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品都有什么官职

正一品都有什么官职,第1张

正一品都有什么官职 清朝从一品官员升任正一品有多难?

先看陈廷敬和刘墉的经历,感受一下什么叫“望穿白头”“望眼欲穿”。

陈廷敬被称“一代名相”,康熙皇帝称赞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但就是这么一个得到皇帝极度赞誉的人,1684年担任从一品左都御史官职后,近20年后才升为正一品文渊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

另一位更为熟悉的名臣刘墉,1781被升为从一品左都御史,16年后的1797年任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即使熬了16年修成正果,乾隆还要挖苦两句,说实在是无人可用才提拔刘墉为正一品。

刘墉的老爹刘勋统,由从一品的左都御史到正一品的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书尚书也用了20年时间。

虽然听起来只是“从一品”到“正一品”的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就是从地上到天上的区别。

刘墉和陈廷敬、刘勋统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毕竟熬成了正一品,更多的是在从一品的位置上苦苦熬了一辈子的大佬,直到入棺材都得不到提升。

为什么都是“一品”大员,这半级的提升就难如登天呢?先看看清朝时候正一品到底有哪些,就能明白个一二。

清朝的从一品官职主要包括以下这些,1、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2、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3、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4、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虽然前两项是荣誉性的,但后面的各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大臣以及八旗都统、驻防将军加在一起也有二三十个。

但正一品却少的多,大部分是荣誉性的、或者是死后追封,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公六学士”:1、太师、太傅、太保;2、殿阁大学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

再加上武官中的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等屈指可数的几类。

正一品中的“三公”,在级别上说已经是位极人臣,在大臣中搞得不能再高,但也正因为是一种荣誉,所以必须要严格限制。

否则都靠熬资历就可以,那不就成了七老八十的老头都有可能成为“三公”?谁活得久就能成为“三公”?这种情况下“三公”都烂大街了,还怎么能体现这种臣子的至高荣誉?而殿阁大学士以及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这一类正一品,则是由于权力实在太大,是国家权力的中枢核心,也是必须严格限制的。

同时正一品官员只管国家大政反针,只管大方向,不管具体事务性工作,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人。

当然,凡是都有例外,对于绝大部分从一品官员视为难如上青天的正一品,在有些人中就是“手到擒来”,或者就没有那么大难度。

对于爱新觉罗氏的王亲贵族来说,只要投胎投的好,什么正一品他们都看不上,他们封王封爵后,那都是超一品。

再者比如和珅这种与皇帝都能穿一条裤子的宠臣,把皇帝伺候的舒舒服服的,正一品也是手到擒来。

乾隆三十七年,和珅是正五品三等侍卫;乾隆四十年,升为正二品正蓝旗副都统;乾隆四十一年,任国使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从一品;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升为正一品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

陈廷敬和刘墉、刘勋统他们用了二十年得到的,和珅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

清朝的从一品有总督(加衔)、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提督、驻防将军、九门提督等等。

而正一品官员有三殿三阁大学士、太傅太保太师、领侍卫内大臣、伊犁将军等等。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体系,那就是文官和武官,武官要想从提督和驻防将军升任大学士比较困难,尤其是提督,基本上就到顶了,也不会有大的进步。

驻防将军,只能是调任伊犁将军成为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不用想的。

文官,最好的办法是当上大学士,不要以为当大学士很容易,大学士是很难的。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死后加衔,活着的人很少有这样的封号。

而大学士一般是4到6人,所以清朝的从一品,像六部尚书、左都御史、总督等人要想升任大学士,还需要先成为协办大学士,因为协办大学士是副大学士,升大学士的几率最大。

以刘墉为例,他升任协办大学士是1783年,成为体仁阁大学士是1797年,需要十四年的时间。

而纪晓岚根本就不是大学士,一辈子没有升任正一品。

和珅比较快,仅仅用了两年就升任文华殿大学士,但是这种坐火箭升迁的人很少。

所以清朝升任正一品还是比较难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370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