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尊崇道教文化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尊崇道教文化的?,第1张

早年的李隆基就对道家有浓厚的兴趣,他说“联爱自幼龄,即尚玄默”。

当时道教徒纷纷加入了政治争斗政治集团,己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在唐玄宗周围聚集了一些有权术的政治道士,“中宗末年,王室多故,上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与道士们商讨对策和计谋。

王据就是其中一位,他说“今有刘幽求、张说、郭元振一二大臣,心辅殿下。太平之党,必有移夺安危之计,不可立谈时刘幽求、张障并流于岭南,据见事迫,请早为之计。”他富有政治经验,为玄宗出谋划策。

还有为玄宗通风报信躲过政治险滩的叶法善,他“频察妖祥”,利用占星术等巫术造势。

《旧唐书玄宗纪上》记载,“州潞州境内有黄龙白日升天。尝出败,有紫云在其上,后从者望而得之。前后符瑞凡一十九事”。

这些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起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作用。

景龙二年,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四月二十五日,“厅事据案假寐,百姓白鹤观道士宋大辩等三十余人,同见赤龙在案”。

后来,张说作赋曰“圣寐无体,神融气焕,蜿然赤龙,垂首据案,昔有王锡,预睹兴叹,今此潞人,亦兆灵观。”

在发动废除韦皇后的斗争中,也利用道教编造神学依据“道士冯道力、处士刘承祖皆善于占兆,诣上布诚款,上所居里名隆庆,时人语讹以隆'为龙'韦庶人称制,改元又为唐隆',皆符御名。”

这为他废除韦后党羽提供了借口。通过文字的意义来传达他是真命天子,《混元圣纪》里记载更加生动,老君“化身为一白衣老雯”劝他及时动手,“三日内宜取天下”可见他在青少年时期己对道教思想和方术很感兴趣。

唐玄宗就这样运用道家隐忍退让的策略为政治服务,为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基础。

登基之后,唐玄宗对道家道教更加崇信。

首先,不遗余力地神化“玄元皇帝”,频繁给老子追加封号。唐朝总共给老子追封尊号四次,而玄宗朝就有三次。

“天宝二年春正月丙辰,追尊玄元皇帝'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尊号三个字”天宝八年,加封号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二月癸酉,上亲朝献太清宫,上玄元皇帝'尊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网玄元天皇大帝”。

为了更好地体现他尊祖的诚意,还给玄元皇帝的父母封号,其父封为“先天太上皇”,其母封为“先天太后”,并于谁郡本乡置庙,这样就把老子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贵地位。

在给老子封号的同时,还给李唐前朝五帝和皇后封号为“大圣皇帝”和“顺圣皇帝”,且下诏“自今后每至袜夹,并于太清宫圣祖前序昭穆”。

于是李唐皇室和老君的联系就更紧了,到达了证明唐朝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尊奉老子的玄远皇帝庙,唐玄宗曾多次下令立兴建老君庙,规模的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在开元十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远庙一所。”另一次是在开元十九年令“五岳各置老君庙”。

《册府元龟》里也记载“开元十年,玄宗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醇。”《旧唐书》载“开元十九年正月己丑,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至闰四月,玄宗梦京师南山趾有天尊之像,求得之于楼观之侧。

从此以后,这些道观就成为政府崇道活动的场所。观庙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杜甫在《冬日洛城比渴玄元皇帝》中写道“山河扶秀户,日月近雕梁。仙李蟠根大,猜梨兰奕叶光。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珠,露井冻银霜”。

为了昭示玄元皇帝庙的地位,其名称不断更改,后来唐玄宗将全国的老君庙名称统一起来。天宝元年,他下诏说“两京玄远庙改为太上玄远皇帝宫,天下准此。”

据《唐大诏令集》载“天宝二年,诏玄元宫西京改太清宫,东京改太微宫,天下诸郡改紫极宫。两京宫内道士宜先择有道行者十一人,自余于新度人中间择取,添满三七人为定额。各赐附近庄园一所,并量赐奴裨。”

仅这些名称就把这些道观与一般的道观区别开来,显示了老君的地位。道教的神仙福地众多,据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里记载有岳读钟山、五岳、十大洞天、五镇海读、三十六靖庐、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灵化二十四治,除去虚构的部分,唐玄宗时期的道观不少于1000座。

其次,极力提升道教的地位,提高道家领袖的地位。

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零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四真人像还得到了在道观中孔子列侍左右的礼遇。

唐玄宗通过这种尊像的摆设,目的在于结束道教神谱混乱芜杂的状态,使道教宫观尊祀诸神的基本格局确定了下来。同时也对道教早期领袖人物加以册封,如尊封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为太师、道教茅山宗开山鼻祖陶弘景为太保,在皇帝的支持下道教茅山宗盛极一时,张天师派也得到了恢复并逐渐兴旺起来。

尊待道士和女冠。道士和女冠是道家的传播者和主力军,唐玄宗结交了一大批这样的人经常召见他们并与之探讨治国之道,或是欣赏他们的才华将之留在朝廷为唐玄宗的文治增色。

道士叶法善被拜为鸿护卿、封越国公,连他的父也跟着沾光,追赠为款州刺史。他与玄宗早就过从甚密,玄宗登基后“听政之暇,屡询至道,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宜宏益”。叶法善死后玄宗非常悲痛,下令追赠越州都督。

唐玄宗曾两次征召张果入京,“肩舆入宫中”,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还想将公主嫁与为妻。

唐玄宗还任道士尹惜为谏议大夫集贤学士兼知史馆事,领修国史之任。尹倍开始还不答应,唐玄宗准许他“衣道士服视事”,尹惜才肯就职。

玄宗与李含光私交也甚密,他们之间往来的诏救、批答保存下来的就有件之多,唐玄宗多次与他交流道教方面的问题。李含光劝唐玄宗向汉文帝景帝效仿无为而化的政策,以德感化天下,唐玄宗很多政策就是受此影响。

这些道士以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影响了唐玄宗的政策走向,为开元盛世的出现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受到唐玄宗器重的道士还有王虚真、肖从一、李遐周、邢和璞、师夜光、罗公远、邓紫虚、姜抚等几十位。

李隆基为了提高道教经典的地位,亲注《道德经》颁行全国令士庶学习,他自述道,“听政之暇,常读《道德经》、《文》、《列》、《庄子》”,“其书文约而义精,词高而旨远,可以立国,可以保身”。

他在位期间,下令将道经集中编纂结为《三洞琼纲》,共一千七百四十四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编纂的《道藏》。还把孔子像位列于太清宫、太微宫老子像前,让儒家之祖陪侍道家之祖,在中国古代社会绝无仅有,显示了唐玄宗的政治意图。

天宝二载,崇玄学改崇玄馆,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兼领,两京玄元宫及道院等,宜委重玄馆大学士都检校,务在精修,勿令喧杂,仍不更隶宗正。其道士等名籍,任依常式。

由宰相兼领玄元宫及道院开宰相统领道观之先河。接着实施道举制度,早在唐高宗时《道德经》已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唐玄宗让司马承祯制定真本并注疏天下,建立经幢并亲自在宫中讲论《道德经》。

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其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子》《文子》等,每年准明经例举选。

再次,迷信道教,尚长生不老之术。

唐玄宗在位时期,国家政治生活道教色彩浓厚,到了晚年对道教处于痴迷的状态。

在他的举动影响下,投机钻营者纷至沓来,屡现“祥瑞”争献老子“显灵”,唐玄宗逐渐失却了往日的锐气,整日研习道教方术,俨然以道士皇帝自居。

他身边的道士也向他兜售长寿术,如姜抚教唐玄宗服食常春藤、旱藕王屿“专习祀祭之礼以干时并在宫中设立道场“自草黄素”亲自飞丹合药,兴庆宫大同殿就是他的内道场,“兴庆宫合练院内产芝草”。

他广征道士进入道场,甚至向术士学习隐形术,据史料记载“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蘸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选精舍,采药饵,真诀仙纵,滋于岁月。”

他将国家事务置之不理,潜心方术,国政自然就荒废了。

同时也有很多人争献符瑞以满足玄宗求长寿的意愿,玄宗通过炼丹、符瑞、憔祭等活动目的在于希望自己长生不死和国家永昌,出发点是好的,可惜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注定其愿望不能实现。

在安史之乱后,他还在道观里祈祷老子帮助他“兴唐”、“福唐”,还编造“收禄山之兆”的神话,并且加紧修筑兴唐观、福堂观,亲自拜渴祈祷,祈求老子在冥冥之中“兴唐”“福堂”。

至此,唐玄宗的心理已经被道教所俘获了。直至退位后,他还“为金灶,煮炼石英”,在“服药物”中自隐韬略,消磨余生。

还真是误解唐玄宗了,他并不风流,恰恰相反,唐玄宗用情真的很专一的。

唐玄宗记录在册的后宫佳丽有1位皇后,11位嫔妃,8位昭仪及婕妤,18位才人及美人,再加上没名字,说皇宫有三千佳丽完全不为过,但是,哪个皇帝不是如此呢?皇帝的后宫中有三千佳丽是很正常的,但以唐玄宗的风格来看,他并不风流。

唐玄宗这个人在一段时间中,总是宠信一个嫔妃,唐玄宗在前半生最宠信的是武惠妃,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因为长得漂亮,同时善于迎逢,所以很得唐玄宗喜欢,虽然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但是独宠武惠妃一人。

要知道武惠妃与武则天有关系,武氏族人在武则天倒台后,一度受到打击,如果亲近武氏在当时差不多就是政治错误的表现,但是唐玄宗不顾及这些,为了武惠妃不惜把自己的皇后废除,一度准备立武惠妃为皇后,因为大臣的劝谏才没有实行。

在武惠妃之前,唐玄宗宠信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等妃子,但并没有独宠一人的情况,武惠妃一来,这些妃子全部造边站,因为唐玄宗独宠武惠妃,这种独宠一人的恩典虽然历史上时有发生,但像唐玄宗这样英明的皇帝,因为独宠一人而失了天下的皇帝,也只有他了。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期间,智商严重下降,武惠妃设计陷害了唐玄宗中的三个儿子,包括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唐玄宗居然事情都不调查清楚,就把自己三个儿子废为庶人,而且还赐死了他们,虎毒都不食子,唐玄宗一下子赐死自己三个儿子,为了一个妃子,够狠心的了。

武惠妃后来因为害死了太子而得了疑心病,38岁就去世了,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竟然茶饭不香,非常思念武惠妃,这是一般皇帝没有的情况,唐玄宗也算是专情了,直到后来杨贵妃的出现。

杨贵妃的出现就是为了让唐玄宗脱离思念之情,而杨贵妃原本是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因为长得漂亮,而被人推荐给唐玄宗,于是唐玄宗就把自己的儿媳妇娶来成为自己的妃子,并且晚年专宠杨贵妃一人,对杨贵妃那是好得不得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说的就是杨贵妃,唐玄宗动用国家资源,只为了杨贵妃送她喜欢吃的荔枝,唐玄宗自从有了杨贵妃,就不再亲近其他妃子,这就是相对的专一,杨贵妃的亲戚全部受到重用,比如族兄杨国忠做了唐玄宗一朝的宰相。

唐玄宗到后来甚至离不开杨贵妃,有一次杨贵妃得罪了唐玄宗被赶回家去了,结果没了杨贵妃,唐玄宗又害了相思病,只能再次把杨贵妃召来,这唐玄宗在皇帝中也算得上专一,而风流显然不是专一的意思。

皇权至上,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是因为感觉皇权受到了威胁(当然事实上三个儿子是被诬陷了),而对兄弟友爱恰恰也就是因为兄弟们当年不仅不争皇位,还为他获得皇位做出了贡献。

先说说一日杀三子事件。李隆基原配皇后王氏无子,无嫡立长,故立次子李瑛为太子(长子李琮相传曾在狩猎时被野猪伤脸,仪容有损不能做太子)。后李隆基宠爱武惠妃,为她废了皇后王氏。武惠妃欲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玄宗第十八子)做太子。

李瑛与玄宗第五子鄂王李瑶、第八子光王李琚三人经常聚会,因武惠妃得宠,自己母亲失宠,口出怨言,被武惠妃抓到把柄诬告他们犯上,虽然第一次有贤相张九龄力保,第二次却又被诬告谋反,而张九龄已经罢相,当时掌权的奸相李林甫帮助武惠妃,最后李隆基宁可信其有,将三子贬为庶人,旋即赐死。虽然后来李隆基应该有过后悔,也没有立李瑁为太子,而是依然用立长的原则立第三子李亨为太子,武惠妃也因为害死三个皇子而受到折磨,居然精神失常,恐惧而死。但是大错已经铸成,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成为一个著名的父子悲剧。

李隆基为什么会轻信关于三个皇子谋反的谣言呢?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最宠信的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谋划和怂恿,另一方面,则是李隆基自己当初就是靠政变上台,而且是两次。一次唐隆政变、一次先天政变,所以对政变特别防范。而这两次政变,恰恰就是兄弟们与自己坚定站在一起,不仅如此,兄弟们从小与李隆基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并甚至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太子之位给了自己。这就是李隆基对兄弟毫不怀疑的原因。

说起李隆基五兄弟的感情,那真的是亲密无间。他们不仅是亲兄弟,更是患难之交,生死与共。早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李旦的五个儿子也就成为了皇子。但是,武则天对亲自登基仅仅一步之遥,武氏宗亲更是虎视眈眈,这种压迫下,李旦自让皇位,最终退为皇嗣。武则天登基,李旦的五个儿子也就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地位迅速下降。

不仅如此,武三思等人还想方设法要把李旦做成谋逆罪,连他身边两个女人刘氏(原配皇后,长子李成器之母)、窦氏(李隆基之母)都被武则天处死。一家人时刻都在悬崖边。李隆基五兄弟当时住在隆庆坊一带,相依为命,不知屠刀何时落下。

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复位,李旦成为安国相王,姑姑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二人成为唐朝最厉害的两股势力。但是很快,李显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急剧扩展势力,李旦、太平公主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不久之后,李显竟被韦后毒死,韦后大权独揽,欲效仿婆婆武则天。李旦和太平公主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拔剑而起,联合姑姑李隆基的几个儿子和禁军将领发动唐隆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拥护父亲李旦即位。

李旦即位后,李隆基获封平王。但是,太子之位一直犹豫不决。按理,嫡长子继承,太子应该属于李旦长子宋王李成器,但李隆基功高,于是陷入两难。而李成器此时站出来,表示太平盛世应该嫡长子继承,而国难之时应当功高者为之。坚决推辞太子之位,二哥申王李成义也以此为由辞让太子之位,才有了李隆基成功当上太子,进而当上皇帝。所以说,李隆基的皇位是两个哥哥让出来的。他们原本就有机会做皇帝而不做,故而李隆基放心,他们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

第二次政变,是源自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之争。李隆基做太子之后,与姑姑矛盾日益凸现。李旦不堪其扰,退位,李隆基登基。姑侄二人之间没有了缓冲,矛盾更加剧烈。太平公主企图另立皇帝,废掉李隆基。这时,姚崇宋璟提议将李成器、李成义分封到外地担任刺史,以绝太平公主的念头。

两个哥哥也顾全大局,欣然前往,没有一个愿意到太平公主身边做傀儡皇帝。而两个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更是直接参与李隆基最后对太平公主大清算的先天政变,为扫灭太平公主党羽立下大功。

所以,四个兄弟都在李隆基最艰难的时刻情义相挺,从无背弃。他们都有机会做皇帝而放弃,故而李隆基不会担心兄弟们谋反。李隆基曾做大枕大被,与兄弟同枕共盖。四个兄弟死后,大哥李宪(李成器改名)被追谥让皇帝,其他三人也都追谥太子。可谓前无古人。李隆基这么做就是要表示,皇位是他们五人共同的,可谓兄友弟恭的典范。

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根本上还是处于皇权竞争,其间还夹杂着一桩皇室丑闻。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同为武则天的后代,但因为武则天是女人坐上了皇位,因此在唐朝这个时期的皇位争夺赛上,人数又增多一倍。以前是只有李姓子孙才又资格争夺皇位,此时,儿媳、女儿都想登上那个梦寐以求的位置。

因此,在武则天死后,唐朝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首先是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将武则天的皇位重新归政于李显,但李显懦弱,让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滋生出登上皇位的欲望,最终,李显也是被自己的妻女联手毒杀了,可谓非常悲惨。

李显死后,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灭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让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登上了皇位,这本来是十分符合李隆基意愿的,但是太平公主势大以后,想要收拢权利,借助李旦达成自己的野心,但有一件事是她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李隆基已经羽翼渐丰。

于是,皇权的争夺转移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李隆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拉拢了一派势力,与太平公主对抗,结果李隆基胜利,赐死了太平公主。

其实,说到底太平公主都是自己的请姑姑,为何李隆基没有网开一面,采取软禁等方法让她寿终,而是直接赐死呢,坊间传说和太平公主知道的一桩丑闻有关。

太平公主有一个儿子薛崇简,长得颇有女相,于是李隆基和薛崇简有了断袖之情,也有了断袖之举,而这一幕恰好被太平公主撞见。

按说,如果李隆基只是一个皇室贵胄,有点荒唐之举最多让家人嗤之以鼻,但李隆基是在争夺皇位,这样的污点会成为太平公主的一个杀手锏刺痛李隆基,因此李隆基当机立断,定要杀了太平。而对于太平的儿子薛崇简,李隆基却留下性命,并赐予官位。皇室的伦理逻辑,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李隆基年少时过得较为坎坷,武则天执掌政权的时候对李氏宗族一党基本上都进行了杀害、流放甚至软禁等。而李隆基较为幸运,只是被软禁了而已,神龙政变之后,才得以解禁,逐步踏上政治舞台。李隆基的伯父李显成为皇帝之后,因其软弱无能,政权实则全由韦后一族掌握,韦后野心极大,企图效仿武则天。于是下药将唐中宗毒害,立李重俊为傀儡太子。太平公主看不惯韦氏的做法于是密谋商议政变,此时李隆基也有此意,于是一拍即合。

李隆基当时在朝中支持的人数并没有很多,实力非常薄弱。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小的女儿,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太平公主就开始参与政事,有着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其次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李隆基如果想推翻韦氏,他最好的联盟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资历以及所掌握的人脉都可以给即将要发生的政变增加成功的几率,所以不论从政治或者是私人角度来交,太平公主都是李隆基的不二人选。

唐隆政变是李隆基谋划已久的一场政变。这场政变之后他的父亲李旦重新成为唐睿宗,因此次政变拯救了李氏王朝实属特大功勋,于是众人力荐立李隆基为太子,隆基的哥哥李成器也支持这样主张,于是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主政东宫。这场政变的最大收益人是李隆基,要说李隆基发动这场政变纯属只为李氏江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也许有这个原因,但是它不能称之为主要原因。

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太平公主感受到极大的威胁,几次都想将李隆基废掉,甚至想杀掉李隆基,但李隆基又不是吃素的,早已觉查此事,于是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家中,自此后,李隆基正式将年号改为开元,开始将所有心思都放在治理国家上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2970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