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析化学?

什么是分析化学?,第1张

什么是分析化学? 准确度名词解释: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精密度名词解释: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系统误差名词解释: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 *** 作误差三种。偶然误差名词解释: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空白试验名词解释: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为空白试验。有效数字名词解释: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t分布名词解释: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名词解释: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置信区间与置信限名词解释: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 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名词解释: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 *** 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名词解释:滴定度名词解释:是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以符号TT/B表示,其下标中T、B分别表示标准溶液中的溶质、被测物质的化学式。TT/B=mB /VT,单位为g/ml或mg/ml分布系数名词解释: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又称为分布分数以δi表示。化学计量点名词解释: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滴定终点名词解释:滴定终止的一点。滴定误差名词解释: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滴定曲线名词解释: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剂体积而变化的曲线。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名词解释: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指示剂名词解释: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名词解释:指示剂具有不同颜色的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即[In]=[XIn]时,溶液呈两型体的中间过渡颜色,这点为理论变色点。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名词解释: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变为另一型体颜色时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标准溶液名词解释:浓度准确已知的试剂溶液。常用作滴定剂。基准物质名词解释:可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名词解释:混合指示剂名词解释: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示剂相混合,或一种指示剂与另一种惰性染料相混合。利用颜色互补原理,使终点颜色变化敏锐。滴定反应常数名词解释:是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强碱滴定强酸名词解释:Kt=1/Kw=1014;强碱滴定弱酸名词解释:Kt=Ka(b) /Kw。Kt值越大,该滴定反应越完全,滴定突跃越大。滴定曲线名词解释:以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对滴定体积作图而得的曲线。滴定突跃名词解释:化学计量点附近pH的突变。滴定误差名词解释: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引起的误差,与指示剂的选择有关。质子溶剂名词解释: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包括酸性溶剂、碱性溶剂和两性溶剂。无质子溶剂名词解释: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包括偶极亲质子溶剂和惰性溶剂。均化效应和均化性溶剂名词解释:均化效应是指当不同的酸或碱在同一溶剂中显示相同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均化性溶剂。区分效应和区分性溶剂名词解释:区分效应是指不同的酸或碱在同一溶剂中显示不同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区分性溶剂。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名词解释:酸效应名词解释:由于H+的存在,在H+与Y之间发生副反应,使Y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作酸效应。稳定常数名词解释:为一定温度时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形成常数,以KMY表示,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名词解释: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名词解释:表示各种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加主反应的平衡浓度之比。它是分布系数的倒数。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主要表现为酸效应系数αY(H) 和共存离子效应αY(N)系数。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以αM表示,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金属指示剂名词解释: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名词解释: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低。一般要求KMY'>KMIn'>102。最高酸度名词解释: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最低酸度名词解释: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封闭现象名词解释: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名词解释:条件电位名词解释: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或它们的浓度比为1时的实际电位。其电位值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个常数,故称为条件电位。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名词解释:共沉淀名词解释:当某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共存的可溶性杂质也夹杂在该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酸效应名词解释:是溶液的酸度改变使难溶盐溶解度改变的现象。同离子效应名词解释:是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适量构晶离子的浓度使难溶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名词解释:相界电位名词解释:将金属插入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在金属与溶液两相界面上,由于带电质点的迁移形成了双电层,双电层间的电位差称为相界电位。液接电位名词解释:在两个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的界面间所产生的电位差,称为液体接界电位,简称液接电位,又称扩散电位。原电池名词解释: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残余液接电位名词解释:用“两次测量法”测溶液pH时,饱和甘汞电极浸入标准溶液与浸入待测溶液中所产生的液接电位不可能完全相等,二者差值即为残余液接电位,其电位值约相当于±0.01pH单位。指示电极名词解释: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参比电极名词解释:在一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膜电位名词解释: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不对称电位名词解释: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酸差名词解释:当溶液pH<1时,pH测得值大于真实值,这一正误差为酸差。碱差名词解释:当溶液pH>9时,pH测得值小于真实值,这一负误差为碱差,也叫钠差。转换系数名词解释:指当溶液pH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玻璃电极电位的变化值。离子选择电极名词解释:一般由电极膜、电极管、内充溶液和内参比电极四个部分组成。电位选择性系数名词解释: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电极对X和Y离子响应能力之比,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可逆电对名词解释: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名词解释:电磁辐射名词解释: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磁辐射性质名词解释:波动性、粒子性电磁波谱名词解释:所有的电磁辐射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波长或频率不同。若把电磁辐射按波长长短顺序排列起来,即为电磁波谱。光谱和光谱法名词解释: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光谱法。非光谱法名词解释: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的变化的分析方法。原子光谱法名词解释: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为线状光谱。分子光谱法名词解释: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和分子电子能级所产生的分子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方法。为带状光谱。吸收光谱法名词解释: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所提供的辐射能量恰好满足该吸收物质两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名词解释: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利用物质的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发射光谱法。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名词解释:末端吸收名词解释:只在图谱短波端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透光率名词解释:透过样品的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T=It/I0吸光度名词解释:透光率的负对数。A=-lgT=lg(I0/It)吸光系数名词解释: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根据浓度单位的不同,常有摩尔吸光系数ε和百分吸光系数 之分。电子跃迁类型名词解释: σ-σ* 跃迁名词解释:处于σ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σ* 反键轨道。饱和烃中电子跃迁均为此种类型,吸收波长小于150nm。 π-π* 跃迁名词解释:处于π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π* 反键轨道上,所需的能量小于σ-σ* 跃迁所需的能量。孤立的π-π* 跃迁吸收波长一般在200nm左右,共轭的π-π* 跃迁吸收波长>200nm,强度大。 n-π* 跃迁名词解释: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其非键轨道中的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 反键轨道跃迁,这种吸收一般在近紫外区,强度小。 n-σ* 跃迁名词解释:含孤对电子的取代基,其杂原子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 反键轨道跃迁,吸收波长约在200nm。 以上四种类型跃迁所需能量σ-σ* > n-σ* ≥ π-π* > n-π* 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生色团名词解释: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 或n-π* 跃迁的基团,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助色团名词解释: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与生色团或饱和烃连接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红移名词解释: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蓝移名词解释: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增色效应名词解释: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减色效应名词解释: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小。强带名词解释: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104的吸收峰。弱带名词解释: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小于102的吸收峰。吸收带及其特点名词解释:吸收带符号 跃迁类型 波长 吸收强度 其他特征R n→π* ~250-500 < 100 溶剂极性↑,λmax↓K 共轭π→π* ~210-250 > 104 共轭双键↑,λmax↑,强度↑B 芳芳香族C=C骨架振动及环内π→π* ~230-270 ~200 蒸气状态出现精细结构E 苯环内π→π*共轭 ~180~200 ~104~103 助色团取代λmax↑,生色团取代,与K带合并计算分光光度法名词解释:运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在传统分光光度法基础上,通过量测试验设计与数据的变换、解析和预测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名词解释:拉曼光名词解释: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d性碰撞时,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能量的交换,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子或从物质分子获得部分能量,而发射出比入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这种散射光叫做拉曼光。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可消除拉曼光的干扰。瑞丽光名词解释: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d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散射光叫做瑞丽光,其波长与入射波长相同。荧光名词解释: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称为荧光。荧光效率名词解释:又称荧光量子产率,是指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常用φf表示。振动弛豫名词解释:物质分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电子激发态的几个振动能级上。激发态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内部能量转换名词解释: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荧光发射名词解释:处于激发单重态的分子,通过内转换及振动弛豫,返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而返回至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这时发射的光量子称为荧光。外部能量转换名词解释: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及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而以热能的形式放出能量的过程。体系间跨越名词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分子由激发单重态跨越到激发三重态的过程。磷光发射名词解释: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分子在此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存活一段时间后返回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的光辐射。激发光谱名词解释:是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它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发射光谱名词解释:是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它表示当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时,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名词解释:基频峰名词解释:当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由振动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泛频峰名词解释:将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伸缩振动名词解释:化学键两端的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作规律性的伸缩运动。弯曲振动名词解释:键角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振动,又称为变形振动。振动自由度名词解释: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简并名词解释: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而合并的现象称为简并。红外活性振动名词解释:能引起偶极矩变化而吸收红外线的振动。红外非活性振动名词解释:不能引起偶极矩变化,不吸收红外线的振动。特征峰名词解释:凡是能用于鉴别基团存在的吸收峰。相关峰名词解释:由一个基团产生的一组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吸收峰。特征区名词解释:4000~1300cm-1的区域称为特征区。指纹区名词解释:1300~400cm-1区域称为指纹区。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名词解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名词解释:是基于蒸气中的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方法。光谱项名词解释:原子的能级通常用光谱项来表示名词解释:n2s+1LJ共振吸收线名词解释: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产生的谱线。半宽度名词解释:原子吸收线中心频率的吸收系数一半处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积分吸收名词解释:吸收线轮廓所包围的面积,即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的总能量。峰值吸收名词解释:通过测量中心频率处的吸收系数来测定吸收度和原子总数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名词解释:核磁共振名词解释: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屏蔽效应名词解释: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象。局部屏蔽效应名词解释:核外成键电子云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氢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的现象。磁各向异性效应名词解释: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化学键产生的感应磁场使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的核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驰豫历程名词解释:激发核通过非辐射途径损失能量而恢复至基态的过程。化学位移名词解释:质子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自旋偶合名词解释: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自旋分裂名词解释:由自旋偶合引起核磁共振峰分裂的现象称为自旋-自旋分裂。偶合常数名词解释:由自旋分裂产生的峰裂距,反映偶合作用的强弱。磁等价名词解释: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与分子中的其它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13C-1H COSY谱名词解释:两坐标轴分别为13C和1H的化学位移的二维谱。第十五章 质谱法名词解释:质谱分析法名词解释:质谱分析法是利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离子,选择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使其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按其质荷比m/z的差异进行分离测定,从而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相对丰度名词解释:以质谱中基峰的高度为100%,其余峰按与基峰的比例加以表示的峰强度为相对丰度,又称相对强度。离子源名词解释:质谱仪中使被分析物质电离成离子的部分。常见的有电子轰击源EI、化学电离源CI、快原子轰击源FAB等。电喷雾离子化名词解释:电喷雾离子化是将溶液中试样离子化为气态离子的离子化方式。串联质谱名词解释:由两个或更多的质量分析器连接在一起的质谱又称为串联质谱。分子离子名词解释: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价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用m•+ 表示。碎片离子名词解释:当分子在离子源中获得的能量超过其离子化所需的能量时,分子中的某些化学键断裂而产生的离子。亚稳离子名词解释:离子脱离离子源后,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而形成的低质量离子,通常用m+ 表示。同位素离子名词解释:质谱图中含有同位素的离子。单纯开裂名词解释:仅一个键发生开裂并脱去一个游离基,称单纯开裂。重排开裂名词解释:通过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键,进行重新排列的开裂方式。重排开裂一般脱去一中性分子,同时发生重排,生成重排离子。重排开裂的方式很多,其中较常见的有McLafferty重排和逆Diels-Alder重排。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名词解释:理论塔板数名词解释:保留时间与标准差商的平方,n=2 。保留时间tR名词解释:从进样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死时间t0名词解释: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tR'名词解释:某组分由于溶解于固定相,比不溶解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相对保留值r2,1名词解释: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分配系数K名词解释: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保留因子k名词解释: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分离度R名词解释: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分配色谱法名词解释: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或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吸附色谱法名词解释: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或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名词解释: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或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名词解释: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或渗透系数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涡流扩散名词解释:在填充色谱柱中,由于填料粒径大小不等,填充不均匀,使同一个组分的分子经过多个不同长度的途径流出色谱柱,使色谱峰展宽的现象。纵向扩散名词解释: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组分将向区带前、后扩散,造成区带展宽的现象。传质阻抗名词解释:组分在溶解、扩散、转移的传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称为传质阻抗。保留指数I名词解释:在气相色谱法中,常把组分的保留行为换算成相当于正构烷烃的保留行为,也就是以正构烷烃系列为组分相对保留值的标准,即用两个保留时间紧邻待测组分的基准物质来标定组分的保留,这个相对值称为保留指数,又称Kovats指数。保留体积VR名词解释:是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调整保留体积VR'名词解释:是由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保留比R'名词解释:设流动相的线速度为u,组分的移行速度为v,将二者之比称为保留比。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名词解释:检测限名词解释:某组分的峰高恰为噪音二倍时,单位时间内由载气引入检测器中该组分的质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该组分的量。D=2N/S噪音名词解释:由于仪器本身和工作条件等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基线起伏。漂移名词解释:基线在单位时间内单方向缓慢变化的幅值。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名词解释: 化学键合相名词解释: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机基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名词解释:以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 正相色谱法名词解释: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相色谱法。 抑制型离子色谱法名词解释:用抑制柱消除流动相的高电导本底,以电导为检测器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手性色谱法名词解释:利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分离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色谱法。 亲合色谱法名词解释:利用或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从复杂生物试样中分离和分析特殊物质的色谱方法,是基于组分与固定在载体上的配基之间的专一性亲和作用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梯度洗脱名词解释: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如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和pH值等。 静态流动相传质阻抗Csm名词解释:由于组分的部分分子进入滞留在固定相微孔内的静态流动相中,因而相对晚回到流路中,引起的峰展宽。 键合相的含碳量名词解释:键合相碳的百分数,可通过对键合硅胶进行元素分析测定。 键合相的覆盖度名词解释:参加反应的硅醇基数目占硅胶表面硅醇基总数的比例。 封尾名词解释:在键合反应后,用三甲基氯硅烷等对键合相进行钝化处理,减少残余硅醇基,即封尾。 溶剂的极性参数P'名词解释:表示溶剂与三种极性物质乙醇、二氧六环和硝基甲烷相互作用的强度。用于度量分配色谱的溶剂强度。P'越大,溶剂的极性越强,在正相分配色谱中的洗脱能力越强。 溶剂的强度因子S名词解释:常为反相键合相色谱的溶剂洗脱能力的度量。 三维光谱-色谱图名词解释:用DAD检测器检测,经过计算机处理,将每个组分的吸收光谱和试样的色谱图结合在一张三维坐标图上,即获得三维光谱-色谱图。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名词解释:电泳 电介质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速度向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毛细管电泳名词解释:在散热效率很高的毛细管内进行的电泳。电泳法 利用电泳现象对物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电泳法。电渗和电渗率 电渗是一种液体相对于带电的管壁移动的现象。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渗速度称为电渗率。Zeta电势 在电场作用下,固液两相的相对运动发生在紧密层与扩散层之间的滑动面上,此处的电动电势即为Zeta电势。淌度 溶质在给定缓冲液中单位时间和单位电场强度下移动的距离,也就是单位电场强度时的电泳速度。有效淌度 考虑离子活度系数、溶质分子的离解程度等影响的淌度。表观淌度 在电泳过程中,溶质除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电泳以外,还受到电渗流的影响,两者的矢量和称为表观淌度。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名词解释:总离子流色谱图名词解释:总离子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色谱图。质量色谱图名词解释:某质量的离子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色谱图。选择离子监测名词解释:对一个或一组特定离子进行检测的技术。单离子监测名词解释:只检测一个质量的离子的选择离子监测。多离子监测名词解释:检测多个离子的选择离子监测。选择反应监测名词解释:监测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离子反应。全二维气相色谱名词解释:将分离机制不同而又相互独立的两根色谱柱串联起来,经柱1分离后的每一个流分都经过接口依次进入柱2进行第二次分离,再进入检测器,得到以柱1保留时间为纵坐标,柱2保留时间为横坐标的二维色谱图。重点理论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①质量平衡名词解释: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 注意名词解释:在质量平衡式中,各种型体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1摩尔该型体中含有该组分的摩尔数。②电荷平衡名词解释: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质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 注意:在电荷平衡方程中,离子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它所带电荷数的绝对值;中性分子不包括在电荷平衡方程中。③质子平衡名词解释:酸碱反应达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名词解释:指示剂本身是一类有机弱酸,当溶液的pH改变时,其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颜色的变化而指示滴定终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名词解释:pH=pKHIn±1;理论变色点名词解释:pH=pKHIn 选择指示剂的原则名词解释: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全部或大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均可用来指示终点。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名词解释:①酸的浓度,ca(b)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大。②强碱滴定弱酸,还与Ka(b)的大小有关。Ka(b)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酸碱滴定的可行性名词解释: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名词解释:ca(b)Ka(b)≥10-8,此酸、碱可被准确滴定。多元酸名词解释:ca1(b1)Ka1(b1)≥10-8,ca2(b2)Ka2(b2)≥10-8,则两级离解的H+均可被滴定。若Ka1(b1)/Ka2(b2)>104,则可分步滴定,形成二个突跃。若Ka1(b1)/Ka2(b2)<104,则两级离解的H+被同时滴定,只出现一个滴定终点。若ca1(b1)Ka1(b1)≥10-8,ca2(b2)Ka2(b2)<10-8,则只能滴定第一级离解的H+。 溶质在溶剂SH中的表观酸常数名词解释:3.基本计算 [H+]的计算名词解释:一元强酸(碱)名词解释:若ca(b)≥20[OH-],用最简式名词解释:[H+]=ca;[OH-]=cb。 一元弱酸(碱)名词解释:若cKa(b)≥20Kw,c/Ka(b)≥500,用最简式 , 。 多元弱酸名词解释:若只考虑第一级离解,按一元弱酸处理名词解释:caKa1(b1)≥20Kw,c/Ka1(b1)≥500,用最简式名词解释: ; 。 酸式盐名词解释:若 cKa2≥20Kw,c≥20Ka1,用最简式名词解释: 。 弱酸弱碱盐名词解释:若cKa'≥20Kw,c≥20Ka,用最简式名词解释: 。 缓冲溶液名词解释:若ca>20[OH-]、cb>20[H+],用最简式名词解释: 终点误差名词解释: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误差公式名词解释: 强酸滴定强碱的滴定误差公式名词解释: 一元弱酸的滴定误差公式名词解释: 一元弱碱的滴定误差公式名词解释: 冰醋酸为溶剂的标准溶液的浓度校正名词解释: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名词解释:条件平衡常数K′越大,反应向右进行得越完全。满足lgK′≥3或△φθ'≥0.059×3/n1n2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用于滴定分析。一般来说,只需△φθ'大于0.3V~0.4V,均可满足滴定分析的要求。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计算及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名词解释:化学计量点前一般用被测物电对计算;化学计量点后利用滴定液电对计算;化学计量点时电位值计算公式名词解释: 滴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名词解释:△φθ'越大,突跃范围较大。氧化还原滴定电位突跃范围由下式计算名词解释: 碘量法名词解释: I2+2e=2I- φθ=0.5345V 直接碘量法以I2为标准溶液,在酸性、中性、弱碱性溶液中测定还原性物质,滴定前加入淀粉指示剂,以蓝色出现为终点。 间接碘量法以Na2S2O3为标准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滴定I2,滴定反应为名词解释:I2+2S2O32-=2I-+S4O62-,其中I-是由氧化剂与I-反应定量置换而来,称置换碘量法;若I2是还原性物质与定量过量I2标准溶液反应后剩余的,则称剩余碘量法或回滴法。间接碘量法应在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以蓝色褪去为终点。该法应特别注意I2的挥发及I-的氧化。 掌握I2及Na2S2O3标准溶液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 高锰酸钾法名词解释: MnO4-+8H++5e=Mn2++4H2O KMnO4为标准溶液,自身指示剂,宜在1mol/L~2mol/L的H2SO4酸性中测还原性物质。掌握用草酸钠作基准物标定KMnO4标准溶液的反应、条件和注意事项。 重氮化法名词解释: ArNH2+NaNO2+2HCl=[Ar-N+≡N]Cl-+NaCl+2H2O NaNO2为标准溶液,在1mol/L的HCl酸性溶液中,用快速滴定法测芳伯胺类化合物,外指示剂法或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 了解溴酸钾法、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和测定对象。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速率理论 Van Deemter方程式为名词解释:H=A+B/u+Cu 速率理论的塔板高度H与塔板理论中的塔板高度有所不同,是色谱峰展宽的指标,但两者均是柱效的的度量。 B及C分别代表涡流扩散系数、纵向扩散系数和传质阻抗系数,其单位分别为cm、cm2/s及s。三者均与色谱动力学因素有关。重点是要理解这些影响柱效的因素的物理含义。 涡流扩散名词解释:也称为多径扩散,与填充不规则因子l和填料颗粒的平均直径dp有关名词解释:A=2ldp 纵向扩散名词解释:纵向扩散系数B与弯曲因子g和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Dm有关名词解释:B=2gDm 传质阻抗名词解释:影响组分溶解、扩散、转移的阻力,包括固定相传质阻抗Csu和流动相传质阻抗Cmu。 流动相线速度对塔板高度的影响名词解释: 在较低线速度时,纵向扩散项起主要作用,线速度升高,塔板高度降低,柱效升高;在较高线速度时,传质阻抗起主要作用,线速度升高,塔板高度增高,柱效降低。 速率理论研究影响柱效的各种动力学因素,用于指导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Van Deemter方程在GC、HPLC和CE中的具体形式和应用将在相应章节讨论。根据此方程还可以求出流动相的最佳流速uop。以H=A+B/u+Cu对u微分,得H'=-Bu-2+C,当其等于0时,H有极值, 于是-Bu-2+C=0,因此 ,此时塔板高度为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仪器 输液泵 检测器名词解释:有紫外、荧光、电化学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 紫外检测器名词解释: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有紫外吸收的组分。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名词解释:可获得三维光谱-色谱图,同时提供定性定量信息。 荧光检测器名词解释:原理是荧光强度与组分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电化学检测器名词解释:原理是当组分经过电极表面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量的大小符合法拉第定律名词解释:Q=nFN;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名词解释:散射光的强度与气溶胶中组分的质量有下述关系名词解释: I=kmb或lgI=blgm+lgk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名词解释:平面色谱的基本术语和公式参数 公式 目的和作用 备注定性参数 比移值Rf 平面色谱定性分析 相对比移值Rr 面效参数 理论塔板数n n=16(L/W)2 平面色谱分离效率 塔板高度H H=L0/n 分离参数 分离度R 平面色谱分离度 分离参数SN 主要平面色谱类型色谱类型 分离原理 载体 固定相 流动相 Rf顺序吸附薄层色谱 吸附 硅胶 有机溶剂 极性小的Rf值大正相薄层色谱 分配 硅胶 水 有机溶剂 极性小的Rf值大反相薄层色谱 分配 硅胶 硅胶键合相 水-有机溶剂 极性小的Rf值小纸色谱 分配 滤纸 水 水-有机溶剂 极性小的Rf值大吸附薄层色谱条件的选择 根据被测组分的极性大,选择吸附剂的活度要小,流动相极性要大;被测组分的极性小,选择吸附剂的活度要大,流动相极性要小。 1.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结构的关系 基本母核相同,基团极性愈大,分子极性愈强;极性基团数目增加,分子极性增强。常见的取代基极性大小顺序名词解释:烷烃<烯烃<醚类<硝基化合物<二甲胺<脂类<酮类<醛类<硫醇<胺类<酰胺<醇类<酚类<羧酸类。 分子双键愈多,共轭度愈大,吸附性愈大。 空间排列影响极性,如能产生分子内氢键的分子极性下降。 2.吸附剂的活度选择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大,吸附剂活度要小,以免吸附太牢,不易洗脱;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小,则吸附剂的活度要大,以免不被吸附,而无法分离。可改变板活化温度和时间来控制吸附剂的活度。 3.展开剂的极性 按相似相溶原则选择。物质极性 吸附力 展开剂极性 备注大 强 大 避免吸附太牢,Rf太小小 弱 小 避免不被吸附,Rf太大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名词解释:石油醚<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烷<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 <正丙醇<乙醇<甲醇<吡啶<酸<水。 4.混合溶剂选择的一般规则 先用单一的中等极性展开剂试验,得出合适的极性。再改用二元展开剂,调节比例达到预期的极性,得到混合展开剂。目的是通过混合展开剂的极性和溶剂的强度,使各组分具有适宜的Rf值,从而达到良好的分离效率。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GC-MS的原理名词解释:气相色谱仪分离试样中各组分,起着样品制备的作用;接口把气相色谱流出的各组分送入质谱仪进行检测,起着气相色谱和质谱之间适配器的作用;质谱仪将接口依次引入的各组分进行分析,成为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计算机系统控制气相色谱、接口和质谱仪,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由此同时获得色谱和质谱数据,对复杂试样中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HPLC-MS的原理名词解释:试样通过液相色谱系统进样,由色谱柱进行分离,而后进入接口。在接口中,试样由液相中的离子或分子转变成气相离子,然后被聚焦于质量分析器中,根据质荷比而分离。最后离子信号被转变为电信号,由电子倍增器检测,检测信号被放大后传输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同时获得各种色谱、质谱数据。 ESI的工作原理名词解释:当色谱柱后流出物移至喷嘴顶端并溢出时,形成扇状喷雾,在毛细管上的高电场会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含离子的微滴。在干燥气作用下,液滴的溶剂蒸发,离子向液滴表面移动,液滴表面的离子密度越来越大,当达到Rayleigh极限时,即液滴表面电荷产生的库仑排斥力与液滴表面的张力大致相等时,液滴产生非均匀破裂,分裂成更小的液滴,蒸发、电荷过剩和液滴分裂这一过程将不断重复。液滴半径小于10nm时,其电荷的排斥作用导致部分离子从液滴表面蒸发出来,最终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从溶液中转移至气相,形成了气相离子。在强电位差的驱动下,离子经取样孔进入质谱真空区,再经聚焦后进入质量分析器。 APCI的工作原理名词解释:色谱柱后流出物经过喷雾探针中心的毛细管流入,被其外部雾化气套管的氮气流雾化,形成气溶胶,并在毛细管出口前被加热管剧烈加热气化。在加热管端口用电晕放电针进行电晕尖端放电,使溶剂分子被电离,形成溶剂离子。溶剂离子再与组分的气态分子反应,生成组分的准分子离子。正离子通过质子转移、加合物形成或电荷抽出反应而形成;负离子则通过质子抽出、阴离子附着或电子捕获而形成。 串联四极质量分析器的工作原理名词解释:在离子源中产生的离子进入第一个四极质量分析器进行质量分离,然后选定质荷比的离子离开第一个质量分析器,进入第二个四极质量分析器,其他离子则被“过滤”掉。第二个四极质量分析器被一箱体包围,称为碰撞池,内充惰性气体如氩气。进入的离子在此与惰性气体发生碰撞,或自身分解,产生一系列新离子,即产物离子。产物离子由第三个四极质量分析器分离分析。 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的原理名词解释:两个接地端罩电极及它们之间的两个环电极组成了离子阱。采用脉冲加速电压使样品离子化并将其引入至离子阱中。离子被储存在离子阱中的一稳定轨道上。处于稳定区外的离子,由于运动幅度大,与电极碰撞而消亡。控制扫描的射频电压施加在环电极上。逐渐增加射频电压,使离子径迹连续地不稳定,从而使离子按m/z的大小从端罩电极的出口排斥进入电子倍增器被检测。 此外,还有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及多维色谱。 核磁共振波谱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最强有力的技术之一,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实现这种联用又最具有挑战性。HPLC-NMR能够获得复杂试样中微量组分的氢谱、碳谱及各种相关谱,成为复杂试样如中药的活性成分、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等同时定性分析、结构鉴定和定量测定的重要手段。还可与质谱联用,LC-NMR-MS已用于代谢组学研究。 全二维气相色谱是将分离机制不同而又相互独立的两根色谱柱串联起来,经柱1分离后的每一个流分都经过接口进行聚焦,然后以脉冲方式依次进入柱2进行第二次分离,组分从柱2流出后进入检测器,信号经计算机系统处理后,得到以柱1保留时间为纵坐标,柱2保留时间为横坐标的二维色谱图。二、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GC-MS和HPLC-MS,尤其是ESI、APCI和串联四极质量分析器的工作原理,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的全扫描模式、选择离子监测、选择反应监测及实验条件的选择。 无论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还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都能给我们提供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丰富信息。要弄懂各种信息的定义或含义,才能顺利解析图谱,并用于各种分析。1.全扫描模式 色谱-质谱联用的全扫描是质量分析器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对给定质荷比范围进行无间断地扫描,获得样品中每一个组分的全部质谱。在这种扫描模式下,可以获得下列各种定性和定量信息。 总离子流色谱图名词解释:总离子流色谱图是总离子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色谱图。其中对应某一时间点的峰高是该时间点流进的组分的所有质荷比的离子强度的加和。此图与普通色谱图没有什么区别,也同样给出保留值、峰高和峰面积,但此图的峰高和峰面积很难用于组分的定量分析。这种谱图的纵坐标为总离子流的强度,即是在该时间流出组分的所有的m/z离子的离子流强度的加和。横坐标为时间或连续扫描的频次。 质量色谱图名词解释:是在一次扫描测定中,只记录某一个质荷比m/z的离子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色谱图。这种谱图的描述与总离子流色谱图相似,其纵坐标与横坐标也分别为离子流强度及时间。也称为提取离子色谱图。 全扫描色谱-质谱三维谱名词解释:是使用计算机的三维软件绘制的三维总离子流图。用x,y,z三个坐标描述,其中x坐标方向表示原子质量单位,y坐标方向表示时间或连续扫描的次数,z坐标方向表示离子流的强度。这种三维总离子流图的信息相当丰富,假如取垂直于y坐标方向上的任何一点的截面,就是即时时间流出物的质谱图。假如取垂直于x坐标方向上的任何一点的截面,就是该质荷比的质量色谱图,或称为提取离子色谱图。假如沿x坐标方向,将具有相同时间的各m/z离子流强度相加,便得到二维平面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全扫描色谱-质谱三维谱与总离子流色谱图、质量色谱图及即时质谱图的相关关系的理解是重点内容之一。 质谱名词解释:即将全扫描得到的分子离子、准分子离子及所有碎片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对应的离子流的相对强度作图,称为即时时间质谱。2.选择离子监测 选择离子监测是对一个或一组特定离子进行检测的技术。当目标化合物的质谱已知时,在 *** 作前确定欲监测的质量,只对其进行检测而不记录其他离子。只检测一个质量的离子称为单离子监测,检测多离子的选择离子监测称为多离子检测。选择离子监测可以把全扫描模式所得的复杂的总离子色谱图变得非常简单,即获得如上所述的质量色谱图。由于仅检测一个或几个离子,使检测器接受某一离子的时间比全扫描模式下更多,离子流强度大两个数量级。因此提高了灵敏度约100倍,同时也有更快的扫描速度。选择离子监测主要用于定量分析。3.选择反应监测 选择反应监测是串联质谱的一种检测模式,即监测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离子反应,监测几个离子反应又称为多反应监测。在选择反应监测中要先选定前体离子,再对其进行碰撞诱导裂解,产生产物离子,最后对选定的产物离子进行检测。选择反应监测与SIM一样能对复杂混合物中的痕量组分进行快速鉴别和定量分析,而且由于它监测两组特定且直接相关的离子,故其选择性更高,同时由于对特定离子的扫描次数更多,灵敏度也更高。由选择反应监测获得的谱图也与质量色谱图相似。其峰面积或峰高用于目标化合物的定量分析。4.HPLC-MS分析实验条件的选择 流动相和流量名词解释:常用流动相为水、甲醇、乙腈及它们的混合物,需要调节pH时,还可用醋酸、甲酸或它们的铵盐溶液,应避免磷酸盐或离子对试剂等。流量对LC-MS分析有较大影响,要根据柱内径和接口的不同来选择流量。 离子检测模式名词解释:碱性物质如仲胺、叔胺选择正离子检测模式,可用醋酸或甲酸使试样酸化至pKa-2。酸性物质及含有较多强电负性基团的物质,选择负离子检测模式。 温度名词解释:接口的干燥气体温度应高于待分析物沸点20℃左右,同时要考虑物质的热稳定性和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5.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的特点 分离效能和定性鉴别能力同时增加,并使色谱-质谱在线联用程序一气呵成,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分析方法所不及的。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的定性能力强。除保留时间外,尚有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离子峰强比、同位素离子峰、总离子流色谱峰、选择离子色谱峰及选择离子色谱峰所对应的保留时间窗及质谱图等多种指标。除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外,还获得准分子离子、多电荷离子,这些都是独特的定性鉴别的重要参数。使得色谱-质谱联用的定性方法远比GC、HPLC、CE法更可靠。 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的是一种通用的灵敏度较高的检测器,可同时检测多种化合物。选择离子和选择反应监测手段大大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使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定量分析准确度高。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适用范围广。GC-MS适合于小分子,易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LC-MS适合于强极性、挥发性差、易热分解、大分子化合物及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和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9414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