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国志裴松之注,第1张

三国志裴松之注 裴松之注,三国志,云别传,属于正史还是野史还是小说?

巜云别传》是南朝宋(刘宋政权,公元420年)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释陈寿著《三国志.赵云传》里补充记载蜀国五虎上将之一赵云的生平传记。

为了区别于陈寿《三国志.赵云传》,故称《云别传》。

遗憾的是原书已失传,现在只留存下了裴松之注于赵云传部分。

巜云别传》既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小说,而是属于"人物传记"。

(裴松之巜三国志注》图画)《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西晋学者陈寿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后人列为正史。

它记载了从魏元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的历史,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巜吴书》20巻。

陈寿在司马集团的手下端飯碗、领俸禄,为了突出晋朝的合法性,因此在著《三国志》的时候,就把魏摆在正统的地位,用本纪的的名称记述魏国君主的行事。

蜀、吴则一律称传。

但实际上仍然使用本纪,即编年体方式,按年、月、日记载蜀吴之事。

这是陈寿最大的成功,非如此,我们对那时是三国鼎峙的认识就不一定会这么明确。

所以巜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应该承认,我国的史学研究,长期停留在大一统的秦汉、唐宋等统一稳定时期的历史研究,对于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夏却少有提及。

最不重视的就是三国两晋时期。

我认为主要是这段历史过于复杂了!(赵云与刘备挥泪别过)並非说这段历史书不多,而是内容远不如其它朝代的正史丰富。

巜三国志》仅只有六十五卷,只有不到裴松之注释的一半。

裴松之《三国志注》同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裴注是一部承载多方面信息的重要文献,比如之前的文史的混编使历史的真实有一些个人的感情,好恶掺杂其中,即使伟大如巜史记》者,也是文史不分。

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想象在一部书中和平共处。

陈寿的《三国志》同样不能免俗。

巜三国志》涉及人物众多,事件繁杂,难免挂一漏万,更遑论对人物的正确评价而导致作传时的祥细客观。

而裴松之由于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及文学观念的日益成熟,裴松之看待历史的角度亦发生改变。

他在为《三国志.注》的过程中,注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从文学角度揭示这些人物的本色,揭示其个性、内涵,反映其风度、气质。

所以从文史分野角度审视裴注,将使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俯视近二千年前的那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化。

陈寿作《三国志》后一百三十余年后,刘宋时裴松之奉命为《三国志》作注。

他自己在表文中说:寿书铨序可观,事多审正。

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同时还说: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事出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由于《三国志》记载简略,不足以表叙当时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

故裴松之搜集引用当时二百多种书籍记载,如:《汉晋春秋》、《汉魏春秋》、《魏氏春秋》、《九洲春秋》、《魏书》、《蜀书》、《吴书》、《英雄记》、《江表传》等等,其中也包括题主言及的《云别传》。

在引用这些书籍记载时,绝大多数应属真实可靠。

有些属于谬误或不可靠时,裴松之则在文尾予以指出。

还有存在两种不同说法时,裴松之则一并登录,由读者自行判断。

裴松之引用的《云别传》,个人认为,应具有较强的真实可靠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370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