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气体的红外线吸收光谱图

几种常见气体的红外线吸收光谱图,第1张

几种常见气体的红外吸收光谱图CO吸收红外线光谱范围:465um CO2吸收红外线光谱范围:27um,426um
CH4 吸收红外线光谱范围:24um 33um 765um
SO2吸收红外线光谱范围:4um 745um 87um 红外气体分析仪制造原理 利用不同气体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具有不对称结构的双原子或多原子气体分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1~25um)吸收红外线,具有各自的特征吸收波长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长1000~075um近红外线:15~075um 气体分析用红外线范围:25um 不分光(非色散型)红外线分析仪概念:连续光谱的射线,全部投射到被分析的样气上使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注意要素 1、一台红外气体分析仪只能分析一种气体,若背景气体中含有与被测气体的特征上吸收峰重迭的部分(干扰组分),要先过滤去除2、不同气体只吸收某一波长范围或几个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能

惰性气体(如Ar,Ne,He,Kr,Xe等),以及由两个相同原子组成的双原子气体(如O2,N2,H2及Cl2),在近红外区并不吸收红外线辐射,因此,都不能用红外线气体分析器进行分析。N2用来作为检查仪器零点的气体。

气体检测仪在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很好的保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那么当我们需要使用到气体检测仪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来选择呢?

1、看用途:是为了使用还是为了应付,牵涉到资质是否齐全的问题;
2、看气体:不同的气体,需要不同种类的传感器;
3、看量程:检测仪的量程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4、看功能:不同厂家的产品,功能不同;
5、看价格:进口的贵,国产的便宜;但现在国内大批量出口气体检测仪到欧美,买进口的不划算;
6、看品质:可以在查找评价比较好的品牌;

便携式四合一气体检测仪

第一、根据需要检测的气体种类来选择。气体检测仪关键元器件在于气体传感器,不同的气体传感器所能检测到的气体种类也不相同,比如燃烧式气体检测仪只能用检测可燃气,用于检测VOC气体就不适用了。

第二、,根据所需要到的功能来选择。现在气体检测仪器附加功能非常多,比如报警、防水、防尘、防爆、反应时间、预热时间等等,应该根据现实的需求来选择。

第三、确定是需要便携式气体检测仪还是固定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也叫手持气体检测仪,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检测身边的气体环境。固定式气体检测仪是指固定在某一区域,用于实时监测该区域气体环境的仪器。

固定式气体检测仪

第四、查看生产资质。目前,气体检测仪市场由于发展太快,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劣势产品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建议大家到正规渠道购买气体检测仪,比如京东、天猫等等。

第五、选择靠谱品牌。由于气体检测仪关键元件即气体传感器质量不同导致的价格巨大差异,很多小品牌自身组装的产品不达标,使用起来有很大风险,建议大家选购保时安电子、凯陆电子等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最后,提醒大家,气体检测仪可以排除绝大多数安全风险,但并不能完全保证施工安全,施工的时候还是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预防机制。

1。烟气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常用两种,一种是电化学工作原理,另一种是红外工作原理。目前市场上的便携式烟气分析仪通常是这两种原理相结合。以下是这两种烟气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介绍: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将待测气体经过除尘、去湿后进入传感器室,经由渗透膜进入电解槽,使在电解液中被扩散吸收的气体在规定的氧化电位下进行电位电解,根据耗用的电解电流求出其气体的浓度。在一个塑料制成的筒状池体内安装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在电极之间充满电解液,由多孔四氟乙烯做成的隔膜,在顶部封装。前置放大器与传感器电极的连接,在电极之间施加了一定的电位,使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气体在电解质内的工作电极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在对电极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电极的平衡电位发生变化,变化值与气体浓度成正比。可测量SO2、NO、NO2、CO、H2S等气体,但这些气体传感器灵敏度却不相同,灵敏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H2S、NO、NO2、SO2、CO,响应时间一般为几秒至几十秒,一般小于1min;它们的寿命,短的只有半年,长则2年、3年,而有的CO传感器长达几年。红外传感器工作原理:利用不同气体对红外波长的电磁波能量具有特殊吸收特性的原理而进行气体成分和含量分析。红外线一般指波长从076μm至1000μm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器中实际使用的红外线波长大约在1~50μm。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以咨询北京中仪联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谢谢!

选择气体检测仪的话,比较值得信任的那还数科尔诺了,该厂家是针对产品进行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气体检测仪,而且还拥有气体在线检测和处理系统以及激光气体分析仪等众多的仪器,能够更好的满足各大公司的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402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