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的资料

关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的资料,第1张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入选上海初一课文。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 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西北地区的气候
西北地区总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气候复杂,总的特点是比较干旱,大部分地方属大陆性气候,年温差、日温差大。为方便研究,现分项目讨论一下:
气温分布:
西北地区气温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受纬度影响小于东部地区,冬季1月份的气温分布,新疆东北部的富蕴、青河可以冷到-50度,一般也在-28度以下;青海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南部高原上海拔4200多米的玛多,最冷的时候也在-481度,是全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陕西的榆林最冷时也达到-30度。而陕西东南部气候相对温暖,可以在0度以上。夏天西北地区气候干热(青海除外),陕西中部的盆地,如西安经常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最热时达到44度。甘肃西北部的沙漠如敦煌也出现过436度的高温。吐鲁番是中国著名的“火洲”,最热时达到48摄氏度。西北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到600毫米,只有陕西南部山区、甘肃南部、青海南部和新疆东部的迎风坡在600-1000毫米之间,甘肃乌鞘岭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尤其是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甘肃的敦煌盆地,降水量都不到50毫米,青海的冷湖、新疆的罗布泊、南疆的若羌、且末、伊吾盆地中的淖毛湖、吐鲁番、哈密盆地降水量甚至只有10毫米多,是全国最为干旱的地方。如此干旱的程度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日照和云量:
西北大部分地区日照极为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除了东南部的湿润地区外,大部分地方日照在2600-3500小时,日照百分率在60-80%,陕西北部的府谷也达到2900多小时,甘肃敦煌达到3200多小时,青海的冷湖、新疆的星星峡更是超过3500小时,日照百分率超过80%,是亚洲日照最多的地方,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撒哈拉沙漠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西北大部分地区云量在60%以下,甘肃河西走廊云量在45%以下,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云量也不到50%,是全国晴天最多的地方之一。青海高原因为海拔在3000米以上,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极为强烈(仅次于西藏),西南部的五道梁气象站年平均太阳辐射量达到1761千卡/平方厘米,比东部地区高出70%以上!
就是兰州,太阳辐射也超过北京的7%,西宁则超过北京的10%。
晋西北 专家指出恢复生态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从3月20日凌晨开始,屡屡遭受沙尘侵袭的山西省迎来今年入春以来强度、范围最大的扬沙、浮尘天气。肆虐的沙尘又一次敲响防风治沙、保持水土、恢复生态的警钟。
山西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苗爱梅介绍说,近20年来,山西省沙尘暴天气过程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略有回升,共发生8次较大规模的沙尘暴;从去年到现在,山西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也有减弱的迹象,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的晋西北地区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已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曹振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的生态环境由于“欠账”太多,滥砍、滥伐、滥牧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山西省尚有40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亟待绿化。从前年开始,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国家首批试点的晋西北16个县与省政府签订了退耕还林“责任状”,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山西省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聘请专业队集中治理,保证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二是采取了拍卖“四荒”、家庭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改变了以前只种不管的局面,激活了体制;三是保护现有植被,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工作,停止毁林开垦过度放牧,让牛羊下山改为圈养,有效保护了植被;四是大面积封沙育林育草,在植被较差的地区利用雨季进行飞播和人工散播。
干了一辈子防沙造林工作的大同市林业专家、市林业局副局长唐志昌告诉记者,雁北、大同地区防沙造林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种植了120万亩小叶杨,本应在70年代成材,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现在都长成了“小老树”,目前濒临死亡的有70万亩;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国家实施造林工程,大同造林工程纳入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000年,大同被列入环北京防沙治沙造林工程范围,全市11个县区有7个纳入整体规划。目前,大同市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已制定出了总体规划,主要是建设以环外长城与桑干河为主的三纵四横的“七条林带”,全长700千米,宽度3-10千米,总控制面积336万亩。同时构筑沙化封闭区、还林还草养殖区、基本农田区、仁用杏经济林区和旅游景点区等“五区”。
地处晋西北丘陵山区、紧临毛乌素沙漠的偏关县,干旱少雨,整天风沙弥漫。为改变这一状况,全县开始大力发展山丘林业,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通过拍卖“四荒”,稳权发证,20年不变,把林业的发展与群众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给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在资金扶持上也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户,林业部门无偿提供部分苗木、籽种,实行以奖代助,对于栽植经济林的大户,县里负责垫支苗木费,定期收回,实行以借代助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他们正在逐步走出“怪圈”,使林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虽然一些局部地区的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已得到部分缓解,但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作为京津屏障,治理沙化仍然任重道远。仅大同市应退耕还林的土地就有230万亩,其中的80%已被不同程度地沙化,严重沙化的有30万亩,作为屏障京津风沙水患的第一道防线,大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历史欠账、自然因素的制约,要想根本上遏制风沙的肆虐,山西作为全国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山西省已将风沙治理列为改善生态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坚持“粮下川、树上山”,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悼念死者的悲伤歌曲有:

1、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在1994年西安的马路上,有一个小女孩被车撞死了,那天是小女孩13岁的生日,而且更让人伤心的是,不久之前,这个小女孩的爸爸也出车祸去世了,后来这个女孩的老师就特别伤心,于是他就为自己的学生写了这首歌,叫做《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2、假如爱有天意:《假如爱有天意》是李健翻唱韩国同名主题曲的一首歌曲,由李健填词与谱曲、Yoo Young Seok谱曲,收录于李健2015年8月10日发行的专辑《李健》中。该曲助李健获得《我是歌手》第三季突围赛的冠军。

3、丁香花:《丁香花》是唐磊作词、编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完成于2000年4月份,2002年上传到网络,2004年收录于唐磊本人的专辑《丁香花》中。2004年《丁香花》获得第12届东方风云榜“香特莉之夜"十大金曲奖。

4、恰空:恰空(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译夏空。盛行于17世纪的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

5、追梦人:《追梦人》是罗大佑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音乐工厂影视主题曲演奏系列 追梦》当中。

参考资料: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百度百科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 *** 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d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d,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 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d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回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蔚,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4年升入该院本科,师从何宝泉、孙文妍副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院任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演奏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表演奖和“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上海之春”表演奖。曾先后赴港台、新加城、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演出。王蔚演奏技巧全面,细腻动听,韵味浓厚,激情奔放。本片中的第八首和第十首也是王蔚的精彩佳作。
第四首《林冲夜奔》是陆修棠、王异之于1962年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题材,以曲牌《新水令》的旋律为素材加以改编发展而成,表现《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于风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乐曲犹如琵琶传统曲目中的“武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为筝曲创作曲目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演奏本曲和本片中第九首的是朱小萌。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1985年在上海青年汇演中获古筝第一名,1990年3月,上海音乐家协会和上海**乐团联合为她举办古筝独奏音乐会,同年11月,在上海园林宾馆举办了有各国驻上海领事馆出席的朱小萌古筝独奏欣赏音乐会。
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全曲共分四段:一、中速稍快,侗寨之歌;二、稍快,粗犷而热烈的芦笙舞;三、慢速,月夜侗寨家琵琶深情;四、中速稍快,赞美侗乡。乐曲旋律中交替运用了“升主音”与“降主音”,展现了侗族音乐的一种特殊风格。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种特倚音技巧,烘托了粗犷、热烈的气氛。
演奏本曲的是中国古筝大师、筝乐作曲家及中国音乐协会会员焦金海。他1939年出生于河南安阳,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他曾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及湖南省广播电视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现于厦门大学音乐系任古筝教授。由于他刻苦钻研,在古筝演奏、筝曲创作和筝理论形容等方面均取得相当突出的成就,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由于焦氏的演奏风格独具一格,有丰富的创作乐曲,加上发展完整的演奏方法和理论实践,令他一再备受到海外筝界的重视与学习,除被称为“焦派筝”外,更被推崇为“师古不泥古,能把传统古筝音乐赋于现代化,使之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的古筝大师。
第六首《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种是二胡曲,是1929年左右刘天华先生记录了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据考,粤胡曲《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源出同名琵琶曲的第一段;另一种即为筝曲。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为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情况。全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对月惆怅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揉、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富有韵味,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之一。
第七首《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客家”指南宋末年为避战乱而迁居广东潮州、梅县一带的中原人民,所以“客家筝曲”又叫“中州古调”,流传于潮州一带。乐曲采用了潮州音乐特有的“重六调”演奏,使其产生了特殊的地方色彩。古筝的旋律清新明亮而轻盈多姿,配以音色低厚的椰胡穿插其间,时分时合,相得益彰,听来饶有情趣。生动地描绘了寒鸦(即鱼鹰)在水中逐戏的情景。本次录音担任椰胡伴奏的 郭鹰先生为潮州筝派的名家,1953年他曾在上海首次灌录古筝独奏《寒鸦戏水》唱片,声名大噪,极受欢迎。四十年后虽已八十高龄,闻弟子郭雪君再录《寒鸦戏水》,兴致勃勃地 *** 椰胡伴奏,一板一眼丝丝入扣,为这首名曲再显风采锦上添花。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著名的古筝演奏家郭雪君,1942年出生于上海。十三岁师承潮州筝派名家郭鹰,后又师承浙江名派王异之,并先后受到曹正、林毛根、许守诚等古筝名家的指教。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郭雪君在学习各地传统筝派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并形成了自己细腻含蓄的演奏风格,给人以回味。她的古筝演奏基本功扎实,富于抒情,经常在各种音乐会和广播电视中独奏。
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以上下历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该曲取材于西安鼓乐中的同名乐曲和琵琶古曲《月儿高》。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第十首《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绘码头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以特殊的演奏技法模拟出台风的呼啸奔腾;第三部分以逐渐形成的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3144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1
下一篇 2023-06-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