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属于食品吗

副食属于食品吗,第1张

副食有哪些(食品与副食品的区别)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有了等级制度,划分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两个不同的社会层次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饮食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庶民阶层主要由农民组成,包括各种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以及无业流民和无业人员。贵族阶层包括皇帝、皇室、王公大臣、富商和地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结构图如下:

赵荣光先生对古代饮食结构的分层

腹层的主要食物原料来自于耕地上的生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杂粮,而蔬菜的品种和数量都很少,尤其是肉类。因为养畜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保命的事情,而少数畜禽养殖户也在努力完成国家的各种税收。所以真正能被自己家吃的肉少的可怜。除了节日、婚礼、生日等特殊日子,平时很难弄脏。

当然,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也有差异,俗话说 # 8221;依山傍水吃水 # 8221;渔民可以多吃水产品,牧民可以多吃奶酪制品和肉类。但总的来说,腹层基本看天气。在人多地少,中间收窄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基本陷入 # 8221;繁荣的一年,和平的一年,灾难的一年 # 8221;如此恶性循环。

春秋时期的陶勋

图中的腹层有两条线,虚线代表腹线,表示这条线附近和以下的人经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温饱是他们所渴望的。肚子线上还有一条线,是文化创造线,指的是饮食文化的基础创造者。比如陶器炊具和各种食具,最早最常见的煮、蒸等烹饪方法,锄、犁、镰刀等生产工具,臼、磨、碾等加工工具,都是由底层的文化创造者逐渐发明创造的。

肚皮层以上是小康层,主要包括农村中小地主、城市小商贩、小业主、普通官员等成员。这一层还包括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佛道,也就是僧人。

上面是陶壶,下面是陶炉。

小康阶层构成复杂,属于自下而上的过渡阶层,而小康阶层和肚皮阶层共同构成庶民阶层,是古代社会最大的阶层,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古代人民最真实、最朴素的饮食文化。庶民饮食文化一般由家庭中的女性成员主持,所谓 # 8221;转锅 # 8221;或者 # 8221;烹饪 # 8221;是这种家庭分工的历史写照。

老百姓的食物结构是一个民族食物原料的基本类型和主要食物品种,其生产方式和工具构成了饮食文化的物质基础。

#8220;谷物 # 8221;它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泛指各种谷物,通常包括粟、栗、黍、麦、稻、稻、梁等作物,以及 # 8221;九 # 8221;#8221;古柏 # 8221;等声明。

粮食作物

写于1636年的《天工吴凯》一书提到,谷物最初是指麻、豆类、小麦、粟和黍,但不包括小麦。这是因为一开始谈粮的都是西北人。到了明朝,大米已占全国口粮的十分之七,而小麦、大麦、小米、黍只占十分之三,麻、黍的作用已归入蔬菜、黍类。

下面介绍一下古代的主食和副食。

谷物食品

类米,用五谷杂粮制成,原米用曾(zeng)和颜(yan)蒸熟,一般煮至七八成熟后取出蒸熟。后世 # 8221;炖饭 # 8221;#8221;吃顿饭 # 8221;它是由它演变而来的。东汉的王充(27-79)曾经描述 # 8221;谷初玉米熟,臼中煮玉米,簸谷壳,炉中蒸谷壳,(爨)火熟,米熟,可欣然吃。#8221;直到南北朝时期,老百姓的炊具多为陶制大锅。后来大量铁锅流行后,开始出现了焖饭。

陶赞的演变方向

青铜甑的结构和使用图

米饭比焖饭软,大量的米汤会带走一些营养,但是米汤绝对不会浪费。取而代之的是米汤会泡在米饭里或者饭后喝在碗里,或者用来炖土豆、南瓜、豆类等。配米汤,甚至当茶喝。如有剩余,则喂给鸡鸭等畜禽。

大米的种类很多,有大米、小米、高粱米、玉米米、小米米、糯米、黄米、豆米、稀麦米。早豆米是人们的一种常见食物,这在《汉书·战国策 # 8221;人们吃的一般是豆类、米饭和汤;一岁不收,人家百吃不厌。#8221;

粥,粥的历史比米早。在甑出现之前,陶器如李和水壶只能用来煮液体食物。如果流食的原料是谷米,那就是粥。那时候米和菜还没有分开,所以粥很可能不是单独煮的。大概是各种菜粥,水果粥,肉粥,鱼粥等等。与其他食物一起烹饪。

青铜烹饪鼎

《礼记·谈公》记载粥分两种 # 8221;厚积薄发。岳(詹)、岳周 # 8221;三国时期有养生养老粥的制度,指的就是这种稀粥。秦汉以后,人们普遍吃豆粥。早期的豆粥是用大豆和谷米熬制的,后来就变成了绿豆或红小豆。

#8220;忙的时候吃干的,闲的时候稀释 # 8221;这是传统人们的观念和习俗。人们喝粥不是为了养生,而是因为缺少食物,所以全谷米都能想到粥。

蔬菜粥

主食粉

一般来说,喝汤的历史比吃粮食的历史要晚。吃粉最早的证据是石搓盘和杵臼的出现,因为这两种工具在使用时可以制造粉末,这就为吃粉食提供了可能。最早的面制食品不一定来自小麦,但严格意义上的面制食品仍指小麦面粉加工而成的食品。代表食物是面条,面条最早的发明可能是在贵族家中。我们可以从汉代贵族墓葬中找到一些线索。

棉絮糊

老百姓多吃面粉,如面糊、面疙瘩、面条、馄饨等。,应该是在汉代的老百姓中出现的。

馒头、花卷、小笼包、饺子、蒸饺、蒸糕、各种糕点等蒸制食品,今天大家都很熟悉。至少有蒸糕,馒头,包子,饺子等。在汉代,但是一开始没有发酵技术,只能吃死面。

蒸饼

16世纪玉米传入中国后,玉米粉的蒸玉米面包成为主食,但起初是富裕家庭吃的,但很快成为下层社会的代表食品。

烤,这种古代的面食主要是烤饼及其畸形制品。《齐蜀饼法第八十二篇》记载了公元六世纪所描述的做法 # 8221;一桶面,两斤羊肉,葱白结合,酱油盐煮,炒,当季面。#8221;但是,最早可以在文字记录中找到 # 8221;胡饼 # 8221;,“名义考试”记录 # 8221;胡饼,即今天的烧饼 # 8221;

然而,人们应该主要吃类似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椒盐卷饼、烧饼或馕。正如贾思勰所说,羊肉烧饼不应该让老百姓吃。烧饼也叫烙饼,因为需要放在烤箱里烤。在一些记录中,有各种各样的烤蛋糕,如 # 8221;填充椒盐卷饼 # 8221;#8221;金银烧牡丹饼 # 8221;应该是来自餐厅或者内宅,不是一般人吃的。

椒盐粘土面包卷

于(曰)式,这种面食出现较晚,一般是在使用金属炊具之后。《楚辞·招魂》中记载的菊女和黄章,应该是早期的油腻食物。当铜制器皿,尤其是铁锅、水壶被广泛使用后,高温下用油烹饪的方法开始大量出现。

如汉、魏、南北朝 # 8221;冷 # 8221;#8221;药膏环 # 8221;(类似今天北京的inby)隋唐五代 # 8221;伟大的奴隶 # 8221;#8221;见风 # 8221;、宋元时的 # 8221;石油 # 8221;#8221;姜黄筋 # 8221;#8221;鼓标志 # 8221;、明清 # 8221;夹子 # 8221;#8221;油饼 # 8221;等一下。

油墩饼

对于穷人来说,这种油炸食品已经是很高档的食品了。

主食未熟。

这类食物主要是指不经去壳或研磨,直接以自然形态烹调的食物,包括红薯、土豆等,可以胡煮、蒸、烤。

副食菜园蔬菜和野生采集。

中国种植蔬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驯化蔬菜植物的文明之一。到了汉代,菜园蔬菜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日常蔬菜的主要来源,包括在《黄帝内经 # 8221;五个菜都是馅 # 8221;根据记载,书中认为五菜若与五谷、瓜果、牲畜等食物合理搭配,气味相合,可达到补益精气的效果。

五彩瓷

五菜论始于春秋,流行于汉代。前五个菜是韭菜、韭菜(谢)、葵花、葱、淫羊藿等最常用的品种。但是,在古代,五菜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字,而是一个长期使用的比喻。它们并不确切,一般指同一类的东西,所以五菜在当时应该是各种蔬菜。

据一些文献统计,公元前中国栽培的蔬菜有瓜、胡、水芹、芋头、黄豆、竹笋、菱角、莲藕、萝卜、白菜等十五六个品种。据《齐书·姚敏》记载,到6世纪初,已有30多种。今天中国大约有200种蔬菜。

田园蔬菜是驯化的植物品种,随着历史的发展,田园蔬菜越来越多,说明我们在不断发现新的野生食用植物,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在食用田园蔬菜的同时也在采集野生植物。蔬菜在古代的定义是这样的:食用的草称为菜,“菜”这个词最初是从收割演变而来的,所以也说明菜的来源是采集野生食用植物。

救济饥荒的草药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蔬菜约有60%属于野生品种,但在荒年,所有可食用的东西都被当作食物。明代周王朱扁所著《救灾本草》一书,记载了草、木、粟、果、菜五大类413种植物,可供人们在灾年生存之用。不过这只是中原地区可以试验的品种,实际品种更多。

副食品饲养牲畜

养五畜在很早的时期就开始了,但由于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人群分为两类:肉食者和淫羊藿食用者。因为我国的古代文明, # 8221;农牧结合,农业优先 # 8221;食物来源,所以普通人侧重于谷物,蔬菜作为主要食品原料已成为一套。但也有少部分养牲畜的人不是自己养活自己,而是纳税。所以,历史上,老百姓很少吃肉。

牲畜肉属性

家畜主要指以牛、羊、貘、鸡、狗为代表的家畜,包括鸭、鹅、马等。还有六畜之说。孟子曾对小农社会的幸福家庭作过理想化的描述:一间五亩的房子,树墙下有桑树,一个女人有蚕,足够养老。五只母鸡,两只母(芝),从不失时,老汉足以失肉。一百英亩的土地,由每个人耕种,一个八口之家,足够没有饥饿。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是美好的幻想,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

在招待亲戚朋友和庆祝生日快乐时,可能会宰杀鸡鸭等鸟类。而体型较大的牲畜,比如猪,一般只可能在春节期间宰杀,而且这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家庭。

副食钓鱼打猎

渔猎作为家庭肉源的补充,也是古人常见的饮食来源,但一般是根据地域资源来界定的,普通人只能被允许在山、河、湖这样没有主人的地方渔猎。然而,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尤其是捕鱼。即使远离海岸,河里也会有大量的鱼虾,成为普通人的美味。

汉代渔猎农耕画像砖

狩猎,一般在郊区的荒野和森林中,也是附近人们活肉的主要原料。直到20世纪中叶,东北还有一句民间谚语叫 # 8221;打獐子捞鱼,野鸡飞进电饭锅 # 8221;这就是人打猎的真实写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838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