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卡,你们知道多少?

物联网卡,你们知道多少?,第1张

相信大家还不知道或者还不了解什么是物联网卡,对物联网卡是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其实物联卡很简单,他和你的手机卡没有多大区别,无非就是物联网卡不能直接插入手机卡槽而而手机可以。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物联网卡,物联网卡是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基于物联网专网,面向物联网用户提供的移动通信接入业务。采用三网专用(11位或13位)号段,通过 用网元设备支持短信、无线数据和语音等基础通信服务,提供通信链接管理和终端管理等智能通道服务,物联网也是作为国家“物联网+”项目的一大重要举措,他已经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便利。

时代是在变化发展的,只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够走的更远。物联网卡也不例外,物联网卡可以运用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只要有网的地方就会运用到物联网卡,可以说物联网卡的运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那么问题来了,物联网卡为什么能在物联网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呢?只能说每个产品都有他的优势所在, 社会 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样,只有不断的在创新,才能够有所进步,不过创新的同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说到创新就不得不拿物联网卡来说一说,物联网卡现在在市场已经异常的火爆,广泛的引用到各个领域,在不同的行业迅速运用起来,说明它的创新是非常适合目前市场的需求的,相对来说是非常的有优势的,我觉得他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能更强:抗震动,接触良好,耐高低温,抗辐射,寿命更长,体积小,集成度高;

2、全国统一网络:全国区域都可一使用,无漫游,轻松开展全国业务;
3、多卡中选择:插拔式、贴片式,单切卡,双切卡,三切卡;
4、价格稳定:规格统一,价格稳定;
5、安全可靠:物联网卡专网专用,独立网元,安全性高;
6、专业管理平台:管理平台自主管理,充值,叠加套餐,流量随时监控;
7、升级空间大:专门针对新兴智能硬件产业,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可不断升级,更觉有创新性;
8、资费灵活:长测试期,沉默期长,各种套餐,流量多选择,流量池共享。
9、实时监控:后台可实时监控设备运行情况以及流量消耗情况,
10、远程 *** 作:可通过远程方式对卡进行充值,暂停和激活,诊断。

总结一下物联网卡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趋势。物联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刚结束不久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表示“互联网时代即将过去,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而且各大巨头在近期都加大了对物联网行业的投入,比如阿里巴巴就成立了达摩院专门进行物联网方面的研发。

2、应用范围。物联网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可以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穿戴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共享单车,这些都需要物联网卡做支撑。物联网的本质是各种设备之间的连接,而物联网卡则是实现万物互联的桥梁,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3、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对于物联网的发展都比较重视,都在快速布局物联网,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2017年8月三大运营商就分别获得了新的物联网卡号段,加速在物联网方面的推动进程。

近日,3GPP正式向ITU-R(国际电信联盟)提交5G侯选技术标准提案。其中,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NB-IoT被正式纳入5G候选技术集合,作为5G的组成部分与NR联合提交至ITU-R。据悉,ITU-R对提交的5G标准提案进行复核后,将于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

这将意味着,NB-IoT可在NR in-band部署,支持接入5G核心网;同时,NB-IoT 3GPP标准将持续演进,成为5G mMTC关键组成部分。

对于NB-IoT未来的发展,3GPP曾指出NB-IoT将继续服务于5G LPWA用例(即mMTC,海量机器通信),成为5G技术规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若提案最终复核通过,那么在明年6月份的ITU会议之后,NB-IoT将正式成为5G mMTC的一个可以演进的方向。

7月31日,在“5G物联网产业生态大会”上,华为蜂窝物联网产品线副总裁刁志峰表示,“NB-IoT在协议标准上属于5G,这一块的部署可称为5G NB-IoT;此外,投资NB-IoT,就是投资5G。”

5G技术的应用场景是方方面面的,按照不同的技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NB-IoT为什么能够成为5G mMTC的标准呢?雷锋网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有观点认为:

2018年,NB-IoT技术经历了高速的发展,用一年时间走完2G六年的路,预计2019年NB-IoT全球连接数将过亿,其模组价格与2G模组持平,价格方面将小于22RMB(甚至低至15RMB)。

就现阶段NB-IoT全球商用网络的部署,雷锋网了解到,其已有79家商用网络运营商入局,而LTE-M为31家。相比eMTC和LoRa,NB-IoT凭借技术和产业优势,在美国已有较好的网络覆盖情况,成为美国四大运营商AT&T、T-Mobile、Sprint和Verizon新的赛道。此外,商用情况较好的NB-IoT应用案例其优势也慢慢凸显出来。

NB-IoT在国内大规模的商用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海外,NB-IoT已实现的大规模商用的应用案例则有,例如:摩托车监控(泰国)、羊联网(挪威)、气表(韩国)、智慧门锁(西班牙)、智慧停车(德国)等,未来NB-IoT还将继续发力海外市场。

刁志峰在会上表示,NB-IoT业务场景将从2G/2B向2C端延展,2019年燃气、水表、烟感、电动车防盗将进入干万级规模;而门锁、跟踪类、白电等将进入百万级规模;此外,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将成为新的场景化规模应用的市场。

华为既做NB-IoT芯片,也做5G芯片,那么该提案通过后,是否会给华为现有的产品形态带来影响,先前已上线的NB-IoT基站和应用是否面临退网风险?

雷锋网了解到,该提案提交的信息就是华为现在的产品,因此对华为NB-IoT芯片和5G芯片的产品形态没有任何影响。

5G的到来,对NB-IoT的应用也不会有任何影响。NB-IoT属于5G,它可以部署在5G上,也可以部署在4G上,还可以部署在2G上。NB-IoT是一个新的技术,所以原先的NB-IoT基站不存在任何退网的风险。

刁志峰表示,投资NB-IoT,就是投资5G。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30年,华为的NB-IoT会保持目前这种部署。2019年,华为NB-IoT的目标是完成一个亿的用户数,现在已经接近6000万。后续,NB-IoT的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17年,华为先后推出了NB-IoT芯片Boudica 120和Boudica 150,雷锋网从其他渠道获悉,传闻中华为将于2020年推出的NB-IoT芯片Boudica 200,这个芯片可能会把很多东西都集成进去,例如AP和相应的一些安全机制等,此外,支持3GPP R14和R15的标准也会集成进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华为该系列的NB-IoT芯片会持续的向外开放,提供给所有的模组厂家使用。

雷锋网了解到,目前,华为海思整个NB-IoT芯片已经超过了2000万片,预计到2023年或更早一点的时间,将会实现超过10亿的连接。

对于NB-IoT被划到5G,很多行业人士对已上线的设备是否面临退网风险这个问题表示担心。在了解了NB-IoT为什么能成为5G mMTC的标准之后,以及现阶段NB-IoT的网络部署和行业应用情况,以及刁志峰会上的发言后,对此问题大可不必太过担心,因为当前NB-IoT投资将作为5G的一部分被继承下来。

联通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晓天也曾表示,今年是5G 最热的元年,而前两年是NB-IoT,这对物联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今大家的关注点都在5G上,而我个人认为,NB-IoT即将进入规模化的商用。

华人运通是由丁磊于2017年创立,以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智慧城市“三智”为战略布局,是一家专注于未来智能交通产业的创新型出行科技公司。华人运通品牌的服务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电动运载工具、汽车。

华人运通前瞻性业务布局将聚焦五大板块 :全新智能汽车的开发与制造;车辆、充电网络及能源的共享;车联网IoV及先进开放的自动驾驶技术;支持智捷交通的延伸;参与智慧城市的开发和构建。

华人运通的品牌文化

使命:行业的领导者,变革的创新者,社会的贡献者。

价值观:志存高远,务实规划,长期奋斗,实业报国。

愿景:改变人类未来出行。

发展历程

2018年6月6日,同济大学-华人运通“新能源动力联合实验室”成立。

2019年1月16日 ,华人运通与中国移动旗下车联网公司中移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华人运通“三智”战略,将5G应用于车、路、城系统性解决方案中。

2019年4月3日华人运通正式发布智能汽车战略布局,继Concept H、Concept-A之后,概念车Concept-U首次亮相,华人运通“三智”战略完整呈现,通过对“车、路、城”同步考量,从“H-整车开发、U-车路协同、A-互联共享”三个维度做立体探索,打造智能汽车新世代品类。

2019年7月31日,华人运通发布了全新豪华智能纯电品牌高合HiPhi,首款量产定型车高合HiPhi 1同日首发,新车定位豪华全域智能纯电超跑SUV。

2020年3月12日,车云研究院联合产业专家正式推出了《2020智能汽车趋势洞察及消费者调研报告》 ,《报告》中,华人运通在智能汽车核心竞争力 、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协同发展领域,跻身头部企业群。 2020年2月20日,华人运通与德国博世集团在柏林举行的“互联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签署协议 ,宣布双方将共同推进云端电池管理系统(简称云端电池)领域的合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9296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