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低频rfid和uhf超高频rfid有什么区别

lf低频rfid和uhf超高频rfid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一.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UHF):
超高频的射频标签简称为微波射频标签,UHF及微波频段的RFID一般采用电磁发射原理
工作频率:超高频(902MHz~928MHz)
符合标准:EPC C1G2(ISO 18000-6C)
可用数据区:240位EPC码
标签识别符:(TID) 64位
工作模式:可读写
天线极化:线极化
1 超高频标签的阅读距离大,可达10米以上。
2 超高频作用范围广,现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都是采用超高频电子标签技术。
3 传送数据速度快,每秒可达单标签读取速率170张/秒(EPC C1G2标签)
4 标签存贮数据量大。
5 超高频电子标签灵活性强,轻易就可以识别得到。
6 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读取大量的电子标签。
7 防冲突机制,适合于多标签读取,单次可批量读取多个电子标签。
8 电子标签的天线一般是长条和标签状。天线有线性和圆极化两种设计,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9 数据保存时间 >10年。
10 手持读写器可对超高频电子标签进行读写 *** 作。
11 手持读写器可对超高频电子标签进行批量 *** 作。
12 手持读写器带CE *** 作系统,读取超高频电子标签数据时,可通过WIFI、GPRS实时上传至后台数据库。
13 手持读写器相当一台PDA电脑,通过读取超高频电子标签数据,可在手持读写器完成读及写动作,且可在手持读写器即时查询标签数据。(如厂家信息、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等等)
14 超高频电子标签具有全球唯一的ID号,安全保密性强,不易被破解。
15 智能控制;高可靠性;高保密性;易 *** 作;方便查询;读写性能更加完善。
二.低频(LF)和高频(HF):
低频(LF)和高频(HF)频段RFID电子标签一般采用电磁耦合原理
高频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因其工作原理与低频标签完全相同,即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将其归为低频标签类中。另一方面,根据无线电频率的一般划分,其工作频段又称为高频,所以也常将其称为高频标签。
工作频率: 低频(125KHz)、高频(1354MHz)
1 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只能在5厘米以内。
2 低频作用范围现在主要是运用于低端技术领域范围内,如自动停车场收费和车辆管理系统等等。
3 传送数据速度较慢。
4 标签存贮数据量较少。
5 低频电子标签灵活性差,不易被识别。
6 数据传输速率低,在短时间内只可以一对一的读取电子标签。
7 只能适合低速、近距离识别应用。
8 与超高频电子标签相比,标签天线匝数更多,成本更高一些。
9 读取的距离小,低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低频标签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8厘米。
10 读取电子标签数据时只能一对一进行读取。
11 手持读写器读取电子标签时不能实时上传数据,必须通过USB连接电脑才能把数据上传至后台。
12 手持读写器不能实时查询数据。
13 大部分低频不可写。
14 低频电子标签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破解。

现状: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中,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信息采集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品、动物或人员等的自动识别和跟踪,并将其相关信息采集和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处理和管理。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RFID 的应用非常广泛,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波不接触快速信息交换和存储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结合数据访问技术,然后连接数据库系统,加以实现非接触式的双向通信,从而达到了识别的目的,用于数据交换,串联起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识别系统中,通过电磁波实现电子标签的读写与通信。

通常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如下特性:

1、适用性:RFID技术依靠电磁波,并不需要连接双方的物理接触。这使得它能够无视尘、雾、塑料、纸张、木材以及各种障碍物建立连接,直接完成通信。

2、高效性:RFID系统的读写速度极快,一次典型的RFID传输过程通常不到100毫秒。高频段的RFID阅读器甚至可以同时识别、读取多个标签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

3、独一性:每个RFID标签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RFID标签与产品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清楚的跟踪每一件产品的后续流通情况。

4、简易性:RFID标签结构简单,识别速率高、所需读取设备简单。尤其是随着NFC技术在智能手机上逐渐普及,每个用户的手机都将成为最简单的RFID阅读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2304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