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第1张

院校专业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占地约3200亩。,学校创建于 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国最早开展煤矿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1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与煤矿有关的学科专业等整建制迁至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之后,经历了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 43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7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其中双聘院士28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115”产业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8个。,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19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唯一特别支持),5个III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安全、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 “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名,陈鲸、卢秉恒、彭苏萍、袁亮、陈湘生五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多名学生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发起成立 “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基地与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22亿元;获省部一等奖3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150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1400余件。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近三年来学校获批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拥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40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企、知名高校等 150余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中哲上海健康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合肥)、南京智慧物联研究院。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安徽省能源研究院承建单位之一,负责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方向研究工作;参与大健康研究院建设,负责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筹建;参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建设。,学校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 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有来自28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展望未来,安徽理工大学继续秉承 “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奋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他信息:

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本。安徽理工大学在安徽是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说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本大学。如果你不是安徽考生,安徽理工大学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二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安徽理工大学是二本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王牌专业名单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测绘 国家级特色专业: 安全工程、土木工程、d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采矿工程、地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预防医学、工程力学、物联网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截至2014年底): 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应用化学、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 安徽理工大学介绍 安徽理工大学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它新型动力机械及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动能安全、高效、低(或无)污染地转换成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研究转换过程中的系统和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人才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气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60~70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实际存在的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置,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专业调整。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能源动力学科的上述前10个专业压缩为4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上述前4个专业进一步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单独设立,而在引导性的专业目录中,则建议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合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单独设专业的方案。因此,在2000年教育部设立的新一轮教学指导委员中,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分设了三个委员会: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该说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未包括台湾省)为676亿KW,可开发容量378亿KW,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KWh,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KW,年电量2710亿KWh,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按装机容量算只有242%,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微细粒子(小于10微米)排放量超过250万吨,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连海事大学的学校代码为10151。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原国家海洋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是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成员,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1953年,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54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99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万余人。

历史沿革

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

1911年,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

1912年,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

1929年,经停办后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正式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前身为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系由1927年东北航警处创办的东北商船学校演变而来)、福建航海专科学校(成立于1952年,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

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3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大连海运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行半军管。

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

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该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

2000年12月,交通部所属大连海运学校并入大连海事大学。

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

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

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杨传堂主持召开深改组专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大连海事大学综合改革方案》。

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前列。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8年10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确定共建大连海事大学。

2019年8月,大连海事大学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442名,其中教授326名,专职博士生导师144名,聘任二级教授40名,三级教授77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16名、讲座教授153名、客座教授468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大连海事大学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5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级: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

省部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轮机工程、环境科学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学校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0余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法学。


                                 

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轮机工程、航海技术、通信工程、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交通运输、英语。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烟台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上海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广州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航海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海事英语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张淑芳)、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毕胜)。

国家级精品课程:轮机自动化。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财务管理。

2022年,大连海事大学入选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独立机构: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航海教育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沿海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地、辽宁省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的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港航机电控制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自动化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环境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重点实验室、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机修造工程重点实验室、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镀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2年,大连海事大学科技课题126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403项。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两岸四地大学ESI论文排行榜显示,大连海事大学总被引次数3349次,论文数994,ES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337。

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海大图书馆有馆藏文献20905万收藏单位,其中中文图书17244万册、外文图书2223万册、期刊合订本1038万册、缩微资料4万余件;年订购报刊1017种(其中中文报刊820种,外文报刊197种)。

学术期刊

《大连海事大学理科学报》、《大连海事大学文科学报》、《航海教育研究》、《世界海运》。

对外交流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Register)以及日本邮船(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大连海事大学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学。学校共有长期外籍专家和教师30多人,每年短期来访讲学的国(境)外学者多达百余人,来访外宾近千人。学校已经实现了英语口语课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多年来,积极的与国(境)外着名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为学生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获得荣誉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5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中华绳结。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0年11月,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综合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1年4月,大连海事大学保卫处被授予“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2月,大连海事大学《四级联动共助成长——新时代高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公示名单”。

浙江高考出分后,参考全国大学往年在浙江省的录取位次来择校、选专业,是比较稳妥的报考方法。本文将为大家奉上浙江2022年高考:632分对应的大学及专业名单汇总。2023年的同学在参考时,要特别注意对比位次。
浙江高考632分能上什么大学?附2023年可以报考的学校名单
一、浙江高考:最低分为632分的大学
在2022年招生录取中,浙江高考632分能上的最好大学有2所,分别为: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大学。
高校 省份 批次 2022
最低分
2022
位次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一段 632 18484
吉林大学 吉林 一段 632 18779
二、浙江高考:最低分为632分的专业
2022年浙江高考最低分为632分的大学专业名单
高校名 招生
批次
选科要求 专业名 专业备注
吉林大学 一段 物 物理学 前卫南区,第四年在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学习,学费48000元(俄方收取),中外合作办学)前卫南区,第四年在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学习,学费48000元(俄方收取),中外合作办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一段 物 核工程类 含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一段 不限 英语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商务英语方向,中英合作,松江校区,4+0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 一段 物/化 化工与制药类 含生物方向,含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 一段 物 交通运输类 含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 一段 不限 经济统计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一段 物 计算机类 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专业
长安大学 一段 物 计算机类 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一段 不限 中国语言文学类 北校区,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一段 不限 西班牙语 北校区
北京化工大学 一段 物化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东/北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双学士学位
北京化工大学 一段 物化 生物工程 东/北校区,“生物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双学士学位
北京林业大学 一段 物 自动化
北京林业大学 一段 化 环境科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段 不限 金融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一段 物 土木工程 犀浦校区
西南交通大学 一段 物 能源动力类 犀浦校区,含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西南交通大学 一段 物 工程力学 犀浦校区
西南交通大学 一段 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外合作办学,犀浦校区
西南交通大学 一段 物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校区启用前,在成都犀浦校区
河北工业大学 一段 物 电子科学与技术 天津校区
江南大学 一段 物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蠡湖校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段 不限 英语 医学,良乡校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段 不限 英语 中医药国际传播,良乡校区
福州大学 一段 物化 智能建造 第一学年在铜盘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旗山校区就读
上海理工大学 一段 物 工科试验班 电子与信息类,含系统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医学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中国药科大学 一段 物/化 化工与制药类 江宁校区,含制药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环境科学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 一段 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仙林校区
中国矿业大学 一段 物 电子信息类 含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专业
中国矿业大学 一段 物 人工智能
江西财经大学 一段 不限 会计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一段 物/化/生 康复作业治疗
云南大学 一段 史/物 哲学 呈贡校区
云南大学 一段 政 社会工作 东陆校区
云南大学 一段 史/地/生 日语 呈贡校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段 物 计算机类 下沙校区,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
汕头大学 一段 化生 临床医学 东校区
浙江工商大学 一段 不限 法学类 含法学、知识产权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段 物 水利类 含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南京审计大学 一段 不限 审计学 中外合作办学
南京审计大学 一段 不限 财务管理
南京师范大学 一段 物 能源动力类 仙林校区,含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太原理工大学 一段 不限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明向校区
南昌大学 一段 物 电子信息类 前湖校区,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 一段 化/生 生物科学类 含生物科学(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班)、生物技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 一段 物 计算机类 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 一段 物/化/生 动物医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一段 物 信息与计算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一段 物/化/生 生物科学类 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 一段 物/化/生 园林
南京农业大学 一段 物/化/生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 一段 物/化/生 食品营养与健康
北京体育大学 一段 不限 体育经济与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段 物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含安全工程、消防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段 物 机械类 含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
海南大学 一段 不限 会计学 一年级在城西校区就读,二年级起在海甸校区就读
东北林业大学 一段 不限 法学
重庆医科大学 一段 物/化/生 中西医临床医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段 史/物 城乡规划 雁塔校区
江苏大学 一段 史/物 金融学
江苏大学 一段 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段 物 计算机类 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段 地/物/化 地理科学 师范
上海政法学院 一段 不限 电子商务及法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段 物/化/生 化工与制药类 含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段 物/化/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含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段 物 数学类 含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一段 物/化/生 中医学 5+3一体化,卓越1班,含浦校区
上海电力大学 一段 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临港校区
杭州师范大学 一段 不限 汉语言文学 下沙校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段 化生 临床医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段 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段 物 自动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段 物 软件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 一段 不限 新闻传播学类 南京校区,含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 一段 政/史/物 汉语言文学 师范,泉山校区
江苏师范大学 一段 史/地 历史学 师范,泉山校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段 不限 公共管理类 社工,含社会工作专业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段 物 计算机类 智能,含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专业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段 物 计算机类 计算机,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段 物 机械类 含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专业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段 物 通信工程 中外合作办学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一段 物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宣城校区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一段 不限 英语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武汉理工大学是理工类院校。有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动力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建校124年。

学校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武理工,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办学源头起源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工业大学源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建材局所属划转为教育部主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源于1946年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历经传承与发展,1993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原交通部。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源于1958年的武汉工学院,历经传承与发展,1995年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隶属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占地4000余亩,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在校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0000余人 ,留学生900余人;教职工5441人;设有24个学院(部),9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9个。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4个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96个,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重点学科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材料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水声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5419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0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1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3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省教学团队9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5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2个;入选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12月,学校18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画、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物联网工程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电子商务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航海技术、物流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动画、产品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程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物联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4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4个;建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30余个,获批建立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截至2018年4月,有校级科研基地87个。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湖北省创新群体19个。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9年4月,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

截至2018年4月,“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525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8347亿元(其中2017年度7674亿元);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94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24项;SCI/SCIE收录论文7190篇,EI收录论文8149篇。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4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中国以外的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9年以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6个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赛默飞世尔科技联合实验室等。

请求出错,状态码:500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高等学府。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山东建筑大学在学生人数、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优越的优势。学生可以在这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同时,山东建筑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山东建筑大学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
收集于网络,如果错误,联系本站修改
山东建筑大学概况奋进中的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会——泉城济南。
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校际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高校在土木建筑领域举办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30多个学生出国交流学习、联合培养项目。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招收土木工程、国际商务等专业的来华留学生。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人文社科类)奖1项。2016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3项,其中,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项、课题3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59项,其中,省重大项目6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1195项;荣获省部级政府科研奖励35项(其中一等奖6项),国家奖励办社会力量设奖奖项28项(其中一等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33件;SCI、SSCI、A&HCI、EI收录论文3377篇,国内期刊发表论文4411篇。2023年,全校科技活动经费达到225亿元,签订技术转化合同14个,转化专利20件,出版专著、编制标准规范62部。
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和4个研究(设计)院,6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类别,64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20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7人,高级岗位人员998人,博士生导师41人,硕士生导师876人。学校拥有日本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双聘院士、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74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书育人楷模、省高校师德标兵等5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28个。
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7个。6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5门,国家一流课程4门,新工科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
山东建筑大学部分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2环境科学工学3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4工业设计工学5工商管理管理学6城乡规划工学7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学8车辆工程工学9物联网工程工学10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工学11地理信息科学理学12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学1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1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学15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学16广告学文学17生物工程工学18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学19交通工程工学20机械工程工学山东建筑大学周边环境山东建筑大学位于山东省会济南市东部临港开区,东临环城高速公路邢村入口,南临济南市经十东路,交通便捷。学校校园规划和单体设计,结合泉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地貌特点。"三泉润泽四季秀,一院山色半园湖"的诗句,体现了校园规划和建设的特色。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该校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举办、2004年由教育部确认的第一批独立学院。
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是1999年由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举办、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由教育部确认的第一批独立学院。学院地处杭州市临安区美丽的青山湖畔,学院一期占地500亩,二期占地200亩。

学院秉承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团结、自强、求实、创新”的学院精神,本着“立足区域、贴近行业、服务浙江”的服务宗旨,确立“面向行业企业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综合性职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成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为主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

学院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学科布局涉及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五类,建设与形成机械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艺术设计五大类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含专升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会计学(含专升本)、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英语等2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学院面向15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200余人,学生在学院规定的修读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的,颁发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z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遵循“结构优化、重点建设、持续推进”原则,重点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路与系统省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个省新兴特色专业;培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院级重点专业。近几年,获省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0余项,获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近20项,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JavaEE Web应用实践基地、网中网产学合作财会实践基地。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近5年,学院共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623项,涵盖电子设计、多媒体、服务外包、案例分析、财会信息化等40余个项目及类别,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达8300人次,累计获奖人数达2164人次。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院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本科组中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三。2015-2017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全省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研,学院位列全省独立学院前三。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港澳台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重点开展新西兰林肯大学3+2本硕连读项目、Passages赴美调研游学项目、中外服青年师生赴美调研项目、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交流学习项目、美国西俄勒冈大学交流项目、英国BPP大学“ACCA”交流项目等六大精选项目。

学院不断加强教师培养与能力提升,加强引进与聘请高层次教师,学院高级职称教师占30%以上,86%以上教师具有硕博学位,其中引进博士学位教师40余人。学院教师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学院教师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纵向课题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企业政府横向课题近80项,成果转化项目5项,高质量论文80余篇,其中一级权威期刊收录3篇、一级期刊收录12篇、SCI收录21篇、EI收录38篇、CSSCI收录3篇,出版专著近20部,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24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1782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 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