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价格继续上涨

碳酸锂价格继续上涨,第1张

碳酸锂价格暴涨超230%(锂矿是稀缺资源吗为何涨幅如此巨大)

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争议,如续航时间大幅降低、无法在小区充电等。,困扰了很多车主。充电时间长也限制了新能源车主的长途出行。

但从市场来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相关配套也在加速。在新能源汽车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作为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镍、锰、钴、锂等贵重金属价格快速上涨。尤其是碳酸锂,一年时间从每吨5万多元涨到43万元左右,涨了7倍多,镍钴也涨了60%以上。

对于碳酸锂持续涨价的现状,李斌在第四季度及年度财报会议上表示,我们对上游环节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目前碳酸锂涨价的投机因素较多,供需并没有那么大的缺口。

李想表示,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在3-5万元,应该没那么贵。这是巨大的利润。

目前电动车最常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前几年三元锂电池很受欢迎,但磷酸铁锂电池因为更稳定、更经济的特性,去年市场份额大幅上升。

磷酸亚铁锂对应磷酸铁和碳酸锂,三元电池对应氢氧化锂。

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仍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超过三元电池,增速明显高于三元电池。

相应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碳酸锂产量为24万吨,同比增长40.4%。百川富追踪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酸锂产量23.04万吨,同比增长32.97%。

不难看出,碳酸锂供应量增量、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就进口锂精矿而言,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成本也非常明显。

新能源和造车新势力两位创始人联手“出击”碳酸锂价格上涨。

“我们对上游各个环节都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目前碳酸锂涨价的投机因素较多,供需并没有那么大的缺口……”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会上表示。

3月26日,中国电动汽车100人委员会,李CEO李想表示,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在3-5万元,不应该这么贵。这是巨大的利润,但是就石油而言,石油的价格并不跟随成本。“碳酸锂会和石油一样,所以不再按照成本来计算。”

碳酸锂,从每吨4万元涨到51万多元,首当其冲。

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复杂,核心是供求关系,次要因素包括成本支撑和市场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碳酸锂的上涨趋势,发现仅2021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为367.7万辆,比上年增长152.5%。同期,国内碳酸锂产量为23.04万吨,同比增长32.97%。

锂价复盘:价格加速上涨均为紧缺拉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锂价的上涨要追溯到一年前,当时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为7.8万元/吨,是此轮价格高歌猛进的起点。

早在2021年3月5日,21世纪资本研究院的报告就已经明确指出,“从中长期行业供需、产品价格运行、生产成本等因素来看,锂价拐点即将到来已经非常明确。”

此后,国内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快速提升。2020年渗透率为5.8%,到2021年12月已经增长到22%以上。

同时,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超过三元电池,增速明显高于三元电池。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总量154.5GWh,同比增长142.8%。其中,磷酸铁锂电池总装机容量为79.8GWh,占总装机容量的51.7%,同比增长227.4%。

就锂盐来源而言,磷酸亚铁锂对应磷酸铁和碳酸锂,三元电池对应氢氧化锂。

就市场价格表现来看,去年以来价值较高的氢氧化锂价格低于碳酸锂,可见供求关系对产品价格影响较大。

“每生产一吨磷酸亚铁锂,需要消耗0.96吨磷酸铁和0.25吨碳酸锂。”傅颖锂盐行业分析师表示。

换句话说,磷酸亚铁锂装机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上游碳酸锂的需求。

审查碳酸锂的供应。2021年,虽然国内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但根据不同机构的统计,产量增速远远落后于磷酸亚铁锂上述装机增速。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碳酸锂产量为24万吨,同比增长40.4%。百川富追踪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酸锂产量23.04万吨,同比增长32.97%。

无论采用哪种统计口径,都可以看出碳酸锂供应量增量、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供求之间的缺口将由一些进口来填补。

对比碳酸锂的进口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8月、10月和2022年1月,国内碳酸锂的月进口量均超过1万吨,为历史同期峰值。

进口量越高,国内碳酸锂供应越紧张,价格上涨越剧烈。

实际市场表现是一样的。2021年8月碳酸锂价格结束横盘,国内电碳价格从9万元/吨涨到10月份的近20万元/吨;2022年1月,电碳再次从30万左右涨到50万以上。

就国内供给端而言,碳酸锂加速上涨期间,正是国内盐湖产量受天气影响的季节性下降阶段,供需失衡因此加剧。

复牌后可以明显看出,上游原材料供应与下游需求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同时,当国内产能利用率降低,进口量增加时,碳酸锂的价格也会加速上涨。

成本支撑,与“市场化成交”的匮乏

供求关系决定商品运行趋势,成本支撑、市场成交、心理预期等因素不可忽视。

从李想的发言来看,他自己也怀疑自己功课没做好。“碳酸锂成本可能在3-5万元”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3-5万元的成本只适用于国内盐湖生产企业。

这类企业天生具有成本优势,但在国内产能相对有限。加上2万吨的新增产能,盐湖股份在国内只能排第四。

国内碳酸锂产能前三名分别是赣锋锂业(4.3万吨)、江西石楠锂业(4万吨)、天齐锂业(3.5万吨),均为非上市公司。

就原料构成而言,去年“锂业双雄”的主要原料来源是澳洲矿山,石楠锂电池的原料来自江西锂云母矿。

因此,在衡量行业成本时,使用最低标准的盐湖生产成本是不合理的。

就进口锂精矿而言,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成本也非常明显。

“锂盐价格上涨带动上游锂精矿价格持续上涨。锂精矿价格从年初的405美元/吨涨到年底的2560美元/吨,最新销售价格已经超过2800美元/吨。”李晟能在3月28日晚间发布的年报中指出。

锂精矿价格的上涨对锂盐产品的销售价格形成了明显支撑。

按照汇率和“1吨碳酸锂需要消耗8-9吨锂精矿”的比例,仅成本就达16万元。加上纯碱、硫酸等辅料和燃料的价格,每吨生产成本将超过20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除少数国内锂盐企业外,锂精矿可100%自给,大部分企业高度依赖进口澳大利亚锂精矿。如盛鑫锂能向记者反映“公司原材料自给率仅20%左右。”

因此,去年进口锂精矿的增加导致国内大部分锂盐企业成本大幅上升。

针对3月中旬碳酸锂的过度涨价,包括工信部在内的主管部门公开表示,“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坚决打击囤积、投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就锂盐行业而言,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其贸易环节明显小于钢铁等更为“大宗”的市场。

“从接触的贸易商来看,平时库存在30吨以上的贸易商已经很大了,很多市场可供交易的大宗订单只有个位数,其中盐湖供应比较普遍。”生意社锂盐行业分析师曲林说。

就主流碳酸锂厂商而言,前述产能最高的石楠锂电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停止报价,主要原因是“缺货”。

此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主要生产厂家碳酸锂目前已基本锁定,没有更多的货源卖给贸易商。

“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卖给贸易商回笼资金。但2020年下半年锂价回升后,所有产品都供应给产业链上的客户。即便如此,产能仍然不足。”国内某一线锂盐厂人士近日表示。

盛能还指出,公司锂盐产品主要以为主,国内客户包括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锂电和贝特瑞等。

各大厂商主要供应产业链客户,通过市场交易的碳酸锂数量非常有限。

交易量低导致市场深度和厚度不足,“卖方市场”特征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锂盐价格的上涨。

解决方案:“入股上游”或为出路

不可否认,锂盐企业现阶段正处于景气周期的顶峰。

即使以成本水平最高、锂精矿全部原料的锂盐企业为例,考虑碳酸锂和成本现状,其毛利率也在60%以上。

盐湖企业,以及一些“锂矿石+锂盐”一体化生产企业,毛利率可能在80%到90%。在大宗原材料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利润水平。

但是,现在的好日子,是几年前上游企业拼出的“命”的结果。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天齐锂业。

公司上市后,先后完成了对澳大利亚最大矿Tellison Greenbush矿和智利SQM公司的股权收购,最终实现了对全球主要锂辉石和盐湖的布局。

但在收购SQM公司股权时,由于行业景气度下降,后续融资受阻,一度陷入债务危机。直到2021年引入IGO Australia,转让了Tellison的部分股权,公司才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江西锂业,虽然对外部锂资源的并购不如天齐锂业激进,但近年来也拿下了澳大利亚第二大产能马里昂希尔的部分股份,并签订了承销协议。

如果没有上述“锂产业双雄”在行业底部的布局,国内锂精矿的“瓶颈”问题只会比现在更加突出,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实际产量也很难达到现在的水平。

那么,下游电动车企业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对原材料涨价缺乏判断和准备?

“我们的汽车级芯片和 *** 作系统是我们的短板弱项,缺乏核心和灵魂,尤其是在汽车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伟在前述论坛上说。

他还指出,过去汽车厂基本不理会这些事情,基本都交给一级供应商。现在,在我看来,没有一个人只是哭着采取行动。外国汽车工厂已经在TSMC投资,他们需要产能...

转行做锂电池产业链,同样的思路可以借鉴吗?

比如下游的动力电池和整车企业,通过参股上游的锂矿企业,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原料来源?

就整车厂商而言,比亚迪是唯一有上述意识的。在布局了察尔汗和扎布耶盐湖资源后,近期计划投资30亿元新锂能。

虽然公司共建的锂盐产能短期释放存在一些问题,但长期来看,其原料供应链的稳定性将远超国内同行。

至于新势力造车企业,可能是自身实力不足,也可能是对上游行业的判断不到位,至今没有实质性动作。

当然,上述持股方案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本质上是从锂盐市场现有的“存量”中争夺份额。

相比之下,“标本兼治”的解决之道,需要加快供给侧的释放,通过供给的“增量”来缓解当前的供需紧张局面,从而实现碳酸锂等产品的供需再平衡,价格的理性回归,或者说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民自发贡献,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http://www.diemang.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5184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3
下一篇 2022-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