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汽车智能联网联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

如何看待汽车智能联网联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第1张

智能互联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具有智能化、网络化、可控化、数据化等特点的智能互联汽车将有效改善我国目前的交通和出行条件。

一、无人驾驶技术应用

现阶段,很多汽车研究机构和汽车厂商都在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也将成为未来人们乘车出行的主要驾驶方式之一。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车辆上配备的无人驾驶辅助设备,结合网络定位和卫星定位数据,将实现对驾驶过程中诸多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判断,并及时实施相关驾驶决策。与人工驾驶相比,无人驾驶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二、网络数据的深度利用

未来的智能汽车应该在车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和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引导交通,使车辆控制、交通信号、交通拥堵等数据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有效避免道路拥堵,并根据车辆和机器提供的拥堵数据实时调整信号灯时间。将智能联网车辆与交通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卫星定位结合网络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定位每辆车的位置,并在大数据网络的监督和引导下智能调整车辆与车辆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从而有效降低车辆碰撞的发生率。减少划痕和其他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

为了提高智能联网车辆的行驶安全性,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合成材料代替传统的金属车身材料,既保证了驾驶过程的经济性,又提高了汽车碰撞事故过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与人工驾驶相比,智能联网车辆采用视觉识别、雷达检测技术,结合网络定位、数据支撑、卫星定位等技术,避免了人工驾驶时驾驶疲劳、视力不佳、疏忽大意、超速等问题,显著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卫星定位;WIFI定位;RFID定位;ZigBee定位

一 卫星定位

卫星定位系统主要有:美国全球定位系(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中应用最广的GPS系统。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空间部分主要用21颗可用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构成,主要功能是广播定位信号;

控制部分主要由监测站、主控站、备用主控站、信息注入站构成,主要负责GPS卫星阵的管理控制;

用户设备部分主要是GPS接收机,主要功能是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获得定位信息和观测量,经数据处理实现定位。

主要优点:全球、全天候工作;室外定位精度高;高效率、低成本; *** 作简便;不限制终端数量;功能多、应用广等。

主要缺点:定位精度受终端所处环境影响大;首次定位时间长等。

二 WIFI定位

WIFI定位技术将信号源变成WIFI的AP(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将定位流程的承载由移动信令网变成普通的互联网。WIFI信号接入点AP会向周围连续发射信号,信号中包含WIFI AP的ID(包括AP的MAC地址、名称等参数)以及终端接收到的WIFI信号强度RSSI等信息。WIFI ID具有唯一性,WIFI定位平台根据查询到的WIFI AP位置信息估算出终端位置。

目前,WIFI定位常用方法有TOA(到达时间)、TDOA(到达时间差)、AOA(到达角度)、RSSI(接收信号强度)测距方法,近似法、位置指纹法,其中位置指纹法是较多使用的方法。

主要优点:定位速度快、精度高;能进行室内定位;高带宽、高速率、高覆盖度;成本低、兼容性强等。

主要缺点:受服务范围限制,没有方向、速度等数据,不能导航;耗能大;缺乏统一规划和优化等。

RFID是通过发射或反射电磁波来传递数据,利用RFID标签对活动的物体和人员进行定位,其服务范围基本上都是限于某个或某种特定场景。

RFID定位技术主要由RFID标签和读写设备两部分组成,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的工作需要标签和读写设备配合,通过电磁场原理完成信息交互,RFID读写设备接收来自RFID标签的信号,两者间的通信使用特定的射频信号及相关协议完成。

在RFID定位系统中,可采用接收信号强度RSSI定位。在目标区域大量布置信标节点,移动节点上附上一个参考节点的距离,进而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参考节点的重复覆盖范围内,分别根据获得的RSSI值得出阅读器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三角关系计算出移动节点的位置。RFID定位方法可以归类为距离估算法、场景分析法和邻近法。

主要优点:识别速度快、实现批量识别;实时性强,定位时间小于1s;易于 *** 控,读取方便快捷;体积小,可嵌入或附着在不同物品上;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安全性好、成本低;穿透性好等。

主要缺点:作用距离近;根据标签和部署方式不同,定位精度变化大等。

四 ZigBee定位技术

ZigBee是根据IEEE 802154协议开发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

在待定位区域布设大量通过无线通信方式通信的参考节点,这些节点形成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在通信距离内的参考节点能快速采集到这些节点的信息,同时利用路由广播的方式吧信息传递给其他参考节点,最终形成一个信息传递链并经过信息的多级跳跃回传给终端加以处理,从而实现对一定区域长时间监控和定位。

主要优点:低功耗;时延短;网络容量大;低速率;低成本等;

主要缺点:只能专网专用,ZigBee的数据率较低,不适用于传输速率高的应用场景。

定位技术在物联网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定位服务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虽然现在已经有多种定位技术,无论是传统的GPS定位技术还是借助于无线网络的定位技术和短距离无线定位技术,每种定位技术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将这些定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定位技术,必然是定位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发挥各自定位技术的优点,不断提高定位精度和定位响应时间,同时扩大定位覆盖范围,终会实现更加精准和完美的定位服务。

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目前,OneLink对外开放的能力包括:物联卡管理能力、位置定位能力、终端控制能力、大数据服务能力、业务办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
其中,位置定位是基于基站技术,一般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终端用户,它是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如GSM、LTE)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的服务
相对于GPS,基于CID(基站)的定位技术精度略低,但是其优点也比较明显:
1)全天候的适应性,不受环境限制;
2)不需要用户终端支持GPS定位,成本低、功耗低;
3)不需要安装APP客户,即使用户在室内、隧道或者其他任何复杂环境,均可实现快速定位服务。

智慧重汽车辆定位设置方法如下:
1、打开汽车的物联网界面的汽车定位系统。
2、在汽车定位系统中找到定位开关选项按钮。
3、点击关闭定位选项,即可关闭智慧定位,点击打开即可以打开智慧定位。

车联网,英文叫做 IoV(Internet of Vehicles),它属于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的一种。

Vehicle,就是车辆、交通工具的意思。简单来说,车联网,就是把车和其他各种设备和物件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比如车与车,车与行人、车与路、车与基础设施(信号灯等)、车与网络、车与云。

这里牵出了好几个大家经常看到的车联网概念:

V2V:车与车,Vehicle to Vehicle

V2P:车与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

V2R:车与路,Vehicle to Road

V2I:车与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N:车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

V2C:车与云,Vehicle to Cloud

不管是V2什么,都可以统称为V2X(X代表everything,任何事物)。实际上,真正的车联网,就是V2X(车连万物)。

车联网一个最典型的应用就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无人驾驶。通过车内网络来解放驾驶员的双手,通过数据支持来方便行车。

汽车,和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例如信号灯),全部接入网络,由强悍的云计算系统,分析整个城市的交通流量、拥堵状况,对所有道路车辆进行路径规划,辅以交通调度,就可以最大效率地提升城市的运力。同时,还会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阿里和腾讯都提出了“城市大脑”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说白了就是用计算机的大数据支持来代替人类的脑力。

此外,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车主的驾驶习惯进行分析,对企业的物流需求进行分析,对城市车流的流向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挖掘的商业价值就更大了。

简而言之,我们不是为了联网而联网,联网是为了数据。有了车联网,就有了数据。有了数据,辅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就有了一切。

《自动驾驶汽车定位技术》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pwd=ug98 提取码:ug98
简介: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是一项跨界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物联网、汽车制造等多领域的前沿科技,融合应用多种高新科技成果,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该技术能感知道路周边环境信息、实现路径规划、控制车辆运动,从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运行效率、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降低能源消耗。不仅国家层面对于该技术十分重视,全球资本市场对其也十分看好。该丛书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百度自动驾驶事业群组联合编写,系统介绍自动驾驶技术基础理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依托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平台具体实现,体现我国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z新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200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 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