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敝

疲敝,第1张

疲敝 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蜀中的富庶其实是相对的。

之所以说蜀中富庶,是因为这里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如果发展农业,的确是一块最佳区域,但这种地势也决定了益州这块地方只能作为后方基地,而不能作为主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得蜀中后,郡守李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巴蜀成为了秦国天然的粮仓,而得益于先秦时期巴蜀和关中的水路畅通无阻,巴蜀的兵员粮食可以以最低成本运输至秦国作战的前线。

比如司马错伐楚时,就是借助了巴蜀地处楚国上游的便利,粮草可以直接通过水路运输至秦军大营。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灭楚时,之所以能够从容的统率60万大军在异国他乡与楚军对峙两年,除了秦国雄厚的陆路运输能力外,巴蜀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至王翦大营,也是非常关键的。

之所以一直在说水路,是因为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节省人力也是运输量最大的方式。

正因如此,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巴蜀始终是作为后方粮仓的,巴蜀百姓可以从容的生产,而不用担心战乱侵扰。

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这一优势,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但是这一构想的关键是荆州也在蜀汉手中,因为巴蜀虽然是粮仓,但道路艰险,特别是西汉初,关中一带发生地震,导致巴蜀和关中的直通水道断绝,想要运粮到关中或者陇西一带,必须走陆路。

如曹刘汉中之战时,蜀汉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运输这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才打赢了汉中之战,但代价也是惨痛的,毕竟蜀汉几乎全民动员参与到了战争中,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

而如果荆州在蜀汉手中,北可北伐曹魏,东可顺流直下攻击东吴,可以说,依托蜀汉为基地,以荆州为主战场,可以大有作为。

只不过随着关羽败亡,荆州战略要地丢失,蜀汉被迫把益州作为了主战场。

这也是为何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要伐吴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

入蜀前,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为何入蜀后,反倒被诸葛亮说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这个词其实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惫不堪。

诸葛亮说这话时,正是北伐前夕。

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连年征战,先后经历了汉中之战、与吴争夺荆州南部之战、伐吴之战、诸葛亮南征之战。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都对益州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处于全民皆兵的临战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蜀汉在只剩下益州一块地盘的情况下,每一次征战,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运输粮草。

据粗略统计,三国时期,千里运粮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够运到前线,其他的都损耗在了路上。

我们假设益州一年可以产100万石粮食,如果靠水路,那么可以把至少50万运至前线,但如果靠陆路,那么可能只有10万能运到前线,其他的就白白损耗了。

显然,这种损耗是非常惊人的,对蜀汉的经济也是非常不利的。

特别是蜀汉经历了几次大的战役失利后,丁壮人口损失严重,《三国志》曾记载荆州南部数郡出现了女子为户主的情况,荆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刘备占据益州时,是公元215年,当时益州人口是百万,而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蜀汉人口居然只有94万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减少。

可见,诸葛亮当年提出“益州疲弊”时,正是出于蜀汉以一州之地去对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对方逐步拖垮的忧虑。

所以才急于北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同样的话,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诸葛亮之所以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其实是想表达两个意思。

第一,益州长年战乱,确实疲弊不堪了。

诸葛亮当年作《隆中对》的时候,益州是真正的沃野千里。

农业、纺织、盐、铁,都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刘璋无作为,不爱打仗,在客观上正好起到了养民的效果。

但是刘备入蜀后急功近利,就把益州搞的疲弊不堪了。

首先是长年的战争:212年—214年,刘备、刘璋混战三年,蜀中不敢说被打的稀烂,起码正常的农业生产是受到了影响的。

217年—219年,刘备、曹 *** 大战汉中,这是不计成本的战争,益州基本被掏空。

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

221年—222年,刘备、孙权大战夷陵。

益州虽然没受到战火侵袭,但是刘备惨败,人力财力损失巨大。

223年—225年,南中诸郡叛乱,诸葛亮南征孟获,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益州已然是疲敝不堪。

掐指头算算,从刘备入蜀到平定孟获,一共十三年,益州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面居然就没有过一个安定的专注发展内政的时期。

不是打内战就是打外战。

断断续续的打了十三年仗,益州就算再富裕,再沃野千里,那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除了战争之外,蜀汉的经济措施也不行。

比如说征税,刘备将益州最大的工业、丝织业完全国有化,盐、铁也全部国有化。

政府倒是有钱了,但这是与民争利,老百姓被整穷了。

再比如刘备重铸小钱,这是典型的薅羊毛政策,老百姓怎能不疲弊?事实上诸葛亮北伐前,益州只能说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与中原的差距被拉大了。

第二,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当时的时局!诸葛亮作《出师表》时,天下已经确定了三足鼎立之势。

蜀汉面临的最大问题倒不是实力最弱,而是蜀汉君臣一副安逸自满,对时局看不透、无所谓的态度。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益州本地人是不想与曹魏开战的。

因为不管战争的胜利与否,益州人都无法沾光,反倒还要承受巨大的战争开支。

(参考四川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和四川现在的经济水平)在这种安逸的大环境下,作为皇帝的刘禅也没有北伐中原的志愿了。

试想,连皇帝都不想开战,蜀汉本地士绅豪强哪想打仗?但是诸葛亮不一样,他的理想是恢复汉室的江山,扶持刘禅做天下的皇帝,而不仅仅是一个四川省省长。

这就好比我是一个煤老板,靠挖煤赚了很多的钱,在我们当地是首富。

但是我的目标是全国首富,甚至是世界首富。

为了实现这个首富目标,只靠挖煤肯定是不行的,我还要把钱投到其它行业,继续赚钱。

只有把盘面做大了,才能当首富。

简单点说,我并不否认挖煤能赚到钱,但是也要承认挖煤跟别的行业比,确实有很大差距。

总的来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是事实。

但是也要承认益州与中原的差距,起码在当时来说,由于刘备入蜀、取汉中、东征夷陵等十年征战,益州的民力已经不太雄厚了;而且益州地处边陲,比不上中原那般富庶,就连人物俊杰也与中原有差距。

这也都是事实,必须要承认。

因此诸葛亮说益州疲弊,这与益州本身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并不矛盾。

关键是要看说这话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说!如果统治者只想当一个益州的土皇帝,益州是好地方。

但如果胸怀天下,益州是不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354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