交互(例如,具有显示湿度趋势的仪表板的Web应用程序,并允许用户手动打开或关闭灌溉系统)。

IoT平台是连接IoT系统中的所有内容的支持软件。IoT平台有助于通信,数据流,设备管理和应用功能。

IoT平台存在于第3部分中,通常是上述内容的第4部分。随着所有不同种类的硬件和不同的连接选项,需要一种使所有工作在一起的方式,这就是IoT平台所做的工作。

IoT管理系统平台帮助:连接硬件,处理不同的通讯协议,为设备和用户提供安全和身份验证和收集,可视化和分析数据与其他Web服务集成。您的业务何时应用物联网管理系统平台

由于IoT是一个系统系统,因此在所有相关领域拥有专长的组织很少见。存在物联网平台,可帮助企业克服技术挑战,而无需将其全部归咎于内部。

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重要方向,承载了世界梦想,面对新一轮信息 科技 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加大部署或者 探索 物联网,以此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各界积极入局跑马圈地,以此抢夺时代制高点。

谷歌希望安卓 *** 作系统能能广泛应用在各种智能设备当中去,发布了Android Things物联网系统,同时,谷歌希望把强大AI能力扩展到各种物联网智能设备上,至此在今年面向智能终端首款AI芯片Edge TPU,核心用于边缘计算,让本地就具有AI处理能力。

美国另一 科技 巨头微软,希望win10无处不在,推出Win 10 IoT为全球各行各业智能设备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迈向物联网时代。另外,Win10 IoT可以在边缘做更多工作,包括机器学习、事件处理、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并与Azure物联网再到边缘无缝集成为Win 10 IoT设备带来了云智能和安全分析。与此同时,微软也将投入50亿美元支持物联网创新。

亚马逊则在多年前就发布了AWS IoT平台,以此抢占物联网应用市场,例如帮助工业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使用AWS IOT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在云中或直接在工业设备上运行,从而设备可以响应本地事件并采取智能动作。

物联网连接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以LoRa和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N通信技术发展迅猛,连接复合年增长率为109%,在城市井盖、水、电、燃气表等得到了大量应用。

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得以实现,在国内,BAT以及华为等厂商战略纷纷向物联网转变,华为以大连接谋划,去撬开这个千亿级连接市场。

百度以ABC+IoT+智能边缘促进物联网在各垂直领域展开大规模应用,并赋能各行各业,促进物联网时代到来。

腾讯在今年迎来重大战略转型,被视为变革开启之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是腾讯战略大调整核心部门,寄托未来变革命运,拥抱产业互联网,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中国移动:成立物联网公司、车联网公司,搭建物联网专网、提供专号、建设物联网设备接入管理平台和物联网应用开发平台,大力推动物联网业务展。
可以说基本上在国内有名的公司全部入局了物联网平台建设。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 科技 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 科技 产业化的过程中。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

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全面的改变。

自己在电信上班,这个问题很不错。就现在成都电信物联网建设来说,已经很完善了。

根据TechNode评选,2015年国内最值得期待的Top 10物联网创新公司,是最被看好的10家正在“连接一切”新硬件创业公司。
2015年国内物联网创新经过近两年的积累,已经初成气候。物联网市场在中国被迅速开拓和发展,并且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城市和汽车之间的互联,以及某些产业中产巨大的影响甚至是颠覆。而到了2015年,这10家企业或许代表着中国物联网创新的走向。
1小米
小米正试图在硬件行业中复制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商业模式,毕竟它在智能手机市场还是非常成功的。凭借物美价廉的智能手环在智能穿戴市场取得初步成功后,小米推出了100家硬件公司战略,企图通过这个战略来使小米能连接到更多的智能小工具的领域,譬如医疗保健(iHealth),智能家居(Ants,Yeelink)等等(前面括号中的是在智能硬件相应区域的产品供应商中的佼佼者)。该公司还宣布与中国家电巨头美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Broadlink
Broadlink是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他们的产品主要面向物联网的无线网络连接。除了现有的智能插座和红外设备的远程控制,Broadlink也在发展丰富自身的产品,而这有助于传统家电制造商研发更智能的产品。 现在Broadlink的Wi-Fi解决方案已经被集成到小米的智能路由器。
3 Gizwits
Gizwits是中国物联网技术平台,它所做的工作是把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连接到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上。 GizWits提供给物联网开发者一些数据分析和相关开发工具,譬如远程接入,通知,和OTA固件升级。该公司已经为智能家居设备推出了自助式软件开发平台Gizwits20和一个可编程微控制器板GoKit。
4 Ayla
Ayla中国网络公司是美国Ayla在中国的分公司,它为中国开关制造商提供云连接解决方案和HVAC等智能设备。今年得到的1450万美元的投资后,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推出中国网站,与新浪合作来推广公司,加入了中国导演协会。该公司的CEO和联合创始人,戴夫•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将在这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5 Lifesmart
Lifesmart是杭州的一家本土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家居设备的开发,其产品线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智能插座,监控摄像机,环境传感器等。
6 Yeelink
Yeelink帮助制造商打造智能产品,他们为制造商提供从硬件设计到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从概念阶段到最初的产品的一条龙服务。
7 Landing
Landing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智能家居公司,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智能家居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并且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他们的“IVYLINK”和“Goldweb”品牌分别涵盖智能设备和网络设备及其配件。
8 Orvibo
Orvibo专注于物联网和智能家居设备。其产品线包括智能小工具,全数字可视门铃,并为成千上万的物联网终端提供智能服务云平台。该公司的旗舰产品Kepler是一台智能气体检测仪,它承诺保护您的家庭和亲人远离任何潜在的危险气体泄漏。
9 MXchip
MXchip在2005年年初成立于上海,主打方向是短距离无线网络技术及产品。
10Phantom
Phantom是一家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智能照明和监控产品。报道称该公司去年的A轮融资中获得了150万美元。

进入11月份,IOTA市值暴涨了8倍多,一跃进入数字货币排行榜前四,成功击败老牌数字货币瑞波币。IOTA主要服务于物联网,炒作的点也是物联网,而物联网在近两年也是比较火的概念,因此IOTA价格暴涨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老牌数字货币ETC也已经开始试水物联网领域,把物联网作为一个突破口。那么,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两个巨头谁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下面就让我们简单的做一个对比。

ETC是以太坊原链的内置加密数字货币,系统已长时间稳定运行。其核心开发团队有具有丰富区块链开发经验的技术专家组成,其技术方案的决策、实施,民主而又科学。IOTA使用的技术类似于雷电网络和闪电网络,闪电网络技术本身是一种比较前卫的技术。比特币core开发组最早提出使用闪电网络技术解决比特币扩容的问题,但一直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付诸实施,社区也普遍认为这种技术缺乏实践的检验,在稳定性上有待检验。

ETC所使用的密码学理论与原理,在之前也在其他IT领域广泛应用,久经验证和优化。是成熟、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技术。IOTA在二进制的硬件设备上使用平衡三元式(由三位数字表示的数值系统),这导致系统设计过于复杂,从而导致计算效率的降低。这种设计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必须重新设计密码学哈希算法,这给安全性带来了严重隐患。简单来讲就是,这种技术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太过于前卫,不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

ETC的发行完全去中心化,币价不易被 *** 控,并且即将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将从制度上保证ETC的发行量上限,使之成为紧缩型数字货币,从而保证其价值储存属性。IOTA是一个2014年的ICO项目,一直以来都是不瘟不火的。IOTA大量的代币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价格容易被 *** 纵,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价格上涨8倍的原因之一。这种中心化的趋势对社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IOTA不需要挖矿,没有交易费,每个参与者都为网络提供算力,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这对IOTA网络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IOTA使用的是Tangle技术,这种技术不是真正的区块链,只是为了解决区块链扩展问题,区块链只是IOTA的一个幌子。所以IOTA作为一种技术可以在物联网中进行使用,但却不能作为一种数字货币进行使用。

相比IOTA对新技术、新概念、新理论的盲目追逐,ETC则每一步走的都很稳,一步一个台阶,更热衷于成熟稳定的技术,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创新。物联网领域也是ETC一个最大应用场景,ETC开发团队已经开始着手物联网友好虚拟机的开发,使其变得具有普世性、独立性和高效性。

另外,为了更好的使用物联网应用,ETC社区已经达成了共识,制定了跨链 *** 作功能的开发计划。针对物联网领域不断剧增的交易数据,设计出了分片技术和侧链技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ETCDEV团队努力的目标是让ETC区块链成为稳定易用的技术。宁可开发进度放慢也不会做一些冒进的实验防止未来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造成用户的损失。

总之,ETC更像是一种稳定易用的技术,IOTA则更像是一种冒进的实验。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最重要的是稳定易用而不是盲目的追究新概念、新技术。因此,ETC具有IOTA无法比拟的普世性,在物联网领域具有更强的应用支撑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218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2
下一篇 2023-06-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