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曳鳃动物门介绍

关于曳鳃动物门介绍,第1张

关于曳鳃动物门介绍

[拼音]:yesai dongwu men

[外文]:Priapulida

动物界的 1门,为裂体腔动物。已知有2纲4科12种。中国目前仅发现2属2种:尾曳鳃虫发现于渤海和拟曳鳃虫属一种(见图)。分布于东海陆架区。

形态

蠕虫状,体长几毫米至200毫米。自由生活两侧对称,体圆柱形,不分节。典型的曳鳃动物大多可分为吻(翻吻)、躯干部(腹部) 和尾(尾附器)3个部分。吻位于虫体前端,可伸缩,口位于吻前方中央。吻表面具多排环状排列的咽齿和许多纵排的小圆锥形杯状乳突。躯干部具许多体环,但非分节,常覆有小棘或瘤。后端腹面开口为肛门,肛门前两侧开口为泄殖孔。尾位于躯干部之后,有人认为是躯干部的延长,具中空的柄和许多囊泡状突起(尾囊),不同种的曳鳃动物尾的变化较大,或仅为一细长的尾,或无尾。

体壁由周期性蜕皮的角质膜,单层表皮,环肌和纵肌层以及一层不清楚的膜组成。消化系统为一直管,由口、口腔、肌肉质的咽球、食道、肠、直肠、肛门等器官组成。神经系统简单,不与表皮分离,亦无神经节的分化,具围咽神经环和腹中部的神经索。排泄器官原肾型,1对,位于体后肠两侧的体腔内,具许多焰细胞,排泄管下行与生殖管相遇为泄殖管,并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尚不清楚。后期幼虫与成体相似,具翻吻,但覆盖着多片厚的角质兜甲,变态后兜甲消失。

体腔大,位于肠管与体壁之间,并延伸至尾部,内充满乳白色液体,具两种游离的细胞:红细胞(内含具呼吸色素的蚓血红蛋白,可能具携氧和储氧的功能)和游动的变形细胞。

习性

曳鳃动物主要栖于含泥的沉积物中。在很多海洋环境中虽罕见,但在无氧的泥滩,超咸水或半咸水水域等沿岸环境中可能是重要的动物组成成分。在该生境中生活可能避免与其他后生动物竞争。以翻吻在泥内吞咽小型多毛类环虫、甲壳动物和其他曳鳃动物。

海曼(1951)将曳鳃动物门列入假体腔动物;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其体腔并非假体腔,而实为真体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603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