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千年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第1张


丽江古城的 历史 已经有上千年。 根据有关 历史 文献资料记载,丽江古城有据可查的 历史 沿革为:唐代三探览城时期;宋代三赕城时期;元代通安州城时期;明代至清初丽江土司府时期;清代改土归流后丽江流官府时期;民国丽江专员公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时期。 毫无疑义,唐代三探览城应是丽江古城的前身,从唐代在丽江坝内建造三探览城算起,丽江坝子内的建城 历史 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唐代樊绰《蛮书》中称:“昆明城在东泸(即雅砻江)之西,去龙口十六日程。正北有讳苴川,正南至松外城。又正南至龙佉河,西南至小婆城,又西南至大婆城,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其铁桥上下及昆明,双舍至松外以东,边近泸水,并麽些部落所居也。”据方国瑜等考证,当时的“昆明城”在今四川盐源县一带、“小婆城”在今永胜一带、“大婆城”在今鹤庆一带、“三探览城”在今丽江坝境内、“铁桥城”在今玉龙县塔城乡境。这条史料中所说的“小婆城”位于“昆明城”西南方,从“小婆城”往“西南至大婆城(合庆),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的记载,完全符合今日永胜、鹤庆、丽江、塔城的地理方位,即从永胜往西南走到鹤庆,又从鹤庆往西北走到丽江(三探览城),从丽江坝再往西北走到玉龙县塔城乡(现建有“铁桥”遗址碑)。



唐代三探览城具体建在丽江坝的什么地方,由于史料中焉语不详,其遗址仍有待考古发现。但宋代所建的三赕城、元代的通安州城的城址都在今天丽江古城范围的义尚办事处文林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东北片区;明代所建的丽江军民府(土司府)则在古城狮子山南麓的广义村与忠义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西南片区;而清代所建的流官府城则在上述的两个片区之间,即今日古城五一街与义尚办事处一带,把宋元时期的三赕城、通安州城与明代土司府城连成一体,就构成了今日丽江古城的基本格局与规模。



丽江古城的形成与发展,与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丽江古城以商路而兴、以商路而活的 历史 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期。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特别是茶马古道的一颗明珠,是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这也是丽江古城不同于我国许多 历史 文化名城的一个明显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古城以其丰厚的 历史 文化特色,进入了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城之列、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名录。 随着丽江古城 旅游 业的开发与发展, 历史 上以经营茶叶、皮毛、药材等土特产为主的丽江古城,又华丽转身成为以经营 旅游 文化产品为主的5A级 旅游 景区。到2019年的游客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次,并加快了建设国际精品 旅游 胜地、世界文化名市步伐。


比之我国众多 历史 文化名城,有一千多年 历史 的丽江古城仍属于比较年轻,但却因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丽江古城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山水之城。 高原与水乡同在,雪峰与古城相望,文化与自然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其中,师法自然建城为其最显著特色: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古街、古寺、官府衙门、田园村落、青山雪峰融为一体,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有别于中国其他 历史 文化名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传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以狮山、象山、金虹山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来自清溪、黑龙潭的清流到城北入口处分为三河进城,三河又分出众多支渠穿梭街巷,形成家家流水、户户花树的格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显现“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瓦屋鳞次栉比,与四周青山相依相随。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气,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采光、装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街道以五花石铺就,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雨季不泥泞,旱季不扬灰。以四方街为中心,延伸出四大主街,又分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



爱水护水是古城另一个突出特色: 古城素有保护河水清洁的优良传统, 一是 每天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严禁在古城河水里洗任何东西,因为这个时段是居民在河里挑饮用水的时间,每天清晨或晚上睡觉前,大部分古城居民都要来河边挑水作为家中的饮用水,这个时候的河水十分干净,完全可饮用,古城居民将其称之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袭。 二是 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左右、下午4点到黄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里洗菜等食品的时间。 三是 每天的中午12点至下午4点为洗涤衣物的时间,但在河边洗衣服时不能把脏水直接排入河内,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里洗一洗,将头道脏水倒在河边的空地之后,才把衣物拿到河水里漂洗。此外,古城内三眼井的使用,同样有一套约定的习俗,三眼顺着泉水源头依次分为饮水专用井、洗菜等专用井、洗衣物等专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内河道、水井的保护与使用方法,古城居民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自觉遵守,防止水资源受到人为污染,始终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洁。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 社会 仍坚守着对古城河道水井的保护使用传统,大部分古城居民每天饮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里的河水,这一习惯一直到古城内引来自来水后。


古城居民亲近亲和自然的传统,也体现在依山傍水、道法自然的民居建筑。 纳西民居庭院内多尽可能地种植花木,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宽敞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活动及待客的主要场所,故纳西族有“喜余漫斋余”的俗语,“喜余”意为人生,“漫斋”指房屋走廊,“余”间为生活、生存,意思为走廊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纳西人如此看重走廊,是因为纳西族房间走廊与院内花木融为一体,家人每天在走廊里聚会、吃饭、待客,冬天晒太阳、夏日纳凉、一年四季看庭前花开花落。 走廊成为纳西族最能体现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古城内穿街过巷的河道上,架有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350多座,其中位于古城中心的明代双石拱桥为众桥之首,俗称大石桥,因从桥下河水中可见到玉龙雪山倒影,故又称映雪桥。玉龙雪山冰川在古城内随处可见、玉泉清流在古城无处不现,狮山象山金虹山上的翠绿随时映入眼帘,闹市之中看得见冰川、青山、清流,人家、古桥、流水、雪山相映成趣。



丽江古城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它的华丽转身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丽江古城位于我国大西南横断山民族走廊区,由玉龙雪山南麓的大研古镇以及白沙和束河古村镇组成。远在十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祖先活动,考古学界命名的“丽江人”遗址,就在距丽江古城不足10公里漾弓江木家桥。


汉唐以来, 来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逐渐进入丽江并与当地土著融合,丽江逐渐发展成为纳西族聚居的中心区域。宋元以降,丽江古城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与商品集散地,纳西族 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度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为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推动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 历史 贡献。 特别是明代,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下,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积极学习汉文化,丽江古城进入快速发展的 历史 时期。据史料记载,在文化方面“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在经济方面“富冠诸土郡”,政治军事方面“俯临十郡,雄控一方”。在建筑方面则是“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丽江古城同样发挥出无可替代的 历史 作用:日军在“二战”期间控制了中国沿海并占领缅甸及滇缅公路后,“茶马古道”和“驼峰航线”成了国际援华抗战的唯一通道,这时丽江古城又成为马帮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基地和“驼峰航线”的中转站。丽江古城具有的独特 历史 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丽江古城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边地古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开放之城。 在茶马古道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开放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丽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


在漫漫 历史 长河中,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在这里聚族而居的纳西族在坚守本族文化的同时,与各民族和睦相处,不断地吸收、融合、传承、积淀吐蕃文化、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形成了丽江古城和谐共生、融洽发展的多元一体文化。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藏、彝各民族精华,并保持了纳西族独特风采。不论是古城内的寺院、道观、书院、文庙、武庙、壁画、碑刻、音乐舞蹈,还是古城的街道、水系、桥梁、民居庭院无不透着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体现出各种文化在丽江古城相互宽容、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合发展的传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丽江(白沙)壁画和纳西古乐。


丽江壁画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200多幅,分布在觉显宫、万德宫、皈依堂、珊碧院等15座寺院里,现仅存50余幅于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之中。丽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堪称汉、藏、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结晶,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白沙细乐的纳西语叫“佰石细里”,为纳西先民凭吊战争中亡灵(包括敌方死亡者)的“安魂曲”,曲调幽远深沉,忧伤缱绻,如泣如诉。白沙细乐相传是“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为感谢纳西族的帮助而把随军的一半乐师留在了丽江,故又称“别时谢礼” 。丽江洞经音乐 为中原传入的道教音乐,它的珍贵在于保存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一些唐宋以来辞、曲音乐。


如今,纳西古乐不仅天天在古城演出,还经常走出国门,出访欧美各国,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听众誉为“和平之音”“音乐活化石”。丽江古城特别重视汉文化教育,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之后,纳西族居民中出现了众多举人、进士,为推动当地民众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丽江古城也是一座具有“南人北相”特点的移民之城。 其创始者纳西族先民,是来自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系移民。自元明以来,丽江古城纳西族积极欢迎来自外地的客商,特别是来自内地的教师医生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等移民,并将其融入纳西族之中,古城的文化性格也因此越来越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征,既有雪域高原豪放粗犷的文化,也有江南小桥流水细致温柔的文化。


丽江 历史 上虽然曾有过要外来移民改姓氏的“四郡齐民一姓和”时期,但从未有过排斥外来移民的时期。 明代徐霞客称丽江纳西族地区“官姓木、民姓和”,土司木公诗中则称“四郡齐民一姓和”,要求到丽江的移民也要改姓为“和”,即使是木氏家族中的旁支,五代以后也要改为和姓。木氏统治集团实行“四郡齐民一姓和”,主要是为了维护木氏家族血脉的纯洁性和统治集团的权威性,同时也是为了让“四郡齐民(百姓)”都成为一个姓后,不论是外来户还是本地户、不论是纳西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居民,相互不分彼此,不分贵贱,都是同姓子民,有利于平等和睦相处。清代改土归流结束了“四郡齐民一姓和”的 历史 ,众多外来户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但他们早已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接受了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纳西族文化,早已成为纳西族的成员。此后源源不断进入丽江古城的内地移民,虽然不必再改和姓,但也都逐渐自觉融入了纳西族之中。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丽江古城内纳西族居民中已有100多种姓氏,其先民多是明清以来到丽江的内地移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南下干部及来自内地的技术人才到丽江工作,他们也很快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他们的第二代满口讲的是流利的纳西话,已与原住居民无异,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城居民。



丽江古城是一座不断 探索 和实践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之城,也是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 除了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之外,主要景点还有木氏土司府(木府)、狮山万古楼、白马龙潭寺、净莲寺、黑龙潭公园、束河、白沙的古镇古街古庙古村落等。其中黑龙潭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清泉依山四处油出,积成约40000平方米的深潭,古柳古栎葱茏环绕,玉龙雪山倒映其间,园内五凤楼、得月楼、龙神祠、解脱林等明清建筑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得月楼上有郭沫若题写的两副楹联,分别为:“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书法遒劲而洒脱,写尽龙潭神韵。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近年来,丽江市就此进行了积极 探索 和实践,取得了古城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工作的重大成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次年会上,被总结为文化遗产管理与 旅游 业发展合作的“丽江模式”束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经验,也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总结为“中国经验”。 如今,丽江古城已成为中国 旅游 的一个品牌每年有5000多万国内外游客出入其间。当然,古城保护也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注:文中由和钟泽、和照、叶建平、冯魄等提供,部分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提供。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 丽江古城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丽江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1)古城发展大事记
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袒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 丽江古城城池,称“大叶场”
南未责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被封为世袭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 丽江古城门桥旁;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
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
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7年,丽江撤地建市。
2003年,将大研古镇设立为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也包括在其辖区内。
(2)城市建设者
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兴建“大叶场”;
明代,丽江古城的建设主要由历代木氏知府主持进行。明万历年间(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兴建皇帝歙赐准建的“忠义坊”
清代第一任流官知府杨铋按朝廷里制建流官府衙及府城。纳西族民居则由居民根据家庭生产生活需要、经济条件和用地状况,自由灵活地安排建设。
编辑本段
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 丽江古城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一)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就有久负盛名的丽江大研古镇
(二)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三)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
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四)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丽江古城包容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六)关于丽江古城的真实性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 丽江古城模型图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并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以上所述丽江古城是具有综合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水久传世,井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和历史意义。
编辑本段
文化遗产
1、古街
丽江古城夜景(20张)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2、古桥
丽江古城风景(16张)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3、木府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 丽江木得府邸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门票:60元
4、福国寺五凤楼
福国寺五凤楼(2张)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5、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3张)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6、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 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7177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