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第1张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拼音]:jianzhu gongyehua

[外文]: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基本内容

主要有:

(1)改革传统的建筑材料,发展新型轻质、高强、复合、高效能材料和组合部件,以改善建筑功能。

(2)逐步实现建筑标准化,在统一模数制、协调建筑尺寸和建筑参数的基础上,首先实现建筑构配件标准化,形成可以互换通用的系列化标准产品,满足各种标准设计如房屋单元和功能单元定型的需要;进而以房屋建筑为对象,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要求,把相关的科研、设计、材料和构配件生产以及机械装备、施工工艺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统一协调起来,形成砌块、大板、框架、盒子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体系。

(3)建立各种建筑构配件、装饰材料、商品混凝土以及其他建筑制品等专业工厂,发展工厂化生产。

(4)发展建筑机械制造工业,用现代施工机具装备建筑业,减少手工 *** 作,用机械 *** 作代替体力劳动,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

(5)改革经营管理方法,实现组织管理科学化。推行专业化与协作,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和管理方法,组织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缩短工期,使最终产品能够分期分批地配套交付使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历史沿革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后,随着大工业的崛起,以及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建筑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建筑运动,主张建造房屋应该象制造机器一样,采用标准构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从而为建筑转向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到20世纪20~30年代,建筑工业化的理论初步形成,并在一些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试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急需解决房荒,但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推行了建筑工业化并取得了成效;其后,迅速传播到东欧、苏联、美国和日本。60年代,不少国家出现了建筑工业化高潮,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起步。50年代中期,中国在北京等地开始试验。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了建筑标准化,建立了工厂化和机械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工矿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并逐步向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全面建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据1983年统计,中国已编制建筑通用标准图924册,不少地区编制了本地区的统一产品目录;各类钢筋混凝土构件生产的工厂化程度和主要工种工程综合机械化程度都已超过50%,其中桩基工程机械化程度为99%,起重吊装工程为95%,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工程为73%,土石方工程为62%;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系统1982年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的比重,北京市高达70%左右,不少城市在20%以上。

建筑工业化是一个逐步过渡、长期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发展的方针;并坚持改造传统工艺,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多层次的适用技术,推行工厂生产与现场预制相结合,混凝土预制与现浇相结合,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改良工具相结合的技术政策。

参考书目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Guidelines forGovern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Gradual Industrialization of Buildinɡ, United Nations,New York,197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6295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