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介绍

关于胃介绍,第1张

关于胃介绍

[拼音]:wei

[外文]:stomach

消化管中食管与小肠之间的膨大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与初步消化食物。动物的胃一般能进行机械消化,如揽拌、推送或研磨食物。脊椎动物的胃还能进行化学消化,如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胃的吸收能力弱,仅能少量吸收部分药物和其他水溶性物质,但吸收酒精的能力较强。

形态结构

胃的形状与动物体形有关:鱼类、有尾两栖类和蛇类,因其身体细长,胃呈纺锤形;哺乳类动物因身体粗短,胃则呈袋状弯曲,横卧于腹腔内。此外,胃的形态和结构还可因为贮存食物的需要、食物的性质、摄食的频率而发生改变。在灵长类、大多数食肉类和许多食虫目动物中,胃往往是单腔器官,其前端与食管连接的部位叫做贲门,后端与十二指肠连接的部位称为幽门。胃近贲门的部分叫贲门部,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或幽门窦,这两者的中间部分叫做胃体部。在反刍类(牛、山羊和绵羊)胃分成四室,分别叫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见反刍胃)。鸟类的食管在锁骨水平膨大成嗉囊。嗉囊壁薄,内表面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囊内存在由食管和唾液腺分泌的消化酶,嗉囊有类似胃的功能,能贮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鸟胃分成两部分,前为腺胃,能分泌消化液;后为肌胃,也叫砂囊,砂囊可借助吞食的砂粒来研碎食物。有些动物没有胃,如鸭嘴兽,针鼹以及无胃鱼等,其食管直接与十二指肠相连。脊索动物如文昌鱼及圆口类等,也没有真正的胃。

哺乳类的胃壁一般由 3层组织构成,内层是粘膜层,外层是浆膜层,中间是由平滑肌组成的肌层(图1)。肌层因肌纤维走向不同而分为斜行、环行和纵行3层。胃粘膜的结构比较复杂,大部分胃粘膜都有胃腺,但也有不含胃腺的,例如,鼠类的胃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叫前胃,不含胃腺,后部叫腺胃,含有胃腺。反刍类的复胃中,仅皱胃有胃腺,其余3个胃都不含胃腺。不含胃腺的胃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含胃腺的粘膜则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胃腺一般有3类:即贲门腺、幽门腺和泌酸腺。前两者分别分布于贲门区和幽门区,均分泌粘液。泌酸腺主要存在于胃体和胃底的粘膜内,系直管腺,大约3~7个腺体的管腔排放到胃粘膜表面的一个小陷窝内,每一平方毫米的粘膜约有90~100个小陷窝。泌酸腺有3类细胞,即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除均可分泌水和无机盐外,每种细胞各有其特殊的分泌物: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壁细胞大多数分布在泌酸腺的近导管开口部,它不构成腺体的壁,而位于壁外。壁细胞内含有一些小管,当盐酸生成后由这些胞内小管通过主细胞之间的细胞排入腺腔。

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的腺胃粘膜中,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同一种细胞,这种细胞叫做泌酸酶细胞。在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中,如食蝗小鼠、河狸和海牛等,其胃小弯近贲门处还有袋状或结节状的胃腺,这种胃腺的功能还不清楚。

腺胃粘膜中,还散布着一些内分泌细胞。胃窦部粘膜中,主要有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和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胃体部粘膜中也有 D细胞和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见胃肠激素)。

胃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胃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功能

储存食物

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可以反射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舒张──容受性舒张──使大量食物涌入胃内。胃可使动物在短时间内完成进食,使食物有充分时间在胃内消化,并缓慢地进入小肠。

机械消化

胃壁肌肉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可使食物磨碎,搅拌成食糜,并推送入十二指肠。紧张性收缩是胃壁的平滑肌微弱的持续性收缩,这种收缩使胃腔具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掺入食物,并有助于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蠕动是从胃体向幽门方向进行的胃壁肌肉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在胃大弯的近胃底中部可能存在蠕动的起搏点。蠕动除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外,还可搅拌磨碎食物,并经幽门推送食糜入十二指肠。胃的运动是由食物对粘膜和胃壁深层的机械感受器的刺激,通过反射实现的。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冲动主要沿迷走神经传向胃,而抑制性冲动则主要沿交感神经传向胃。

胃的排空

胃内食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胃的紧张性和蠕动逐渐加强,胃内压随之升高,当胃内压高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糜便被推进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排放是一份一份间断进行的。这是由于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肠粘膜,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抑制胃运动,使排放中止。当酸性食糜被十二指肠内碱性液体中和后,抑制胃运动的作用解除,胃运动加强又引起胃内食糜排空,如此周而复始直至胃内食糜排完为止。在排空过程中,幽门括约肌可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并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胃内食物全部排空的时间与食物的质和量、以及胃运动的情况有关。一般来说,水只需10分钟就从人胃排空,糖类食物需2小时以上,蛋白质排空较慢,脂肪更慢,混合性食物的排空约需4~5小时。

化学消化

指胃液对食物的消化。胃液的主要成份是胃酶、盐酸、粘液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在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起作用的最适酸度为pH2,在pH为 5的环境中失活。它能水解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或羧基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羧基所组成的肽链,使蛋白质分解成较小的肽。幼年反刍动物(如小牛和小山羊)的胃液中,还含有凝乳酶,此酶有强烈的凝固乳汁作用,并使乳汗易受蛋白酶的分解。

由壁细胞分泌的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最适宜的酸性环境;它还有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微生物的作用;盐酸进入小肠后还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胃液中的氢离子(H+)浓度最高可达 150毫克当量/升,相当于等渗的0.17当量浓度的盐酸,较血液的氢离子浓度高出 300万倍。泌酸细胞逆着这么巨大的浓度梯度分泌H+,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其能量来源于有氧代谢。一般认为,H+可能是由水电离和特殊底物,如葡萄糖和脂肪酸等,经过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呼吸链而产生的,然后由三磷酸腺苷(ATP)供给能量,通过钠泵将H+从细胞粘膜面逆着浓度差转移至胃腔。细胞内小管膜上有一生电泵,叫氯泵,能将Cl-泵入小管腔,故有生电作用,使胃粘膜的腔面电位比浆膜面负40~60毫伏。Cl-与H+分泌是耦联的,所以有等量的H+和Cl-分泌入胃腔,Cl-泵入小管腔内与H+结合形成HCl,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细胞内剩下的OH-被啹CO3分解所产生的H+中和,剩下的HCO婣弥散到血液。壁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能催化CO2与啹O合成啹CO3,由于啹CO3不断地产生,就可以使泌酸过程持续进行(图2)。

由胃粘膜的表面上皮细胞、胃腺的粘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和幽门腺所分泌的粘液中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粘多糖等,其中糖蛋白是粘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粘液分泌后即覆盖在胃粘膜表面,与HCO婣共同构成粘液 -HCO婣屏障。这一屏障具有中和胃酸、抵抗胃蛋白酶消化胃壁的作用,是胃粘膜保护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在正常胃组织和胃液中,还存在着一种由壁细胞分泌的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叫做内因子。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在肠腔内不容易被破坏,同时还能吸附在回肠壁的受体上,从而有利于回肠上皮细胞对维生素B12的吸收。缺乏内因子,就会产生恶性贫血。

胃液分泌的调节

在空腹情况下,仅幽门部粘膜分泌少量胃液;在进食后5~10分钟,胃液分泌就明显增多。进食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的先后分为3个时期:即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3个时期不是按顺序逐一出现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它们是互相重叠的。在分泌机制上,它们又都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控制,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和互相加强的。已知体内至少存在3种物质共同调节,正常的胃酸分泌,即胃粘膜局部释放的组胺,胃窦G细胞释放的胃泌素,以及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这 3种物质分别作用于壁细胞表面各自的受体,从而刺激酸分泌。在分离的壁细胞的研究中,观察到组胺能加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的作用,即组胺-胃泌素或组织胺-乙酰胆碱联合作用,要大于两个刺激物单独作用之和。在整体内,也观察到这种加强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胃液分泌的头期

由食物刺激头部的感受器引起。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的感受器后,冲动通过舌神经和舌咽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与消化有关的中枢(主要在下丘脑和延髓),再经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直接使胃腺分泌胃液,或是通过胃窦的 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通过血流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在此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食物的外形、气味、颜色以及与进食有关的环境和语言等,同食物刺激相结合,还可建立胃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胃液分泌的胃期

由进入胃内的食物通过其机械与化学刺激作用引起的。机械性扩张胃窦,可引起胃泌素释放,还能反射地引起泌酸细胞分泌胃酸;机械性扩张胃的泌酸腺区,也可以反射地引起胃泌素释放;蛋白质的不完全消化产物可化学性地刺激胃窦粘膜,能较强地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使其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还能引起胃粘膜释放前列腺素导致胃粘膜分泌粘液和HCO婣。

胃液分泌的肠期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还能继续刺激胃液分泌,这可能是通过十二指肠粘膜释放胃泌素或其他胃肠激素引起的。在胃液分泌的3期中,肠期的分泌量最少。

胃液分泌的抑制

正常胃液分泌是由兴奋与抑制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质为盐酸、脂肪和糖。当盐酸分泌达到一定的临界浓度时(在幽门部临界浓度的pH值为1.2~1.5,在十二指肠为2.5)即能抑制胃液分泌。在胃内的盐酸主要通过释放生长抑素来抑制胃酸分泌,在十二指肠内的盐酸,则通过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 (GIP)等胃肠激素来抑制胃液分泌。进入小肠的脂肪可刺激抑胃肽和神经降压素释放,从而抑制胃液分泌。

研究方法

研究胃运动的方法有吞气囊法,即把带有软胶管的气囊吞入胃内,注入适量空气和水,外连气鼓、水测压计或换能器,然后用记录装置描记胃的运动或胃内压;也可在胃壁上埋藏电极,通过电极将胃运动的生物电变化引至体外,用示波器观察,摄影或用肌电仪连续记录;对较大的动物还可用钡餐 X射线透视方法。

研究胃液分泌最简单的方法是经受试者的口或鼻孔把胃管插入胃,定期抽取胃液分析;还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给动物安置插管,做成胃瘘,以收集胃液,但这样得到的胃液常混杂有唾液或肠液,为了得到纯净的胃液,可在动物(猫、狗等)的胃体上分离出一小部分缝制成小胃,待恢复健康后就可以收集胃液研究。这种小胃没有神经支配的称海登海因小胃,有神经支配的称巴甫洛夫小胃。对于大鼠,可用结扎幽门的方法收集胃液,也可在麻醉后于贲门和幽门处分别插管,通过这两根插管进行灌流,测流出液的量和酸度。此外,还可用离体制备进行研究,如离体全胃制备(大鼠和小鼠)、带血管蒂的胃片(狗)、完全离体的胃粘膜片、分离的胃腺或壁细胞等。

参考书目
  1. 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4。
  2. H.W.达文波特著,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译:《消化道生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6。(H.W.Davenport,Physiology of the Digestive Tract,An Introductory Text,3rd Ed.,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Inc.,Chicago,1971.)

参考文章

  • 不伤脾胃成语辞典
  • 防风平胃散药学
  • 反胃降逆丹药学
  • 翻胃汤药学
  • 定胃汤药学
  • 定胃散药学
  • 丁香生胃散药学
  • 丁香开胃丸药学
  • 丁香和胃丸药学
  • 丁香安胃丸药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6108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