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高科技有哪些?

北京冬奥会高科技有哪些?,第1张

北京冬奥会高科技有:

1、采用直冷制冰技术和储雪技术

首都体育馆引入直冷制冰技术、改变冰场构造等方式,实现快速升降温,2小时内即可完成冰面转换。同时可以打造“最快的冰”,采用这项技术,可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内,碳排放接近于零。

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是奥运会首次。

2、大竖屏

开幕式现场,鸟巢中心最为显眼的就是那块大竖屏,它是一块近60米高、20米宽的LED屏,名为“冰瀑”。为了保证其在秋冬季节风速过大时,不被风“吹碎”,技术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记录了100-200多种风况来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3、地幕

开幕式出现在地面上的那块显示屏,是由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构成,面积为10393㎡,包含超过4万块LED模块。为了保证在如此大的画面上达到完美融合并产生绚烂的色彩和画面,采用了多个8K+级分辨率的画面融合技术。

4、冰立方

开幕式上的最大亮点,无疑是那个破冰而出的冰立方了,它的总重量约400吨,升降重量达180吨,放在一个84m×42m×10m的坑内,升降载荷超过了一般大剧场大型升降台的8倍。

5、防疫神器体温贴

外表很像创可贴,其实是内置芯片的袖珍无线电子测温计,检测体温误差01-02℃。通过手机APP绑定,它将涉奥人员实时体温远程上报给数据后台。系统每3秒采集一次体温数据,一旦超过373℃,就会自动向防疫人员报警。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不仅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体育赛事,也是大型先进技术展览的全球平台。在冬奥会场景中,测试使用了200多种技术,涉及信息工程和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适用于智慧、绿色、安全、防疫等60多种细分应用场景。

冬奥会在吃住方面有什么黑科技?

在住宿方面,北京冬奥会的黑色科技床不仅可以检测心跳和呼吸的次数,还可以根据个人身体曲线自动调整,引导运动员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获得更好的睡眠。在餐馆方面,北京冬奥会的厨师都是机器人,他们不仅能做美味的饭菜,而且味道也很好,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大大降低传染病的风险。

赛场上有什么黑科技?

首钢跳台将首次使用,裁判塔结构采用首钢首次自主研发的耐火耐候钢及成套技术。这些钢材不仅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还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耐腐蚀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维护的跳台。非常符合冬奥会低碳环保的主题。

冬奥会观影有什么黑科技?

在5g覆盖下,AR、VR设备、高清视频、短视频等能为观众随时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而且还会让观众在一个全新视角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人工智能合成视频技术可以360度捕捉运动员的运动瞬间,这是传统传输技术无法实现的。这项技术将被用于今年冬奥会的许多项目,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沉浸感。这项技术同时还能增加比赛的公平性,让犯规无处遁形。为了让公众感受到冬奥会的魅力,无论在哪里使用5g+技术转播冬奥会,让公众能够感受到未来的“冬奥会”。

如下:

1、“腋下创可贴”体温监测技术:疫情防控“千里眼”

疫情防控工作是北京冬奥会的重中之重。一个仅有手机卡大小的“创可贴”,扮演着疫情防控下的重要一环——测体温。这款智能体温计又被称为“腋下创可贴”,工作人员只需将智能体温计贴在皮肤上,在手机小程序中就能显示体温数据变化。经过充电后将其贴在身上,这样我们可以实时地监控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体温状态,一旦超过373℃这个标准值,就会自动报警。因此,也被形象的称为疫情防控“千里眼”系统。

2、干血点检测技术。

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本次冬奥会将首次使用干血点检测方法。干血点检测是一种采集生物样品的新型技术,通过将全血样本收集在卡纸上,即可实现样本的储存和后续分析。与传统的血检、尿检相比,干血点检测具有采血量小、便捷、可靠的优点,并且具有更强的样本稳定性,将成为本次冬奥会打击兴奋剂违规者的有力手段。

3、5G 4K/8K超高清云转播设备:现实体验感更强

今年冬奥会上,5G 4K/8K超高清云转播也是“科技冬奥”重点项目之一。为了将各大赛事更好的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8K超高清直播技术将首次应用在本次冬奥会中。8K超高清直播技术主要通过借助5G信号高速传输、8K摄像机现场采集和转播实时编辑、中星6C通信卫星信号传输,实现对赛事的高清直播。与以往的奥运赛事相比,北京奥运会采用的8K超高清直播技术能够展现更多细节,增强视觉冲击力和现实体验感,并且能够覆盖更加广阔的区域,真正实现了全球一起看奥运。

4、纯物理法净水技术制备直饮水:避免“氯”伤害人体

为保证奥运场馆以及周边居民的用水安全,本次冬奥会采用纯物理法净水技术制备直饮水。据悉,这种直饮水制备工艺通过火山岩石过滤等物理方式实现饮用水的消毒、净化,得到的水质符合当前世界最高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同时,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还具有节能、节水的优势,并且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工艺中的“氯”对人体的伤害。

5、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碳排放趋近于零

绿色环保是本次“科技冬奥”的主要看点之一,除了众所周知的氢能源汽车的投放使用、场馆100%“绿电”供能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1191块预制构件由看台板弧形预制技术进行编码和安装后,实现完美精准拼装;12万平方米的冰面,通过环保冷媒CO2制冷技术及制冷方式,实现单独精准控温,从而使整座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

北京冬奥会创新点是科技创新。奥运史上主火炬的点燃方式各有创新,但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火炬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在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微火、屏显、当空舞动,在科技加持下,冬奥会主火炬实现冰与火的完美结合。微火设计是为了更好展现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科技冬奥的新体验

“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将有大批高科技成果投入使用,给人们带来冬奥全新体验。而市场开发的众多创新举措,既筹措到充足“粮草”,又给冬奥会带来很旺的人气。

建设步伐今年明显加快的“冰丝带”,建成后将成为一座绿色环保的智慧场馆。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进入场馆后都可以通过定位导航服务,在三维化可视地图引导下快速到达自己的位置。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行运用了多种高科技手段,配备了多种高档监测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气象雷达、雪状雪温观测仪,还有测云雷达、风廓线雷达等,为赛事精准地提供不同维度、不同高度的气象数据服务。不得不说,有了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保驾护航,冬奥会才能如此顺利地进行。

冬奥会的项目多在冰雪上进行,相比冰上赛事,雪上赛事的场馆都在户外,且都是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所以更需要精密仪器的监测。中国航天科工二十三所就为户外比赛的三大赛区,提供了这项监测服务。测云雷达是目前对云朵进行精细化监测的有效设备,已经持续6年为奥运会的积累降雪提供观测数据。它通过对云层的自动化监测,来分析云层的含水量、位移速度和空间位置,帮助科研人员对云、雨、雪等天气进行综合性探测分析。对突发的天气想象提供预警服务,帮助工作人员对天气进行人工干预。测云雷达是科考届的主力设备,曾参与过2015年青藏高原的科考实验。

再来说说风廓线雷达,它能为赛区提供精确的风场数据,能对风的变化做出实时探测。例如在高山滑雪场地,这种雷达提供的数据用于计算赛场中纵风和横风的强度与方向。本届冬奥会三大赛场中,都运用了这种设备提供数据服务。风廓线雷达观测范围虽然很广,但对于只有1到2分钟的赛程来说,它提供的数据就过于宽泛了。为了获得更加精细的数据,自动气象站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提供小范围、精确度更高、更惊喜的气象观测数据。

总之,为了让比赛顺利进行,各种高科技设备就像身处在探测网格中的最小触点,把赛场从地面到高空的所有精确数据完整地输送给前方工作人员。

北京冬奥黑科技有:

1、全面上“云”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史上首个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奥运会,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工程。

2、智能休闲

北京冬奥村中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床的形态可依据个人习惯进行调整。每张床配有遥控器,可调成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不同模式能为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

3、智能环境

下沉广场是赛时运动员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坐落在其中的北京小屋,成为了北京冬奥村的一大亮点,科技冬奥新技术的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现:数字时空舱采用沉浸式方式带众人领略古代奥林匹克、北京文化遗址的风采,桌面裸眼3d则利用数字投影对三赛区竞赛场馆进行立体展示。

4、人文关怀

为了更好地服务北京冬残奥会,此次冬奥村中的多处细节展现了东道主细致入微的关切,温暖的的人文关怀尽显其间。

5、自带记忆功能的冰壶刷

它会将运动员的各项指标记录下来,然后作为教练选拔队员的标准,甚至帮助队员提高成绩和技术。

除此之外,冬奥村运动员公寓内更是配备了有记忆功能的床,和东京奥运会的纸床截然不同的是,在这个床垫中还安放有传感器,就算是掉了一根羽毛也都能够感知到埃及按摩、闹钟推行等多功能床的高低也可以根据遥控器来调整,每一项硬件都能够秒杀东京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的高科技有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体育综合训练环境风洞。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北京冬奥会期间,这套制冰系统将在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保证制冰工作。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有两大特长,一是制冰速度快,二是制冰过程最环保。在制冰过程中,该系统运用分模块控制单元,把冰面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制冰,这样制冰效果又快又均匀。

以国家速滑馆来说,仅用14天就能把12万平方米的冰面全部制成,冰面温差不超过正负05℃。冰面温差越小,冰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就越好,也就越有利于运动员创造佳绩。

体育综合训练环境风洞介绍

作为专门为北京冬奥会专门打造的体育综合训练风洞,它可以精确研究风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具体说,通过风洞测试,调整优化运动姿态,以减少运动时风的阻力和空气阻力,进而提升运动成绩。

对冰雪项目而言,减小空气阻力至关重要。通常来看,空气阻力如果减少10%,运动员的成绩就能提高1%,体育综合训练环境风洞是科学指导训练的最好体现。

这项设备能制造出各种不同速度的风,模拟出运动和比赛时的真实速度和环境。模拟最大风速可以达到42m每秒,这相当于生活中14级台风的状况,因此体育综合训练环境风洞可涵盖了所有冰雪项目,因此能广泛运用于冰上竞技、雪上竞技的风洞测试。

引言:北京冬奥会上面的黑科技有按摩床还有自动做饭机器人,没有人的接触就可以把饭做好,以及夏天变成水立方,冬天变成冰立方的场馆。冬奥会他们直接给空气做核酸,能够检测出空气当中有没有病毒,这个技术真的是太厉害了。

一、没有纸板床,只有按摩床

距离北京冬奥会没剩下几天了,嗯我们也开始认识到北京冬奥会上面的一些黑科技,就比如说按摩床已经有运动员开始入住东路村给他们带来极大震撼的,首先就是这个按摩床,因为当时在另外一个地方参加奥运会的时候是纸板床,看到这么厉害的床肯定感觉特别的震惊。这张床的作用其实还有非常多,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一尝试过来不过我,想问一下这些床他们卖不卖?

二、只要是我们想吃的,机器人都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来

除了床之外就是做饭的机器人,以前一直都以为他们吃饭必须要去到食堂,现在吃饭也是到食堂,只不过没有厨师,有的只是做饭的机器人,你可以选择吃汉堡饺子煲仔饭只要是你点了之前马上都可以给你做出来,而且送到你的面前根本都不需要人和人之间的接触,感觉是特别安全的。而且我知道这一些机器人还可以做咖啡送啤酒等等,感觉是厉害极了。

三、比手机卡还小的体温计创可贴

就让小编感到惊讶的是给空气做核酸的技术,因为以前做核酸,要不然是捅进我们的嗓子眼,要不然呢,就是放在鼻子里,现在不需要那么麻烦,有这样的一个技术直接可以检测到空气当中有没有含病毒真的是厉害,而且非常的方便。有一个创可贴大小的体温表直接贴在你的身上,只要是你的温度超过37度3,它就会自动报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382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