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鸭嘴龙介绍

关于鸭嘴龙介绍,第1张

关于鸭嘴龙介绍

[拼音]:yazuilong

[外文]:hadrosaurs

为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最大的有 15米多长。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故名。所有鸭嘴龙的头骨皆显高,其枕部宽大,面部加长,前上颌骨和鼻骨也前后伸长,嘴部宽扁,外鼻孔斜长。特化的前上颌骨和鼻骨构成明显的嵴突,形成角状突起。下颌骨上的齿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状突很发育,后部反关节突显著。上下颌齿列复排,每个额骨上有45~60个牙齿皆垂直复叠。珐琅质只在牙齿一侧发育。颈椎15个,背椎13~15个,荐椎8~11个,尾椎较多,其确切数目,因个体而异。颈椎和背椎椎体为后凹型,背椎神经弧较高,尾椎侧扁,其神经棘和脉弧皆很发达。肠骨的前突平缓,后突宽大,耻骨前突扩展成桨状,棒状坐骨突几乎成垂直状态,有的个体的坐骨远端也扩大。前肢短于后肢,肱骨为股骨的一半长,桡骨与肱骨等长,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较第一、五指发育,前足的各连接面粗糙。胫骨短于股骨,后足的第Ⅰ指消失或仅有残迹,而第V指完全消失,第三蹠骨较长,后足已发育成鸟脚状。另外,前后足各指皆有爪蹄状末趾。

鸭嘴龙是鸟脚类恐龙最进步的一大类。在亚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垩世的鸭嘴龙化石到处都有发现。鸭嘴龙类可分为两大类群:一是头顶光平,头骨构造正常的平头类;另一类是头上有各种形状的棘或棒型突起,鼻骨或额骨变化较多的栉龙类, 如拟栉龙 (见图)。除此以外,还有变化不大、较原始的鸭嘴龙及前颌骨和鼻骨特化成盔状的鸭嘴龙。

鸭嘴龙主要以柔软植物、藻类或软体动物为食。一般是双足行走。前足各指之间有蹼,以利水中运动。

发现于中国山东莱阳的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spinorhinus)高5米,长7米,鼻骨上有一条长棘,棘中空与鼻腔相通。可能用于储藏空气,以延长潜水时间;也可能用于自卫或排除水面障碍物。青岛龙是有顶饰的鸭嘴龙类。

同样在山东诸城发现的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 高8米,长15米。头顶部光平无顶饰是平头鸭嘴龙的代表。

在中国除山东外,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发现不少鸭嘴龙化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703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