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庙对联大全

关公庙对联大全,第1张

关公庙对联网1上联:作镇统元居五岳之长;
下联:资生合撰妙万物而神。
上联:烛影长悬周日月,英风万古须眉在;
下联:炉烟不散汉风云,故土千秋万木香。
上联:忠义莫灰心千古扬名千古显;
下联:奸贼休得志一番择演一番诛。
上联:治乱持危,不忧不惧;
下联:居仁由义,至大至刚。
上联:志在春秋孔圣人未见刚者;
下联:气塞天地孟夫子所谓浩然。
上联:志在春秋,孔圣人未见其刚;
下联:气塞天地,孟夫子所谓浩然。
上联: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
下联:宜兄宜弟,其为仁之本欤!
上联: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下联: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上联:允文允武;
下联:乃圣乃神。
上联:曰帝曰侯曰佛曰圣人名光日月;
下联:安刘安汉安寿安天下志在春秋。
上联:与天地与日月与鬼神争光千古无二;
下联:是君臣是兄弟是朋友大义五伦有三。
上联:有半点生死交情方许入庙谒帝;
下联:无一样光明心境何须稽首焚香。
上联:有半点生死交情,方许入庙谒帝;
下联:无一毫光明心迹,何须稽首焚香!
上联:异姓胜同胞,笑他人同胞异姓;
下联:三分归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
上联:亦知吾故主尚存乎从今日偏逐天涯且休道万钟千驷;
下联:曾许汝立功乃去耳倘他日相逢歧路又肯忘樽酒绨袍。
上联:义勇腾云一朝兄和弟;
下联:忠心贯日千秋帝与王。
上联:义气干霄近指白云开觉露;
下联:威声走海遥凭赤手挽洪流。
上联:义气薄云天, 生不二心汉先主;
下联:忠肝贯金石 ,后有千秋岳鄂王。
上联: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
下联: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
上联:一畦杞菊为供养;
下联:半壁江山入卧游。
上联:雄威谁之俦,匹马单刀破贼胆;
下联:佛法何其妙,五湖四海荷神庥。
上联:雄踞荆襄;
下联:威震华夏。
上联: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下联: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
上联:兄玄德弟翼德仇孟德力战庞德;
下联:生解州出许州战荆州威震九州。
上联:心上人大哥三弟;
下联:眼中钉北魏东吴。
上联:心存西汉魂附西川请看庙貌全新声教只通西域;
下联:法护南无名存南史若使边功同立神威肯让南征。
上联:心存西汉,魂附西蜀,请看庙貌全新,声教只通西域;
下联:法护南无,名存南史,若使边功同立,神威肯让南征。
上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下联: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上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下联: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上联:熙朝帝汉室王忠扶万年社稷;
下联:大学诚中庸慎志存一部春秋。
上联:昔曾瘗冢一碑尚存书自古人纷议论;
下联:试比卧龙三诏不起山因高士并为传。
上联:吴宫花草埋幽径;
下联:魏国山河半夕阳。
上联:惟帝其难之浩气忠心史官休议一矜字;
下联:夫子既圣矣振顽起懦后学宜尊百世师。
上联:威震华夏;
下联:忠在春秋。
上联:威镇雄州野树尚含荆浦绿;
下联:神游古国夕阳偏照蜀山红。
上联:王业不偏安拒曹和权诸葛犹非知己;
下联:春秋大一统寇魏帝蜀紫阳乃许同心。
上联:铁石为心汉室擎天一柱;
下联:春秋得力尼山拔地齐峰。
上联:天悬孤心,鼎足三分一轮月;
下联:台映赤胆,桃园三影六桥春。
上联:桃园继首阳或异姓或同胞千古难为兄弟;
下联:将军与丞相一托孤一寄命万世知有君臣。
上联:数定三分扶炎汉,伐魏讨吴,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
下联:志在一统佐熙朝,伏魔荡寇,神威远震,只完当日精忠。
上联:数定三分扶汉室削吴吞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
下联:志存一统佐熙朝伏虎降魔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上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下联: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上联: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诸人原如无物;
下联: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
上联: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下联:兄玄德弟翼德德弟德兄。
上联:圣至于神荐馨历千载而遥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
下联:湖开自汉崇祀值两峰相对有武穆在北忠肃在东。
上联:圣以武成名刚毅近仁于清任时和中更增一席;
下联:学于古有获春秋卒业在诗书礼易外别有专经。
上联: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
下联: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上联: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
下联: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上联:生蒲州事豫州守徐州战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下联: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秋至德无双。
上联: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
下联:主玄德友翼德仇孟德威镇华夏眼中汉贼最分明。
上联:生蒲州,佐豫州,坐镇荆州,赤手创千秋大业;
下联:兄玄德,弟翼德,不从孟德,丹心震万古纲常。
上联:生蒲州,事豫州,守徐州,战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下联: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秋圣德无双。
上联:神似日行天天行日即行那管孙那管曹那管江东河北;
下联:戏将人换世世换人不换什么唐什么宋什么古往今来。
上联:山别东西前夫子后夫子;
下联:圣分文武著春秋读春秋。
上联:三山今在人间神之来兮弱水千寻迎节仗;
下联:五月每逢诞日民有过者清泉一掬荐蒲花。
上联:三人三姓三兄弟;
下联:一君一臣一圣人。
上联:三晋英灵笃生夫子;
下联:四时报赛先酌乡人。
上联:三教同心忠恕慈悲感应;
下联:上善若水澄潜混沌浑沦。
上联:三教尽皈依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上;
下联:九州隆享祀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上联:兵法读春秋必有文事;
下联:官箴严月旦无作神羞。
上联: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
下联: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上联: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下联: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上联:白马小如拳从此鼪鼯林外长;
下联:紫髯灵欲语顿今尸祝庙中肥。
上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
下联:《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
上联:不爱钱不爱酒不爱妇人是个老头陀只因眉宇间带两字英雄耽搁了五百年入山正果;
下联:又要忠又要孝又要风流好场大冤孽若非胞胎里有三分痴钝险些做十八滩顺水推舟。
上联:识者观时当西蜀未收昭烈尚无尺土 *** 虽汉贼犹是朝臣至一十八骑走华容势方穷促而慨释非徒报德祗缘急国计而缓奸雄千古有谁共白;
下联:君子喻义恨东吴割据刘氏已失偏隅权即人豪讵应抗主以八十一州称敌国罪实南逃而拒婚岂曰骄矜明示绝强援以尊王室寸心只在自知。

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7、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8、清末民初: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何子渊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师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与孙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驱逐鞑虏,振兴中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下联为:想忠恕,思感应,念慈悲,三教同心
传说此联为康熙皇帝为调和三教互争高下而作半联功用十三个字,其中七个字带有"心"字,半联中的"忠恕"出自孔子<论语>,"感应"来自<道义>之真义"慈悲"为<佛经>中倡导的处世准则三句各指儒,道佛三教,三教各有分则有别,合则为一的博大精深,玄虚神妙之文化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联妙句真耐人寻味也!!
选择ミ不认识 的答案很不错的,只是你的对联怎么比我的多呢上联多唐宋元,下联多佛儒道,请问你的对联是哪里来的

范氏宗祠四言对联
源自尧裔
望出高平。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范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尘甑养晦
揽辔待清。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陈留外黄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云,经学家、文学家马融的弟子,通五经,尤其精于《易》和《尚书》。桓帝时曾被任为莱芜长,他不干。生活极为贫困,居住简陋,经常断粮,当时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钱范莱芜。”“养晦”,谓隐居待时。下联典指东汉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举孝廉,以清诏使到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后升光禄勋主事,因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延熹年间死于狱中。
沼吴归隐
述汉成书。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越国被吴国打败时,随越王勾践到吴为人质三年。回越后,助勾践刻苦图强,终于灭了吴国,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沼吴”,指废吴国宫室为污池,即灭吴。下联典指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历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军,参与机要。他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八十卷。
文正世泽
万笏家声。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范仲淹,卒谥文正。
心存忠恕
胸具甲兵。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纯仁,自布衣至宰相,自述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下联典指范仲淹与韩琦任陕西经略副使,西夏人相诫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长啸却虏
杖策入关。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范镇,少时作《长啸却胡虏赋》。下联典指明末范文程,曾谒清太祖,策定清军入关之计。
鸿门碎斗
岳阳题文。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鸿门宴上,范增拔剑击碎刘邦所赠玉斗,曰:“竖子不足与谋……”下联典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德如风月
才比方朔。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范杲,上书自言才比东方朔,擢知制诰。下联典指宋·范启,博学穷理,高尚不乐仕进,理宗赐号“风月处士”。
范氏宗祠六言对联
生平惟存忠恕
胸怀广具甲兵。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苏州吴县人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的二儿子。皇祐年间进士,历官襄城知县、侍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河中府、和州、庆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哲宗时,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时,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范氏宗祠对联大全范氏宗祠对联大全。他曾说:“我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下联典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贫困而苦学,做官后以敢言著称。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历官西溪盐官、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宝元年间,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夏人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词风格明健。
杖策定入关计
却虏作长啸声。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沈阳人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代万历年间投后金努尔哈赤,后得皇太极信任,参与军政机密,策定清军入关之计,又提出录用明代官员、废除饄加派、开科取士等,多被采纳。清初开国典章制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后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下联典指北宋成都华阳人范镇,字景仁,进士出身,仁宗音知谏院,后为翰林学士,封蜀郡公。在变法问题上,支持司马光反对新法,而与王安石不和。少年时曾作《长啸却胡骑赋》,后来出使辽国,辽人说:“这就是长啸公。”
范氏宗祠七言对联
责君碎斗显忠爱
后东先忧法圣贤。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秦项羽谋士范增的事典。范增(前277-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善代谋。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范氏宗祠对联大全文章范氏宗祠对联大全出自>孔子的学术思想是以多面性著称的,即鲁迅所谓的“道大,无所不包”。孔子阐扬、发挥仁、礼、孝、悌、忠、恕、德、中庸等政治思想理论,给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深刻的影响。有关其思想的评论与概述已有很多,且孔子的的整个思想体系过于宏大,因此,本文只想就孔子思想核心之一“仁”中的忠恕之道做简单的论述。
一、“恕道”于“仁”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的思想核心为“仁”和“礼”,所谓“仁”即“仁者爱人”,再论雨中有众多言论是与“仁”有关的。孔子的看法是:搞好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可以安定阶级秩序,巩固统治者的安全,因此“仁”是很重要的一点。
《论语》中有关仁的问答不少,其中与恕道有关的一条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雍也》)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说我愿意别人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立人”是一个立起来的人,是一个掌握了原则而能够争取主动的人,但绝不是自私的人,“达人”是自己成人还要别人成人,“人”在孔子的思想中应该是无私的、博爱的、积极奋斗的。
同时“人”的另一个意义是与“己”相对的“他人”。这样,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在实行起来便呈现出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仁有本省的消极意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恕”;另一方面,是“仁”的积极意义,即之前所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恕”。将两者合而为一,即为本文所要谈论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必有其意义。我们所了解的孔子是出身于没落贵族阶级,孔子的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他想“克己复礼”他要维护阶级统治,那所有的思想也都要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要“克己”。这很清楚的说明,他是想用精神的办法,去修补那个由社会发展而破碎着的物质锁链,使之免于彻底崩解;他要在缺牙脱轴、运转不灵的政治关系齿轮上,图上精神的润滑剂,力图使之和谐。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通过“恕道”将其阶级性表现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恕道”中大胆创新的方面。本身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就是要一方面维持旧制度的框架,另一方面要加进去新的内容。而这里所谈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当时相当进步的观念,孔子提出的这一观点就是要求奴隶主阶级于奴隶阶级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身份变化的事实。
二、“忠恕”对于“仁”的意义
“仁”和“恕”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对子贡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卫灵公》)他对仲弓问“仁”,也是是同样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显然“恕”是为“仁”服务的。从此以后,有的说:“恕则仁也”,有的说:“仁即恕也”,还有的说:“求仁必自恕始”。我们如更正确的说:“仁”“恕”相通,却也不是“仁”“恕”相等,“仁”能包括了“恕”,但“恕”却不能包括了“仁”。而且“恕”与“仁”的关系,“恕”只是近“仁”而已,只是“仁”的实行办法。
同时“恕”在孔子的儒家道德体系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将仁和礼层层推广,推己及人,似的内外上下一一贯通起来。正如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推广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围绕着阶级统治而进行的。特别是孔子尤其强调阶级及等级、血统、性别等等的界限,是在阶级及等级、血统、性别等等前提下去看事物、谈问题的。因此他讲“忠恕”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和现在资产阶级将自、平等、博爱差不多,都是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对被统治被剥削阶级作出自欺欺人的片面说教。
孔子认为“仁”的基础是人的欲望和情感,一个仁人首先必须老实诚恳有真实情感。他重视有情感欲望的具体的人,并企图以具体的人的情感欲望为基础,建立起“仁”的德,但在阶级社会中,具体的人是有阶级性的。孔子所说的人的欲望情感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的人的欲望情感。只有以这种欲望情感为基础,才能成为仁人,所以照他的意见,仁人之所以为仁人,并不在于他没有欲,而在于他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曾看过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上面写道:“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二我们从孔子有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忠是仁的积极体现,恕是仁的消极表现,所以说仁是忠恕的合体。忠恕皆统于仁,仁不小于忠恕,也不能大于忠恕。忠恕去一,则仁体有缺;忠恕兼备,则仁量乃尽。忠与恕合而为一,成为“仁”的实行方式,此乃“忠恕之道”对“仁”的最大意义。
三、忠恕之道对我们的启示
孔子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大动荡与大变革是那时的时代写照,社会上充满着的矛盾表现在孔子的思想上也是充满着矛盾的,正如其忠恕之道,忠与恕的消极与积极表现。
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中华民族,而孔子的言论更是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作为现代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新人类,我们当然不能讲孔子的阶级局限性一并继承,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大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若人类没有一种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人类早晚会走向混乱或面对专制的威胁,若没有全球伦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全球秩序。大会通过了两条伦理金律,其中一条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另一条,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作人,不是当作物,即使是敌人也要承认他是人。杜维明先生认为,后一条可翻译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条所谓的金律,合而言之,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由此可见,忠恕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它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于待人接物,特别是在这个出于全球化过程的社会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共同利益召唤儒家伦理,我们只有让改造与创新了的儒家伦理参与到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儒学的作用,发展儒家文化。
仁的含义就是爱人,这是一种人类之爱、普遍的同情心,虽然这种爱是有差别的,虽然它要求先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然后才能爱其他人、天下人,但儒家的仁爱是从现实出发的一种更为博大的爱心,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要爱万物,因为人与万物是一体相通的。这种爱心要通过忠恕之道来实现。忠是要我们去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恕是要我们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爱是相互的,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爱,你就应该去爱别人;如果你不想别人损害你,你就不要去损害别人。损人利己到头来只能是害人害己,对人、对己、对社会都会有害无益。
忠恕之道是要人在实现自己时,不仅不要妨碍他人实现自己,而且要帮助他人实现自己。人人都这样做,就不仅人人都能实现自己,而且人与人之间不会相互损害,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的“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伦理美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430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