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见证朱棣谋略之深,启盛世、安朝臣、开文治、书青史

永乐大钟,见证朱棣谋略之深,启盛世、安朝臣、开文治、书青史,第1张

永乐大钟,见证朱棣谋略之深,启盛世、安朝臣、开文治、书青史

永乐大钟地位为什么如此超然,被称作是国之重器、世之瑰宝?

既然是重器,自然不能小。大钟6.75米高,16.5吨重,最大直径达3.3米,体量为国内青铜大钟之首。

大钟一响,仅余音就可持续几分钟,传播几公里。

不过永乐大钟之所以是大钟之首,可不光是因为规模,而是它上面有惊世骇俗的23万字佛经铭文。

▲朱棣画像

燕王朱棣,原本被老爹朱元璋安排在北方,他手握重兵,是为防御蒙古族侵犯。

但朱元璋的皇孙朱允炆登基后,对领兵在外的四叔二大爷们很是不放心,于是发起了残酷的"削藩"。

燕王朱棣为避免家破人亡,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从北京兴师,一路打到南京,夺得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帝。

▲永乐大钟

朱棣初定江山时,国家可谓一片狼藉:

朝堂之下,朱元璋南征北战的硝烟散去不久,又是靖难之役。后来朱棣又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相当于动了朱元璋和朱允炆两位帝王的根基,明帝国已是千疮百孔;

朝堂之上,朝臣势力错综复杂。朱元璋和朱允文的旧臣有投诚的,有不配合的。朱棣的功勋,有功高盖主的,也有担心清算的。

另外,朱棣最担心的,是因为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又被他人颠覆。

▲明朝初期藩王分布

所以朱棣尽管已是九五至尊,不过确实接了一个烂摊子。

但永乐大帝不是白叫的,一口永乐大钟,便是他运筹帷幄的最好体现。

▲明朝地图

朱棣:盛世铸鼎造钟,既然国家乱了,那是两位先帝的事儿。从我开始,就要稳定局势。铸鼎已经过时,那咱们就造钟,以开启这大明盛世。

一般人造钟,弄得漂亮些,钟面写上"盛世永平",发挥晨钟暮鼓的作用,剪彩仪式上露个脸,派个快退的老臣宣扬一下,就齐活了。

但朱棣偏不。

▲永乐大种局部

他要在上面刻23万字的佛经铭文,为什么是佛经?这可颇有讲究。

朱棣老爹朱元璋,幼年时便出家当过和尚,做了皇帝之后也是非常推崇佛教,给各位皇子们选高僧讲经。

所以朱棣崇尚佛教,是为了让世人看清,他和自己老爹一样,这是传承。他才是那个能真正能够接替朱元璋的人。

▲靖难之役

不但刻佛经,朱棣还身体力行,大钟上面的《神僧传》、《诸佛名经》等,都是朱棣亲自撰写的。

他也在告诉百姓,永乐大钟一响,字字钟声,让听者如同诵读了经文一样,这是要和百姓一起开启文治的盛世。

▲永乐大钟

铸经文也有超度之意,国家连年征战,牺牲将士无数,尤其是那些帮朱棣打下江山的能臣武将。

朱棣不想让他们白白牺牲,除了给他们的后代钱权地财之外,还要让他们走得安心。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

靖难之役的第一大功臣便是道衍和尚姚广孝,铸造大钟,姚广孝深度参与,这也是给诸位功臣吃了一粒定心丸,只要钟响,你们的功绩永乐帝就不忘。

朱元璋整出明初几大案,废掉了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设立锦衣卫,功臣们死伤殆尽。到了朱允炆又开始收拾自家人,让朝臣们对老朱家的DNA满是怀疑。

朱棣就用大钟铭文做了"亲子鉴定",我是佛家人,不会超度活着的你们。

▲姚广孝画像(右)

而且永乐大帝确实做到了,终其一朝,几乎没杀什么有功之臣。甚至到明朝末年时,向李自成投降的明朝权贵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永乐期间的功勋之后。

▲北京钟楼和鼓楼

公元1420年,永乐大钟铸成,朱棣要把大钟悬挂于汉经处(厂)。

这汉经厂可不是普通的地儿,在明朝由司礼监专设的印经机构称为"经厂"。

其中的汉经处主要印刷汉文的佛经和儒家经典,更重要的是,汉经处还印刷皇室的圣训祖训。

把大钟挂在这里,也是向天下和朝臣们宣告朱棣的态度:文治天下,大赏功臣。

如今的永乐大钟在大钟寺,则是雍正帝后来搬过去的。

▲大钟寺

朱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前提是能造出这样一口大钟。

经过工匠们的反复研究,永乐大钟采用"地坑陶范法"铸造。

首先在地上挖出深坑,制作钟模,然后几十座铜炉中的铜水一起浇筑。必须要保证大钟是一次铸成的,这样才能敲出声来。

▲法华寺钟(明朝天顺五年)

如果说铸钟难,那么如何把这23万字的铭文刻上去,则是难上加难。

佛经铭文的字体出自书法家沈度之手,先是抄写于宣纸之上。光是抄写这23万字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

抄好之后,还要再刻上去,在泥范上把字刻的凹下去(阴文),这样铸出来的字才能凸出来(阳文)。

为了让刻出来的字清晰流畅,泥模里还要撒上草木灰,增加铜液的流畅性。

▲据说《坤舆万国全图》便绘制于永乐年间

如今的永乐大钟,已历尽600年风雨,却依然完好如初。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复制出这样一口大钟。

永乐大帝果然名不虚传,这口大钟,启了盛世,安了朝臣,开了文治,书了青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821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