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个地区WIFI 2.4G及5G信道一览表(附无线通信频率分配表)

世界各个地区WIFI 2.4G及5G信道一览表(附无线通信频率分配表),第1张

目前主流的无线WIFI网络设备80211a/b/g/n/ac:

传统 80211

80211a

80211b

80211g

80211n

表1

80211ac

表2

不管是80211b/g还是80211a/b/g/n/ac一般都支持13个信道。它们的中心频率虽然不同,但是因为都占据一定的频率范围,所以会有一些相互重叠的情况。了解这13个信道所处的频段,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经常说的三个不互相重叠的信道含义。

信道也称作通道(Channel)、频段,是以无线信号(电磁波)作为传输载体的数据信号传送通道。无线网络(路由器、AP热点、电脑无线网卡)可在多个信道上运行。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各种无线网络设备应该尽量使用不同的信道,以避免信号之间的干扰。

下表是常用的 24GHz频带的信道划分。实际一共有14个信道(下面的图中画出了第14信道),但第14信道一般不用。表中只列出信道的中心频率。每个信道的有效宽度是 20MHz,另外还有2MHz的强制隔离频带(类似于公路上的隔离带)。即,对于中心频率为 2412 MHz 的1信道,其频率范围为2401~2423MHz。

当然,实际的电磁波谱使用规定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只是举个例子。而且,20MHz的信道宽度也只是“有效带宽”,因为实际上一个信道在其中心频率两侧有很宽的延展,但是超过10MHz以外的部分强度很弱,基本无用。这个就属于比较专业的通信原理问题了。

从下图很容易看到其中 1、6、11 这三个信道之间是完全没有交叠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个不互相重叠的信道。每个信道 20MHz 带宽。图中也很容易看清楚其他各信道之间频谱重叠的情况。

另外,如果设备支持,除 1、6、11 三个一组互不干扰的信道外,还有 2、7、12;3、8、13;4、9、14 三组互不干扰的信道。

世界各个地区WIFI 24G及5G信道一览表

24 GHz(单击查看清晰原图)

5 GHz (单击查看清晰原图)

史上最全最详细无线通信频率分配表

1、5G NR (标准未完成,建议关注)

2、LTE/LTE-Advanced/LTE-Advanced Pro

3、 WCDMA/HSPA/HSPA+

4、TD-SCDMA

5、GSM/GPRS/EDGE/ EDGE Evolution/VAMOS

备注:

P-GSM,基准GSM-900频带

E-GSM,扩展GSM-900频带(包括基准GSM-900频带)

R-GSM,铁路GSM-900频带(包括基准和扩展GSM-900频带)

T-GSM,集群无线系统-GSM

ER-GSM900,即为Extended Railway GSM 900, 在原铁路通信系统的基础拓宽了其频率范围(TX:873-915,RX:918-960)。

6、CDMA2000 1xEV-DO/CDMA2000 1xRTT/ 1xAdvanced

7、WiMAX/WiMAX Advanced

8、公共安全领域

9、低功耗广域物联网(LPWAN)

10、其它无线连接

1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12 、国内频谱分配情况

三大运营商频率划分

注:

来自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现在物联网的行业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强大的,并且很多人也抓住了当下的时代机遇,将物联网行业发扬得很光大,并且很多人也都从中获得了很多的经济效益,使他们过上了非常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着当下发展的趋势,这些行业在未来肯定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会有更多的人会进入到这些行业之中。而很多人还存在一定的疑虑,物联网专业到底有前途吗?并且未来的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呢?那下面小编来和大家说一说。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物联网专业的前途非常的可观,并且发展空间也十分的强大。我们都知道当下物流行业十分流行,同时网络行业也是十分流行的。这两个大行业是并驾齐驱,同时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主流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网的速度也更加频繁了,这也是见证人们生活美满的一个因素。而在未来物联网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趋势,因为现在人工智能手段变得非常良好,物联网的市场也非常的庞大,所以说就业前景非常好。

其次,物联网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是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并且有很多高校设置专业,也是希望同学能够从事相关的专业,将这个行业发展的更加广大。与此同时,物联网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涉及到了各种技术的结合,所以说也需要高科技人才的支持。这也是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十分良好,同学们可以积极参考一下,根据自己的喜好,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专业。如果报考这个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光明的。以上就是小编的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物联网,一个颇具魔力的词汇。它一面具有着超乎想象的应用空间,只要你想,万物都可以容纳进来;另一面却是一种被刻意淡化了的尴尬——那就是时至今日,物联网仍然没有一个足够清晰的概念和完整科学的模型—— 很多人都热切地期待物联网所能带来的财富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都在心里疑惑不解:物联网到底是什么 既然业界尚无一个标准的概念给出,为物联网溯本正名也就不是这样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姑且一道来分析一下物联网的一些特质和形态,以期从中可以寻找到关于物联网的一些模糊但又关键的映像。 解读一:物联网是什么 这是所有研究物联网的人都要迎头撞上的一个问题,也许一千个人就会给出一千种答案来。在去年,我国提出要力推物联网建设的时候,工信部同时指出,物联网“尚无”一个标准的定义和概念。 因此,我们姑且把这个问题变通一下,换成“物联网可以是什么”。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物联网理解为,“捆绑”在各种物体上的传感器与现有互联网的结合。如果这句话还是有些绕口的话,那我们不妨更简洁些—— 物联网:RFID 互联网。(简洁,但不够全面) 解读二:物联网不谈概念只谈应用 物联网概念的难产,究其根源,在于物联网所涉及的行业、领域、技术太宽泛,而其应用模式和场景又过于分散。下面我们转载一段来自百度百科的关于物联网的解释,你就会明白如今的物联网有多“复杂”了——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正因为如此,物联网似乎很难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型,也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概念和协议。那么,物联网还剩下什么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应用。 于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物联网应用之路。这里没有概念,没有模型,没有标准的制约和精细的考证,物联网的应用建设者们只是建立了一种最直接的认识——将你需要连入网络的任何东西,用任何办法连入进来。 起码从目前来看,物联网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大概念而生的,他是为了无数的精彩而又实用的小应用而生的。 让我们回到物联网的英文定义:“The Internet of Things”。 OK,一目了然。 解读三:物联网由“家”及“国” 提到应用,自然就有应用的对象之分。物联网的应用大致可以按此分为两类,一是行业级的用户,作为一个国家的应用单元来普及和推广物联网;另外一部分则是个人用户,作为家庭的成员来感知和使用物联网。 到底哪一个更容易获得成功 最终的发展应该是两者在物联网的应用上取得完整的统一,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由“家”及“国”似乎是一条捷径。因为任何的应用本身,都将是以人为对象的,不管是我们给南美的种植园安装数千台传感器,还是在阿富汗的山区洒下遍地的追踪系统,其最终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方便甚至是替代人类的 *** 作。 由此可见,首先要让人感知到物联网,认同和习惯物联网,才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海尔推出物联网冰箱,小天鹅推出物联网洗衣机,美的也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全套的物联网家电产品,还有几大运营商也纷纷推出了基于家庭的无线计划,物联网从家电开始,从应用出发,似乎已为正道。 解读四: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么 任何一个产业的推广,都不会也不可能以某项技术为核心,物联网也不例外。想想当年3G制式之争,以及更早的联通CDMA绿色手机,甚至是Wi-Fi与WiMAX的博弈——最终决定成败的,都是技术之外的东西。 RFID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以RFID取代传统商品标签也很早就在国外的零售业有了应用。而在国内,RFID一直以来没有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推广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它的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它缺乏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直到等来了物联网这个大时代的开启。 RFID的灵活便携和无线识别同物联网的基本应用需求非常吻合,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RFID起到的正是那个“of”的作用,将“物”与“网”链接起来。但反过来,并不是只有RFID能够支撑物联网,其他的无线传输技术,诸如红外、蓝牙、卫星、手机等等,都可以作为连接“物”与“网”的通道。因此,我们可以说,是物联网成全了RFID的大规模应用,而并非RFID成就了物联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dianzi/10226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