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苹果介绍

关于苹果介绍,第1张

关于苹果介绍

[拼音]:pingguo

[外文]:Malus pumila

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落叶乔木,重要的温带果树。 苹果属植物全世界约有35个种。 中国已知有23种。其中苹果和同属的花红、楸子等果实可供生食或加工,有些种可利用为苹果的砧木或育种材料。

生产概况

苹果是欧洲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现在广泛栽培的苹果原产地在高加索以南、黑海与里海之间。欧洲中部、东南部湖栖居民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苹果果实。公元前2世纪,罗马作家加图曾记述过7个苹果品种。罗马帝国势力扩展到欧洲中部和北欧时,苹果也随之传布,但都是主要用来制酒的小苹果。直到16世纪以后,经英国人改进,生食品种的现代苹果才得到发展,并于17世纪传至美洲。当时除带去欧洲品种外还引入大量苹果种子,经过选择形成了一批优良的生食品种,成为北美苹果品种类群,19世纪苹果又向欧洲和世界各地传布。

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彩苹,古称柰,与现在广泛栽培的西洋苹果同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 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至今甘肃河西走廊、山西阳高、河北怀来等地仍有绵苹果。《本草纲目》据唐乾宁时(894~898)陈仕良的见解,将苹果分为柰、林檎、楸子三大类。古代所称的柰,后有频婆、苹婆果、频果等演变名称,除指现在的绵苹果外,还包括一些槟子和自然杂种在内;林檎即现在的花红(沙果,M.asiatica);楸子即海棠果(M.prunifolia)。

中国栽培的西洋苹果品种来自多种渠道。最早是于1870年前后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山东烟台。以后,德国品种输入青岛;法国人又引种入云南;英国人引种入西藏和四川雅安。辽宁旅大地区的苹果品种最早约在1902年由俄国引入,1910年又有日本人输入一批品种。1930年前后形成了辽南、胶东两大苹果产区。以后,黄河故道、秦岭北麓以及河北、山西等苹果新基地开始形成,渤海湾老产区也迅速扩大。

世界上苹果的栽培分布于最冷月份平均为-10~10℃的地区内。主要产于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温带。在北半球的低纬度亚热带和热带的高海拔处,以及南半球的阿根廷、新西兰、南非等地也有栽培。

形态

苹果植株在栽培条件下,一般约高3~5米。树干灰褐色,有不规则纵裂或片状剥落。嫩枝有柔毛,一年生枝绿黄色至紫褐色。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幼时两面密生柔毛,边缘有粗锯齿。花芽为混合芽,伞房花序顶生,其下可抽生1~3个腋枝,称为果台枝。花序有花3~7朵。梨果,果形扁圆至长圆形,底色绿黄,果实的大小、色泽因品种而异,果肉质脆而多汁,少数松绵,无石细胞。萼片宿存,被有茸毛。种子卵形,种皮褐色或棕色。

品种

全世界苹果品种已超过8000个,但经济栽培品种仅100个左右,而且还在趋向集中。欧洲以“金冠”最多,仅英国以“橘苹”为主;美国以“元帅”、“金冠”为主;东亚以“国光”、“富士”、“金冠”、“元帅”为主。中国主栽品种依成熟期为序有:“祝光”、“红玉”、“元帅”系、“金冠”、“青香蕉”、“印度”、“富士”、“国光”等。其中,“祝光”等早熟品种的果实生长期在120天以内,采收期在8月底以前;“红玉”等中熟品种的果实生长期130~150天,采收期在8月下旬至9月底前;“青香蕉”等晚熟品种的果实生长期在150天以上,采收期在10月间。苹果还可按用途分为鲜食用、加工用和煮食用 3类。中国现栽培的大多是鲜食用品种,少数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按品种起源可分为:西欧品种群、俄罗斯品种群、北美品种群和东方品种群等。

生物学特性

苹果树实生砧的主根在移栽时多被切除,分生成若干粗根下斜生长,构成骨干根群,在疏松的土壤中可深达4~6米;水平根系由侧根形成,幼龄时伸展迅速,可超过树冠 1倍或更多。根系生长最适土温为20℃左右。地上部分在日平均气温为5~7℃时开始萌发,7~10天后新梢伸展加速,展叶后1个月左右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峰。在温带高纬度地区新梢年生长以一次为多,夏秋多雨高温时有秋梢发生;暖地则常有3次生长。开始落叶后逐渐进入休眠期。完全休眠后可忍耐-25~-30℃的低温;一般认为约需7℃以下900~1400小时的低温积累才能通过自然休眠。否则春季发芽延迟而不整齐,花芽可能败育。通过自然休眠后,如气温仍不利于萌芽、生长,就处于被迫休眠状态,耐寒力减退。

苹果为异花授粉果树。除少数品种如“国光”、“青香蕉”等能部分自花结实外,绝大多数品种均自花不孕,需配植授粉品种。一般在嫁接后4~5年开始结果。以顶花芽结果为主。 结果枝通常分为短果枝(5厘米以下)、中果枝(5~15厘米)和长果枝(15厘米以上)3种;少数品种(如“红玉”)或幼龄树也有腋花芽结果的。如条件适宜,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约在6~9月花芽分化。晚分化的花芽和花朵质量较差,座果率也低。花而不实现象的产生,除因营养、授粉不良外,常由于气候的影响。苹果的丰产性与品种有关。实际产量依树龄、树势、栽培管理、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高产单株可达 500千克以上。但目前世界主产国家的平均亩产仅在1500千克左右。结果超过合理负载时容易形成大小年,也影响果实品质和植株寿命。苹果树一般10年以后进入盛果期,盛果期长短因栽植制度和生态条件而异,一般为15~30年。经济栽培期在稀植而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达50~60年以上。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气温。中国经济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为 8~14℃的地区。一般大苹果的栽培北限为最冷月的旬平均温度不低于-14℃,或日平均温度为-20℃的天数不超过15天;绝对最低气温在-30℃以上。南限的气温条件是有50天以上的落叶休眠期,日均温7℃左右的天数在10天以上;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27~28℃。夏秋季气温过高,果实提早成熟,发育期短,不利于提高品质和贮藏性。

(2)雨量。生长季节干旱、高温时,需水量大。中国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800毫米范围内。雨量分布正常的年份,基本上能满足需要。花期多雨则影响授粉和座果。

(3)光照。早、中熟品种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一般为35000~50000勒克斯,补偿点为300~450勒克斯。年日照少于1500小时,或成熟季节前月日照不足150小时的地区,不利于红色品种的着色。在高海拔积温低的地区,强日照可以补充部分热量,有助于中、晚熟品种果实的发育。

(4)土壤。pH低于4~4.5,或高于7.5~8时,易引起苹果的生理病害。含盐总量在0.13%以下时可正常生长。土质以砂质壤土最适宜。

栽培技术

苹果用嫁接繁殖。中国常用的砧木有山荆子、楸子、西府海棠、湖北海棠和三叶海棠等。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苹果矮化砧中,以英国M系和MM系的矮化型号应用最普遍。中国楸子中的崂山柰子、烟台沙果和河南海棠中的某些类型也具有矮化作用。栽植方式有乔化稀植和矮化密植两类,适当密植是总的趋势。现代果园乔砧亩栽25~40株;矮砧或短枝型品种可栽55~110株。多采用长方形栽植,南北行向,以方便管理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充分利用光能。定植时间除北方寒地应春植外,一般以封冻前定植为宜;同时配植授粉树(见果园建立)。土壤有机质至少应维持在 1%以上。施用有机肥(作基肥为主)有利于增加果实产量?透纳破分省W贩识嘣诨ㄇ啊⒆蠛筒墒蘸蠼校圆钩涞⒘住⒓厮傩ЩХ柿衔鳎俳荷易辰∩ぃ突ㄑ糠只己茫黾雍笃谥赜4送猓褂ψ⒁馄渌A吭厝绺啤⒚竞臀⒘吭厝缣⑿俊⑴鸬鹊氖┯茫蝗备埔滓鹂喽徊 ⑺牟〉壬聿『Φ姆⑸F还挂逗笮杷垦杆僭黾樱募拘杷颊既甑?50%,果实成熟前需水相对减少。可根据当地的降水与土壤含水情况,制定灌溉计划。但苹果砧木的耐涝力很差。在干旱山区和水源不足地区,可采用树盘覆草等方法保墒。

乔砧苹果树整形以主干疏层形最为普遍。树高和冠径决定于株行距大小。一般树高为行距的2/3左右,树冠的覆盖率以保持在80%左右为宜。幼树期轻剪多留,随树冠扩大和枝量增加而及时疏除过旺、过密的辅养枝,并对留下的辅养枝短截回缩,使其转化为结果枝组。盛果期后的修剪以防止结果部位上移、外移和调整、更新各类结果枝组为主。矮化砧树形一般为中干小冠形,从主干上直接培养中、大型结果枝组。修剪以夏剪为主,疏除直立过旺的强枝,拉平或开张中庸枝角度,以提高芽的萌发率,提早形成花枝。结果后逐步回缩,培养成接近主干的水平结果枝组(见果树整形、果树修剪)。

病虫害

轮纹病和炭疽病是苹果果实的主要病害,以早期防治为主。腐烂病和干腐病都是弱寄生真菌病害,除施用药剂外,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如增强树势,合理负载等防治。苹果的主要虫害有苹果食心虫类、苹果害螨、苹果卷叶蛾、苹果天牛和苹果小吉丁虫等。

参考文章

  • 套袋苹果园秋季管理果树园艺
  • 苹果冬管方法果树园艺
  • 苹果花叶病防治措施果树园艺
  • 苹果树夏剪五大原则果树园艺
  • 苹果虫害--绣线菊蚜的防治措施果树园艺
  • 套袋苹果皱裂原因与预防果树园艺
  • 苹果主干推倒换头技术介绍果树园艺
  • 苹果生产中可以选择哪些矮化砧木?果树园艺
  • 怎样防治苹果巢蛾?果树园艺
  • 怎样防治苹果小叶病?果树园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705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