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哪些?

物联网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哪些?,第1张

物联网所涉及领域以及专业有城市管理、数字家庭、定位导航、现代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零售、数字医疗以及防入侵系统。物联网所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信息时代,物联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物联网在城市管理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可以方便对交通进行控制和检测,它能够自动对公路进行检测,也可以自动对桥梁的安全性进行检测,还可以通过感应光线的强度,从而控制路灯自动开关,这些作用给现代道路带来了不少的便利。物联网在数字家庭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庭中使用电子智能产品,仅仅只需要一个遥控器就可以将所有的终端都控制起来。这其实就是在连接家庭设备的同时,实现外部服务连接与物联网相连接。

如今的物流业务越来越发达,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物联网的作用也是很强大的。在物流的商品中将传感芯片植入,从而让每个环节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识别出来,和后台的数据库进行紧密连接,提供了强大的物流信息网。

防入侵系统是通过传感节点来防止入侵者的侵入。传感节点被安置在成千上万个迪安、低空探测还有栏杆处,可以有效的、及时的检测到入侵者的信息,快速做出防备动作,有效防止入侵者偷渡、恐怖袭击等等的入侵或者是攻击。                                                                                                           

物联网没有主平台,就像互联网一样,它不依托于平台,是普通的化的,大众化的。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综合实力的体现,而架构标准则是标准化的核心,就像宪法之于法律的意义。

我国在2014年1月提交了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立项申请,至3月投票结束,第一轮没有通过,2014年5月再次提交,9月正式通过。这是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同盟没有预料到的。

互联网的架构是美国人的,因为中国拿到了国际物联网架构的设计权、主导权,物联网架构是中国人的。当时我们非常高兴、自豪、开心、激动、兴奋,标准通过以后我们曾觉得高枕无忧了。

物联网起源于多个领域

多个领域都在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很多条线都在做物联网。

电信领域推动物联网的研究应用是较早的领域之一,叫M2M(机器到机器的通讯),目前的发展不像想象得那么快。

互联网领域,则是大家所熟知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的互联网),1999年MIT提出,是强调把互联网延伸到物体上的连接,最初IOT的声音并不是很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IOT的声音大过了M2M,但是,这一领域真正的大的典型应用还没有出现。

传感器领域,则称之为网络化的传感器,较为知名的如Smart Dust(智能尘埃)于1997年被提出,这个领域实际上也是很小,大约2000年过后的几年,这一条线的热度非常高。

传感器网络领域,早年也是物联网的强大的生力军,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从军用开始应用到民用,最著名的是ZigBee联盟,但更注重于短距离互联。

溯源、标识领域,就是大家熟悉的激光码、条码、二维码、RFID等, RFID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敌我识别系统。但是市场总空间还是很小,功能很弱,主要是标识。

智能化也是在物联网领域声音比较大的另一个分支,强调物联网的核心是智能化,以IBM为代表,比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

在工业自动化的领域,美国2006年提出了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术界有一些声音,在应用层面声音不是很大。

还有众多的行业,比如安防、消防、环保等等,都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物联网的需求,并实践探索。

在中国,我们感知中国则把物联网作为物理在研究,从1999年开始,从实体世界的角度研究推动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管哪个领域探索物联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向实体世界,解决我们现实实体世界中的问题。

参考资料:

物联网与感知中国梦_中国网

当然是雄安新区啦,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跟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一样,带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和高水平协同发展。
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培育无锡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在2008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就创建了中国首家以“微纳技术”为核心的微纳国际创新园,引入了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打造基于微纳技术的传感网产业,并将该工作列入无锡市委市政府2009年十一项重点工作和无锡“科技创新创业六大行动”纲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在进入该领域比较早的无锡迅速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
为了落实总理的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无锡市产业转型升级有关指示,特提出如下方案: 1.近期(2009—2015)
至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完成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载体面积150万平方米。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35家,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100项,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
2.远期(2016—2020)
依托无锡微电子产业基础,通过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推动,集中优势力量研发传感网关键核心传感技术;通过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传感网产业转移,形成涵括传感网全技术链的产业链;通过全力发展传感网专业信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和中介商务机构,加强应用示范点建设,拉动传感网推广应用,形成以传感网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中国传感网产业创新基地。
至2020年,完成总投资100亿元,集聚各类传感网产业化企业1500家,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企业10-15家,实现产值1500亿,集聚从业人员15万人。 根据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及各分园的发展定位,园区总体规划范围由三部分组成:
(1) 传感网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
创新园规划面积12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引进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开发国际领先的传感网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的平台服务,建成传感网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园计划分两块同时建设,一区核心技术研发区7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5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和传感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各类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及中小型创新企业。二区占地5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30万平方米,主要引进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其他社会资本,打造创新园产业孵化区,重点发展中小型研发、设计及小型制造等初创企业。
(2) 传感网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产业园总规划面积738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350万平方米,重点承接传感网创新园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整合发展无锡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规模型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产业化园区。
分为两个区域并行建设,一区占地占地2800亩,载体建设规模130万平方米;二区占地4580亩,载体建设规模220万平方米,主要为产业化集中区。
(3) 信息服务园(以下简称服务园)服务园总规划面积2584亩,开发建设规模约18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无锡(国家)软件园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的优势,以及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内大型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基础,在为同质竞争日益加剧的软件产业提供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进而通过重点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应用产业集群,为传感网走向全面应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服务园分两个区域,其中一区1668亩,建设规模约100万平方米;二区占地916亩,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主要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企业,以及传感网展示中心、主题公园、外场测试中心、中试线等。 (1) 围绕“感知中国”大课题,利用总理视察无锡的“天窗”时间节点,加快筹建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迅速推进国家工信部中国物联网产业园区、国家科技部物联网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工程研发中心的申报工作。
(2) 充分利用载体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在短期内提供入驻条件,展现层次递进的发展形态。
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入驻无锡(国家)软件园白羊座A楼4层,1个月完成整楼1-6层的装修。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先期将在服务园双子座A楼启动,10月完成公共部位的装修。充分利用现有载体,传感网中试线用房由规划区域内原厂房改造,10月底完成装修;测试外场、主题公园由太科园配合传感网中心在10月建设完成,力争在年底前展示中心和体验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
(3) 充分利用国资力量,加快载体建设,快速建成信息园先导区。
创新园一区启动区(吴越路与菱湖大道交叉地块)已启动建设70亩,预计2010年6月份建成载体面积9万平方米,主要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相关科研机构以及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载体;加快推动第二阶段10万平方米设计规划,年底启动建设,力争2010年10月建成。
产业园计划于10月份完成设计规划,同时综合协调组织全市各类招商资源,确保年内落实自行建设企业项目不低于5家。
服务园一区(无锡软件园)目前已完成300亩的开发建设,建成载体面积25万平方米,集聚了IBM、微软、NEC、海辉、大展等世界500强或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在内的数百家创新企业。服务园二区明年上半年完成10万平米的载体建设。
(4) 充分利用社会科技综合运行地产商的资本优势,形成载体建设的倍增效应。
创新园二区建设将与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加快商务谈判,力争今年9月达成协议,年底完成设计,2010年初启动建设1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 (1) 太科园道路及部分区域土地指标尚未落实,此次园区规划涉及更多土地使用,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太科园用地审批手续,解决近期开工项目的土地指标问题。
(2) 筹建无锡传感网产业联盟,统筹全无锡的传感网企业和科研资源作为园区布局,整合江阴长电科技、美新半导体、中电科58所、华润微电子、中星微电子、北大软微学院等,制订涵盖服务外包和嵌入式软件企业的传感网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地区产业的整体发展。
(3) 建议由市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传感网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会,对园区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化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
第三,我国是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
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物联网建设专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新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新华日报记者探访了南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这里的研究者与“物联网”打交道已有五六年。在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南邮还有系列举措推进物联网建设的研究: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启动“智慧南邮”平台建设,在校园内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等。
世界第一块工业物联网芯片
2012年由重庆邮电大学研发的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国际工业无线标准的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uz/cy2420)在渝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一家高校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为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推动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2年6月,教育权威数据在物联网爱好者论坛建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物联网学校查询系统,专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服务,方便大家查询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院校。 2011年4月,长安大学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推动陕西省(国家物联网中心)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推动地方经济,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长安大学和西安浐灞生态区共建长安大学科技园”,也是全国第一个拥有直接服务于物联网板块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项目描述: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长安大学联合具有较强技术转化实力的企业打造物联网产业园区,依托西安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超高频RFID、高端传感器的研发及技术转换转让,打造物联网器件集散、物联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集聚、物联网产品展示以及研发办公、商业配套。
目标招商企业(项目):项目主要吸引物联网集成技术、软件开发及产品销售企业入区经营;吸引智能物流、环保、交通、电网、安防、家居等六个主要门类的研发服务类企业和项目入园。 权威人士日前向记者表示,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申报工作已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已筛选出100多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
工信部、财政部4月联合出台物联网专项基金相关管理办法。该基金将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和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大项目。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但传感器、RFID (无线射频技术)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我国大陆共有450余家从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但外资企业占67%。 据透露,申请首批物联网专项基金企业多为中资企业。通过物联网专项基金引导,有关部门希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 物联网工程师证书是根据国家工信部门要求颁发的一类物联网专业领域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证书。
该证书被划分为5个方向:
物联网工程师、节能环保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工程师、智能电网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

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类,学生主要学习研究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彼此作用、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术,有着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

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

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

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百度百科-物联网专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2635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