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荒漠地貌介绍

关于荒漠地貌介绍,第1张

关于荒漠地貌介绍

[拼音]:huangmo dimao

[外文]:desert landform

荒漠地区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剧烈、风力作用强劲的现象,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至数十倍。

荒漠分布

一是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的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一是分布在北纬35°~50°之间的温带、暖温带,为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见彩图〕

副热带荒漠

在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控制下,由空气极端干燥形成。主要包括北半球的撒哈拉荒漠、阿拉伯荒漠、塔尔荒漠及墨西哥荒漠;南半球主要有南非的卡拉哈迪-纳米布荒漠、澳大利亚中西部荒漠及南美的阿塔卡马荒漠。

温带荒漠

包括苏联的卡拉库姆、克孜尔库姆,蒙古大戈壁,美国西部大荒漠以及中国西北荒漠。它们是由于地形闭塞、距海遥远,海洋气流不能伸入,使这些地区终年极其干燥而成,因而又称地形荒漠。(见干旱区地理)

地貌作用

荒漠地区主要有4种地貌作用,即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

荒漠地区的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产生物理风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区昼夜温度的剧烈变化,如中国新疆北部气温日较差达35~50℃。由于岩石导热率很小,白天温度增高时,岩石表层比内部热,产生膨胀,但受到内部联结力的反抗作用,因而产生与表面平行的细微裂缝;晚上,岩石表层要比内部冷却得快,发生收缩,在收缩过程中受内部的阻挠,于是产生垂直于岩石表面的纤毛状裂缝。这样,岩石表面布满着相互交错的裂缝网,产生鳞片状剥落。岩石表面的剥裂,使岩石变小、变细。另一种情况下也发生物理风化作用,即含盐岩石在夜间从空气中吸收了部分水分而顺着毛细管渗入岩石内部,白天在烈日的烘烤下,水分又沿毛细管上升、蒸发而结成盐类晶体,撑胀岩石裂隙致使岩石崩裂。

由于空气极端干燥,化学风化较为微弱。矿化水将岩石溶化为盐质粉末与溶盐沉积在岩石表面,形成暗红色至黑色的矿物薄膜,即荒漠岩漆,又称荒漠漆、沙漠漆。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锰和二氧化硅。风磨蚀掉较软的盐类,并把岩漆磨出光泽。岩漆形成的速度因地而异,通常需2000年左右。

重力作用

强劲的物理风化作用使荒漠地区产生丰富的碎屑物质,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如悬崖或陡壁)便发生重力引起的崩落,在坡或陡壁下平坦地面上形成碎屑堆积。如在中国新疆克里雅河上游的昆仑山地段风化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向坡下滚动,常发出轰隆声,堆积在坡脚及其附近。

流水作用

尽管荒漠区多位于无水外泄的内陆区,河流很少,但流水在荒漠地貌形成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该区的骤然暴雨常形成力量巨大的洪流,它不仅冲刷山坡,使山坡更加陡峻,而且它携带风化物,在山口或山间盆地堆积起来,形成由洪积物组成的冲积锥、洪积扇乃至洪积平原。临时性暴雨的侵蚀还使地表破碎不堪,形成劣地景观。在荒漠地区漫流作用突出,该区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雨总量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地表来不及渗透,便形成漫流。

风力作用

在荒漠地区风是地貌塑造的最重要营力,具体表现为风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见风力作用)

地貌类型

根据成因和形态有以下一些类型:

岛状山、剥蚀平原及剥蚀台地

荒漠区的风化作用及洪流冲积,使山坡上不断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并被带到低处沉积,使山坡不断后退,形成山麓剥蚀面,其上残留的一些由坚硬岩石形成的孤立高地形,称为岛状山。如果地壳长期稳定,山麓剥蚀面扩大联合便成为剥蚀平原。如山地发生间歇性抬升,山麓剥蚀面被升到不同的高度,形成山麓阶梯。荒漠地区还分布有平台状的地形,称为剥蚀台地。有的台地是第四纪初期剥蚀面的残余,有的则是新构造运动抬升所形成的,它由基岩组成,上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石。干燥剥蚀作用还使丘坡布满切沟、冲沟,地面切割破碎,形成峁状丘陵。中国弱水以西的北山戈壁是干燥剥蚀平原,其上残存岛状山。这种干燥剥蚀平原是干旱气候带地貌发育到成熟阶段的标志,犹如准平原是湿润气候带地貌发育成熟的产物一样。(见侵蚀轮回学说、山坡平行后退理论)

干荒盆和干浅盆

它们均是荒漠区内的低洼地形,位于该区的最低部分。发生洪水时,它们被淹没时成为干荒湖。干浅盆通常比干荒盆小,但成因类似。大型干荒盆起源于地壳运动,如美国内华达州、伊朗、智利等地的大型干荒盆是断块沉陷盆地或地堑,北非、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型干荒盆则由区域性凹陷、断陷和褶皱作用形成。第四纪气候变化也是大型干荒盆形成的一个原因,在与冰期相当的雨期,降水量增大,气温凉,因而在现今的干旱地带形成雨期湖,湖水以后干涸或蒸发,成为干荒盆。如美国的大盐湖是邦纳维尔湖(雨期湖)的残余。风力对干浅盆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它可以吹蚀出原始的凹地,并决定和改变盆地的外形。

洪积扇和洪积平原

荒漠地带山麓常分布着一系列的单个的冲积锥、洪积扇。它们扩大相连,形成洪积平原。洪积扇形成后,山体不断抬升,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在已经形成的洪积扇上,往往有新洪积扇形成,而且部分地覆盖在老洪积扇上,形成垒叠式洪积扇。如上升的规模、幅度都比较大,老洪积扇的下方形成新洪积扇,形成串珠状洪积扇。

龟裂土平原

指该区地势低凹处的淤泥粘土地面,并被裂隙网分成多边形块体。最大的龟裂地发育在山前洪积平原的边缘。这些地方在稀有的但是相当大的暴雨时,停积着含有大量悬浮粘土颗粒的水,粘土颗粒继而发生沉淀、压紧,然后在干涸时龟裂,从而导致龟裂地的形成。

盐土平原

波状起伏的盐壳平原,是盐沼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干裂而形成的,大部分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组成。在风力强盛的地区,风的吹蚀常形成风蚀盐土丘及洼地。有些盐土表面覆盖着整片的结晶盐层。盐层在结晶力的作用下被裂缝分割成多边形块体。多边形体在晶体继续增长的影响下扩大,边缘向上弯曲,然后各盐层互相堆积起来,最终形成交错的难于通行的小地貌──盐礁。内陆盆地中的一些湖泊长期蒸发,含盐成分的湖水不断浓缩,盐度增大,成为盐湖;当湖中盐水达到饱和状态后,即沉淀成为岩盐。

风蚀平原

见风蚀地貌。

风积平原

见风积地貌。

地貌景观

根据荒漠地貌的特征和组成地表物质,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 5种类型。干燥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常成为岩漠,如岛状山、撒哈拉荒漠中的“哈马达”(hamada)。洪积扇、洪积平原因其地面常由砂砾、砾石组成,成为砾漠,又称戈壁(图1),

如撒哈拉荒漠中的“尔格”(erg)。风力堆积地貌常形成沙漠(图2)。龟裂土平原和盐土平原分别形成了泥漠和盐漠。风蚀地貌因地表组成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荒漠地区从山地到山前平原地貌景观呈有规律地组合分布,山前带为剥蚀岩漠,向平原方向或盆地中部依次为洪积扇、洪积平原砾漠带,干盐湖或盐湖盐漠带,风积沙漠带。

参考书目
  1. 朱震达等:《中国沙漠概论》,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2. R. U. Cooke, A.Warren,Geomorphology in Deserts,B.T.Batsford Ltd.,London,197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6038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