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倾盆

大雨倾盆,第1张

大雨倾盆 马皇后下葬当天,大雨倾盆,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大明王朝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农历八月初八那天,大明王朝的马皇后病故,时年五十一岁。

马皇后不仅在当时,直至今日,诸多官方史书,对马皇后都不吝溢美之词,而实际上,马皇后也当得起这些称赞。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身边多了很多女人,她们年轻、漂亮、温柔,可是不论什么时候,马皇后中宫之主的位置稳如磐石,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一生不立皇后。

(马皇后当有如此慈悲)朱元璋的出身,可谓是底层中的底层了。

元朝曾经分过社会等级,九儒十丐,朱元璋就做过乞丐。

出人头地,他想都没有想过,至于家庭的温暖,他也没有感受过。

他都25岁了还没能娶妻,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

马秀英能够给予朱元璋的,已经超出了夫妻情分太多了。

不管朱元璋坐到了多高的位置,他的赤子之心永远都留在马皇后那里。

所以,当马皇后去世,朱元璋的痛苦难以名状,辍朝三日,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

在数月之前,他的皇长孙也病逝了,如今他的发妻也走了。

朱元璋那年已经55岁了,他即便手握生杀大权,却终不能让他们起死回生。

他的伤心是情真意切的,因为他虽成了天家,却更有普通人的情感,只有马皇后一辈子叫他“重八”。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按照汉族北方习俗,出殡时,棺材放进墓穴,永远再也见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坟墓。

出殡之前,佛教相信幸运的人能够一下子升天。

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们是没有那么幸运,需要至少7天—49天灵魂才能够找到归宿。

文武百官自然知道朱元璋对马皇后情深义重,逢此国丧,丧事办理的也是格外隆重。

皇子皇孙哭祭,文武百官守孝,整个南京城一片肃穆。

(朱元璋哀痛不已)出殡当日,却突然下起了暴雨。

按照习俗,出殡是人死后魂魄归于另一个世界,而出殡仪式就是送“它”。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逝者的灵位或者遗体被雨水淋着,那么就会导致逝者不能安歇。

后代子孙就不会受到先人的护佑,还会辈辈受苦,出现连续的穷人。

所谓“雨淋灵,辈辈穷”,这种情况的一旦发生很难破解,毕竟古代也没有人工干预天气的技术手段。

朱元璋说自己是淮右布衣,做过农民,自然知道这里面的说法。

他暴跳如雷,作为皇帝倒不是说害怕“辈辈穷”,而是担心影响了马皇后的安息,不能好好地送她最后一程。

眼看着雨越下越大,礼部和内务府的人都赶来进谏朱元璋另择吉日出殡。

朱元璋一生好强,如何能肯?他拿出了皇帝的威风,颁下旨意,如果雨不能停,所有 *** 持丧葬事宜的人一概处死。

前前后后忙活丧事的人,不分职位高低,等级贵贱,约莫有一千余人,如果天公不做美,这些人断然没了活路。

这些人跪求上苍,哭哭嚷嚷,可是一点用处没有,雨还是越下越大。

马皇后性情仁孝,见不得人受苦受难。

在她病重时,朱元璋召来了全国名医给她会诊,可是她都拒绝了。

宫人不解,哭求皇后就医。

马皇后说:“我自知大限将至,恐不得免。

如果让这些医生医治,我死后,他们必然会被皇上迁怒,招来杀身之祸。

”如今,朱元璋因出殡事而迁怒众人,或将不可免,如果慈悲为怀的马皇后知道此种情形,想必更不得安息了。

正在众人惴惴不安,担心性命难保时,一个和尚站了出来。

(当时的得道高僧宗泐)这个和尚叫做宗泐,是明朝初年著名的僧人,名望重于一时。

他八岁出家,十四岁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

此后成为江南名僧。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为息兵江南,怀柔远人,征江南有道僧人。

宗泐应召称旨,住天界寺,朱元璋因此认识了他,后来还打算让他做官,宗泐婉拒了,说自己想终老佛门。

朱元璋没有强求,就让他在1378年去西域求经,到中土弘扬佛法。

他一去五年,路途十四万八千里,终于取得了《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

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当时有名的得道高僧,受到朱元璋的热情接见,还做诗送给了他。

朱元璋小时在皇觉寺出家,对于得道高僧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宗泐归国不久,就赶上了马皇后国丧。

有皇家上宾之礼的宗泐,深知马皇后慈悲,朗声说:“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完全是因为马皇后的贤德感动了上天,就连上天都为皇后掉眼泪啊,各路神仙都来送皇后上路呢。

”(马皇后一生保护了很多人)朱元璋情绪平复之后,虽然心情悲痛,但是也知道迁怒无辜人等不对,见宗教届领袖宗泐如此说,就顺势免除了众人的罪过,出殡在雨中完成,也是遂了马皇后的最后一件功德。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深坐宫中,感到无比的凄凉孤苦,他说:“老身何以为怀?”天家威严,此时也化为了高处不胜寒。

蓦然回首,已经无人再敢叫他“重八”,他的仁慈的那一半,也随着马皇后去了。

以后的大明王朝,在他的铁腕治理下,掀起了腥风血雨。

大明王朝“刚烈”的秉性,就此塑造完成。

如若马皇后能与朱元璋偕老终生,大明王朝的气质会不会有不一样?不服来战的铁血气质成就了最有骨气的大明朝。

可惜过刚易折,大明王朝后来栽的几次大跟头也都与此有关。

历史上的孝慈高皇后(1332~1382)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民间亲切的称她为“马大脚”马皇后,她是一个平民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在没有任何征兆情况下突然去世,享年51岁。

此时朱元璋悲痛万分,说实话,谁会想到皇后会突然去世,老朱在前年(即1380年)才动心思建造明皇陵,第二年谁知皇后就……“皇后跟我受了多半辈子苦,刚享了几年福就去了,说好了天长日久,现在你撒手人寰,这让我如何面对”。

朱元璋越想越伤心,竟呜呜哭出了声。

皇后对自己的深情厚意,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人在失去亲人时会不由自主想到亲人的好,皇上也概莫能外。

朱元璋想到了过去,想当初自己犯错被关禁闭,马秀英放下少女的矜持,怕自己饿着怀揣热饼偷偷送来。

当放下热饼时,看到未婚妻的皮肤被烫的通红,朱元璋心疼的直掉眼泪。

说实话,历史上皇后死后皇上另立皇后的不在少数,然而老朱自从马皇后去世后就再也没立皇后,由此可见夫妻情深。

马皇后以“孝行”影响着老朱,用自己的柔情和慈爱化解老朱和群臣之间的矛盾。

比如曾为老朱修建南京城墙做出贡献的沈万三,由于出言不慎惹怒了朱元璋。

原来沈万三想犒劳三军,老朱心眼多了,以为沈万三想收买军心,决心要杀沈。

马皇后得知消息后,劝老朱说:“一个人富可敌国是不祥之兆,上天早晚会惩罚的,皇上把他流放就行了”。

老朱接受了皇后的建议,最后把沈万三流放到了云南。

就在老朱沉浸在回忆往事时,丞相徐达进来了。

他是老朱的发小,当看到老朱不住的落泪,于是劝道:“陛下节哀顺变,当务之急是为皇后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毕竟人死后要入土为安”。

朱元璋一想确实如此,人死不能复生,再难过也没什么用。

老朱摸了一把眼泪。

徐达对朱元璋说:“陛下,马皇后以孝行治天下,修建的明皇陵就命名为「明孝陵」吧?我看先把皇后下葬到地宫,你看行吗?。

当时明孝陵刚刚修建好地宫,其他工程还在进行中。

朱元璋点了点头。

心想,也只能这样了,等明孝陵完工后,自己百年以后再合葬在一起。

大约一刻钟后,徐达起身告辞,他要去看看明天下葬皇后的各种仪式是否准备好了,这几天可忙坏了徐达。

等到第二天皇后下葬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当时自发为皇后送葬的百姓被淋的像落汤鸡。

刚开始老朱并没在意,以为等一会就会风停雨住,谁知大雨越下越大,眼看皇后的葬礼无法进行。

此时朱元璋觉得脸上无光,尤其在众多百姓面前老天爷不给面子,有失皇家威严。

加上老朱失去了皇后心中难过,各种不顺利赶在了一起。

朱元璋越想越火大,怒火无处发泄,于是对送殡的满朝文武吼道:“如果大雨不止,你们都tm的去陪葬”。

群臣一听吓得一个个放声大哭,心里明白老朱说到做到。

群臣哭得越厉害,雨下得越来越大,毫无停歇的意思,就在人人自危时,一个和尚一番话化解了危局。

只见这个和尚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他走到朱元璋面前,深施一礼。

朱元璋一看,这不是得道高僧宗泐(le)大师吗?朱元璋称帝后,专门在宫中设立了负责祭祀的高僧。

朱元璋问大师有什么事吗?宗泐大师言道:“今天的大雨,是皇后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对于皇后的去世,老天爷也在伤心落泪,皇后的恩德感动了众神,都来为皇后送行,山河为之落泪,岂不是皇后积善荫德的造化吗?皇上应该为此欣慰呀!短短的几句话打动了朱元璋,朱元璋本来就信佛,他之前做过和尚,对和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大师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收回成命。

宗泐大师的一番话最终救了众人,人们都说是马皇后显灵了。

文/秉烛读春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363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