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软件技术外包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

2021年中国软件技术外包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第1张

专家来了哈哈哈!

软件技术服务外包是信息技术外包(ITO)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技术开发的过程可以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交付和运维服务等不同阶段,软件技术服务外包可以发生在上述开发过程的任何阶段。


市场规模

受益于中国内需市场的增长、国际性厂商与国内软件技术服务外包企业战略合作的加深以及中国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外包意识的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2018年,我国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行业收入规模达到了11939亿元,同比增长1389%。预计未来我国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行业的需求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和2021年市场规模可分别达到14469亿元和15766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调研网、中商产业研


上游行业情况

软件技术外包属于信息技术外包行业。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多样性、快速变化性,以及企业需要快速将技术应用到业务中的迫切性,使得大部分企业需要把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方案编写与实施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厂商,而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进而催生了信息技术外包。


上游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正在从传统的项目化服务走向平台化赋能加个性定制化服务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业务形态正在发展成以云的方式向多客户提供平台化和个性定制的服务,业务模式从收取解决方案制作与项目开发费用的方式转变成收取客户订阅或租赁服务费的方式,项目化的服务和平台加定制化的服务方式会并存。

2信息技术外包呈现出多行业化、多区域性

在快速走向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IT工作外包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这种通过借鉴外部优秀 *** 作经验,借助外部专业团队进行企业IT系统建设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行业认可和采纳。并且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沿线国家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因此,多行业多地区呈现出对信息技术外包的旺盛需求。


未来发展前景

1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金融、互联网、软件、通信等几大行业引领的数字化潮流逐步延伸至房地产、航空物流、制造业、批发零售等众多行业,软件信息技术应用的空间得到空前的扩展,各行业的IT相关支出也将有所增加,这也将给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2国家信息化战略促进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行业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将进一步驱动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改造需求。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云计算等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也将产生大量的信息化投资需求,进一步促进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行业的快速发展。

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趋完善,对软件价值的认可度提高

随着大众对软件价值认可度的提高,大众对于软件等虚拟产品的付费意愿也不断提高,这将促进软件相关企业加大人才与技术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软件技术服务企业的良性发展。

4人力资源充足、人力资源竞争力提高

近年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700万人,其中,理工科毕业生占有相当部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软件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才,软件技术人力资源充足,这为软件技术外包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存在与发展已历经30余年。

用户的需要、技术的进步、应用方法论的提高,以及有关组织机构的建立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综观GIS发展,尤其是北美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6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开拓期,注重于空间数据的地学处理。

例如,处理人口统计局数据(如美国人口调查局建立的DIME)、资源普查数据(如加拿大统计局的GRDSR)等。

许多大学研制了一些基于栅格系统的软件包,如哈佛的SYMAP、马里兰大学的MANS等。

综合来看,初期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诸多方面,如学术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大量空间数据处理的生产需求等。

对于这个时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来说,专家兴趣以及 的推动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并且大多地理信息系统工作限于 及大学的范畴,国际交往甚少。

(2)7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巩固发展期,注重于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的真正发展应是70年代的事情。

这种发展应归结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乃至环境保护问题成为 首要解决之疑难,而这些都需要一种能有效地分析、处理空间信息的技术、方法与系统。

二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数据处理加快,内存容量增大,超小型、多用户系统的出现,尤其是计算机硬件价格下降,使得 部门、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私营公司也能够配置计算机系统;在软件方面,第一套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问世,新型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不断出现,据IGU调查,70年代就有 80多个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第三,专业化人才不断增加,许多大学开始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培训,一些商业性的咨询服务公司开始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如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成立于1969年。

这个时期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地理信息系统在继承60年代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了新的计算机技术,但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仍然很弱;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面未有新的突破;系统的应用与开发多限于某个机构;专家个人的影响削弱,而 影响增强。

(3)8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大发展时期,注重于空间决策支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从资源管理、环境规划到应急反应,从商业服务区域划分到政治选举分区等,涉及到了许多的学科与领域,如古人类学、景观生态规划、森林管理、土木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等。

许多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地理信息发展规划,启动了若干科研项目,建立了一些 性、学术性机构。

如中国于1985年成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于1987年成立了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英国于1987年成立了地理信息协会。

同时,商业性的咨询公司,软件制造商大量涌现,并提供系列专业 。

这个时期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商业化实用系统进入市场。

(4)90年代为地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时代。

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许多机构必备的工作系统,尤其是 决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受地理信息系统影响而改变了现有机构的运行方式、设置与工作计划等。

另一方面,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认识普遍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扩大与深化。

国家级乃至全球性的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已列入美国 制定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战略、我国的“21世纪议程”和“三金工程”也包括地理信息系统。

毫无疑问,地理信息系统将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服务系统。

扩展资料:

社会应用

随着GIS在决策中的普及,学者们已经开始审议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影响。

有人认为 ,地理信息的生产、分配、利用和表述的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环境有关。

其他相关议题包括版权、隐私和审查的讨论。

较为乐观的GIS社会应用是将它作为一个公众参与的工具来应用。

规划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

规划还提出,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值突破1000亿元;而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000亿元。

倍增的规模将给地理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推进地理信息资源整合

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和数字城市建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和推广城市已达130个。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王春峰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力争完成全部333个地级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市的数字城市建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发布的2011年测绘工作要点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步伐,力争在2011年完成100个以上、启动100个以上数字城市建设,使数字城市覆盖全国2/3以上的地级城市。

业内人士指出,基于这样的建设速度,未来3-5年,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末,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开通并产生重要影响。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天地图”服务功能延伸到省级和市级,并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将其打造成为互联网内容服务的中国自主品牌。

争取纳入新兴产业规划

规划还表示将继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鼓励地理信息企业参与 采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 投资项目中的应用,努力实现重大测绘工程中国产装备使用比例超过50%。

规划还提出,要深入挖掘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市场潜力,大幅度提高地理信息服务业务覆盖范围和市场盈利水平。

其中包括加大地理信息技术与有关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和位置服务产品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位置服务产品等。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多项引导性政策的出台,地理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巡更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通常和GPS结合使用。

对于大范围的、露天的巡更巡检,巡更人员手持GPS巡检器,实时接收GPS卫星定位消息(时间、经纬度),并按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发送或者在特定地点手动发送定位信息到无线通讯前置机。

无线通讯前置机在收到定位信息后将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平台,系统软件采用GIS电子地图技术,动态显示和回放巡检轨迹,交由GIS分析可得该巡逻点的详细信息。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 *** 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国内物联网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物联网概念”满天飞,似乎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在A股市场上,凡是具有“物联网概念”的股票,称之为“物联网概念股”,均大幅飙升。“物联网概念”成了一时间A股市场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什么叫“物联网概念股”呢?所谓“物联网概念股”就是具有物联网概念的股票 。
物联网概念股的龙头股主要有:
1、远望谷(002161):该公司是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龙头股。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以RFID业务为主业务的上市公司,专门从事超高频RFID研究和发展的公司。其业务除了涵盖整个铁路射频识别产业链外,还在烟草物流、军事应用等其它超高频RFID领域取得初步成果,现拥有5大系列60多种产品。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公司属于RFID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之一。
2、新大陆(000997):该公司是世界上少数几家拥有二维码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设计、开发了全球首台掌上二维码识读产品,并率先在国内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生成解译技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移动“电子回执”项目、农业部“动物标识溯源系统”和种公牛冻精生产管理系统等项目产品远销北美、欧洲、韩国等海外市场。
3、厦门信达(000701):该公司是自动识别芯片生产商。主营生产、销售无线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电子标签等。08年公司生产的图书馆专用电子标签,中标厦门市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项目。
4、东信和平(002017):该公司是智能卡生产商,是国内智能卡企业龙头。公司主要从事移动通信、银行、身份识别、社保、公交等各个应用领域的智能卡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拥有5条智能卡封装生产线,是国内最大移动通信智能卡产品的生产企业。

一、将真实的加工制造连接到工业40

如果使用了工业40技术,一个新的加工制造生产线可以实现多达25种的产品变化,同时将产量提高10%,库存减少30%。工业40架构的应用让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获得更丰厚的投资回报率。

工业40是一场工业的革命,目的是将信息技术(IT)的虚拟世界、机器的物理世界以及互联网合为一体。其中心是将具有IT功能的所有工业领域都整合起来。

工业物联网(IIoT)设备要想创建工业40生产制造环境需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

在工业40中,对机器工具或一组机器的 *** 作,应该允许使用诸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这样的智能设备进行简单的连接。

1分布式智能

这里说的分布式智能是指在智能传动和控制技术网络的机器设备中,加入尽可能多的智能和控制功能、或者单独的传动轴,而不是从一个中央处理单元(CPU)来处理所有的动作。

2快速连接

在决定应该使用现场总线的什么功能时,应该看一下生产平台是否支持例如OPC UA(来自于OPC基金会)这样的标准。消除不同供应商系统的障碍,而且对通讯和控制平台采取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很重要。

3开放标准和系统

开放标准允许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加灵活地集成,并有可能将新的技术移植进现有的自动化架构中。

4实时数据整合

可能利用实时的机器和工厂性能数据来改变自动化系统和生产工艺的管理方式。不用捕捉并分析数月以来有价值的关于生产率、机器停机时间或者能源消耗的数据,支持工业40的平台能够将数据整合到常规的工厂管理报告之中。这会让制造商和机器具备详细的信息来执行快速的工艺和生产变更,以实现产品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愿景。

5自适应性

科技帮助生产线变得主动。目标就是让工作站和模块可以适应个性化的客户或产品需求。

二、让工业40和IIoT在智能工厂里运行

工业40和工业物联网(IIoT)能够为设备(从传感器到大规模控制系统)、数据和分析之间提供更好的连接性,Beckhoff自动化的TwinCAT产品专家Daymon Thompson这样认为。传感器和系统需要网络连接来共享数据,分析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物联网主要包括4个基本元素实体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双向连接、数据以及分析设备可以是小到一个传感器大到一个大规模控制系统中的任何一种。传感器和系统需要与更大的网络进行连接,以共享由传感器或系统产生的数据。对此数据进行的分析会产生可执行的信息,其结果是让人们做出精明的决策。

关于智能工厂的3个思考

在决定实施工业40之前,要对智能工厂提出的3个问题是:

1你是否想要自动完成快速的产品转换,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响应更好?

2你是否想通过识别出可以进行持续改进的区域来提升你的设备综合效率(OEE)以及生产总产量?

3你是否想要根除浪费,例如能源、原材料和闲置时间?

在确定和完善真实世界里智能工厂的目标之后,采用基于PC控制的硬件和软件有助于帮助你早日成功。

三、为什么要部署工业物联网?

因为在工业世界里普遍使用了联网的传感器而比商业的物联网(IoT)更加先进,这些传感器就是物联网里面的“物”。数以亿计的联网的有线及无线压力、液位、流量、温度、震动、声波、位置、分析仪表以及其他传感器被用于工业领域,而且每年以数百万台的速度增加,为工厂提供了更多的监控、分析和优化。

IIoT通过将传感器连接到分析和其他系统中,来自动提高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能源效率,具体方式为:

1从传感器上采集数据比以往经济有效得多,因为传感器很多都是电池供电和无线通讯的

2使用大数据分析和其他技术将这些数据翻译成可以理解的信息。

3将这些可 *** 作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呈献给正确的人员,要么是工厂人员,要么是远程专家。

4如果工作人员采取了正确的 *** 作,将带来性能上的提升。

四、基于平台的工具克服了IIoT的复杂性

基于平台的方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硬件架构,可以部署在许多不同的应用场合中,消除了硬件的复杂性,并让每一个新的问题基本上都成为软件方面的挑战。系统设计师选择的平台应该基于一个对信息技术(IT)友好的 *** 作系统(OS),这样它们可以安全地进行供给和配置,进而来正确地认证和授权用户维护系统的整体性,并让系统最大程度地可用。

五、基于数据的工业物联网

如果没有数据,就没有大数据、云和分析功能,也没有区别于物联网(IoT)的工业物联网(IIoT);PI北美组织的副总监Carl Henning说,IIoT中的“物”造就了IoT中的“物”。IIoT需要开放的标准,以太网和软件标准可以为控制和制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提供数据。

其中一部分)时,大多数人认为最有用的特性是实时功能。

六、优化布线是提升工业物联网性能的基石

通过将信息、自动化、以及运行在工业物联网上的生产系统之间不断融合,物联网正在积极地影响着未来的工业自动化,Softing 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裁Mark Knebusch指出。随着以太网速度越来越快,电缆系统的集成更加重要,而电缆的认证有助于提升工业网络的性能。

5G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为3GPP)负责制定的。3GPP是一个标准化机构。目前其成员包括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和北美的相关行业机构。若您现在使用的是4G套餐,只要您的5G手机设置正确,在5G网络覆盖范围内,您也可以接入5G网络。如果您使用5G套餐,可享受更快的5G网络服务。

工信部6月6日日正式向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广电 发放5G商用牌照。 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各企业将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积极推进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聚焦 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 车联网 等领域,为更多的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各行各业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发展。

五家央企,

集体表态在这里!

中国电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开展5G网络建设

获得5G牌照后,中国电信将继续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开展5G网络建设,积极 探索 和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确保优质的网络质量和丰富的应用服务。真诚欢迎国内外企业一同参与中国电信的5G网络建设、业务创新和应用研发推广,共促产业繁荣,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联通:将不断提高网络质量与服务水平

中国联通将坚持高质量的网络建设发展之路,加快5G商用步伐,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化运营,构建5G业务生态,开发5G特色服务,以实实在在的企业行动把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提高网络质量与服务水平,让亿万消费者共享5G发展成果。

中国移动:客户“不换卡”“不换号”就可开通5G服务

获得5G业务经营许可后,中国移动将加快5G网络部署,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5G精品网络,大力推进“5G+”计划,今年9月底前在超过40个城市提供5G服务,客户“不换卡”“不换号”就可开通5G服务,后续将持续扩大服务范围,让广大客户方便、快捷地使用5G业务,享受5G新技术带来的福利。

中国铁塔:快速经济高效地建设5G基础设施

4G时代,中国铁塔深化共建共享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我国快速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5G时代更要发挥好统筹共享作用,深挖共享潜力,快速经济高效地建设5G基础设施,为“5G+计划”奠定发展“基石”。中国铁塔有能力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有能力担负统筹5G建设的重任,有信心支撑全国快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5G网络。

中国信科:与产业链合作伙伴一起构建5G产业生态圈

中国信科在参与5G标准制定、研发5G系列商用产品及丰富应用、推进产业及生态合作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已做好了5G商用准备。中国信科将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广电、中国铁塔、华为等产业链合作伙伴积极构建终端、芯片、网络、业务应用、测试仪表等5G产业生态圈,打造无线与传输融合、移动边缘计算等特色5G技术、产品和服务方案。

这六个问题,

都是你想知道滴!

大规模商用

5G牌照正式发放代表我国5G通信产业链已经成熟,具备规模化商用的条件。而且是6月发,比预期大大提前!请注意,不是试商用,而是商用,时间大大提前了。

这说明,从设备商到运营商再到终端商产业链已经打通,大范围商用指日可待。

2020年内

牌照发放意味着技术的成熟,而5G由于是全球化参与制定的标准,尚未完全释放,待标准确定之时,5G便可正式商用,时间大概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真正的产业爆发和大规模商用将在2020年内实现。

这个真得换

5G时代是要换手机滴,因为每代通信技术的网络制式有所不同,因此采用的芯片和手机架构也有所区别,一机多用确实难以实现。

5G时代手机不仅仅是通信的终端,也可以作为传感器成为万物互联的端口,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一起相关产品也将相继问世。终端产品将在2020年日趋丰富,多样化的种类给用户提供多种选择。

其实,小新去年提醒过大家别着急换手机,等等5G——换手机的朋友等一下!!5G要来来来来来了!!

增加竞争,共建共享

广电网络的加入,将增加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同时给广电发放牌照,也是为了推动700兆频段腾退,将有效利用起珍贵稀缺的频谱资源。

我们位列第一梯队,妥妥滴

我国在5G技术上已日渐成熟,在标准确立之时便可投入商用,走在全球前列。从另一方面讲,我国5G核心专利数占全球超30%,在标准制定上具有一定话语权,为全球5G产业标准制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产业链已成熟,条件更具备

此次宣布发放5G商用牌照比之前透露的信息要提早一年,一方面是由于我国5G通信产业链不断完善,具备商用条件;另一方面,在经历了3G时代跟跑,4G时代并跑的时代后,从5G提出之日开始,我国已经力争领跑全球,产业发展有序且迅速。

送你一本"极简移动通信史"

从1G到5G

保你看个明白——

5G的G是什么意思呢?是英文Generation的简称,汉语意思为「代」,5G就是「第5代」。同样,之前的1G、2G、25G、3G、4G也都表示第几代的意思。

移动通信从1G到5G,走过的 历史 并不漫长。世界上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也不过30多年,是一个标准的八〇后。

1G

在1G之前,世界上早就有了有线电话。但是有线电话局限了通话的地点,电话机不能自由移动,如果不是坐在电话机旁边,就不得不走一段路去打电话或者接电话,用起来缺乏那种及时感,很不爽。

90年代的港片,经常看到大老板或者黑帮老大,拿着一个大砖头,特拽,特拉风,特有派头。那就是第一代无线通信话机,当然了,你也可以叫它第一代「手机」。那时候,「砖头」可贵了,比如今顶级的iPhone还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在90年代,拥有一部「砖头」是很多人的梦想。

对了,这个「砖头」有个别名--「大哥大」。它的发明者我们也不陌生--摩托罗拉。

有线电话诞生于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作为有线电话补充者的角色出现,也诞生于美国。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时世界通信 科技 的中心在美国,其他国家根本就没有进入到这个领域;另一方面,技术有着传承性,无线通信系统和有线通信系统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着共同的或者类似的技术,除了在无线接入和有线接入的所谓「最后一公里」不同之外,其他方面都是非常接近的。

那个时代,美国有朗讯和摩托罗拉,加拿大还有个北电网络,北美的这三家通信设备制造商,一起奠定了北美在世界通信江湖的统治地位。

2G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和当时的有线通信系统一样,都是基于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

模拟信号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信号容易受到干扰,语音品质低,覆盖范围不够广,还有在打固定电话时很多人曾经遇到过的「串音」问题,就是你听到的不是和你通话的人的声音,而是别人电话线路上的声音。

这给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当然也带来新的机遇。 于是,第二代通信系统出现了,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很多人用的第一个手机的无线系统,所谓的2G。

我们这一代人用的第一部手机,无论是诺基亚,还是爱立信、西门子,大多数都是基于GSM的。GSM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的缩写,由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制订的一个数字移动通信标准。

那时,欧洲的通信技术利用这个契机崛起了。崛起的同时,新的玩家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不但推出了自己的手机终端,还推出了自己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了新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他们的出现,打破了北美独霸的江湖局面。

和欧洲人不同,美国人走了另外一条路,叫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它一个基站最多支持1600个用户,算下来将近TDMA的两倍。码分多址的特点是用户虽然处于同一个频段,但是每个用户的特征标识,也就是码不一样,用户通过自己独特的码,也就是一个标识来发送和收取信息。

2G和1G相比,最大的突破在于从模拟传输进化到数字传输,是通信的一次数字化革命。

3G

当人们用2G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时候,刚开始还觉得很爽,时间久了,新的问题就来了。这个问题是互联网带来的,也是一些ISP即信息服务提供商推动的。

互联网使人们获取信息变得便利,通过PC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是传统的方式,如同早期的电话一样,毕竟PC携带不方便。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像手机打电话一样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

人们对于手机上网的渴求是如此的迫切,有需求就会产生供给,于是25G出现了。 这个时候,依然分为欧洲和北美两大阵营。欧洲的是基于GSM演进出来的GPRS,通用分组无线技术,而北美的则是基于CDMA演进而来的。

2G归根到底提供的还是电话语音业务,而25G则使得移动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那就是数据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上网。 网上的数据分为文本,和视频三大类型。25G的带宽已经使得在手机上看文本和小的成为可能,还能下载音乐。

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无止境追求,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5G带宽的慢速限制了查看信息。比如,大一点就出不来,更不用说视频了。

因此,3G便呼之欲出了。

3G时代,除了欧洲和北美,又出现了新的玩家,那就是咱们中国。欧洲是WCDMA,北美是CDMA2000。中国在此时做出了最英明的决策,决定开发自己的标准,TD-SCDMA。

中国的加入,使得无线通信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1G时代--一家独大,2G时代--两强对峙, 3G时代--三足鼎立。

中国对于TD-SCDMA的研发,相当于通信领域的「两d一星」,从此之后,我们在技术标准上不再受制于人。

和25G相比,3G具有更快的速率,更大的带宽,更重要的是更好的用户上网体验。

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3G网络成为两个巨大的引擎,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一波又一波的新浪潮。从手机到应用,在世界范围以燎原之势迅速普及。

这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通信方式,而且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逐渐的离不开手机了。手机的功能已经不是再是打电话,看新闻了,而是过渡到玩微信微博,手机支付,打车……

4G

3G网络的速率相比25G,有了大幅的提升,达到了144Mbps(WCDMA理论下行速率),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多媒体业务需求。

但是,人们对于网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们更渴望是「飞一般的感觉」。人们一旦到了没有WiFi而是用3G的地方,就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和WiFi做对比,希望移动网络能有WiFi一般的速度。

于是,4G来了。

如果说3G是中国无线通信技术起飞阶段的话,那么进入4G,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商。

相比3G,4G网络在规范上前所未有的统一,全球均采用3GPP组织推出的LTE/LTE-Advanced标准,最新标准下空中接口的关键技术放弃了CDMA转投OFDM,即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中文翻译过来是正交频分复用。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3G时代的技术。

4G实现了更快速率的上网,并基本满足了人们所有的互联网需求。人们可以随意的使用网络,包括用手机玩在线 游戏 ,看视频,看直播,刷短视频,完全达到了和WiFi相似的体验。

从已经过去的1G到4G,我们可以看到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技术的变化,从模拟到数字,从语音到数据,从窄带到宽带,到超宽带。

二是人们手机的变化,从大哥大,到2G手机,到智能手机。

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打电话到发短信,到上网看新闻,聊天,再到看视频,到人们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

四是中国在世界版图的变化,从最初的北美独大,到欧洲和美国两强,再到中国加入并且在通信世界里具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系统到终端的全面突破并且占领。在世界通信的版图里,中国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5G

如果说4G改变的只是我们个人的话,那么5G的影响面则大得多。 5G的应用,可以划分为三大块,一块是现有的4G体验的提升,一块是像自动驾驶、VR/AR这样的应用,还有更重要的一块是物联网。

有人形容5G的速率是这么说的:下载一个文件大小1G的**,只需要一秒钟。这是个非常通俗的解释,很贴切。

正是因为速度是如此之快,再加上低时延等特性,所以才使得自动驾驶这样需要海量高速数据交换的应用才成为可能。

物联网使得每一个从公共基础设施到工厂到家庭的设备都能产生连接,这样一来,影响就广了。这张网络的可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显得无比重要。它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地位更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所以,5G已经远远超出个人生活的影响,成为了国家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各个国家全面推进5G技术,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不到四十年的移动通信史

述说的是通信的 历史

也是 社会 发展的 历史

更是中国崛起的 历史

1G时代,空白

2G时代,跟随

3G时代,突破

4G时代,同步

5G时代,引领

我们有幸见证这段 历史

我们感恩参与这次逆袭

中央企业将携手所有中国企业

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实现中国式逆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166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4
下一篇 2023-06-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